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黃汗出身冷。脈沉遲。小便不利??诓豢收摺j廃S癥也。五苓散加干姜、茵陳。二便俱利者。
理中湯加茵陳。
傷寒遇辰戌丑未年。太陽太陰司天。醫用寒涼太過。往往有陰黃之癥。脈沉遲。肢體冷。而發黃者。宜理中湯加茵陳主之。小水不利。理中加二苓官桂。嘔者理中合二陳生姜。若天久霪雨。濕令大行。又當理中合平胃為當。甚者加附子。
邵評:寒水濕土當令之年。如其人陽氣本虛。偶受濕邪。醫者過用寒涼。傷其中陽。而成陰黃之癥。所見脈癥。俱是陰寒之象。與陽黃之熱實者大相逕庭。用理中湯加茵陳。溫運中陽而化濕也。
陰寒甚者。當加附子以扶陽泄濁為治。若中陽虛弱。寒濕內伏。陽氣不得宣化。而小水不利。加苓、桂以通陽利水。嘔者。胃虛有寒痰也。合二陳生姜。以和其胃氣而化痰飲。惟久雨濕盛。陰濁之氣太甚。脾胃中土受戕。故用理中溫運中宮。合平胃除濕化邪。此脾陽虛弱。寒濕內伏而成陰黃。治以溫中化濕為主。
脾絕似黃癥。一身盡黃。寸口無脈。鼻中冷氣。搖頭直視。環口黧黑。形如煙煤。此脾家真氣絕。非發黃也。第一書云。膽氣絕。則面黃。脾氣絕。則身黃。此皆黃如土色。干枯無神氣者也。
邵評:脾為陰土。黃者。土之本色也。脾陽衰乏。陽氣不運。故寸口無脈。陽微欲絕。
則氣冷不溫。所見各癥。純是一派陰濁用事。微陽將欲埋沒。脾之真氣告絕。土之本色。發露無余而外現。
故一身盡見黃色。此臟絕之癥。與發黃之有外邪者各殊也。
金鑒云。環口黧黑冷汗者。陰黃死證也。身體枯燥如煙熏者。陽黃死證也。
邵評:陰黃陽絕則死。陽黃陰竭亦死。
痙(合參)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邵評:痙病風邪在表。則身熱惡寒。痙為風強。筋脈受之。則口噤項強。反張強直也。頭熱足寒。面目赤。頭動搖者。風為陽邪。挾濕上行。風濕化熱而上淫也。此痙病之形癥也。蓋因風濕熱邪。乘虛而入于筋之故也。
又評:諸暴強直。皆屬于風。但陽主動。陰主靜。是當以強直而安靜者主濕。強直而搐搦者主風。千金方謂濕熱入于腎中亦為痙。小兒癇熱盛亦為痙。王海藏謂反張太陽痙也。低頭視。
手足牽引。肘膝相構。陽明痙也。一目或左或右斜視。
一手一足搐搦。少陽痙也。太陽固屬風寒。陽明少陽。亦風火熱之內作。皆當以存陰驅熱為治。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邵評:痙脈按之緊如弦。邪氣堅實也。直上下行。陽邪盛也。上條揭痙之主癥。此條揭痙之主脈。
痙脈沉而細者。為難治。
邵評:脈細則易亡陰。痙病見之則難治。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邵評:無汗為表實。反惡寒者。風邪挾寒也。以其表實有寒。故曰剛痙。若汗出為表虛。不惡寒者。風變而外傷筋脈也。以其表虛自汗。故曰柔痙。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此剛痙無汗反惡寒主方)邵評:邪在太陽陽明之界。熱并胸中。津不布而無汗。肺不行水而小便少。熱氣上沖于胸。則口噤不得語。馴至面赤頭搖。項背強直之癥。此欲作剛痙。用葛根湯治。表實無汗之痙也。因葛根湯。即桂枝湯加麻葛。風邪挾寒而表實。此湯為治剛痙無汗者之正法。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囗囗囗囗然。脈反沉遲。此為柔痙。栝蔞桂枝湯主之。(此柔痙汗出不惡寒主方 囗囗囗囗即頸項強之貌)邵評:太陽病者。太陽一經之癥悉具也。脈沉遲。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
風淫于外。汗出而消傷于內。用桂枝去風。加栝蔞根。兼滋其內也。
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介齒??膳c大承氣湯。(初病在太陽僅背項強直若不早治則轉入陽明而病更劇腳攣齒介者以陽明之脈起于腳而絡于齒也承氣是下其熱非下其食也)邵評: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陽明之筋起于足。結于跗。陽明之脈入齒中。挾口環唇。循喉下膈。陽明熱極。故見是諸癥。用大承氣滌其熱以救其陰。亦急下存陰之治也。乃治陽明熱盛之痙。用大承氣湯。然可與二字甚活。臨癥酌而用之。初非定法也。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
邵評:發汗太多。津液傷而不涵養筋脈。故致痙。此為液虧致痙。病由內虛所致。
邵評:風病應肝而主筋。妄下傷胃液。液不養筋而痙。復汗以耗其陰。陰液燥則拘急也。此條因妄下而傷陰致痙。亦內虛也。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以上述金匱法)邵評:瘡家身痛。是營虛筋脈失養。故戒發汗。汗之則津液越出。筋虛燥。亦攣急而為痙矣。此瘡家發痙。亦由液耗而內虛使然。
經云。諸暴強直。皆屬于風。其勢勇猛。故曰剛痙。又云。諸痙項強。皆屬于濕。其勢弱軟。故名柔痙??马嵅辕d之屬風者。不因風而因熱。屬濕者。不因濕而因燥。雖似太鑿。然戒人不可以劫液之品治痙。實屬良工苦心。
邵評:一由火熱內盛。熱極化風而成痙。一由濕熱挾風內灼。傷陰化燥而成痙。
痙雖因于風濕外邪。其傷陰劫液之藥。總當慎用。
愚按 癥。即痙癥也。其因有二。一屬風濕之邪。合而為痙。即內經所云屬風屬濕是也。一屬過表汗多。耗其津液而成痙。即仲景所云發汗太多。因致 是也。分屬之。則治法庶無悖謬。
邵評:痙癥有外邪內傷虛實二因。若外著風濕之邪。入于筋脈而成痙者。此實癥也??捎媒饏T諸方治之。若汗下誤施。產后亡血。津液傷耗。筋脈失養而痙者。
此內傷虛癥也。宜滋液熄風和絡治之。
如太陽未曾表汗而發痙。明系風濕之邪混擾于太陽。風濕相持而不解。則濕熱交并。留滯經絡。
營衛不和。津液不行。筋脈失所養而作也。此是傷寒類癥。非傷寒變癥也。其證背反張。頭搖。口噤。
項強。拘急。轉側艱難。身熱足冷。當審其風濕甚者。
則有汗而為柔痙。風寒甚者。則無汗而為剛痙。金匱法以栝蔞桂枝湯治太陽柔痙。以葛根湯治太陽剛痙。以大承氣湯治陽明剛痙。金鑒法。均以小續命湯為主治。剛痙去附子。柔痙去麻黃。表實去參附。加二活。里實去參附。加硝黃。
邵評:風寒濕邪。留滯經絡。未經表汗而發痙。此是外邪實癥??捎媒饏T諸方治。若傷寒過表。
汗多而成痙。乃是傷寒變癥。治分兩途。蓋汗多則血液干枯。筋無所養。而痙作也。非濕非風。不得妄施前藥。故凡傷寒汗下后。癰疽潰膿后。婦人新產后。而見身體角弓反張。手足攣搐者。都是氣血大虧。
液不榮筋所致。治法匯。均以八珍湯加枸杞、川斷、鉤藤、桂枝主之。以養筋脈。不可純作風治。
柯韻伯以復脈湯治痙。救陰液也。
邵評:過表汗多。陰液傷耗。筋脈失養而成痙。此是誤治后變癥。并無風濕外邪。
與上條之內因邪致痙者。有虛實之不同。故宜分途施治。上條邪實發痙。故用驅風散邪之方。此因誤治傷津血枯。而筋脈拘急。非風非濕。是為虛痙。治當滋液養營。熄風和絡為主。切忌驅風散邪之劑也。
若汗下后。潰瘍。及新產后。三者皆傷耗血。血虛生風。筋失滋養。以致反張攣搐等癥。是虛痙也。
治用氣血兩調。和絡化風之法。乃陰虛致痙之正治也。至于復脈救陰。陰回則虛風自熄。痙亦止矣。此陰液虧乏。血不營筋而痙。是內傷虛痙。與上條外感實痙不同。滋液養正治法最合。
按過汗表虛成痙。汗出不止者。桂枝湯加歸、 、人參。產后血虛成痙。歸 建中湯。潰瘍去膿血過多。為風所襲成痙者。八珍湯加黃 、桂枝、川羌、防風。
邵評:此承上條汗后潰瘍新產三癥而言。過汗不止。則表虛液脫。陽不附陰而痙。養營固衛治之。產后血虛。血不營筋而痙。調營補氣治之。潰瘍之后。氣血兩傷。外風乘虛而入于經脈。則成痙。宜氣血兩補。略佐化風治之。此與上條。均誤治后變癥而成虛痙。
又評:金匱論痙病十二條。曰風曰寒曰熱曰濕。皆是正傷寒之痙。及小兒癇熱盛之痙。相去霄壤。其所用之藥。皆麻、桂、葛根。若溫熱暑疫之痙。亦誤以此等方治之。其害甚于操刃矣。
發狂(合參準繩金鑒)
經曰。邪入于陽則狂。又曰。重陽則狂??駷殛柺⒁?。傷寒熱毒在胃。并于心。至于發狂。邪熱極矣。
邵評:陽邪入于陽經。故曰重陽。陽盛則狂也。若邪熱內伏胃中。火毒上熏。蒙擾心包靈氣。則神不自知而發狂。
狂之發。少臥。不饑。妄言笑。妄起止。棄衣而走。登高而歌。甚則逾垣上屋。皆獨陽亢極使然。非吐下不能已。
邵評:此是陽明實火上升。神蒙不清。吐之下之。其熱外泄。則狂自止。
凡胃中熱極乘心。則神昏發狂。經云。重陽則狂者。謂熱入于陽。則狂亂也。表實無汗。三黃石膏湯。里實不便。大承氣湯。無表里癥。白虎合解毒湯。
邵評:太陽表熱不得外泄。郁而發狂。當清解表里熱邪。陽明胃熱不得下泄。燥屎內蒸而狂者。
治宜下之。陽明經熱。胃火內燔而狂者。治以清解胃熱。
病患煩躁狂走。妄言叫罵。面赤咽痛。鼻如煙煤?;蛏戆呷珏\?;蛳吕帱S。此陽毒也。三黃湯、大黃散主之。
陽毒發狂。逾垣上屋者。霹靂湯。調下鵲石散二錢?;蛴萌酥悬S三錢。開水下。或水調瓜蒂末吐痰。(以上皆實癥治法)邵評:火毒內燔。挾痰上灼。蒙蔽清靈。如醉如癡。宜大清其毒火?;蛲缕涮禑帷?
以上皆實癥治法。
霹靂湯
取糞坑中青磚。用火中燒紅取出。投入水中。水沸畢。取水飲之。治狂亂有勞心過度。曲運神思。以致神昏狂亂。語言謬妄。外無表里實癥見者。當治其心與包絡之火。如川連、辰砂、菖蒲、鉤藤、茯神、小草、天竺黃、琥珀、金箔、半夏、竹茹之類酌用。
邵評:勞傷心營。則心血耗散。神思不能收斂。心火亢甚?;驋短禎嵘仙?。蔽其清靈之氣。以致昏妄似狂。此非外邪致病。無表里實癥見象。由于內傷神明。當清心與心包之火。佐以滌痰安神為治。與上之實熱發狂不同也。
有陰虛挾感。微見躁煩。醫誤認為陽明。用犀角、葛根等升提藥。以致虛火上冒。目赤顴紅。唇燥口渴。反發躁狂。有似陽癥。但兩足厥冷。舌形紫色。六脈洪大而空。或細而數。當以左歸飲或六味參麥之類主之。
邵評:少陰水虧。感受溫熱。外邪入于陰經。乃水虧火盛之癥。醫者誤用升散。提之透之。陰愈傷而火愈盛。虛火上冒而無制?,F此假熱之象。而反躁狂。此是水虧不能制火。虛火上浮。故脈沉細數?;蛞姾榇?。重按則空而似無。虛陽上擾。用壯水制火之法治之。陰旺則浮火自平。
有少陰癥。陰極似陽。發躁發狂。赤身裸體。揚手擲足。欲坐臥水中。此為陰狂。外癥與陽狂相似。當以脈為辨。其脈必洪大而空?;蚣殧刀辍;蚴肿阖世洹A}沉微。
其舌必淡紅而胖嫩?;蛭锥鴪A濃。當以人參八味飲冷服之。凡陰狂。外貌似熱。捫之肌肉。則冷逼手。
邵評:此與上條對勘。上條水虧火旺。此條陰盛陽微。少陰寒邪。陰多陽少。陽不戀陰而外浮上越。陰寒格拒于中。見此躁擾虛狂之象。外假熱而內真寒。故必以脈辨之。脈見洪大。按之則空?;蚣殧登以?。此是假熱之征據。手足厥冷。脈微欲絕。此是陽脫之候。舌色淡紅微白。舌本胖嫩圓濃。
癥屬陰寒格拒。虛陽浮越。頃刻欲散之兆。燈將絕而復明之義也。用六味以滋陰。桂附以回陽。其妙在冷服。上焦之假熱。以假冷之藥制之。內伏之真寒。以真熱之性除之。陽回寒化。其病自愈。此與上條之水虧火旺。用純陰壯水之品。兩相合參。其陰陽虛實之不同。有如此者。
又有病發于少陰。不當正汗。醫見惡寒發熱。誤以太陽法強汗之。汗遂漏不止。其人亡陽。故狂。與陰極發狂相同。當興建中湯。去飴糖、生姜加人參、黃 、熟附、龍骨收之。(以上虛癥治法)邵評:病在少陰。邪已入里。法不當汗。醫者誤用太陽發汗之藥。汗漏不止。陽隨汗脫。而躁擾似狂。此虛陽外散。陽不戀陰而欲脫。故用建中湯。加參附以回陽。龍骨、黃 以斂攝之。
又評:誤發少陰之汗。陽隨汗脫。而發躁狂。蓋此數條。虛癥發躁似狂。非狂之癥也。
太陽蓄血發狂。則小腹硬痛。小便自利為辨。陽明蓄血發狂。則喜忘。大便黑為辨。(此如狂癥)邵評:蓄血如狂之癥。有太陽陽明兩經之分。以見癥辨之。此如狂癥。蓄血如狂。分別太陽陽明。
狂言。目反。直視。腎絕也。不治。
煩躁
(合參準繩金鑒來蘇集)金鑒云。身為熱動而不安。謂之躁。心為熱擾而不寧。謂之煩。煩擾于內。躁動于外也。
邵評:躁則身體擾動。有形可見。旁人知之。煩則心中懊 。外無見象。惟病患自知。故煩擾于內而病輕。躁動于外而病重。
獨煩不躁者。屬熱。獨躁不煩者。屬寒。煩躁同見。在太陽屬熱。在少陰屬寒。
邵評:煩為陽而出于心。躁屬陰而出于腎。
煩主心。躁主腎。煩屬陽。躁屬陰。
煩者心中煩亂不寧。欲起不安。欲睡不穩之狀。即反復顛倒。心中懊 之證也。
邵評:邪火內擾則煩。脘中憒憒無奈。懊惱難過。欲吐不得吐。欲眠不得眠。心煩意亂。不能自主。病患自知其苦。外無形象可見也。
如火踞心包。上焦不清而煩者。左寸脈必躁動。舌燥尖紅。當以梔子豉湯。加川連、翹心、淡竹葉、鉤藤鉤之類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