又曰:黃膽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為瘥,又劇者為難治。又曰:病疸而渴者,其病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病易治。發于陰部,其人必嘔;發于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師曰:諸黃家病,但宜利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 湯,又名黃 建中湯。(方見傷寒門。)又曰: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小建中湯。又曰:黃膽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里實,當下之,用大黃黃柏梔子芒硝湯。
大黃黃柏梔子芒硝湯(叔和)黃柏 芒硝 大黃(各四錢) 梔子(三枚)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又曰:黃膽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宜服小半夏湯。(方見傷寒門。)又曰:夫病酒發黃膽,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又心中懊 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又曰:酒疸,心中熱欲嘔者,吐之即愈。又曰:酒疸黃色,心中實熱而煩。
又曰:額上黑,微汗出,手足心熱,薄暮則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
又曰:黃家,日晡所當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小腹滿,一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硝石礬石散(叔和)上以二石各等分,燒 為末,每服二錢,以大麥粥湯和服,日三服,取汗愈。若小腹滿急,小便不利,用滑石、石膏各二錢,入粳米一撮,同煎服之。
治酒疸,用小柴胡湯加茵 、豆豉、大黃、黃連、葛根,煎服效。(叔和)茯苓湯(河間) 治胃疸,消谷善饑,面色痿黃,心中煩熱,胸脅脹滿,小便赤澀。(方見淋秘門。)一方(丹溪) 治谷疸。
以柴胡、谷芽、枳實、濃樸、梔子、大黃等分,水煎服效。
胃苓湯(局方) 治脾胃不和黃腫。如小便赤澀,加滑石。
五苓散合平胃散是也。
腎疸湯(東垣) 治腎疸目黃,或渾身黃,小便赤澀。
升麻 羌活 防風 本 獨活 柴胡(各五分) 蒼術(一錢) 豬苓(四分) 葛根(五分) 澤瀉(三分) 黃芩(二分) 甘草(三分) 神曲(炒,三分) 黃柏(二分) 白術(五分) 人參(三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茵 五苓散(活人) 治傷寒或伏暑發黃,小便不利,煩渴等證。
本方倍加茵 ,入姜棗煎服之。
茵 茯苓湯(活人) 治發黃,脈沉細數,四肢冷,小便澀,煩躁而渴。
茯苓 桂枝 豬苓(各一錢) 滑石(一錢五分) 茵 (二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服。如脈未出,加當歸一錢五分。
梔子大黃湯(活人) 治酒疸,心中懊 ,或熱而痛。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豆豉(一升)上作一服,用水五升,煎至二升,分三服。
半溫半熱湯(活人) 治酒疸,身黃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嘔,心煩足熱,或有 瘕,心中懊 ,其脈沉弦緊細。
半夏 茯苓 白術(各七分) 前胡 枳殼(麩炒黃色) 甘草(炙) 大戟(各五分) 黃芩 茵 當歸(各三分)上細切,作一服,入生姜三片,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茵 蒿湯(活人) 治身熱鼻干汗出,陽氣上奔,小便赤澀不利,濕熱發黃。
茵 蒿(一兩) 大梔子(三枚) 大黃(三錢五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三盞,煎盞半,溫服。
茵 大黃湯(活人) 治傷寒大熱發黃,面目俱黃,小便赤澀。
茵 蒿 梔子 柴胡 黃柏 黃芩 升麻 大黃(各七分) 草龍膽(三分半)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梔子柏皮湯(活人) 治身熱不去,大便利而煩熱身黃。
梔子 黃柏 黃連(各三錢五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茯苓滲濕湯(活人) 治黃膽寒熱,嘔吐而渴,欲飲冷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方見濕證門。)小茵 湯(活人) 治發黃,脈沉細而遲,遍身冷。
附子(一枚,作八片炮) 甘草(炙,一兩) 茵 (二兩)上細切,作三服,每服用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茵 四逆湯(活人) 治發黃,脈沉細而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
甘草(炙,一兩) 干姜(炮,一兩五錢) 附子(一枚,作八片炮) 茵 (二兩)上細切,分作四服,水煎服。
葶藶苦參散(活人) 治濕熱內甚,小便赤澀,大便時秘,飲食少進,諸藥不效,因為久黃。
苦參 黃連 瓜蒂 黃柏 大黃(各一兩) 葶藶子(二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匕,清米飲調下,以吐利為度,隨時看虛實消息加減。
當歸白術湯(活人) 治酒疸發黃,心下有 癖堅滿,身體沉重,妨害飲食,小便赤黃,此因內虛,飲食生冷,脾胃痰結所致。
白術 茯苓(各一錢) 當歸 黃芩 茵 (各三分半) 前胡 枳實 甘草(炙) 杏仁(各六分) 半夏(八分,泡透)上細切,作一服,加姜三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抵當湯(活人) 治傷寒熱郁,瘀血內結,身黃脈沉細,狂言譫語,小便自利,大便黑。(方見傷寒門。)針砂丸(集驗方) 治谷疸、酒疸、濕熱發黃等證。
針砂(半斤,醋炒紅) 蒼術(四兩,米泔浸) 香附(四兩,童便浸) 神曲(炒微黃) 茵 (姜汁炒) 麥(麩炒,各二兩) 芍藥 當歸(酒洗,去頭) 生地黃 川芎 青皮(去穣炒,各一兩五錢) 陳皮(去白) 莪術(醋煮) 三棱(醋煮,各二兩) 梔子(去殼炒) 姜黃 升麻 干漆(各五錢,炒煙盡)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姜湯送下。
綠礬丸(集驗) 治黃腫病最捷。
五倍子(半斤,炒黑) 綠礬(四兩,姜汁炒白) 針砂(四兩,醋炒紅色) 神曲(半斤,炒微黃色)上為細末,生姜汁煮紅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溫酒下。不能飲酒,米湯亦可。終身忌食蕎麥面,犯之再發難治。
棗礬丸(寶鑒) 治食勞,身目俱黃者。
綠礬(半斤,火 通紅)上研細,紅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酒或姜湯下。
(祖傳方)褪金丸 治黃腫,絕妙。
蒼術(米泔浸) 白術(各二兩五錢) 甘草(炙,五錢) 濃樸(姜汁拌炒,一兩) 陳皮(去白,一兩五錢) 針砂(醋炒紅色) 香附(童便浸,各六兩) 神曲(炒黃色) 麥 面(炒微黃,各一兩半)有塊加三棱(醋煮) 莪術(醋煮,各一兩半)上為細末,面糊為丸服,忌魚腥、濕面、生冷、水果等物。
(醫案)一男子年三十余,得谷疸癥,求予治。以胃苓湯去桂加茵 ,數十帖黃退,自以為安,不服藥。十數日后,至晚目盲不見物。予曰:此名雀目,蓋濕痰盛而肝火有余也。用 豬肝煮熟和夜明砂作丸服之,目遂明如故,來謝。予曰:未也,不早服制肝補脾消痰之劑,必成蠱脹。伊芳不信,半月后腹漸脹痞滿,復來治。予仍以胃苓湯倍二術,加木通、麥門冬,煎湯下褪金丸,一月平安。
瘡瘍
論《內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又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榮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東垣謂榮氣即胃氣也,蓋胃氣調和,則榮衛之氣,皆順流而無逆于肉理耳。若夫飲食失節,肥甘過傷,以致濕熱蘊積于腸胃之間,燒爍腑臟,煎熬真陰,此經之所謂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味傷發熱,久而增氣。故濕熱之氣,聚于下集,陰火熾盛,蓄于八脈,八脈沸騰,逆于經隧,氣凝血滯,故其滋養精微之氣,不能如常榮于肉理,是以結聚而成癰腫矣,經曰熱勝則肉腐是也。法當視其所發之地,各從其經而處治焉。夫發于身之表者,其名一十有七:曰腦發(督脈,足太陽經),曰背發(中屬督脈,余皆足太陽經),曰鬢發(手足少陽經),曰眉發(手足太陽經,手足少陽經),曰 發(手足陽明經),曰腮頷發(手陽明經),曰髭發(手足陽明經),曰腋發(手太陽經),曰穿襠發(督銜任三脈),曰腿發(表足三陽,裹足三陰),曰肝癰(足厥陰經),曰喉癰(任脈,陽明經),曰臍癰(任脈,陽明),曰乳癰(內陽明經,外少陽經,乳頭足厥陰經),曰臀癰(足太陽經),曰跨馬癰(足厥陰經),曰囊癰(足厥陰經)。發于腔子之內者,其名有四:曰內疽,曰肺癰(手太陰經),曰腸癰(手太陽經,手陽明經),曰胃脘癰(足陽明經)。夫十二經有氣血多少之不同,癰疽淺深之有異。是故為治之法,或疏散,或消毒,或針焙,或內托,或外消,或瀉利,或補益。是故腫瘍為實,宜瀉利;潰瘍為虛,宜補益;浮露而淺者為癰,宜外消;藏伏而深者為疽,宜內托,此千古不易之定議也。雖然其證有善而易治者為順,惡而難消者為逆。其為眼白睛黑,目緊小者,一逆也;不能飲食,納藥而嘔,食不知味,二逆也;傷痛渴甚,三逆也;膊項轉動不便,四肢沉重,四逆也;聲嘶色脫,唇口青黑,面目四肢浮腫,五逆也;煩躁時咳,腹痛甚,泄利無度,小便如淋,六逆也。膿血大泄,腫尤甚,膿水臭敗莫近,七逆也;喘促氣短,恍惚嗜臥,八逆也;未潰先黑陷,面青唇黑便污,九逆也。又如噫氣痞塞,喘咳,身冷自汗,目瞪耳聾,恍惚驚悸,語言錯亂,皆是惡證。若夫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順也;便利調勻,二順也;神彩精明,語聲清朗,三順也;膿潰腫消,色鮮不臭,四順也;體氣和平,五順也。
凡五順見三則吉,九逆見六則危矣。先哲垂訓,班班可考,學人其可不詳察乎。
脈法《脈經》曰:脈數身無熱,內有癰也。一云: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中有膿,薏苡附子敗醬湯主之。
諸浮數脈,應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苦有痛處,當發癰腫。脈微而遲,反發熱,弱而數,反振寒,當發癰腫。
脈浮而數,身體無熱,形嘿嘿,胸中微躁,不知痛之所在,此人當發癰腫。
脈滑而數,數則為熱,滑則為實,滑則主榮,數則主衛,榮衛相逢,則結為癰,熱之所過,則為膿也。
羽林婦病,醫者脈之,知婦人腸中有膿,為下之即愈。蓋寸口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衛數下降,榮滑上升,榮衛相干,血為濁敗,小腹痞堅,小便或澀,或時汗出,或復惡寒,膿為已成。設脈遲緊,聚為瘀血,下之即愈。
腸癰之為病,其身體甲錯,腹皮急,按之軟如腫狀。
夫腸癰者,小腹腫,按之則痛,小便數如淋,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
方法丹溪曰:癰疽因陰陽相滯而生。蓋氣陽也,血陰也,血行脈內,氣行脈外,相并周流。寒與濕搏之,則凝泣而行遲,為不及;熱與火搏之,則沸騰而行速,為太過。氣得邪而郁,津液稠粘,為痰為飲,積久滲入脈中,血為之濁,此陰滯于陽也。血得邪而郁,隧道阻隔,或溢或結,積久滲出脈外,氣為之亂,此陽滯于陰也。百病皆由于此,又不止于癰疽而已。
癰疽因積毒在臟腑,當先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而以行經活血藥為佐,參以經絡時令,使毒瓦斯外發,施治之早,可以內消,此內托之意也。
或問內托之法,予曰:河間治腫 于外,根盤不深,形證在表,其脈多浮,病在皮肉,非氣盛則必侵于內,急須內托,宜腹煎散,除濕散郁,使胃氣和平。如或未已,再煎半料飲之。如大便閉及煩熱,少服黃連湯。如微利及煩熱已退,卻與復煎散。如此使榮衛俱行,邪氣不能內傷也。
《外科精要》謂排膿內補十宣散,治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誠哉是言也。若用之于小瘡癤與冬月,亦可轉重就輕,移深居淺。若潰瘍與夏月用之,其桂樸之溫散,佐以防風、白芷,吾恐雖有參 ,難為倚仗。比見世人用此,不分輕重時令,經絡前后,正若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池,危哉!諸經惟少陽厥陰二經生癰疽宜預防之,以其多氣少血也。血少而肌肉難長,瘡久未合,必成死證。茍不知此,遽用驅逐利藥,以伐其陰分之血,禍不旋踵。
腫瘍內外皆壅,宜以托里表散為主。如欲用大黃者,宜戒猛浪之非。
潰瘍內外皆虛,宜以補接為主。如欲用香散者,宜戒虛虛之失。
《外科精要》一書,惟務紀錄舊方,應酬輕小證候耳。
癰疽始發,即以艾多灸之,可使輕淺,騎竹馬灸法最妙。蓋艾火暢達,拔引郁毒,此從治之意。惟頭為諸陽所聚,艾炷宜小而少。若身上,必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亦有因灸而死者,蓋虛甚,孤陰將絕,其脈必浮數而大且不鼓,精神必短而昏,無以抵當火氣,宜其危也。
按河間灸刺法曰:凡瘡瘍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穴遠近。從背出者,當從太陽經五穴選用,至陰、通谷、束骨、昆侖、委中是也。從鬢出者,當從少陽經五穴選用,竅陰、夾溪、臨泣、陽輔、陽陵泉是也。從髭出者,當從陽明經五穴選用,厲兌、內庭、陷谷、沖陽、解溪是也。從腦出者,則以絕骨一穴治之。(各穴點法,俱見《銅人針灸經》,茲不再具。)蜞針之法,可施于輕小證候,吮出惡血。若積毒在臟腑者,徒竭其血于外,無益也。
外施貼藥,亦發表之意。《精要》謂貼冷藥有神效,夫氣得熱則散,得冷敗斂,何謂神效?經曰發表不遠熱,是也。
(貼冷藥,惟輕小癤毒可也。)外科用針烙得膿后,服神仙追毒丸。此藥能下積取毒,無取膿之功。若血氣壯實,則膿自出,當以和氣活血藥,佐參補劑服之。
腫瘍用手按之,熱則有膿,不熱則無膿。
膿出而反痛者,此為虛也,宜補之。亦有穢氣所觸而作痛者,宜和解之。風冷所逼者,宜溫養之。
疽發深不痛者,胃氣大虛,必死肉多而不知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