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評:脾以上升為宜。胃以下行為順。因怒動肝。肝逆乘胃。胃氣不得下行。食不變化。挾肝火上升而嘔吐也。此與上條不同。上條只胃脘陽虛。無肝木乘侮。專理胃陽為治。此則胃陽受傷。因怒而肝火上升犯胃。故吞噫酸水。酸為肝味也。
胃升不降。甚至胃底上泛。涌逆吐出。其胃陽之衰弱已極。肝木之亢逆莫制。幾有胃陽虛脫之變。急當溫胃通陽。制肝降逆為治。
肝逆犯肺 凡病氣自左升。腹中膨脹。嘔吐涎沫酸苦黃水。則咳嗆不已。此肝氣逆乘。過胃犯肺。法宜制肝和胃。須陳皮、半夏、茯苓、川椒、烏梅、萸湯炒川連。姜汁炙枇杷葉主之。
邵評:氣自左升者。肝氣也。肝氣升則為腹脹。犯胃上逆。則吐涎沫酸苦黃水。肝挾相火。木火刑金。乘肺而作咳嗆。已過胃而上升莫制矣。宜平肝和胃治之。
陰濁犯胃 有氣從小腹上沖。為嘔為脹。所吐皆黑綠苦水。此屬下焦陰濁。沖逆犯胃。厥陰穢氣上逆也。宜川椒、烏梅、連制茱萸、茯苓、川楝子、(醋炒)小茴香、(鹽水炒)黑梔子(姜汁炒)等。以制肝逆。胃氣虛者加人參。
邵評:少腹為肝之部分。肝居下焦。其氣上沖。則濁陰隨之上逆。故嘔而且脹。吐出黑綠苦水。是胃底之濁水。被下焦之陰濁沖逆而上泛也。急當鎮胃平肝。通陽泄濁治之。
肝絡伏飲 凡氣沖偏左。厥逆欲嘔。嘔盡方適。此伏飲在于肝絡也。宜辛以通之。
淡吳萸、(鹽水炒)半夏、茯苓、姜汁、旋復花、代赭石主之。
邵評:肝主一身脈絡。從左上沖者。肝氣也。肝挾飲邪上逆。入于絡中。則厥而嘔吐。宜和肝宣絡滌飲治之。
熱邪內結 痞悶嘔濁。不寐不饑。舌黃口渴。治宜苦辛瀉心法。黃芩、川連、半夏、枳實、姜汁。
邵評:熱邪痞結陽明。治以苦辛開泄。
暑穢內結 吸入暑穢。先走募原。募原是胃絡分布。故上逆而為嘔吐。脘悶而痛。
寒熱不解。舌黃而渴。宜瀉心法。姜制川連、黃芩、半夏、枳實、藿梗、滑石、通草、郁金。
邵評:暑穢自口鼻吸受。從上直行中道而走膜原。膜原者。脾與胃以膜相聯。為半表半里之界。暑熱穢邪。結于膜原。而嘔吐寒熱。宜苦辛開泄治之。然惟舌黃可用瀉心法。
又評:舌白苔者。不宜陷胸、瀉心。宜杏、蔻、桔、橘。苦辛開肺。如邪入膜原。舌苔粉白。
當用吳又可達原飲。舌黃膩濃者。非瀉心不可。
濕熱相蒸 胃中有火。脾家有濕。濕熱相蒸。以致嘔吐不納。時飽時饑。渴不多飲。
舌苔微黃粘膩。此胃熱蒸脾濕之驗也。治宜寒熱兼施。川連、干姜、茯苓、半夏、廣皮、黃芩、澤瀉、枳實、姜汁。
邵評:脾濕胃熱。蘊結中宮。格拒不開而作嘔吐。治以和中開痞。清滲濕熱為主。
痰飲兼寒 嘔吐不渴。舌苔白滑。或兼咳嗽者。此痰飲兼寒邪也。二陳湯加桂枝、干姜、姜汁。
邵評:寒飲內伏于胃。上升射肺。故嘔吐咳嗽。寒邪有飲。則口不渴。白滑苔者。寒痰也。故用滌痰溫散之法。
痰飲兼火 嘔吐微渴。兼見咳嗽。舌苔淡紅而鮮。或帶微白者。此痰飲兼胃火也。
溫膽湯加枇杷葉、(姜汁炙)黑梔子。(姜汁炒)邵評:和胃化痰。宣肺清熱。此方極效。
胃中虛寒 納谷不受。時嘔涎沫。舌潤不渴。右關濡軟。六君子、加砂仁、干姜、嘔涎沫者。加益智仁攝之。吐痰飲者。加桂枝、姜皮和之。
邵評:寒邪格拒不納。有寒飲則嘔涎沫。無熱則舌潤不渴。脈濡軟。胃虛也。故用補中化痰而溫散。
熱傷胃津 暑熱之邪不解。灼干胃中津液。舌紅鮮澤。口渴。食入即嘔。當戒腥油膩物。二陳湯去甘草。加釵斛、姜汁炒竹茹。或溫膽湯去枳實、甘草。加梔豉、金斛。
邵評:濕熱暑疫之邪。入于陽明。胃中津液受傷。而嘔吐津虧。胃熱則舌鮮紅而口渴。故以和胃生津化痰為治。
胃陰虛餒 如大汗后。胃中津液大虛。嘔吐不納。口渴。舌苔白嫩者。宜金水六君煎。加麥冬、沙參。以和胃陰。
嘔吐不已 此有升無降。宜鎮逆法。 旋復花、代赭石、半夏、茯苓、會皮。虛者加人參。
邵評:胃不下行而上逆。氣升嘔吐。用鎮逆降胃之法。極是。
吐蛔
胃氣虛寒 素有內寒之人。復感寒邪。當溫中散寒。若大發其汗。胃中谷氣化汗外達。則胃氣轉餒。蛔失谷氣以養。則不安而上逆。仲景云。病患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是也。故凡傷寒吐蛔。雖有大熱。忌用寒涼。乃大兇之兆。急用理中湯去甘草。加椒梅主之。
蓋蛔聞甘而起。遇酸而伏。見苦則安也。蛔吐不止者死。吐蛔不能食者亦死。(以上述古)邵評:中陽虛而受寒。宜溫中散寒為治。反大汗之。則胃陽益傷。不能化谷氣以養蛔。則蛔上逆。而從口出也。蓋陽虛而有寒邪。復發汗以傷其陽。則胃陽虛而胃中冷。故用椒梅理中湯法溫之。
肝邪犯胃 按吐蛔。仲景列于厥陰篇內。則為肝邪犯胃可知。凡傷寒如見寒熱。
干嘔。心胸格拒。或吐痰涎濁沫。或吐酸苦黃綠之水。或吐蛔下蛔。皆屬厥陰乘犯陽明。治宜泄肝和胃。如川連、桂枝、烏梅、川椒、(炒黑)生白芍、淡吳萸、(鹽水炒)黃芩、茯苓之類。如泄肝和胃不效。乃胃中虛空若谷。客氣逆犯上沖。須鎮逆安胃。宜人參、茯苓、半夏、代赭石、炒川椒、烏梅肉、川楝子之類。
邵評:厥陰屬肝木。為至陰之經。陰極則陽生。木中有相火。凡病邪傳入厥陰。深沉之至邪。每挾木火內燔。勢必順陽明而犯胃。傷耗陰津胃液。而見癥如此。治宜泄厥陰以安陽明為法。
邪陷厥陰 傷寒暑濕溫熱之邪。上阻氣分。則身熱耳聾。入于營分。則舌絳神昏。
治法當清解心營肺衛。如連翹、淡竹葉、滑石粉、川貝母、天竺黃、鮮菖蒲、炒竹茹、綠豆皮之類。以清上焦。若身熱不解。口渴胸痞。耳聾干嘔。吐蛔拒納。此暑濕內蒸。其邪漸結厥陰之界。乃險癥也。宜川連、半夏、枳實、菖蒲、茯苓、黃芩、干姜。苦辛以開內結。
邵評:溫熱暑濕之邪。從口鼻吸受。始在上焦氣分。或漸入營。與傷寒見癥不同。
治法亦異。當宗河間三焦立法。分心營肺衛論治。上焦之邪不解。蔓延中下而入里。可以治同傷寒。故治溫暑與傷寒。始異而終同也。惟藥味宜輕清。宣泄上焦。滌痰化熱。
邪結氣分 如吐蛔與飲。脘悶口渴。舌苔白中帶黃。此濕熱結于氣分。胃中不和而蛔逆也。宜二陳加干姜、川連。(以上參葉案)邵評:此痰飲挾濕熱。結于陽明氣分。胃熱氣逆。而蛔上出。胃有痰熱。則舌苔白中帶黃。邪內結。則脘悶。用二陳以化痰。姜連以開痞達邪。
噫噯(述古)
經云。寒氣客于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于胃。故為噫。大抵此癥。傷寒汗吐下后。或大病后多有。蓋汗下后。邪氣雖解。胃氣弱而不和。三焦失職。清不能升。濁不能降。
是以余邪留連于胃。噯酸作飽。胸脘不爽。仲景所謂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是也。治以旋復代赭湯。所以宣陽氣而鎮陰逆。陽氣宣達。則陰邪不得阻格。升降順。痞硬散。而噫氣自除矣。
邵評:中陽虛弱。寒氣入胃。寒挾胃氣上逆。升而不降。氣從喉出有聲。為噫氣也。
噯氣者。因氣抑遏不宣。上逆作聲而噯氣。每有飽食之后而作者。可知其因于胃氣郁滯也。二癥不同。噫氣為虛。噯氣為實。當分別施治。惟噫氣每于汗下或大病后見者。是中虛胃弱。氣機不和。余邪留伏。清濁升降。不得自如。氣逆為噫也。若胃有停滯。而挾肝火。則噯酸飽悶。濁凝氣滯。則心氣痞硬而噫氣。此方補中通陽。軟堅開痞。而鎮濁逆。的是良法。
若濕飲內傷。陰濁聚胃。以致胃陽受傷。濁陰上犯。噫氣噯酸。中焦格拒。治宜安益胃陽。以鎮陰逆。人參、半夏、茯苓、干姜、旋復花、代赭石主之。(此條參葉案)邵評:濕飲陰濁內聚。胃陽虛弱失運。氣逆不降。中脘格拒而噫氣。乃陽虛濁逆之癥也。
當以開痞鎮逆。通補陽明為治。
呃逆(新法兼參葉案)
呃逆者。聲自下逆上。俗名呃忒是也。不拘傷寒雜癥皆有。所因不一。治法各宜隨癥施治。
邵評:呃逆一癥。有虛實寒熱之因。中焦下焦之別。是氣升上逆之病。外感內傷。
均有此癥。當辨因分癥施治。
陽虛陰逆 有因寒涼太過。胃中虛冷。濁陰上逆。以致呃逆嘔吐。或腹痛下利。兩脈微弱。治宜理陽驅陰。人參、附子、丁香、柿蒂、茯苓、干姜、吳萸主之。若兼吐黃綠苦水。胃虛陰濁上干也。去附子。加代赭、椒梅。
邵評:寒涼傷中。胃陽虛弱。濁陰上逆。氣不下降。而呃逆嘔吐也。當用溫胃通陽。以泄濁陰。
肝木犯胃 氣逆呃忒。脈小舌白。厥逆寒戰。此肝氣犯胃。用鎮肝安胃法。人參、半夏、茯苓、干姜、丁香、柿蒂、代赭石、炒川椒、炒粳米。
邵評:中虛胃弱。肝木乘虛上逆。胃氣不降而呃忒。胃陽虛而有寒。故舌白寒戰。
肝氣上升則厥也。宜以溫胃泄肝鎮逆為治。
肺郁氣逆 面冷頻呃。咽中不爽。此肺氣 郁。病在上焦。宜開氣分之痹。俾清陽得舒。胸次方能開達。姜汁炙枇杷葉、川貝母、川郁金、香豉、桔梗、通草、竹茹之類主之。
邵評:氣郁于肺。不得下降。清陽痹阻而頻呃。治以宣肺開氣。肺氣宣行。則諸氣流通而下降。呃自止矣。宜以輕清開提肺氣。宣泄上焦為治。
陰飲上逆 攻伐太過。胃中陽虛。飲濁上逆為呃。舌苔白潤。治宜溫通。半夏、茯苓、丁香、柿蒂、吳萸、姜汁之類。如生姜半夏湯、丁香柿蒂湯、茱萸理中湯。皆可選用。
邵評:攻伐多是寒涼。以傷中陽。陽虛。則伏飲上逆。而作呃忒也。舌白潤。寒飲苔也。宜溫胃陽以散寒飲為治。
胃虛有熱 如呃逆而渴。舌苔微黃。此胃虛有火。虛火上逆而呃也。宜橘皮竹茹湯。或溫膽湯。去枳實。加姜汁炙枇杷葉。如胃中有痰飲。脈沉而弦。宜橘皮半夏生姜湯。
邵評:胃虛。內有伏火。故口渴而舌苔微黃。虛火上逆。胃氣不得下降而作呃也。
治以清降胃火一法。此與上條同是胃病。有寒熱之不同。用藥有溫清之別。上條陽虛欲逆。故用溫通。此條胃虛有火。故宜清降。當合參之。如痰飲脈沉而弦。弦為飲而沉為在里也。用滌飲和胃之法。
肝火上逆 如呃逆。舌黃而渴。左脈弦數。此肝火上逆為呃也。宜川連、吳萸、黑梔、代赭、枇杷葉、半夏、茯苓之類降之。
邵評:肝火上升。胃逆不降而呃。舌黃而渴。肝火灼胃也。左脈弦。肝之本象。數則肝火乘胃而逆也。治以平肝清火。和胃降逆之法。
中焦虛冷 如脾胃虛寒。寒氣格逆而呃者。脈來濡緩。右關軟大。舌嫩不渴。宜理中湯。加丁香溫之。
邵評:中虛寒氣上逆。格拒于中。胃氣不降而呃逆也。故用溫中扶陽之法。
下焦陽虛 凡呃逆起自下焦。渾身振動者。乃屬下焦虛寒。陽氣竭而呃也。宜理陰煎。加丁香、五味、胡桃肉以納之。或都氣飲。加熟附、胡桃、丁香以納之。不已則死。
邵評:呃逆自下焦而來。肝腎大虛。氣不攝納。由丹田而沖逆。故渾身振動。此元海無根。虛脫之候。宜攝納下焦肝腎治之。
陰火沖逆 如六脈細數。面赤顴紅而呃者。陰火上逆也。都氣飲。加胡桃肉、柿蒂以納之。
邵評:陰火升逆。當用滋腎丸或大補陰丸壯腎水而滋陰火。
格陽呃逆 若高年命門火衰。虛陽上逆而呃者。必面赤戴陽。足冷下利。六脈微弱。宜熟附都氣飲。加人參、丁香、胡桃肉、紫石英之類。納以鎮之。(以上三癥五味須重用)邵評:命火衰微。陰寒內伏。阻格虛陽。上逆而作呃。陰盛格陽也。宜用回陽鎮納之法。
胃陰虛餒 有發汗太過。胃中津液枯涸。以致呃逆嘔吐。宜金水六君煎。加北參、麥冬、丁香、柿蒂。和中以生津液。汗出不已。加五味。
邵評:汗多而胃陰受傷。津液虧耗。胃氣上逆而呃者。宜養陰生津以和胃。若汗多。則津液益虛。用五味以斂之。
中脘食滯 凡呃逆脘痛。胸中脹滿者。食滯為呃也。宜二陳加楂肉、濃樸、枳實、麥芽、木香汁、萊菔子之類。疏之和之。
邵評:食滯脘中。氣機阻遏。升不得降而為呃者。此胃實也。故用運中消滯開氣之劑。
幽門濁逆 傷寒表解之后。大小便不通。呃逆作嘔。此糟粕未化。與邪結于幽門。
幽門之氣不化。則州都閉。傳道失。二便不行。惡氣上沖于胃。故作呃逆也。宜利幽門。利幽湯主之。若大便秘結。少腹硬痛而作呃逆者。承氣湯主之。(此條出傷寒第一書)邵評:表解后津液受劫。邪濁內結腸腑。二便不通。氣上沖至胃。則呃逆作嘔。所謂下既不通。必反于上也。幽門在下焦。邪結于此則便閉。故必通其幽門。大便通行。則濁熱下出。而呃逆自止矣。此亦實呃也。若便閉硬痛。此腸胃有燥屎而呃逆也。用承氣湯攻下之。
喘(新法合參景岳金鑒葉案)
喘癥之因。大抵三法前多實喘。三法后多虛喘。在肺為實。在腎為虛。實喘宜開太陰。虛喘宜固少陰。外感之喘治肺。內傷之喘治腎。
邵評:喘有風寒、火邪、水氣、痰飲、寒包火郁等因。由于外邪在肺。是為實喘。下焦元海無根。腎虛氣逆而發喘者。為虛喘。實喘宜開肺。虛喘宜固腎。至三法者。汗吐下也。雖云三法前多實。三法后多虛。然亦不可執。總之。外邪為實。宜治肺。內傷為虛。宜治腎。
虛實之辨。實喘。氣急、張口、抬肩、欠肚、虛喘、氣短、似喘非喘、而不張口、抬肩、欠肚也。
實喘。肺氣不得宣暢。滿悶只在膈間。虛喘。腎氣不能接續。阻塞在于氣道。
邵評:實喘由肺有外邪。氣不宣暢。而氣急發喘。病在上焦。故滿悶只在膈間也。
虛喘由腎氣不納。虛氣上逆。短氣發喘。病屬下元虧乏也。
太陽病不解。用小青龍湯治喘者。治水氣干肺也。用桂枝湯加濃樸杏子治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