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 傷寒指掌
- 吳坤安
- 4975字
- 2015-12-25 15:20:20
邵評:火熱從肺衛(wèi)而傳心包。邪在上焦清虛之部。故煩亂不安。左寸主心包脈位。邪盛則躁動。舌燥尖紅。邪火伏于膈間。逼近心包。而津液受灼也。用梔子豉湯以除膈間之邪。加味以清心包之火。此治邪伏膈中。火逼心包而煩之正法。
大汗后虛煩者。竹葉石膏湯主之。兼痰者。溫膽湯加減。
邵評:汗后正虛。邪火留伏。故心虛煩。用此湯養(yǎng)正生津。而化邪熱。若兼有痰者。
滌痰化邪。此治汗后正虛。邪伏而煩之正法。
虛煩不得眠。脈虛細。宜養(yǎng)心。十味溫膽湯及酸棗仁湯之類。
邵評:病后心虛氣弱。痰熱留伏膽經(jīng)。故虛煩不得眠。治以養(yǎng)正清心。宣泄肝膽痰熱伏邪。此方治心虛氣弱。痰火留伏肝膽而煩之正法。
有表證。不得汗而煩者。取汗即愈。若不得汗。心中煩悶不安。恐有痧疹。須細察之。以上五條論煩。
邵評:表有邪而不得汗。氣郁而煩悶。汗出則氣通。邪達而煩愈。如發(fā)汗而不得汗。
心中煩悶轉(zhuǎn)增者。此邪伏不宣。欲發(fā)痧疹之兆。當留心細察之。
躁者。身體手足躁擾。或裸體不欲近衣。或欲坐臥水中。此陰極發(fā)躁。為外熱內(nèi)寒。
病屬少陰。其舌不拘何色。必胖大嬌嫩。其脈必細數(shù)躁動。或洪大而空。或手足厥冷。六脈沉微。古人用四逆理中等湯冷服。不若八味飲或參附熟地濃煎冷服。
邵評:陰火上浮則躁。其癥倏起倏臥。一刻不安。揚手擲足。揭去衣被。躁擾不寧。
煩亂如狂。此等形癥。旁人皆得見之。非比心煩之不外顯也。此陰寒極盛。陽不附陰而上越。陰火外浮。真元欲脫之兆。病在少陰。故躁屬于腎也。此陰盛格陽。
陽浮欲散。故古人用四逆理中等方以回陽。冷服以開其拒格。令人陰亦不充。
故宜六味滋陰。桂附回陽。此治陰盛格陽。虛陽浮越而發(fā)躁之正法。
若少陰煩躁同見。口渴唇燥。舌紫而干。脈細而數(shù)。手足微厥。躁擾不寧者。又當滋少陰之陰。左歸固本之類主之。
邵評:此水虧火旺。水不得制火而煩躁。較上條陰盛格陽陰極發(fā)躁之癥似輕。
上條滋陰回陽。此是壯水制火。
凡心煩懊 不得眠。不與躁同見者。均非虛寒。當作熱治。大便不秘者。只以梔子豉湯、竹葉石膏湯、溫膽湯主治。無論三法前。三法后。皆可用也。
邵評:但煩而不躁。懊 不眠。此是陽經(jīng)熱邪。而非虛寒癥也。若大便不秘。其邪熱在于膈間。未入胃腑。宜清上中二焦無形之熱。邪清則煩自止矣。此治陽經(jīng)熱邪但煩不躁之正法。
若煩躁同見。太陽有不得汗出而煩躁。大青龍癥是也。少陰有吐利手足厥冷之煩躁。四逆輩癥是也。又有誤下復汗之煩躁。晝不得眠。夜則安靜。干姜附子湯主之是也。
邵評:太陽風寒。表間無汗。陽熱內(nèi)擾而煩躁。此陽盛也。大青龍、麻桂以發(fā)汗。石膏以清熱除煩也。若少陰病。上吐下利。手足厥冷而煩躁。此陰虛陽浮。不相交戀。欲外亡也。四逆以回陽。參苓以滋陰。下后復汗。汗出而里陽將脫。故煩躁也。晝不得眠。陽虛而邪據(jù)也。夜則安靜、陰不虛也。獨任干姜、附子二味。以急回其陽。可知煩躁同見。有陽經(jīng)陰經(jīng)之各殊。虛實表里之不同。
若獨躁不煩。而同三陰癥見。便是陰寒之躁。宜四逆理中等湯主治。然煩躁見于三陽者多生。見于三陰者多死。
邵評:躁本屬陰。獨躁不煩。且同三陰癥見。是純陰無陽之候。非大劑溫中扶陽不可。若煩躁見于三陽。陽經(jīng)熱實。邪退自安。故多生。見于三陰。陰竭陽浮散脫之象。故多死。
停飲(述古)
飲。即水也。傷寒停飲癥最多。每見于太陽少陰。臨癥者都忽此。因備述之以便查閱。
如太陽中風。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此水停于胸中。故水入不能容也。
邵評:太陽中風。表未解也。渴則風熱而傳里。渴欲飲水。水氣不行。而反上逆。則吐。是為水逆。必其人素有水氣。邪水內(nèi)結(jié)。用五苓散導水泄熱。的是正法。
又評:水逆者。其人必素有水氣。中宮之陽氣不宣。邪水凝結(jié)于內(nèi)。水飲拒絕于外。既不外輸元府而為汗。又不上輸于口舌而渴飲。亦不下輸膀胱而小便不利。此水逆所由名也。
如誤下之。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此治痞而痞不解。反渴。亦水停心下之故。非痞也。水停心下。則津液不得上升。故渴。
邵評:下后成痞。與瀉心湯而痞不解。心下有水氣。飲邪內(nèi)蓄。熱結(jié)膀胱。氣不輸化。因反上逆。故見渴而躁煩。小便不利等癥。與五苓散利水泄熱。使小便利。則痞與消渴俱止矣。
如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此小便不利。渴而能消水者。水蓄膀胱也。脈浮身熱。病在太陽也。故用五苓微汗以利水則愈。
邵評:脈浮微熱。表未盡除也。渴而消水。小便反不利。是水氣與熱邪內(nèi)結(jié)膀胱而未散也。與五苓散導水泄熱。內(nèi)有桂枝。兼治其表。而微汗之。蓋此小便不利。
渴而能消水者。水蓄膀胱也。脈浮身熱。病在太陽也。故用五苓微汗以利水。則愈。
凡服五苓。多飲暖水取汗者。欲其散達營衛(wèi)。表里俱解也。
邵評:暖水可多服。則水逆者是冷水。水能制火而潤土。水土合和。則氣化流通。
同五苓散解表泄熱。而病自愈也。然水亦不可恣飲。少少與之。胃和則愈。如多飲。必致水氣為患。而有悸喘等病矣。
太陽中風。其人 汗出。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惡寒者。此表解。內(nèi)有蓄水也。十棗湯攻之。(以上諸條皆太陽熱邪停水)邵評:此外中風邪。內(nèi)有懸飲之癥。其人汗出頭痛。似乎表癥。然不惡寒發(fā)熱。心下痞硬而滿。牽引脅下而痛。干嘔短氣等癥。是表邪已解。心下之水氣濕熱泛溢。上攻于腦。而頭痛汗出也。既知其表之風邪已解。而里之水氣淫溢。用十棗湯攻其飲而下其氣。此治懸飲內(nèi)踞。水蕩三焦之正法。然必審其表邪已解。然后可攻其飲。
太陽傷寒。表不解。發(fā)熱無汗。干嘔而咳。或渴。或利。或喘。或小便不利者。此心下有水氣也。宜小青龍湯。外散寒邪。內(nèi)散寒飲。
邵評:發(fā)熱無汗。是表不解。干嘔而咳。是水氣為患。飲寒相摶。逆于肺胃之間也。
飲之為病。隨氣升降。水氣下而不上。則或渴或利。上而不下。則或喘或噎。留而不行。則小便不利。表寒與水飲。內(nèi)外合邪。用小青龍湯。以兩解表里之邪。立加減法。以治或然之癥也。
如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小青龍湯已。反渴者。此寒飲去也。
邵評:內(nèi)飲外寒。相得不解。水氣射肺。為咳而微喘。水氣上升。是以不渴。服小青龍已。而反渴者。水氣內(nèi)散。寒邪亦外散也。
解肌或下之后。仍頭項強痛。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此有水氣在心下也。宜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主之。小便利則愈。
邵評:頭項強痛。發(fā)熱無汗。表未解也。心下滿。微痛。飲在里也。此表邪與水飲凝結(jié)不解。病根在心下。而病機在膀胱。當察其小便。若小便利。病為在表。仍當發(fā)汗。若小便不利。病為在里。是太陽之本病。非桂枝未罷也。故去桂枝而加苓術(shù)。不欲散邪于表。故但飲逐于里。飲去。則表邪亦解矣。因此水結(jié)中焦。只可利而不可散。病不在表。而去桂枝。加苓術(shù)者。所以利小便而燥停水也。
此癥頭痛發(fā)熱。表癥仍在。若小便利。須發(fā)汗。今小便不利。病在太陽之里。法當利水。去桂枝者。因無汗也。不用峻藥利水者。因汗下之后也。(以上皆太陽寒邪停水)邵評:此著眼小便不利。雖有表癥。但利水而不兼散。與小青龍五苓散不同法。
但得膀胱水去。而太陽之表里癥悉除。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
如少陰病。當欲寐。至七八日。反心煩不得眠。是少陰熱邪上擾也。下利而渴。咳嘔。
小便不利者。是水飲停蓄也。宜豬苓湯以利水去熱。此少陰陽邪停水。
邵評:少陰病本欲寐。至七八日心煩不得眠。是邪熱耗陰。挾心火而上擾也。且下利而熱渴。是下焦虛不能制水之故。咳嘔煩渴者。是腎水不升。而心火不降也。小便不利者。水飲邪熱蓄于下焦也。故用豬苓湯。利水滋陰。而升津液。斯上焦如霧而咳渴除。中焦如嘔而煩嘔靜。下焦如瀆而利自止矣。此治少陰陽邪停水之正法。
如少陰病。至四五日。四肢沉重疼痛。腹痛。小便不利。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也。真武湯主之。溫中以消陰水。必少陰陰邪停水。
邵評:此少陰寒邪。陽微而氣不化。水積下焦。小便不利。是病根。腹痛下利。四肢重痛。皆水氣為患。因小便不利所致。用真武湯。壯腎陽而消陰水也。
王晉三先生曰。小青龍。治動而逆上之水。五苓散治靜而不行之水。十棗湯。大陷胸丸。治中焦之水。瀉之于內(nèi)也。桂枝去桂加苓術(shù)湯。治下焦之水。引而竭之也。十棗湯治彌漫之水。大陷胸治痞滿之水。真武湯。治沉著之水。小青龍。入太陽治陽水。功兼外散。真武湯入少陰治陰水。功專下滲。小青龍。治寒邪未解之水。故溫以汗之。十棗湯治陽邪未解之水。故引而竭之。
邵評:治水之方。有寒熱表里利散之不同。醫(yī)者必須辨明。
心下悸(述古)
心下悸者。心下筑筑惕惕。怔忡不寧之狀也。
邵評:悸者。心中跳動也。有虛實之分。心虛血少。則悸。水飲凌心亦悸。肝膽痰火上逆亦悸。
務(wù)須辨清用藥。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在胃。必作利也。
邵評:傷寒寒勝則厥。心下有水則悸。厥而心悸者。寒中于陰。而水聚于心下也。
宜以茯苓甘草湯先治其水。水去然后治厥。否恐水漬入胃而作利。利作。則厥不回矣。蓋心下悸。是有水氣。乘其未漬胃時先治之。不致厥利相連。此治法之次第也。
如飲水多而小便少。心下悸。乃水停心下。水氣犯心也。茯苓甘草湯以治其水。
邵評:飲水多而小便少。水無出路而停于心下。水氣上逆作悸。亦用茯苓甘草湯。甘淡利水。而益中氣。水去則心悸自止。
若心下悸而厥冷。身 動者。因虛而腎水上犯也。宜真武湯。以鎮(zhèn)腎水。
邵評:心下悸。是水氣之征。此腎陽外亡。腎水凌心。故厥冷而身 動。心屬火而水乘之則悸。腎虛火炎。水邪因得上侵。用真武湯降火利水而鎮(zhèn)逆。此治少陰陽虛。腎水凌心而悸之正法。以上數(shù)條。水氣凌心作悸。
若汗后。心中悸而煩者。虛也。宜小建中湯。以補心氣。
邵評:陽氣內(nèi)虛則心悸。陰氣內(nèi)虛則心煩。悸而煩者。正不足而欲入內(nèi)也。不可攻其邪。當用小建中湯。溫養(yǎng)中氣之虛。中氣立。則邪自解。即不解。而攻取之法。亦可因之而施矣。
又評:小建中湯。治虛悸虛煩。若水氣沖心而悸。熱邪壅膈而煩者。此湯不宜輕用。
若傷寒邪入厥陰。已成敗癥。脈結(jié)代。心動悸者。陰液涸也。炙甘草湯主之。
邵評:脈結(jié)代者。邪氣阻滯。營衛(wèi)之氣澀少也。心動悸者。神氣不振。都城震驚也。
此邪氣深入厥陰。陰液幾涸。故用復脈湯陰陽并調(diào)之。然此邪入深沉。陰陽并耗。脈失常度而見結(jié)代。
是陰脈也。傷寒有此。是陽癥見陰脈。故多死。不得已。用此方以背城借一耳。
若病后心氣虛。而怔忡不寧。聞聲即驚者。宜鎮(zhèn)心神以補心氣。如茯神、遠志、棗仁、丹參、當歸、龍齒、辰砂、金箔之類。
邵評:病后陰傷營弱。血少不能養(yǎng)心。心氣大虛。虛火上擾而怔忡驚悸也。治以養(yǎng)營補心安神一法。此病后心虛營弱而怔忡心悸之正法。
如因驚而得怔忡者。亦由心虛有痰也。宜茯神、棗仁、川貝、天竺黃、鉤藤、丹參、竹茹、半夏、辰砂、金箔之類。鎮(zhèn)心神以去驚痰。
邵評:驚則氣亂、擾動。肝火上逆。其人心氣素虛。內(nèi)有伏痰。肝膽木火乘虛凌心。
而怔忡心悸也。宜以清心滌痰降火之劑。此治心虛有痰。因驚而怔忡者。的是良法。以上四條。由虛而心悸。
嘔吐(新法兼參葉案)
按靈樞經(jīng)脈篇云。足厥陰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夫木動必犯土。嘔吐出于胃。而致病之由在肝。胃病治肝。不拘傷寒雜癥皆然。不可專以胃火胃寒為治。
邵評:嘔吐為胃氣上逆。其胃氣之所以上逆。因肝木犯胃所致。夫嘔吐之因不一。有胃陰虧者。有胃陽虛者。有胃火盛而熱邪內(nèi)結(jié)者。有胃中寒而濁陰干犯者。有胃中有痰飲而氣不下降者。雖有多因。總因肝火上升。乘虛犯胃。以木土相仇。肝木克土。而順乘陽明也。治嘔吐者。當兩和肝胃為法。
肝火犯胃 凡痞脹。食入即吐。并嘔酸水。口渴舌黃。此肝火犯胃。恒因惱怒而得。
宜吳萸、川連、半夏、茯苓、濃樸、枳實、姜汁、竹茹之類主之。
邵評:此方平肝火而和胃。最效。
胃火沖逆 凡陽明熱病。舌苔燥黃。煩渴嘔惡。脈來洪滑。米飲入口即嘔。惟涼水可納者。宜白虎湯。重加活水蘆根主之。
邵評:此方清胃經(jīng)火熱。極效。
肝火沖逆 凡傷寒熱盛之時。自覺氣自左升。嘔吐。勺水不納。脈弦數(shù)。舌燥刺。或嘔吐酸苦黃水。此肝火上乘于胃。宜左金、半夏、陳皮、黑梔、(姜汁炒)茯苓、椒梅等。降之泄之。或用姜汁炒川連。或用吳萸湯炒川連。治嘔最驗。
胃脘陽虛 凡食入嘔吐。或納少不變。脈細小而弦。或右脈弦大。脘中滿痛。大便欲解未通。此胃脘陽虛。肝木未亢。治宜專益胃陽。人參、半夏、茯苓、陳皮、干姜、吳萸主之。
胃氣不降 夫脾主升。胃主降。若因怫怒動肝。肝木犯胃。胃陽受傷。不能傳及小腸。變化失司。
大便不解。納谷不饑。吞噫酸水。甚至胃底釀積之物。上涌為吐。此胃氣不主下行故也。法當溫胃陽制肝逆為治。宜熟附、干姜、白芍、吳萸、枳實、炒白粳米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