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5章 清代史家之成就(10)

列表五篇,首以帝王,以省考紀,復表師相,以省別錄,儒林、文苑,悉數難盡,其纂述大端,已見于文言、學術二典,斯亦無待作傳,故復列《文儒表》,略為第次,從其統系而已。方輿古今沿革,必為作典,則繁文難理,職官亦爾。孟堅百官公卿,上于列表,一代尚然,況古今變革,可勝書耶。故于《帝王表》后,即次《方輿》、《職官》二表,合后《師相》、《文儒》,為表凡五云。

史職范圍,今昔各異,以是史體變遷,亦各殊狀,上世瞽史巫祝,事守相近,保章靈臺,亦官職也。故作史必詳神話,降及遷、固,斯道無改。魏晉以來,神話絕少,律歷、五行,特沿襲舊名,不欲變革,其義則既與遷、固絕異,然上比前哲,精采黯黕,其高下相距則遠,是由一為文儒,一為專職耳。所謂史學進化者,非謂其廓清粗翳而已,己既能破,亦將能立,后世經說古義,既失其真,凡百典帝,莫知所始,徒欲屏絕神話,而無新理以徹之,宜矣其膚末茸陋也。要其素知經術者,則敹作史為猶愈,允南古史,昔傳過于子長,今不可見,顏孔隋書,亦遷、固以后之惇史,君卿《通典》,事核辭練,絕異于貴與之傖陋者,故以數子皆知經訓也(近世如趙翼輩之治史,戔戔鄙言,弗能鉤深致遠,由其所得素淺爾)。惜夫身通六藝之士,滯于禮卑,而乏智蒙之用,方之古人,亦猶倚相射父而已,必以古經說為客體,新思想為主觀,庶幾無愧于作者。

今日治史,不專賴域中典籍,凡皇古異聞,種界實跡,見于洪積石層,足以補舊史所不逮者。外人言支那事,時一二稱道之,雖謂之古史無過也。亦有草昧初啟,東西同狀,文化既進,黃白殊形,必將比較同異,然后優劣自明,原委始見,是雖希臘、羅馬、印度、西臘諸史,不得謂無與域中矣。若夫心理、社會、宗教各論,發明天則,烝人所同,于作史尤為要領,道家者流,出于史官,莊周、韓非,其非古之良史耶。

設局修史,始自唐代,由宋逮明,監修分纂,汗漫無紀,《明史》雖秉成季野,較宋元為少愈,亦集合數傳以成一史云爾。發言盈廷,所見各異,雖有殊識,無由獨著,孟德斯鳩所謂古事談話者,實近史之良箴矣。今修通史,旨在獨裁,則詳略自異,欲知其所未詳,舊史具在,未妨參考,昔《春秋》作而百國寶書崩,《尚書》刪,而三墳穆傳軼,固緣古無雕版,傳書不易,亦由儒者黨同就簡,致其流亡。然子駿《七略 尚書家》,猶錄《周書》,周官而外,周法周政,亦且傍見儒家,固非謂素王刪定以后,自余古籍,悉比于吐果棄藥也。通史之作,所以審端徑隧,決導神思,其他人事浩穰,樂胥好博之士,所欲知者何既,舊史具體,自不厭其瀏覽,茍謂新錄既成,舊文可廢,斯則拘墟篤時之見也已。

《中國通史》目錄

一、表凡五,帝王表,方輿表,職官表,師相表,文儒表。

二、典凡十二,種族典,民宅典,浚筑典,工藝典,食貨典,文言典,宗教典,學術典,禮俗典,章服典,法令典,武備典。

三、記凡十,周服記,秦帝記,南胄記,唐藩記,黨錮記,革命記,陸交記,海交記,胡寇記,光復記。

四、考紀凡九,秦始皇考紀,漢武帝考紀,王莽考紀,宋武帝考紀,唐太宗考紀,元太祖考紀,明太祖考紀,清三帝考紀,洪秀全考紀。

五、別錄凡二十五,管商蕭葛別錄,李斯別錄,董公孫張別錄,崔蘇王別錄,孔老墨韓別錄,許二魏湯李別錄,顧黃王顏別錄,蓋傅曾別錄,王猛別錄,辛張金別錄,鄭張別錄,多爾袞別錄,張鄂別錄,曾李別錄,揚顏錢別錄,孔李別錄,康有為別錄,游俠別錄,貨殖別錄,刺客別錄,會黨別錄,逸民別錄,方技別錄,疇人別錄,敘錄。

都六十一篇。

此即章氏改造新史之方案也。尋其所論,勝義非一,如以紀事一體,比于紀傳、編年,故于所立表、典、考紀、別錄之外。別立十記,專詳歷代大事,以彌班、馬之缺,既樹新體之骨干,亦為通史之楷模,一也。又如逗通史一體,應舉大綱,以明人事衍變,制度因革,其不合于此旨,及繁而難理者,則具列于表,以補典、記、考紀、別錄之未備,此為史家詳人所略略人所詳之法,二也。又謂考史不專賴中籍,應窮及地下之藏,此晚近研史之新法也。章氏不信甲骨文字,嘗作論非之,證以此文亦非堅持己見,三也。又謂舊史應與新史并重,非謂新史成而舊史可廢,此即史料與史著可以并存不廢之義,無論中外,理無或爽,四也。夫吾國古史,即為《尚書》、《春秋》及三《傳》、三《禮》,學者非通經不能治古史,此章氏所以又有知經術者始能作史之說也。蓋章氏邃于經術,以其余力治史,故喜以治經之法治史,其稱君卿而抑貴與,則以知經訓與否別之耳。甌北《箚記》,時有善言,譏其淺鄙,亦以此故。愚謂史家之視古經,一如古史,當以治史之法治之,而不可雜以治經之見。由此言之,則貴與之書未必不如君卿,已于前章略論之矣。惟謂史學進化,不僅廓清粗翳,能破尤貴能立,則為無上之勝義,吾見世之學者,能破而不能立者多矣。抨擊前人,不遺余力,而不能本其所論,以自撰一史,能立之難,至于如此。有若章氏,不僅自創史例,議論章明,又能撰許二魏湯李及揚顏錢兩別錄 ,以示大凡,誠庶幾于能立者,然六十余篇之通史,亦迄無成書,改造新史,亦難矣哉。

次于章氏,欲造通史者,則為梁啟超。茲將其所擬《中國通史》及《中國文化史》目錄,表列于下:

表見《飲冰室專集 國史研究六種》附錄

《中國通史》目錄 《中國文化史》目錄(附子目)

一、 政治之部

朝代篇

民族篇

地理篇

級階篇

政制組織篇上

政制組織篇下

政權運用篇

法律篇

財政篇

軍政篇

藩屬篇

國際篇

清議及政黨篇

二、 文化之部

語言文字篇

宗教篇

學術思想篇

上中下三篇

文學篇

上中下三篇

文,詩,詞, 典本,小說。 美術篇

上中下三篇

繪畫 書法 雕刻 髹冶 陶瓷 建筑

音樂劇曲篇

圖籍篇 朝代篇

神話及史闕時代,宗周及春秋,戰國及秦兩漢三國南北朝,隋唐及五代,宋遼金元明,清民國,歷代政況與文化之關 系觀。

種族篇上

漢族之成份,南蠻諸族。

種族篇下

北狄諸族,東胡諸族,西羌諸族。

地理篇

中原,秦隴,幽并,江淮,揚越,梁益,遼海,漠北,西域,衛藏。

政制篇上

部落時代,周之封建,秦之郡縣,漢之郡國及州牧,三國南北朝之郡縣及諸鎮。唐之郡縣及藩鎮,唐之藩屬統治法,宋 之郡縣及諸使,元之行省及封建,明清之行省及封建,清之藩屬統治法,民國之國憲及省憲。

政制篇下

政樞機關之制度及事實上沿革,政務分部之沿革,監察機關之沿革,清末及民國之議會,司法機關。

政治運用篇

神權,貴族,世卿,君主獨裁,母后及外戚,宦官,武人干政,輿論勢力,政黨。

法律篇

古代法律蠡測,自戰國迄今法典編纂之沿革,漢律,唐律,明清律例及會典,近二十年制律事業。

《中國通史》目錄 《中國文化史》目錄(附子目)

教育篇

三、 社會及生計之部

家族篇

階級篇

鄉村都會篇

禮俗篇

城郭宮室篇

田制篇

農事篇

物產篇

虞衡篇

工業篇

商業篇

貨幣篇

通運篇

以上凡三部,四十篇。

軍政篇

兵制沿革,兵器沿革,戰術沿革,歷代大戰比較觀,清末及民國軍事概說,海軍。

財政篇

力役及物質,租稅,專賣,公債,支出分配,財政機關。教育篇

官學及科舉,私人講學,唐宋以來之書院,現代之學校及學術團體。

交通篇

古代路政,自漢迄清季驛遞沿革,現代鐵路。歷代河渠,海運之今昔,現代郵電。

國際關系篇

歷代之國際及理藩,明以前之歐亞關系,唐以后之中日關系。明中葉以來之中荷、中葡關系,清初以來之中俄關系, 清中葉以來之中英、中法關系,清末以來之中英關系,現行之國際條約。

飲食篇

獵、漁、耕三時代,肉食,粒食,副食,烹飪,麻醉品,米、鹽、茶、酒、煙之特別處理。

服飾篇

蠶絲,卉服,皮服,裝飾,歷代章服變遷概觀。

宅居篇

有史以前之三種宅居,上古宮室蠡測,中古宮室蠡測,西域交通與建筑之影響,室內陳設,城壘井渠。

考工篇

石、銅、鐵器三時代,漆工,陶工,冶鑄,織染,車,舟,文房用品,機械,現代式之工藝。

通商篇

古代商業概況,戰國秦漢間商業,漢迄唐之對外商業,唐代商業。宋遼金元明間商業,《恰克圖條約》以后之對外商 業。《南京條約》以后之對外商業,近代 國內商業概況。

貨幣篇

金屬貨幣以前之交易媒介品,歷代圜法沿革,金銀,紙幣,最近改革幣制之經過,銀行。

農事及田制篇

農產物之今昔觀,農作技術之今昔觀,荒政,屯墾,井田、均田之興業,佃作制度雜觀。

《中國通史》目錄 《中國文化史》目錄(附子目)

語言文字篇

單音語系,歷史的嬗變,古今方言概觀,六書之孳乳,文字形體之蛻變,秦漢以后新造字,聲與韻,字母,漢族以外之文字,近代之新字母運動。

宗教禮俗篇

古代之迷信。陰陽家言及讖緯家言,道家之興起及傳播,佛教信仰之史的觀察,摩尼教、猶太教之輸入,回教之輸 入,基督教之輸入與傳播,歷代祀典及湮祀,喪禮及葬禮,時令與禮俗。

學術思想篇上

古代學術思想之紹述機關。思想淵源,儒家經典之成立,戰國時諸子之勃興,兩漢時儒、墨、道、名、法、陰陽六家之廢興及蛻變,兩漢經學,南北朝、隋、唐經學,佛典之翻譯,佛學之宗派,儒、佛、道之諍辯與會通,宋元理學之勃興,程朱與陸王,清代之漢學與宋學,晚清以來學術思想之趨勢。

學術思想篇下

史學,考古學,醫學,歷算學,其他之自然科學。

文學篇

散文,詩騷及樂府,詞,曲本,小說,駢文及八股。

美術篇

繪畫,書法,雕塑,建筑,刺繡。

音樂篇

樂律,古代音樂蠡測,漢后四夷樂之輸入,唐之雅樂,清樂,蒸樂,唐宋間蒸樂, 四十八調之變化,元明間之南北曲,樂器,樂舞,戲劇。

載籍篇

古代書籍之傳寫裝潢,石經,書籍印刷術之發明及進步,活字版,漢以來歷代官家藏書,明以來私家藏書,類書之編纂,叢書之輯印,目錄學,制圖,榻帖。

以上凡二十八篇。

由上列二目觀之,梁氏初稿,本名《通史》,后乃易稱《文化史》,故于原目有所更定,惟梁氏之所欲創造者,實賅通史、專史二種。嘗曰:

新史之作,可謂今日學界最迫切之要求,……啟超竊不自揆,蓄志此業,逾二十年,所積叢殘之稿,亦極盈尺,顧不敢自信,遷延不以問諸世。客歲在天津南開大學任課外講演,乃裒理舊業,益以新知,以與同學商榷,一學期終,得《中國歷史研究法》一卷,凡十萬言,吾治史所持之器,大略在是。吾發心殫三四年之力,用此方法,以創造一新史,吾之稿本,將悉以各學校之巡回講演成之。其第二卷為五千年史勢鳥瞰,以今春在北京清華學校講焉;第三卷以下,以時代為次,更俟續布也(《中國歷史研究法 自序》)。

此為梁氏創造通史之意見,考其所創通史之初稿,乃自題曰《中國文化史稿》,而以《歷史研究法》為第一編,此蓋依據上列目錄,以次撰述,而以文化史為通史也。然近代科學分類,文化與政治經濟,各有疆界,不得徑謂文化史為通史。然梁氏有志撰中國學術史,蓄愿甚奢,規模亦廣,蓋欲通古今而為一書,如早歲在《新民叢報》發表之《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即其具體而微者也。其后則以力有不逮,乃劃分為數段撰之,以為學術史中之斷代史,如曰《先秦政治思想史》,則東周時代之學術史也。曰《中國佛教史》,則兩晉南北朝隋唐時代之學術史也(此書略見于梁任公近著)。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曰《清代學術概論》,則近代學術史也。然佛教史及近二百年 學術史,皆撰僅及半,是取一部分而專撰之學術史,亦有不易成功之勢,甚矣其難也。愚考梁氏自謂富于學問欲,尤擅長于史學,涉覽既泛無涯際,而文筆又能達其胸中所欲言,劉知幾所謂才、學、識三長,梁氏實已備而有之。是故學如梁氏,才如梁氏,識如梁氏,始足以言修史,始足以言改造新史。愚于蚤歲甚期望梁氏撰成一完備之新史,以彌史界之匱乏,以慰學者之饑渴,然卒未見其有所造述,僅能得其所懸擬之目錄,及片斷之紀載,如上文所舉者而讀之,其未能饜求者之望,又可知也。蓋梁氏有所著作,皆造端弘大,非百余萬言不能盡,久之不能卒業,乃棄去轉而之他,如是者非一例,其意中所欲造之新史,遲之又久,不能成功,亦正坐此。昔人有言,務博而業精,力分而功就,自古及今,未之見也 。持此以論梁氏,可謂切中其病矣。近世努力于專史之著,作者頗不乏人,茲舉其要者如下;

書 名

卷數

撰著人

附 考

《經學歷史》

一卷

皮錫瑞撰

《中國倫理學史》

一冊

蔡元培撰

《中國哲學史》

上卷

胡適撰

《中國哲學史》

二卷

馮友蘭撰

又《哲學史補》一卷

《中國文學史》

一冊

曾毅撰

文學史之作甚多,茲舉其精要者。

《中國文化史》

三卷

柳詒微撰

《中國佛教史》

三冊

蔣維喬撰

《中國氏族史》

一冊

呂思勉撰

《國學概論》

一冊

錢穆撰

其他如政治思想史,社會經濟思想史,法制史,財政史,皆有成書,而商務印書館主編之《中國文化史》叢書。多至四十余種,雖多率爾操觚,不饜人望,然已能一易舊日之面目,而呈璀璨絢爛之觀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达市| 绥江县| 大余县| 右玉县| 和硕县| 贵阳市| 漳浦县| 南投县| 历史| 腾冲县| 枞阳县| 新平| 泰宁县| 象州县| 拜城县| 通河县| 九龙县| 连城县| 潼关县| 苗栗市| 论坛| 手游| 万山特区| 石河子市| 河津市| 梨树县| 巴彦淖尔市| 三门峡市| 会泽县| 钟祥市| 随州市| 宣城市| 阳东县| 治县。| 延寿县| 留坝县| 田阳县| 阳曲县| 和田县| 赤水市| 南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