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 石林燕語
  • 葉夢得
  • 6134字
  • 2015-12-25 16:15:27

官制:寄祿官銀青光祿大夫,與光祿、正議、中散、朝議,皆分左右。朝議、中散,有出身人皆超右,其余并以序遷。大觀中,余為中書舍人,奉詔以為非元豐本意,下擬定厘正,乃參取舊名,以奉直易右朝議,中奉易左中散,通奉易右正議,正奉易右光祿,宣奉易左光祿,而右銀青光祿大夫正為光祿大夫,遂為定制。

故事:百官磨勘,中書止用定辭。熙寧中,孫巨源為知制誥,建言:君恩無高下,何獨于磨勘簡之?非所以重王命也。乃詔各為辭。元豐官制行,惟侍從官而上,吏部檢舉,奏抄命辭;他官自陳于吏部,奏抄擬遷,而不命辭。

國朝兩制,皆避宰相執政官親。曾魯公修《起居注》,賈文元為相,其友婿也。當召試,乃除天章閣待制,文元去位,始為知制誥。劉原甫,王文定之甥。文定之為參知政事,乃以侍讀學士出知揚州。宋子京、王原叔為翰林學士,子京避莒公改龍圖閣學士,原叔避文安改侍讀學士,元間,蘇子由秉政,子瞻自揚州召為承旨,引原叔例請補外,不從。近歲惟避本省官,如宰相二丞親則不除尚書侍郎,門下侍郎親則不除給事中,中書侍郎親則不除舍人之類。六曹尚書避親,多除翰林學士,蓋于三省無所隸。異于舊制,自子瞻以來然也。

大駕儀仗,通號“鹵簿”,蔡邕《獨斷》已有此名。唐人謂鹵,櫓也,甲之別名。凡兵衛以甲居外為前導,捍蔽其先后,皆著之簿籍,故曰“鹵簿”。因舉南朝御史中丞、建康令皆有“鹵簿”,為君臣通稱,二字別無義,此說為差近。或又以“鹵”為“鼓”,“簿”為“部”,謂鼓駕成于部伍,不知“鹵”何以謂之“鼓”?又謂石季龍以女騎千人為一“鹵部”,“簿”乃作“部”,皆不可曉。今有《鹵簿記》,宋宣獻公所修,審以“部”為簿籍之“簿”,則既云“簿”,不應更言“記”。

唐制,節度使加中書門下平章事為使相,自郭元振始,李光弼等繼之。蓋平章事,宰相之名,以節度使兼,故云爾也。國朝因之。元豐官制,罷平章事名,而以開府儀同三司易之,亦帶節度使,謂之使相。蓋以儀同為相也。

《唐書》言大臣初拜官,獻食天子,名曰“燒尾”。蘇環為相,以食貴,百姓不足,獨不進。然唐人小說所載與此不同,乃云:士子初登科,及在官者遷除,朋僚慰賀,皆盛置酒饌、音樂宴之,為“燒尾”。舉韋嗣立入三品,趙彥昭假金紫,崔復舊官,中宗皆令于興慶池“燒尾”,則非獻食天子也。其解“燒尾”之義,以為虎豹化為人,惟尾不化,必以火燒之乃成人;猶人之新除,必樂飲燕客,乃能成其榮。其言迂誕無據,然謂太宗已嘗問朱子奢,則其來蓋已久矣。近世獻食天子固無是,而朋僚以音樂燕集,亦未之講也。

慶歷五年,賈文元為相,始建議重修《唐書》。詔以判館閣王文安、宋景文、楊宣懿(察)、趙康靖(概),及張文定、余襄公為史館修撰。刊修未幾,諸人皆以故去,獨景文下筆。已而景文亦補外,乃許以史稿自隨。編修官置局于京師者仍舊,遇有疑義取證,則移文于局中,往來迂遠,書久不及成。是時,歐陽文忠公非文元所喜,且方貶出,獨不得預,嘉初,文忠還,范蜀公為諫官,乃請以《紀》、《志》屬文忠。至五年,書始成。初,文元以宰相自領提舉官。及罷去,陳恭公相,辭不領,乃命參知政事王文安。訖奏書,亦曾魯公以參知政事領也。

從駕謂之“扈從”,始司馬相如。《上林賦》云:“扈從橫行,出乎四校之中。”晉灼以扈為“大”,張揖謂“跋扈從橫,不案鹵簿”。故顏師古因之,亦以為“跋扈恣縱而行”。果爾,縱蓋作平聲。侍天子而言“跋扈”,可乎?唐封演以為“扈養以從”,猶之“仆御”。此或近之。然不知通用此語自何時也。

唐自明皇以誕日為千秋節,其后肅宗為地平天成節,至代宗,群臣請建天興節,不報。自是歷德、順、憲、穆、敬五帝,皆不為節。文宗大和中,復置慶成節,故武宗為慶陽節。終唐世,宣宗為壽昌節,僖宗為嘉會節,昭宗為乾和節,中間惟懿宗不置。則唐世此禮亦不常,各系其時君耳。千秋節詔天下咸燕樂,有司休務三日;其余凡建節,皆以為例。穆宗雖不建節,而紫宸殿受百官稱賀,命婦光順門賀皇太后;及有麟德殿沙門、道士、儒官討論三教之制。文宗時,又嘗禁屠宰,燕會惟蔬食脯醢,后旋仍舊。

熙寧初,改經義取士,興建太學,訖崇寧罷科,賦每榜魁,南省皆迭為得失。始余中榜,邵剛魁得;次徐鐸榜(案:《宋史》及馬氏《文獻通考》俱作“徐鐸”、舊本“鐸”訛作“驛”,今改正),余干落;時彥榜,黃中魁得;次黃裳榜,侯綬落;惟焦蹈榜,陶直夫落。差一榜,次七榜。李常寧、畢漸、李釜(案:馬氏《文獻通考》作“李”,咸淳《昆陵志》作“李奎”,舊本作“釜”,未詳孰是,今仍原文)、蔡嶷榜,章、李樸、蔡靖、陳國林皆得;馬涓、何昌言、霍端友榜,費元量、王瞻、陳賓皆落,不差一人,亦可怪也。時謂之“雄雌解元”。

兩京留臺皆有公宇,亦榜曰御史臺。舊為前執政重臣休老養疾之地,故例不視事。皇間,吳正肅公為西京留臺,獨舉其職。時張堯佐以宣徽使知河南府,郡政不當,有訴于臺者,正肅即為移文詰之。堯佐惶恐,奉行不敢異。其后司馬溫公熙寧、元豐間相繼為者十七年,雖不甚預府事,然亦守其法令甚嚴,如國忌行香等,班列有不肅,亦必繩治。自創置宮觀后,重臣不復為,率用常調庶官,比宮殿給使,請俸差優爾。朝廷既但以此為恩,故來者奔走府廷,殆與屬吏無異矣。

國朝侍從官間有換武職者,蓋唐袁滋故事,例皆換觀察使。如李尚書維自承旨,李左丞衡自三司使,皆然。天圣間,陳康肅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亦換宿州觀察使,加檢校司徒,知天雄軍。陳不樂行,力辭。明肅后以只日御朝,而諭之曰:“天雄,朔方會府,敵人視守臣為輕重,非文武兼材不可。”陳不得已受命,自是加留后,遂建節。慶歷中,陜西用兵,韓魏公、范文正公、龐莊敏公為帥,皆以龍圖閣直學士換觀察使,文正懇辭不拜。蓋當權者時欲排之,而以俸優為言,故文正不肯受。已而韓、龐亦辭,遂罷。

臣僚上殿札子,末概言“取進止”,猶言進退也。蓋唐日輪清望官兩員于禁中,以待召對,故有“進止”之辭。崔甫奏“待制官候奏事官盡,然后趨出,于內廊賜食,待進止,至酉時放”是也。今乃以為可否取決之辭,自三省大臣論事皆同一體,著為定式。若爾自當為取圣旨,蓋沿習唐制不悟也。

唐武德初,以太宗為西討元帥,自是非親王不為。安祿山叛,以哥舒翰守潼關,除諸道兵馬元帥,始以臣庶為之。至德初,代宗以廣平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以郭子儀為副。其后又以舒王謨為荊南等道節度,諸軍行營都元帥,加“都”字自是始,此皆實領兵柄。唐末以授錢Α,則姑以名寵之耳。

唐乾元中,以戶部尚書李亙為都統淮南、江東、江西節度使,始立“都統”之號。其后以節度使充者,建中二年,李勉以汴州節度使充汴、宋、滑、亳、河陽等道都統是也。宰相充者,中和二年,王鐸以司徒、中書令為京城四面諸道行營兵馬都統是也。

高麗自三國以來見于史者,句驪其國號,高其姓也。隋去“句”字,故自唐以來止稱高麗。《五代史》記后唐同光元年韓申來,其王尚姓高,則自三國至五代,止傳一姓。長興中,始稱“權知國事王建”。王氏代高,當在同光、長興之間,而史失其傳。元豐初,王徽遣使金梯入貢,建之七世孫也。其表章稱“知國王事”,蓋習用其舊;而年稱甲子,以其受契丹正朔故也。

唐以宰相兼昭文館、集賢院學士,結銜皆在官下,蓋兼職宜然。本朝循用其舊,而他學士則皆冠于官上,此自五代趙鳳為之也。始后唐置端明殿學士,以命鳳及馮道;后鳳遷禮部侍郎,因懇宰相任圜升學士于官上,蓋自示其貴重。故本朝觀文殿大學士而下,皆以為例,亦世以職為重故爾。若宰相則所貴不待職也。

樞密使,《唐書》、《五代史》皆不載其創始之因,蓋在唐本宦者之職。唐中世后,宦人使名如是者多,殆不勝記,本不系職官重輕,而五代特因唐名而增大之,故史官皆不暇詳考。據《續事始》云:“代宗永泰中,以中人董秀管樞密,因置內樞密使。”《續事始)為蜀馮鑒所作也。

唐翰林學士結銜或在官下,無定制。余家藏唐碑多,如大和中《李藏用碑》,撰者言“中散大夫、守尚書戶部侍郎、知制誥、翰林學士王源中”之類,則在官下;大中中《王巨鏞碑》,撰者言“翰林學士、中散大夫、守中書舍人劉彖”之類,則在官上。彖仍不稱知制誥,殊不可曉。不應當時官名而升降,龐雜乃爾也。

尚書省文字下六司諸路,例皆言“勘會”。曾魯公為相,始改作“勘當”,以其父名會避之也。京師舊有“平準務”,自漢以來有是名。蔡魯公相,以其父名準,亦改為“平貨務”。

唐舊制,集賢書藏于門下省。永泰后,以勛臣罷節制歸京師者無職事,欲以慰其意,乃詔與儒臣日并于集賢院待制,仍賜錢三千緡為食本,以給其費。于是郭英、孫志直、臧希讓、高升、王延昌,與裴遵慶、暢璀、崔渙、賈至、李季卿、吳令圭等十一人皆在選。待制之名,于此蓋無別于文武。余有裴士淹所作《孫志直碑》。待制給食入銜,此出一時權宜,后不以為常,故《唐書》載之不詳。

向傳范,欽圣太后之叔也。在神宗時,已為觀察使,歷知陜州、滄州矣。神宗即位,徙知鄆州。楊繪知諫院,言“鄆州領京東西路安撫使,不宜以后族為之”。文潞公在樞府,因稱傳范在先朝已累典大郡,今用非以外戚。上徐曰:“得諫官如此言亦甚好,可以止他日妄求者。”乃移知潞州。祖宗用人無私,雖以材選,而每不忘后世之戒如此。

婕妤,《史記·索隱》訓婕為承,妤為佐。字本皆從人。大抵古人取訓,各以其意適然者,而字多從省。蓋亻,捷也,乃相承敏捷之意,字從省去扌。亻予為相予,則訓佐理亦宜,然后以為婦職,因易人為女耳。

元豐既新官制,建尚書省于外,而中書、門下省,樞密、學士院,設于禁中,規模極雄麗。其照壁屏下,悉用重布,不糊紙。尚書省及六曹皆書《周官》,兩省及后省樞密、學士院,皆郭熙一手畫,中間甚有杰然可觀者。而學士院畫《春江曉景》為尤工。后兩省除官未嘗足,多有空閑處,看守老卒以其下有布,往往竊毀盜取。徐擇之為給事中時,有竊其半屏者,欲付有司,會竊處有刃痕,議者以禁廷經由,株連所及多,遂止。然因是毀者浸多,亦可惜也。

古者婦人無名,以姓為名,或系之字,則如仲子、季姜之類;或系之謚,則如戴媯、成風之類,各不同。周人稱“王姬”、“伯姬”,蓋周姬姓,故云。而后世相承,遂以姬為婦人通稱,以戚夫人為戚姬,虞美人為虞姬。自漢以來失之。政和間,改公主而下名曰“帝姬”、“族姬”,此亦沿習熟慣而不悟。國姓自當為嬴,余嘗以白蔡魯公,憚于改作而止。

曾宣靖公提舉修《英宗實錄》成,將上,故事當遷一官。曾官已左仆射,乃預辭于上曰:“臣官進一等則為司空,此三公之職也。坐而論道,不可以賞勞。”神宗以為誠,遂從其請。書上,曾獨不遷官,人以為得體。

《考異》:時韓忠獻進《仁宗實錄》,曾宣靖進《英宗實錄》。韓奏“竊見宰臣李沆、呂夷簡提舉編修《太宗實錄》及《三朝國史》,并乞書成更不推恩,皆蒙上俞允”云云。曾言“若遷官,臣須改司空,韓琦須改太保,三公亦非賞勞之官。”遂皆許之。然則其同時有韓其,異時有李呂,今止記曾預辭于上,而云“曾獨不遷官,人以為得體”,非也。

治平初,議濮廟者六人:呂獻可為中丞,呂微仲、范堯夫、趙大觀、傅欽之與龔鼎臣為御史。既同時相繼被貶,天下號“六御史”。

唐人初未有押字,但草書其名以為私記,故號“花書”,韋陟“五云體”是也。余見唐誥書名,未見一楷字。今人押字,或多押名,猶是此意。王荊公押石字,初橫一畫,左引腳,中為一圈。公性急,作圈多不圓,往往窩匾,而收橫畫又多帶過。常有密議公押反字者,公知之,加意作圈。一日書《楊蟠差遣敕》,作圈復不圓,乃以濃墨涂去,旁別作一圈,蓋欲矯言者。楊氏至今藏此敕。

祖宗時,監司、郡守薦部吏,初無定員,有其人則薦之,故人皆慎重,不肯輕舉。改官每歲殆無幾。自慶歷后,始以屬邑多寡制數,于是各務充元額,不復更考材實,改官人歲遂增至數倍。事有欲革弊而反以為弊者,固不得不慎。其初,治平中,賈直孺為中司,嘗以為言,朝廷終莫能處。蓋人情沿習既久,雖使復舊,亦不可為也。

祖宗時,見任官應進士舉,謂之“鎖廳”雖中選,止令遷官,而不賜科第;不中者則停見任,其愛惜科名如此。淳化三年,滁州軍事推官鮑當等應舉合格,始各賜進士及第。自是遂皆賜第。

《考異》:太平興國五年,見任官赴殿試者六人,惟單饣束、周繕賜及第,余皆諸州節度掌書。此云遷官而不賜科第,非皆如此也。

天圣末,詔即河南永安縣訾王山建宮,以奉太祖、太宗、真宗、神宗御容,欲其近陵寢也。宮成,賜名會圣,改訾王山為鳳臺山。自是祖宗山陵成,皆奉安于宮中。蘇子瞻《神宗山陵曲赦文》云:“敞鳳臺之仙宇,粲龜洛之仁祠”。鳳臺以山名也。宣祖初葬今京城南,既遷陵寢,遂以其地建奉先寺,仍為別殿,歲時奉祀宣祖昭憲太后。其后祖宗山陵,遂皆即京師寺宇為殿,如奉先故事。興國開先殿以奉太祖,啟圣院永隆殿以奉太宗,慈孝崇真殿以奉真宗,普安殿以奉元德皇后。元豐間,建景靈宮,于是皆奉迎以置原廟。自奉先而下皆廢,普安亦元德皇后贊宮舊地也。

咸平中,以侍讀、侍講班秩未崇,乃命楊徽之為翰林侍讀學士,邢為侍講學士,班翰林學士下。講讀置學士自此始。其后以老請補外,真宗以其久在講席,使以本職知曹州;而張文節公罷參知政事知天雄軍,改翰林侍讀學士。于是講讀學士始為兼職,得外任。慶歷后,凡自翰林學士出者,例皆換侍讀學士,遂為故事。

《考異》:咸平二年,命楊徽之、夏侯嶠、呂文仲為翰林侍讀學士,此止載楊徽之,未盡也。云講讀學士始為兼職,非兼也。

趙中令為相,李處耘為樞密使,處耘之女為中令子婦,并居二府,不避姻家。皇中,文潞公為相,程康肅為樞密副使;熙甯中王荊公為相,吳正憲為樞密副使,皆不避。

江南李煜既降,太祖嘗因曲燕問:“聞卿在國中好作詩”,因使舉其得意者一聯。煜沈吟久之,誦其詠扇云:“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上曰:“滿懷之風,卻有多少?”他日復燕煜,顧近臣曰:“好一個翰林學士。”

咸平三年,王魏公知舉,數日即院中拜同知樞密院事,當時以為科舉盛事。余紹圣試禮部時,鄧安惠公溫伯以翰林學士承旨知舉,亦就拜尚書右丞。時試已第二場,鄧公自聽事上馬揚鞭,左右揖諸生而去。自魏公后,繼之者惟鄧公也。

吳越錢ㄈ初來朝,將歸,朝臣上疏請留勿遣者數十人。太祖皆不納,曰:“無慮。ㄈ若不欲歸我,必不肯來,放去適可結其心。”及ㄈ辭,力陳愿奉藩之意。太祖曰:“盡我一世,盡你一世。”乃出御封一匣付之,曰:“到國開視,道中勿發也。”ㄈ載之而歸,日焚香拜之。既至錢塘,發視,乃群臣請留章疏。ㄈ覽之泣下,曰:“官家獨許我歸,我何可負恩?”及太宗即位,以盡一世之言,遂謀納土。

寇萊公性豪侈,所臨鎮燕會,常至三十。必盛張樂,尤喜《柘枝舞》,用二十四人,每舞連數方畢。或謂之“柘枝顛”。始罷樞密副使,知青州,太宗眷之未衰,數問左右:“寇準在青州樂否?”如是一再。有揣帝意欲復用者,即曰:“陛下思準不少忘,聞準日置酒縱飲,未知亦思陛下否?”上雖少解,然明年卒召為參知政事。祖宗用人之果,不使細故讒人得乘間如此。

林文節連為開封府南省第一,廷試皆屬以魁選。仁宗亦遣近伺其程文畢,先進呈。時試《民監賦》,破題云:“天監不遠,民心可知。”比至上前,一近侍旁觀,忽吐舌,蓋惡其語忌也。仁宗由是不樂,亟付考官,依格考校。考官之意,不敢置之上等,入第三甲;而得章子平卷子,破題云:“運啟元圣,天臨兆民。”上幸詳定幕次,即以進呈,上曰:“此祖宗之事,朕何足以當之?”遂擢為第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水县| 苏尼特右旗| 焦作市| 泾源县| 泉州市| 远安县| 无棣县| 安达市| 若尔盖县| 西乌珠穆沁旗| 东乡| 新乡县| 碌曲县| 夏邑县| 镇远县| 余江县| 合阳县| 兴城市| 新巴尔虎左旗| 道孚县| 沂水县| 宜阳县| 新竹市| 秀山| 焉耆| 商河县| 甘德县| 乌兰县| 古浪县| 成武县| 石嘴山市| 台山市| 隆安县| 清原| 鄂托克旗| 东至县| 临沧市| 柯坪县| 利津县| 库尔勒市| 双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