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 難經古義
  • 佚名
  • 4835字
  • 2015-12-25 17:41:23

(第四十舊三十七)難曰。五臟之氣。于何發起。通于何許。可曉以不。然。五臟者。當(靈樞作常)上關(靈樞作閱)于九(靈樞作七為是)竅也。故肺氣通于鼻。鼻和(即肺氣和)則知香臭(腥焦臊腐)矣。肝氣通于目。目和(肝和)則知黑白(赤黃青)矣。脾氣通于口。口和(脾和)則知谷味(稻麥豆黍稷)矣。心氣通于舌。舌和(心和)則知五味(辛酸甘苦咸)矣。腎氣通于耳。耳和(腎和)則知五音(宮商角征羽)矣。五臟不和。則九竅(各有所主之竅如上所言)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統言形體所發諸腫)邪在六腑。則陽(經)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邪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動)盛(實)矣。邪在五臟。則陰(經)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瘀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動)盛(實)矣。陰(邪)氣太盛。則陽(正)氣不得相營也。故曰格。(靈樞作關)陽(邪)氣太盛。則陰(正)氣不得相營也。故曰關。(靈樞作格)陰(邪)陽(邪)俱盛。不得相營也。故曰關(孤陰)格。(獨陽)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經言(脈度篇末說)氣獨行于五臟。不營于六腑者。何也。然。夫氣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

故陰(經)脈營于五臟。陽(經)脈營于六腑。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不復溢。人(疑血字誤)氣內溫于臟腑。外濡于腠理。

按此與脈度篇文。大同小異。五臟者。內藏神氣。而外閱九竅。故多無形之病。六腑者。傳谷物而外養肌肉。故多有形之病。謂在臟九竅不通。在腑留結為癰。可見形之與神。病各有則焉。凡臟皆屬陰。而其精上達為常。腑俱屬陽。

而其氣下行為常。若有所不和。則氣血之分。偏虛偏實。至其太盛。則遂為關格之變。格是腑。將失常而反上逆。使所受水谷。格拒噎塞。關是臟既廢職。精氣下墜。故二便閉而不通。蓋下文復溢二字。即為死脈之名。則其所謂關格者。

孤陰獨陽之病。殊無回旋之生意者必矣。讀者莫以與靈樞文相顛倒為疑焉。

(第四十一舊四十)難曰。經言肝主(五)色。心主(五)臭。脾主(五)味。肺主(五)聲。腎主(五)液。鼻者肺之候。(肺氣通臭)而反知香臭。(心所主)耳者腎之候。(腎氣通耳)而反聞聲。(肺所主)其意何也。然。肺者。

西方金也。金生(育)于巳(位)巳者南方火。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腎者。北方水也。水生(育)于申(位)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聲。故令耳聞聲。

按此承上引脈度篇文。而舉臟氣各有所通之竅。以發問難。所謂肝開竅于目。而其所主五色。亦通乎此。脾開竅于口。而其所主五味。亦從此而入。唯腎與心肺。其所主不應于其竅。所以發疑焉。大氐五行之道。有生克之分。又有胎化之理。此篇所述。即胎化之變也。何則。鼻知臭者相克。耳聞聲者相生。故知非五行常例之謂。蓋金胎于東方木。而化于南方火。其氣旺于西。自卯至酉。金得有氣。水胎于南方陽中。而化于西方金。其氣旺于北。自午至子。水得有氣。

火。木之胎化亦然。越人之意。所以使學人知人身五行生克之外。別有胎化之理者。如此。六元正紀大論曰。春氣西行。

夏氣北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淮南子天門訓曰。金生丁巳。壯于酉。死于丑。三辰皆金也。水生丁申。壯于子。死于辰。三辰皆水也。是亦與此篇之義相類。

(第四十二舊同)難曰。人腸胃長短。受水谷多少。各幾何。然。胃大(圍)一尺五寸。徑五寸。(圍三徑一之法下同)長二尺六寸。(古有縱橫斜等黍尺不知是用何尺)橫(橫讀如廣)屈受水谷三斗五升。(此亦古量法未可知)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小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舊本脫寸之少三字故補)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

(脫寸之大三字故補)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腸胃凡長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靈樞作九)斗七(靈樞作二)升六(靈樞作一)合八分合之一。(靈樞作合之大半○按每腑所受水谷多寡與靈樞同而本篇謂通計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則見四升五合之不足予私疑小腸二斗四升當是一斗九升強何則胃者腐熟水谷化生精液大小腸及廣腸皆受其糟粕而次第減損轉輸運逆則豈有增之理乎蓋扁鵲見靈樞所書小腸谷量比諸胃量多四升強則直改以為會計者必矣然其所改遂乃漫滅后人再因靈樞文而補之者乎姑且書此以俟識者)此腸胃長短。受水谷之數也。肝重二斤(十六兩為斤)四兩。(三錢弱為兩下仿此)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魂。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竅同)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主藏志。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兩分二十四之一為銖下同)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一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小半。左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寸之小半。(舊本脫寸之小今補)當臍右。(靈樞作左還為是)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橫同)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唇至齒。長九分。齒以后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二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喉嚨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九節。肛門重十二兩。大八寸。

徑二寸寸之(舊本脫寸之二字今補)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按此與靈樞絕谷篇文同。而其所主專在胃中所受水谷三斗五升者。蓋人平日承此食量。則足以榮養臟腑。茍有過不及。則不徒害沖和之氣。抑亦足以致病。至其大小腸及廣腸。皆受其滓穢。以為泌別傳導之用耳。此為后篇言絕谷七日而死之起本。肝重云云以下一百九字。靈素無所見。此篇創出之。疑非扁鵲之言。何以言之。前既曰肝有兩葉。此又曰凡七葉。靈樞謂大小腸左環。此謂大腸右回。且一篇中腸胃度量。前后重復。其口廣以下九十九字。剿取腸胃篇文。以列膀胱之次。與靈樞所述之意。大失其旨。彼此所以發疑也。然歷代名醫。謂臟象皆以為據。則其所由來亦遠。故姑書以俟知者。

(第四十三舊同)難曰。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何也。然。人胃中常有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

一行二升半。日中(終日)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亡)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盡。即死矣。

按絕谷七日而死者。以其日再至圊。一行盡二升半。故為之限。雖然人心如面。腸胃傳化亦異。蓋人之更衣。一日或一行二三行。二日或一行二三行。不可定度。故結之曰。水谷津液俱盡。即死矣。則此難主意。專在此一句耳。其所謂七日。亦以一日二行之量言之。何必拘拘日數乎。讀者思諸。與靈樞絕谷篇。辭有少異。而義全無差。

(第四十四舊同)難曰。七沖門(沖者沖突之沖往而不斥之意)何在。然。唇為飛門。(飛揚閉合之處經云口唇者音聲之扇也)齒為戶門。(破堅碎硬之要專在此)會厭為吸門。(吞物出氣之街)胃(上口)為賁門。(榮衛生發之關)太倉(即胃腑)下口為幽門。(溲便受盛之境)大腸小腸會為闌門。(清濁分利之界)下極(即尻臀)為魄門。(糟粕轉出之域)故曰七沖門也。

按賁幽闌魄四門。散見內經諸篇。無有統系焉。其飛戶吸三門。豈古文脫落。而存在此篇歟。所謂七衡者。水谷出納之門。而飛門至賁門。則主納焉。幽門至魄門。則主出焉。上道四門失守。則噎隔翻胃嘔吐吞酸諸病。隨分而生。下鄉三門廢職。則泄利秘結遺癃痔脫諸證逐次乃成。且胃者倉廩之腑。谷神之宮也。飛門包含之戶門。齒決之吸門。 咽之賁門。容納之幽門。谷神既留。而糟粕成矣。受盛之闌門。分利之魄門。推輾之一門。不通則諸門為之生變。神欲安穩。豈可得乎。又經有畜門。而此無見者。蓋畜門者。鼻口之界。頏顙之關。不接水谷之路。故唯曰七沖門云。

(第四十五舊同)難曰。經言八會者。何也。然。腑會大倉。(任脈中脘穴)臟會季脅。(足厥陰章門穴)筋會陽陵泉。(足少陽膝外穴)髓會絕骨。(陳氏以為枕骨足太陽頭部穴)血會鬲俞。(足太陽背部第二行穴心肝二俞中間)骨會大杼。(督脈大椎穴非背部第二行大杼穴杼古脊骨名故杼椎皆通用)脈會大淵。(手太陰寸口中穴)氣會三焦。(即謂上焦古三焦有專言偏言之分此乃偏言)外一筋(外有經而內無形故云)直兩乳內(任脈膻中穴)也。熱病在內者。取其(八)會之氣穴也。

按內經載熱病五十九刺法。各處熱邪。隨分取之。此篇由是立八會法以適簡約。蓋此八會十三穴。諸熱在身內者。

各隨其部分而治之。虢太子尸 。取外三陽五會者。豈止百會一穴。疑兼取此會之五處者。可知矣。血海髓會骨會三說。

滑注所引四明陳氏之說為是。三焦之三作上字者。謝氏不達古。

(第四十六舊同)難曰。老人(夜)臥而不寐(睡不熟)少壯(夜)寐而不寤(睡熟)者。何也。然經言少壯者。

血氣盛(滿)肌肉滑(澤)氣道通。(呼吸安靜)榮衛之行。(周身)不失于常。(五十度)故晝日精(爽)夜不寤也。(眠足)老人血氣衰(少)肌肉不滑(潤)榮衛之道澀。(失常度)故晝日不能精。(易眠)夜不得寐也。(難眠)故知老人不得寐也。(醒眠)按此雖論辨老壯晝夜寤寐之有異。然其實。則謂榮衛周身之度。老者有虧。而不應其數也。與靈樞生會篇義同。而此重置問答者。蓋壯者血氣常盛。而至于老。則其平居血氣既衰。況方得其病。則議藥迥別。故老者之病。比諸少壯。

雖實猶尚挾虛。假令常尋內外病。有與少壯相似。然其攻補之際。最宜刻意。不可率以其病相似同治焉。扁鵲所以發難。

專在于斯乎。

(第四十七舊同)難曰。人面獨能耐(忍)寒者。何也。然。人頭者。諸陽(經)之會也。諸陰(經)脈皆至頸胸中而還。(指正經言)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令面耐寒也。

按與靈樞所載岐伯言。大同小異。彼謂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者。歷舉經絡本支。而示其血氣純粹獨聚于面耳。此篇乃謂首者諸陽所會。諸陰脈皆至頸胸而還。則獨主經脈正行者言之。蓋頭面者。手足六陽之脈所會。

而其六陰脈之正者。皆終于胸中。其支別僅有貫頸系目上。至巔頂。然其陰之微。包含諸陽中。則雖有而猶無焉。故越人斷以諸陽會發其義。則于治病之事。有裨乎后世矣。蓋首面支體骨屬筋會。雖如同。然其血氣清濁。自有分界。人身雖為一氣血。頭面病多是濁陰犯上。支體病多是清陽滯下。是示用藥施治之所以異也。

(第四十八舊同)難曰。人有三虛(脈病診)三實。(同上)何謂也。然。有脈之虛實。有病之虛實。有診之虛實也。

脈之虛實者。濡(弱)者為虛。(諸脈象中皆見濡弱)緊(實)牢(強)者為實。(諸脈象中皆見緊牢)病之虛實者。出者(內傷)為虛。入者(外邪)為實。言者(惺惺不妨于言)為虛。不言者(言語錯亂混濁)為實。緩者(病以漸進非一朝一夕之謂)為虛。急者(一時暴發生死在旦暮)為實。診之虛實者。濡者(肌肉濡弱)為虛。牢者(肌肉牢堅)為實。癢者(血氣散渙)為虛。痛者(邪氣盛滿)為實。外痛(邪實在表)內快。(血氣乏里)為外實內虛。內痛(邪盛在里)外快(血氣空表)為內實外虛。故曰虛實。

按靈樞分年之盛衰。月之虛滿。時之和不和。以言三虛三實。然其義廣遠。而非至近之法。故此篇沿其名。而革其法。所謂三虛三實者。脈病及診是也。可謂至近矣。濡與緊牢者。假令雖脈有大小浮沉滑澀之異。大率濡弱而無力者。

皆為虛矣。其六脈緊牢而有力者。皆為實矣。莫以脈經所載濡緊牢。認為其脈焉。即若有力無力字面。然其診之濡牢。

亦可由此類推出也。言也緩也。皆為內傷之候。其病亦有虛實。豈止虛耳。然此篇概為虛者。凡內傷者。臟病多不足。

其偶有見實。乃皆一時邪之所為。多是假實。而非真實也。入也。不言也。急也。雖皆為外傷之候。然亦有虛實。豈獨實耳。此專為實者。凡外傷者。腑病多有余。其偶見虛。亦是假虛。而非真虛也。方其內攻。雖外傷須挾虛矣。方其外發。則內傷亦有似實焉。此篇特就其病發見之始而言之。以分其虛實耳。痛為實。快為虛者。是乃捫循切按之候。即診尺之義。學人須知古人察脈病外于診之一事。亦不可忽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水县| 宜黄县| 台南县| 西充县| 永德县| 射洪县| 富民县| 鲁山县| 休宁县| 罗城| 玛纳斯县| 浑源县| 东丽区| 黄骅市| 桑日县| 鄂伦春自治旗| 美姑县| 炉霍县| 城固县| 会泽县| 贞丰县| 南靖县| 东丽区| 巩留县| 莱西市| 淮北市| 佛冈县| 义乌市| 太谷县| 栾城县| 文化| 磐安县| 伊通| 郑州市| 托里县| 蒙城县| 新宁县| 金平| 襄城县| 洪雅县| 富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