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 難經古義
  • 佚名
  • 4714字
  • 2015-12-25 17:41:23

(第四十九舊五十一)難曰。病有欲得溫者。(飲食衣服居處)有欲得寒者。(同上)有欲得見人者。(惡幽閑)有不欲得見人者。(好靜默)而各不同。病在何臟腑也。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腑也。(主陽)病欲得溫。而不欲見人者。病在臟也。(主陰)何以言之。腑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臟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按此篇專緣其所欲之情。以別臟腑之病。夫冬日飲湯。夏日飲水。常情之所使然。然則病情亦當如是。蓋冬則陽伏而陰旺。故人身外少氣而內有余。所謂陽虛則外寒。陰盛則內寒。內外皆寒。故欲飲湯就溫。夏則陰沉而陽浮。故外充而內空。所謂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內外皆熱。故欲飲水受冷常情尚且如此況病情乎。且其至于見人之好惡及動靜語默。亦皆陰陽之分。昭然可見矣。雖然。此亦一義例已。至其變化。則知臟病熱熾。盒飯欲寒。腑病寒甚。盒飯欲溫。

且如素問陽明病惡人。此乃一時熱積胸中所致。此難謂惡人者陰病。情之所為。讀者察諸。因前篇有三虛三實之候。故此商病情以辯表里寒熱。舊本第九篇。以遲數(shù)之脈。分臟腑寒熱。與此篇互相發(fā)。宜參看。

(第五十舊四十九)難曰。有正經自病。有五邪所傷。何以別之。然。憂愁思慮。(二字靈樞作恐懼)則傷心。形寒飲冷。(飲冷靈樞作寒飲)則傷肺。恚怒氣逆。上而不下。(氣積脅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靈樞作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靈樞作有所用力舉重)入水。(靈樞作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是正經之自病也。

按此難所發(fā)。即出素問遺篇本病論。但彼闕肺一病。靈樞第四篇。有類此者。而文稍異焉。滑注引之。由不視遺篇爾。所謂正經自病者。言五臟內虛。而病從內生。東垣所謂內傷是也。蓋心肝二病。固為七情偏氣之所傷。而其肺脾腎之病。乃似內傷挾外感者。然既為正經自病。則知非尋常外邪矣。夫憂愁屬肺。思慮屬脾。共為手足太陰二臟。偏傾而傷心。怒傷肝。此其本情。無論已。形寒飲冷。雖從外而入。然其人自失節(jié)。而所受者。非天時之寒傷之。且其寒與冷。

亦非一朝一夕之感也。久坐濕地者。是亦似外邪。實非天時之濕。居處失宜。下體不溫。加之強力入房。汗出入水等事。

以漸發(fā)病。亦非一時之水濕也。飲食勞倦。有內外之辨。故在下文。五邪病亦復言之。滑注引謝氏說為是。正經之飲食傷主。勞倦五邪之勞倦。傷飲食為之主。仍詳東垣內外傷辯。宜參考。

何謂五邪。然。有中風。(肝)有傷暑。(心)有飲食勞倦。(脾)有傷寒。(肺)有中濕。(腎)此之謂五邪。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風得之。(虛邪)然。其色當赤。何以言之。肝主(五)色。自入為青。(正)入心為赤。(虛)入脾為黃。

(賊)入肺為白。(微)入腎為黑。(實)肝為心邪。(從后而來)故知當赤色。其病身熱。(心)脅下滿痛。(肝)其脈浮大(心)而弦。(肝)何以知傷暑得之。(正邪)然。當惡焦(舊本脫故補)臭。何以言之。心主(五)臭。自入為焦臭。

(正)入脾為香臭。(虛)入肝為臊臭。(實)入腎為腐臭。(微)入肺為腥臭。(賊)故知心病傷暑得之。(自病)當惡焦臭。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心)其脈浮大而散。(心)何以知飲食勞倦得之。(實邪)然。當喜苦味也。虛為不欲食。實為欲食。(二句舊注或以為衍然于義無害)何以言之。脾主(五)味。入肝為酸。(微)入心為苦。(實)入肺為辛。(虛)入腎為咸。(賊)自入為甘。(正)故知脾邪入心。(從前而來)為喜苦味也。其病身熱(心)而體重。嗜臥。四肢不收。

(脾)其脈浮大(心)而緩。(脾)何以知傷寒得之。(微邪)然。當譫言妄語。何以言之。肺主(五)聲。入肝為呼。(賊)入心為言。(微)入脾為歌。(實)入腎為呻。(虛)自入為哭。(正)故知肺邪入心。(從所勝而來)為譫言妄語也。其病身熱(心)灑灑惡寒。甚則喘咳。(肺)其脈浮大(心)而澀。(肺)何以知中濕得之。然。當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

腎主(五)液。(舊本作濕誤)入肝為泣。(虛)入心為汗。(賊)入脾為涎。(微)入肺為涕。(實)自入為唾。(正)故知腎邪入心。(從所不勝而來)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熱(心)而小腹痛。足脛寒而逆。(腎)其脈沉濡(腎)而大。(心)此五邪之(診)法也。

按肝總管五色。心管五臭。脾管五味。肺管五聲。腎管五液。液應水。聲應金。味應土。臭應火。色應木。是其類也。凡一臟有五病。五五二十五變。本篇舉心為例。余可類推。夫肝之中風。邪入他臟。則見各臟色于面。心之傷暑。

邪入他臟。則惡各臟臭于鼻。脾之飲食。邪入他臟。則喜各臟味于口。肺之傷寒。邪入他經。則發(fā)各臟之聲。腎之中濕。

邪入他經。則出各臟之液。古者率皆以此。乃知其病之傳變焉。難經言此者居多。舊本三十四篇。出聲色臭味液。第七十四篇。言一臟有五病。第十篇有一脈十變。當與此篇參考。

(第五十一舊五十)難曰。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別之。然從后來者。(母往臨子)為虛邪。從前來者。(子來乘母)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夫克妻)為賊邪。從所勝來者。(妻侮夫)為微邪。自病者。(己自受過)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濕得之。為賊邪。

按此承前篇之旨。申明五邪之名義。據(jù)氣厥論五臟寒熱相移等言。則五邪非獨有傳變。雖正經自病。其至久則亦當有傳焉。下編所謂七傳。似言其義。然七傳者。唯謂五臟相克為病。而未曾言及一臟病。為彼此相移。故與此所言。義本自異。不宜為一途看。

(第五十二舊五十三)難曰。經(靈素病傳二篇)言七傳者死。(相克)間臟者生。(相生)何謂也。然。七傳者。

傳其所勝也。間臟者。傳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初)傳肺。(火克金)肺傳肝。(金克木)肝傳脾。(木克土)脾傳腎。(土克水)腎傳心。(水克火心復傳肺乃為再傷)一臟不再傷。(若再傷者死)故言七傳者死也。假令心病傳脾。(火生土)脾傳肺。(土生金)肺傳腎。(金生水)腎傳肝。(水生木)肝傳心。(木生火)是子母相傳。竟而復始。如環(huán)無端。

(再傷亦不至死)故曰生也。

按靈素病傳二篇。所謂五臟腑相傳。以至腸胃。命曰必死。此篇七傳。蓋本諸此。其實相逆,各傳其所勝。故曰死矣。假令病始于心。相克至肺。則為再傷。始于肺。則至肝為再傷。余臟皆然。靈素舉五臟及胃膀胱七者。以論病傳。

此篇獨謂五臟再傷為七傳。而不言及腑。此乃所以與經異者何。觀后篇臟腑病有治之難易等說。則其義似不相戾。唯越人分割臟腑二病。言其義耳。所謂間臟者。五臟母子相傳之病。而比諸七傳。病勢則稍緩。故曰生焉。內經曰。間臟者刺之。又曰。不間臟者難治。排列相克臟。以一臟間之。則成相生。辟如排列心肺。以脾間之之類。故有間臟之名。呂氏之說得之。滑注。以素問標本論間甚之間字釋其義。非是。所謂間甚。猶言輕重。與間臟之間。不相干涉。間臟字既出病傳二篇。及平人氣象論中。學人審諸。

(第五十三舊五十四)難曰。臟病難治。腑病易治。何謂也。然。臟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若夫順傳者非難愈)腑病易治者。傳其子也。(若夫逆?zhèn)髡叻且字危┡c七傳間臟同法。(可見非由臟腑第由順逆耳)按前篇謂七傳間臟者。言臟病有死生之分。此篇特舉臟腑二病者。以 其難易之治。凡臟病之所以難治。多傳其所勝。若夫母子相傳則易愈。腑病之易治者。多傳其所生。若夫逆?zhèn)鳌km腑病亦難治焉。故曰。與七傳間臟同法。滑注既得其旨。故不復贅。

(第五十四舊五十二)難曰。腑臟發(fā)病根本等不。然。不等也。其不等者(四字因熊氏俗解補之)何。然。臟病者止(留)而不移。其病不離其處。(有常部分)腑病者。仿佛(轉變)賁響。(奔走)上下行流。居處無常。故以此知臟腑(二病)根本不同也。

按此為后篇論積聚起本。凡百爾病千態(tài)萬化。于澤如蕉。更仆不盡。然其所適從。唯臟腑為期。舍此無可他求。此篇舊本在七傳前。似隔一頃。故易地云。

(第五十五舊同)難曰。病有(五)積有(六)聚。何以別之。然。積者陰氣也。(屬臟)聚者陽氣也。(屬腑)故陰沉而伏。(兼脈證)陽浮而動。(同上)氣之所積。名曰積。(病根于陰)氣之所聚。名曰聚。(病本于陽)故積者五臟所生。(其根深)聚者六腑所成(其本淺)也。積者陰氣也。(再說)其始發(fā)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總言五積病)謂之積(三字舊本無因下文本例私補之)聚者陽氣也。(再說)其始發(fā)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總言六聚病)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按此篇所謂積聚。有臟腑之分。蓋積者其所從來。以漸而深。累積荏苒成塊。原于臟也。聚者所受猶淺。聚散倏忽。

居處無常。本于腑也。積不易位。故后篇審言其病形。聚無定體。臨時更改。故此第言其所以然之由。宜與后篇連讀。

(第五十六舊同)難曰。五臟之積。各有名乎。(第一問)以何月何日得之。(第二問)然。肝之積。名曰肥氣。(盛滿猛烈)在左脅下。(肝部候)如覆杯。(積塊)有頭足。(形象)久不愈。令人發(fā)咳逆(逼所)不勝 瘧。(乘所勝或如瘧每發(fā)寒熱)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應第二問)何以言之。肺病傳于肝。(金克木)肝當傳脾。(木克土)脾季夏(六月)適王。(旺同下仿此)王者不受邪。(縱下同)肝復欲還肺。(橫下同)肺不肯受。(制者強)故留結為積。(受制者弱)故知肥氣為季夏戊己日(土旺時)得之。心之積名曰伏梁。(血根)起齊上。大如臂。(積形)上至心下。(胸博)久不愈。令人病煩心。(本經自病)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腎病傳心。(水克火)心當傳肺。(火克金)肺(金)以秋(七十二日)適王。王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強下同)故留結為積。(弱下同)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金旺)得之。脾之積。名曰痞氣。(痞塞上下不通)在胃脘。(腹中央)覆大如盤。(形)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fā)黃膽。

飲食不為肌膚。(皆屬本病)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木克土)脾當傳腎。(土克水)腎以冬適王。王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水旺)得之。肺之積。名曰息賁。(挾喘息而發(fā))在右脅下。(肺部位)覆大如杯。(形)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fā)肺壅。(本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火克金)肺當傳肝。(金克木)肝以春適王。王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木旺)得之。腎之積。名曰賁豚。(如豚賁突)發(fā)于小腹。(腎部位)上至心下。若豚(奔)狀。或上或下無時。

(積狀)久不已。令人喘逆。(及其所生)骨痿少氣。(本經病)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傳腎。(土克水)腎當傳心。(水克火)心以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賁豚以夏丙丁日(火旺)得之。

此五積之要法也。

按此篇詳言五積名形。與所以得病之由。而其名與病形。義無容疑。至其謂得病之由。則未嘗不使后人起惑焉。夫五積之所由生。固執(zhí)月日。則雖難經。其說或涉怪誕。何者。其所謂肝曰季夏戊己。心曰秋庚辛。脾曰冬壬癸。肺曰春甲乙。腎曰夏丙丁。豈有如是拘拘時日哉。果若其說。則凡五積之病。方其時發(fā)者。皆能推算月日知之乎。蓋積之為病。

臟氣怫郁而所致也。夫人之情。每有好惡。至其有感。則臟氣為之動。動而中節(jié)。何害之有。一或有偏。則臟氣為之傾移。而運化失常。故因其偏虛。邪氣湊焉。所謂肺病傳肝者。肺邪乘肝虛。經云。虛者受邪是也。肝又欲傳脾。是其道也。然其時脾無虛。則邪無入地。而不能傳焉。經云。實者不受邪是也。肝復欲還肺。然其不受者。橫且有所不勝也。

故跋胡 尾。進退維谷。故留結為積。是以相克之病。假令金克而土旺。則木邪何往。所以留結于本部也。余臟可以例推。學人莫以文害辭。而以意逆志可矣。滑注情感之說。以性理言。迂遠而闊于事情。不可從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南市| 滨州市| 新兴县| 绩溪县| 卓资县| 恭城| 托里县| 定州市| 建昌县| 泾源县| 鲁甸县| 上蔡县| 炉霍县| 涟水县| 化隆| 景谷| 绥德县| 红原县| 青阳县| 柏乡县| 阜新| 阿拉善左旗| 南乐县| 天津市| 仁布县| 隆子县| 阿克陶县| 昌都县| 棋牌| 胶州市| 东阳市| 台湾省| 雷州市| 老河口市| 雅安市| 尚志市| 涪陵区| 紫阳县| 莱芜市| 巩义市| 上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