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菩薩行品
- 凈名經集解關中疏卷上
- 佚名
- 6001字
- 2015-12-20 13:48:17
此下兩品大段第三歸宗印定。前品廣佛事不同多明凈土之宗。后品現凈名勝身勝土多明印定。香積大士悟諸佛之平等知凈穢之隨緣請法退還因以目品也
是時佛說法于庵羅樹園。其他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 品文三。初明事畢歸佛。二明佛事不同。三請法還土。初文復四。一現相。二詣佛。三慰問。四佛贊。初文有三。此初現相也。肇曰。至人無常所理會是鄰如來。凈名雖眼殊處異妙期有在。所以來往與化共弘不思議道者也。因遣問疾所明若上。今將詣如來封印茲典故先現斯瑞以啟群心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 二問緣。身子迦葉隨文殊以作化。阿難侍者留庵羅以啟導故因瑞而發端也
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圍繞。發意欲來故先為此瑞應 三佛答。彼來令此生信仰也
于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 此二詣佛文四。初唱往也。什曰。維摩詰勸共見佛旨可尋也。一者見其誠心欲遂其本意。二者欲令證明香飯多所發語。三者以其懷勝遠游宜令實返故共詣佛所咨請道法也
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行矣。今正是時 二文殊稱善。肇曰。有益時也
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并師子座置于右掌。往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繞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 三明掌擎詣佛也
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繞七匝于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四明次第致敬。什曰。世相迎送必結四輕騎。大士迎送則運以妙通
于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復坐。即皆受教 此三明佛慰。慰辭文略。有教有奉如文
眾生已定。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之自在神力所為乎 此四佛贊。凈名神力者即彼已說伏彼未聞。文四。此初問也
唯然已見 二答也
于汝意云何 三征也
世尊。我睹其為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 四釋也。肇曰。向與文殊俱入不思議室。因借寶座睹其神力。兼食香飯乘掌而還莫測其變。故自絕于圖度。又解。身子自言不測者將以激勵聲聞回心向大也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為何香 此二明佛事不同。文二。初因問香。二明佛事。初中文三。一阿難問。二身子述。三凈名解。初中文二。一問。二佛答。此初也。肇曰。如來將辯香飯之緣故令阿難問也
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 二佛答彼大士香也
于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此二身子自述。將明食飯之益。以顯凈名難思之事。文三。此初述也
阿難言。此所從來 二問也
曰。是長者維摩詰。從眾香國取佛余飯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三答來處也
阿難問維摩詰。是香氣當久如 此三明凈名解飯為佛土。文三。法喻合。初文四。此初問也
維摩詰言。至此飯消 二答也
曰。此飯久如當消 三重問也
曰。此飯勢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 此四正益有三。此初七日消治四大病也。故律中有七日藥。以藥勢相接七日可知
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 此二小乘益有二。此初見道益
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后乃消 此二無學益也
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 此三大乘益有三。此初中十信益也
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后乃消 此二七地益也
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后乃消 此三等覺益也。飯有普利之功而食者心自大小耳。倒此文字亦然也
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后乃消 此二喻也
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后乃消 此三答也。文并可見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 此下第二廣明佛事。大文有四。一明佛事隨化不同。二明佛身應緣故異。三明阿難伏罪。四明菩薩悔責前中文四。一稱嘆。二廣說。三密呵。四解釋。此即初也。小乘唯知娑婆一化音聲為佛事。未知十方佛化六塵皆為佛事。故有此嘆肇曰。余本充體乃除結縛。未曾聞見也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 此下二廣明佛事。肇曰。阿難見香飯所益。謂佛事理極于此。故廣示其事令悟佛道之無方也。此土眾生見佛妙光自入道檢亦有余益。但以光為主。下類爾也
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 肇曰。有佛默然居宗以菩薩為化主
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 大論云須扇頭佛當日成道。當日入涅槃。留化佛度眾生也。皆此比也
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 肇曰。此樹先無不照香無不熏。形色微妙隨所好而見。樹出法音隨所好而聞。此如來報應之樹也。眾生遇者自然悟道
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 肇曰。昔閻浮提王得佛大衣時。世大疫王以衣置高表上以示國人。國人歸命病皆得除。信敬益深。因是悟道也。此其類也
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 肇曰。眾香園即其事也。園林如極樂林樹說法等。一義云。飯食以舌根通道。園林眼根通道
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 肇曰。好嚴飾者示之以相好也
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 肇曰。好有者存身以示好有。空者滅身以示空。如密跡經說也。上相雖在身而身相不一所因各異故佛事不同
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肇曰。自有不悟正言因喻得解者
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 肇曰。即娑婆國佛事
或有清凈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 肇曰。有真凈土純法身菩薩外無言說。內無情識。寂寞無為而超悟。事外非是言情所能稱述。此佛事之上也
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無為非佛事 法身無為應物故進止威儀皆佛事也
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 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 肇曰。三毒等分。此四魔煩惱之根也。因一根生二萬一千煩惱。合八萬四千。出無量塵垢故名門也。眾生皆以煩惱為病。而諸佛以之為藥。如淫女欲為患。更極其情欲然后悟道。毒龍以嗔必為患。更增其忿恚。此以欲除欲。以嗔除嗔。猶良醫以毒除毒。斯佛事之無方也
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 若能深見實相善惡兩。亡應物隨化能善惡。俱游名悟入法門也。是即或語。或默。或凈。或穢。皆是諸佛化物之門也
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凈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凈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但于諸佛生清凈心。歡喜恭敬嘆未曾有也 此三密呵香積等諸菩薩也。真土平等非凈非穢。應物而現故有凈穢。若能悟凈非凈故不貪。高悟穢非穢故不憂沒。然凈穢不同。俱是佛大悲故。但于諸佛生凈信心嘆未曾有也
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 四解釋。真土平等化物不等也
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干如虛空無若干也 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礙惠無若干也 此下第二呵庵園聲聞執應身為實。文三。初喻顯等不等。二明一切平等。三正折伏。此初也。地有差別空無差別喻也。應物色身故有若干。凈惠法身一切平等。此法合也。肇曰。佛惠如空應形猶地。不以地異而異空。不以空一而釋地也
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姓。戒定智惠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凈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 此二明平等。文二。此初。法佛身土真應權實皆等有也。生曰。諸佛色身雖復若干而一佛無不有之。故無不等矣
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名為多陀阿伽度。名為佛陀 二明名等。肇曰。秦言正遍知。見法無差謂之正智。無不周謂之遍。決定法相謂之知。多陀等者。肇曰。秦云如來。亦云如去。如法如來。如法而去故。今不改千圣同轍故名如來。亦名如去。佛陀者。肇曰。秦言覺。生死長寢莫能自覺。自覺彼其唯佛也
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如是阿難。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智惠辯才不可思議 此下三正明折伏阿難。文三。此初明。一人不受正使三千等多亦不受。如是阿難等明菩提無邊故身智權實應化功德不可思議。豈是聲聞所能量也
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 此三阿難伏過以激勸。文四。此初阿難伏也。肇曰。阿難于五百弟子中多聞第一。今聞佛事乃自審宜聞
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于聲聞中為最多聞。非謂菩薩 二佛慰也。肇曰。物有于上不足。于下有余。不可以于下有余而置于上也
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禪定智惠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 三嘆菩薩功德無量
阿難。舍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詰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于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 四結。簡小大。大士不思議一時所現神通力非二乘所能為也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舍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為廣眾生故。隨其所應現佛國異 此四大士悔責。文有悔有釋。肇曰。初見土穢生下劣想。謂諸菩薩亦有升降。聞上佛事乃自悔責
唯然世尊。愿賜少法還于彼土當念如來 此下第三請法還國。文三。一請。二善。三稱嘆還國。此初請也。肇曰。既知佛事之難議故欲請法而返土。將宣揚如來不思議道。令本國眾生念佛功德也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此下二答。文四。初標名。二略釋。三廣釋。四結勸。此初也。肇曰。有為法有三相故有盡。無為法無三相故無盡
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二略釋。肇曰。有為雖偽舍之則大業不成。無為雖實住之則惠心不明。是以菩薩不盡有為故德無不就。不住無為故道無不覆。至能出生入死遇物斯乘。在凈而凈。不以為欣處。穢而穢不以為戚。應彼而動。于我無為。此諸佛平等不思議之道也
何謂不盡有為 此下三明廣釋文三。初釋不盡。次釋不住。后雙釋也。初中文三。此初征也
謂不離大慈不舍大悲 此下二釋也。既雜明萬行無別料次。肇曰。慈悲乃入有之基樹德之本故發言有之
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惓。于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回向 外化不離慈。內修不忘智。謂求菩提心不系忘也。又外化不厭。內順四攝。外護法橋。內求功德。皆回向菩提。方便化物不求二乘三界果也。肇曰。以慈為根。發心為心。然后順四攝化眾生。護正法種善根。以此眾德茂。其枝條道樹日滋不盡有為也。下諸行愿枝條之流取其日滋日茂以成不盡義耳。廢舍慈悲道樹不建。眾德損耗自隱涅槃。謂盡有為也
求法不懈說法說法無吝。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 為法不怠供佛無畏。肇曰。不以結生曷為而畏
于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八風不移志。勸學不輕心。肇曰。未學當學所以不輕已學。當成故敬如佛
墮煩惱者。令發正念。于遠離樂不以為貴。不著已樂慶于彼樂 不樂煩惱不貴涅槃大士之化也。肇曰。獨善之道何足貴也。不著已樂等大士之心也
在諸禪定如地獄想 肇曰。禪定雖樂安之則大道不成。菩薩不樂故想如地獄
于生死中如園觀想 肇曰。生死雖苦大道之所因。菩薩好游故想如園觀也
見來求者為善師想 肇曰。求者雖欲自益而實益我故想為善師
舍諸所有具一切智想見毀戒人起救護想諸波羅蜜為父母想。道品之法為眷屬想 必因此施成就善根至一切智。又不嫌毀戒。但念悲救想波羅蜜能生法身。助成菩提莫過道品。此等是大士之想念也
發行善根無有齊限。以諸凈國嚴飾之事成已佛土 增廣萬善嚴凈佛土依報行也 行無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惡凈身口意 肇曰。行無限施者開四門施。求者所取無礙大施法也。又解。除垢惡以凈三業行大施。以嚴相好正報行也
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惓。以智惠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 大悲不屈于生死。精進不倦于佛德。以智惠劍破煩惱因出法身果。荷負眾生。此菩提薩埵心也。肇曰。法身越三界陰界入所不攝故言出。若受陰界入身處積塵之內。則自固羈鎖安能濟波
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間法 精進以摧魔。無念以證真少欲而不舍世間。大士之行也。肇曰。真智無緣故無念。不舍世者。肇曰。和以無念欲而舍世自異
不壞威儀而能隨俗。起神通惠引導眾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眾生疑。以樂說辨演法無礙 不壞法身起通道物身業化也。正念總持多聞不忘意業化也。差別眾根斷疑樂說口業化也。此大士之三密也。不壞威儀者。肇曰。同俗俯仰不失道儀。天下皆謂我同已而我獨異人。樂說辯者四辨也
凈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 十善欲天因無量梵天因物無出世之根。故接以人天之善令離三途。此大士之方便也
勸請說法隨喜贊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 此大士之德也。佛音者經云八音也。一徹好。二柔軟。三和適。四諦了。五不女。六不誤。七深遠。八不竭也。又密跡經云。有無量音也
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共眾善 自行則深修轉勝 導眾則化以大乘。又不矜一善以放逸。乃圓萬德以成道。以大士之進求也
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此三結也。肇曰。修如上法自行化彼功德日茂不盡有為也。夫善有為法變懷物耳。廢舍不修則日耗日盡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 此下第二釋不住無為也。文三如前。此初標也
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 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 此下二釋文三。此初明三解脫也。二乘觀三脫樂涅槃故取證。菩薩觀三脫樂大悲故不證 無起者。因緣生法無自性故不生起也。肇曰。此定觀之別門也
觀于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于無我而誨人不倦。觀于寂滅而不永滅 此二四非常觀也。破常倒故觀無常。以大悲故不厭。善樂破例故觀苦。以大悲故不惡生死。破我倒故觀無我。以大悲故常誨人。破喧動故觀寂滅。以大悲故不永滅。又觀無常故不住生死。不厭善本。不住涅槃。余倒然
觀于遠離而身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于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于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于觀空無而不舍大悲。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 此三雜明諸行也。雖漏身心離相而現身心修善。雖法性平等而現歸善法。雖理本無生而現生度物。雖漏本清凈而現行諸漏。雖本覺無行而現行引物。雖眾生性空而不舍悲濟。正位者見真入證之地以大悲故不隨小乘而取證也
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愿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 肇曰。諸法因緣所成虛假無本。以何為實。以何為主。誰知如此。然大愿未滿不以功德定惠虛假而不修
修如是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此三結。肇曰。備修上法則不證無為證。謂觀無為自證成道。自證成道即住無為也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 此下二質釋所以。肇曰。上直明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未釋所以不盡所以不住。夫大士之行行各有以妙期有在。故復對而明之。夫德之積也。必涉有津。若住無為則功德不具智之明也。必由廣博。若廢舍有為則智慧不具
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愿故不盡有為 肇曰。慈悲入生死。豈住無為之所能滿愿由積德。豈舍有為之所能
集法藥故不住無為。隨授藥故不盡有為 肇曰。采良藥必在山崄。非華堂之所出。集法藥必在崄。有非無為之所出也。若癡舍有為則與群生隔絕。何能隨而授藥
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 肇曰。習知眾生病必之病所。豈住無為之所能。滅眾生病必造有治。豈盡有為之所能
諸正士菩薩以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此四總結勸。肇曰。不盡有為故無闕德之累。不住無為故無獨善之礙。此二無礙門。是菩薩弘道之要路。佛事無方之所由。勸彼令學。示其佛事不思議道。令必審諸佛無若干也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花若干種色若干眾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及此經法并諸菩薩已。稽首佛足嘆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還到本彼國 此三聞法歡喜供養稱述而還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