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2章 清代史家之成就(7)

敦煌千佛洞在鳴沙山,本為佛寺,今為道士所居,當光緒甲午(二十年)之頃,道觀壁壞,始發見古代藏書之窟室,其中書籍居大半,而畫幅及佛家所用幡幢等,亦雜其中。浭陽端方曾藏敦煌出土開寶八年靈修寺尼畫觀音像,乃光緒己亥(二十五年)所得,又烏程蔣氏曾藏沙州曹氏二畫像,乃為光緒甲辰(三十年)以前葉昌熾視學甘肅時所收,然中州人皆不知,且有視為廢紙者矣。至光緒丁未、戊申之歲(三十三年三十四年),斯坦因與伯希和,先后至敦煌,各得六朝及唐五代宋初人所畫卷子本至夥,正與漢晉簡牘同時發見,亦斯坦因二次來游之曰也。木簡以人工發掘而得,而此次出世之卷軸,則于無意中得之,斯氏已得約三四千卷,伯氏所得約六千卷,并有古梵文、古波斯文及突厥、回鶻諸國文字無算,俱攜之以去。此項寫本,初為一王姓道士所發見,乃砌置一密室中,且呈報于蘭州官署,謂共有七車之多,而官署則僅令其封閉而已。斯氏已先知千佛寺貯有此藏,至則以甘言誘之,比于玄奘取經,可以恢弘佛法,王道士遂許其盡窺密藏,斯氏遂假涉獵之名,將其佳者,加以盜竊。道士知之,亦無可如何,蓋斯氏并已賄買道士,許其裝運出寺,當時地方官署視若無睹,且多方為之援助,以示好感于外人,遂為吾國古物上最大之損失。迨斯氏回英發表之后,我國人始稍稍知之,乃取其余,猶得萬余卷,載至北京,置諸學部所立之京師圖書館,復經盜竊,散歸私家亦當不下數千卷,市中亦有流傳出售者,其中佛典居百分之九十五,可據以補藏經之闕,及校勘誤字,世所謂唐人寫經是也。其四部書為宋以后所久佚者,經部則有未改字《古文尚書孔氏傳》,未改字《尚書釋文》,糜信《春秋穀梁傳解》,《論語鄭氏注》,陸法言《切韻》等。史部則有孔衍《春秋后語》,《唐西州沙州諸圖經》,《慧超往五天竺國傳》等(以上俱伯希和所得,今在法國)。子部則有《老子化胡經》(英法俱有之),《摩尼教經》(京師圖書館一卷,法國一卷,英國亦有殘卷,書于佛教 之背),《景教經》(德化李氏盛鐸藏《志玄安樂經》、《宣元至本經》各一卷,日本富國氏藏《壹神論》一卷,法國國民圖書館藏《景教三威蒙度贊》一卷)。集部則有《玄謠集》,《雜曲子》及唐人通俗詩、小說,各若干種(《玄謠集》藏倫敦博物館,通俗詩及小說,英法皆有之,德化李氏亦藏有二種)。而已逸四部書之不重要者,及《大藏經論》,尚不在此數,此其搜集之大力略也。宣統元年(戊申)之冬,羅振玉就伯希和所寄景本,寫為《敦煌石室遺書》,排印行世;越一年,復印其景本,為《石室秘寶》十五種;民國二年(癸丑)復刊行《鳴沙石室逸書》十八種;七年(戊午)刊行《鳴沙石室古籍叢殘》三十種,及《鳴沙石室佚書續編》四種;十年(辛酉)伯氏復以陸法言《切韻》三種景本寄羅氏,未及精印,而王國維先臨寫一本,石印以行世,此皆巴黎所藏書也。京師圖書館所藏《摩尼經》,亦經羅氏印入《國學叢刊》。至倫敦所藏,則武進董康、日本狩野直喜、內藤虎次郎、羽田亨諸氏,各鈔錄景照若干種。王氏《觀堂集林》中,如《唐寫本殘職官令》,《靈棋經殘卷》,《太公家教》,《大云經疏》,《韋莊秦婦吟》,《宋初寫本敦煌縣戶籍》等跋,皆為審定石室遺物而作。近頃留心及此,而勤于探討者,亦大有人在,此又其整理之大略也(以上據樊、王二氏所記并參以他書)。此屬敦煌寫本者三。

內閣大庫在北平舊內閣衙門之東,臨東華門通路,素為內閣典籍廳所掌,凡大樓六間,其中書籍居十之三,檔案居十之七,其書多明文淵閣之遺,其檔案則為清代諸帝之朱諭敕諭,臣工繳進之批摺、黃本、題本、奏本,外藩屬國之表章、歷科殿試之大卷,其他三百年間檔冊文移,往往而在。而元明遺物,亦間出其中。蓋清之內閣,自明永樂至清雍正,歷兩代十五帝,實為百政從出之地,雍、乾以后,政務移于軍機處,而內閣尚受其成,故政府之重要檔案,悉儲于此,蓋兼宋時之宮中龍圖、天章諸閣,省中之制敕庫,班簿房而一之。然三百年來,除舍人省吏循例編目外,學士大夫罕有能窺見者。宣統元年大庫屋壞,有事繕完,乃暫移于文華殿之兩廡,地隘不足容,其露積庫垣內者尚半。時南皮張之洞方以大學士管學部事,乃奏請以閣中所藏書籍,別設京師圖書館以庋置之,其檔案則移置國子監之南學,試卷等置諸學部大堂之后樓。民國以后,又以學部及南學之藏,移于午門上之歷史博物館,移館之后,即堆置于端門之門洞中。越十年,館中費絀,乃斥其所藏四分之三,以售諸故紙商,以麻袋計者九千,以斤計者十有五萬,得銀幣四千圓,時民國十年(辛酉)冬曰也。先是羅振玉官學部參事,已得見大庫之檔案,偶抽一束觀之,則管榦貞督漕時奏摺,又取觀他束,則阿桂征金川時所奏,皆當時歲終繳進之本,排比月日,具有次第,蓋已心識之矣。十一年二月羅氏至京,于市肆見洪承疇揭貼,及高麗國王貢物表,識為大庫遺物,因跟蹤之,得諸某紙肆,則庫藏具在,將毀之以造紙,已載數車赴西山矣。亟三倍其直易之以歸,貯于彰儀門之善果寺,擬別建庫、書樓,屬王國維為之記,而歷史博物館之剩余,亦為北京大學取去,此其發見搜集之大略也(以上據樊、王二氏所記)。羅氏以其所得,分量太大,僅整理其十分之一,取其要者,匯為《史料叢刊》十冊。其余半歸德化李盛鐸,貯于天津;又以其半移置于旅順。近年又從事整頓,印成目錄數冊,而原件未及刊行。北京大學之所得,亦逐漸整理,發表其目于《大學日刊》中。民國十八年,中央研究院之歷史語言研究所購得李氏之大庫殘檔,幾經整理,前后刊行《明清史料》三集,每集十冊,其整理未竟及未及整理者,尚未刊行。又自民國十口年,清遜帝出走后,設故宮博物院于清官,搜集其所舊藏,又獲得大量之史料,已取其重要者,先后刊為掌故、文獻兩《叢編》及《史料旬刊》等以發表之,此又其整理之大略也。此屬于閣庫檔案者四。

吾國漢族以外之各族、各屬國,如契丹、女真、蒙古、西夏,皆曾自制文字,以代表其語言,其他各族,亦多類此,所遺留者,多在西北、東北兩部。元時耶律鑄見突厥闕特勒碑及遼太祖碑,元末陶宗儀亦曾見契丹文字,著錄于《書史會要》,而元人趙嵊《石墨鐫華》著錄之《乾州大金皇弟郎君行記》,名為女真文,實則近于契丹國書之石刻也。蒙文石刻,著錄尤夥,明代所修之《華夷譯語》,于女真、蒙古語外,尚有多種之殊方語,可謂研究各族語文之珍本。光緒十五年(己丑)俄人拉特祿夫訪古于蒙古,于和林故城北,訪得突厥闕特勒碑、苾伽可汗碑、回鶻如娃可汗碑三種。突厥二碑,皆有中國、突厥二種文字,回鶻碑并有粟特文字。及光緒之季,英、法、德、俄四國探險入新疆,所得各族文字寫本尤夥,其中除梵文、結盧文、回鶻文(即畏吾兒文)外,更有三種不可識之文字,為伯希和所發見,其一種為粟特語,而他二種則伯氏假名之曰第一言語、第二言語,后亦漸知為吐火羅語及東伊蘭語 ,此正與玄奘《西域記》所記三種語言相合。粟特即玄奘之所謂窣利,吐火羅即玄奘之睹貨邏,其東伊蘭語則其所謂蔥嶺以東語也。當時粟特、吐火羅人,多出入于我新疆,故今日猶有其遺物,惜國人尚未有研究此種古代語者,勢不可不求之英、法、德諸國耳。宣統二年(庚戌)俄人柯智祿夫大佐,于甘州古塔得西夏文字,其中有一種名目《掌中珠》,蓋即西夏圖書之譯語也。而元時所刻之河西文(即西夏圖書) 《大藏經》,后亦出于北京,上虞羅福萇(振玉之子)乃始通西夏圖書之音讀,以撰《宋史 西夏傳考證》,蘇俄使館參贊伊鳳閣博士(Iuanobb)更為《西夏語言之研究》(以上據王氏所記)。近則陳寅恪、王靜如二氏精通西夏圖書,尤過于羅福萇,凡河西文《大藏經》,悉能譯讀,是則繼起者,有青出于藍之譽焉。民國十九、二十兩年間,熱河省主席湯玉麟有發掘遼陵之事,遼圣祖、興宗、道宗三主,皆葬于慶州,即今熱河林西縣西北之白塔子,而三陵又在白塔子之附近,土人稱為阿里曼哈是也。此陵早經有人發掘,明器業已無存,惟其哀冊石刻尚在,凡十七石,俱經湯氏掘獲,運存沈陽之居第。先是有法人牟里(Mull)(一譯作閔宣化),以宣教師資格,游歷至遼陵所在,發見之哀冊石刻凡二,即為遼興宗帝后二哀冊,皆契丹國書也。而漢文哀冊,則未之見,此民國初年事也。湯氏所發見者,為圣宗及仁懿皇后、欽愛皇后 漢文哀冊,又道宗帝后漢文及契丹國書兩種哀冊。契丹國書之二石皆五六百字,此為近年重要之發見,其中之字,多可與《郎君行記》石刻互相印證,愚曾匯刻發見各石,為《遼陵石刻集錄》,并撰序文以詳其始末,然自是以來,研究契丹國書,雖大有人在,而不能明其音讀,至今猶為懸而未決之問題,蓋緣無《掌中珠》《華夷譯語》一類之字典,為之審釋,欲強通之而不能也。近年發見女真國書,凡得數石,一為河南開封之《宴臺碑》,二為吉林石碑崴子之《金太祖誓師碑》,三為遼寧海龍楊木林山之《收國二年碑》,四為柳河界之《金太祖大破遼軍息馬立石碑》,皆漢文與女真國書并刻,此亦研究女真國書之瑰寶也。近人丁文江等,考究西南夷之語文,是為爨史,著有專書詳之。蓋以中外人±數十年之努力,于各族文字悉能求通,其中尤不乏重要之發見。最近吾國學術之進步,此蓋為其一端,未可自為菲薄者矣。此屬于各族文字者五。

吾國吉金文字之發見,漢代即已有之,許慎《說文 序》所謂,郡國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是也。宋代出土之古器物尤多官撰之書,有《博古圖錄》,亦稱《宣和博古圖》,凡三十卷,或謂此書為王黼承徽宗之命而作,未知其審,要為官撰無疑也。私撰之書,以呂大臨之《考古圖錄》十卷,闕名之《續考古圖錄》五卷,薛尚功之《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二十卷,以及歐陽修之《集古錄》、趙明誠之《金石錄》,為最著。著錄各古器物,皆有資于考史,特以是時重在賞鑒,藉以娛耳目之觀,為齋堂之清供,不足以言學問也。清代官撰之書,有《西清古鑒》四十卷,《寧壽鑒古》十六卷,《西清續鑒》甲乙編各二十卷,著錄之品,頗多珍異;私家之作,則以阮元之《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吳榮光之《筠清館舍文》,吳大澂之《愙齋集古錄》為最著。大澂嘗因金文,以撰《說文古籀補》十四卷,以訂補許氏《說文》之闕佚,孫詒讓《續古籀拾遺》,實開后來治甲骨文字者之先聲。近人以金文治史者,首推王國維,所撰《鬼方昆夷嚴狁考》,悉以金文為證,足以訂補經訓;其他以金文證古史者,尤不勝枚舉,而郭沫若更撰《兩周金文大系》,以文字鑒定古物時代,頗有發明,蓋近人于此用力既劬,故較前阮、吳二氏為進步。至其鑒定之法,亦有多端,或以稱謂,或以制度,或比其事,或屬其辭,或考字形,或詳書體,如董作賓所論以鑒定甲骨文者,亦可借用以鑒定金文。例如殷代器文,未有子孫二字連舉者,而周器中則“子子孫孫”、“子孫永寶”之文,隨處可見,此由宗法制度,創自周公,有宗法而子孫之觀念始重,此殷世所未有也。又如殷代視其先公先王之名,上一字為稱謂,下一字乃為名,如祖庚、兄丁是也。周初天下未定,尚無謚,故武王元年之《師旦鼎》,尚稱文王為周王,迨周公立謚法之后,始有文王、武王之稱,如《毛公鼎》“丕顯文武”之語,一望而知為成、康時所制器也。此皆就其稱謂制度,而可以辨其時代,金文之可以證史,此其最著者矣(此文間采李氏《方志學》)。此屬于吉金文字者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新县| 明光市| 大余县| 宁明县| 昌图县| 余庆县| 潜山县| 梁平县| 石楼县| 鹤庆县| 三原县| 平阳县| 镇巴县| 乌拉特前旗| 集安市| 东源县| 卢龙县| 德兴市| 苏尼特右旗| 凤冈县| 沈阳市| 嘉鱼县| 杂多县| 台前县| 密云县| 镇原县| 莱西市| 全椒县| 依兰县| 上虞市| 霍山县| 霍山县| 全南县| 锡林浩特市| 七台河市| 田阳县| 寻乌县| 靖江市| 鄂伦春自治旗| 通河县| 金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