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 金剛般若經贊述
  • (唐)窺基
  • 4998字
  • 2015-12-16 17:27:09

述曰。世親云此為第二段釋疑也。于中有三。一者于本宗上生疑。謂前說無有法發菩提心者。是則菩薩既無亦應無菩薩可成菩提。若無眾生者教化誰令入于涅槃。若無菩薩者誰莊嚴凈土耶。二者因此破疑而起說菩薩不見彼是眾生不見存我為菩薩等者。是則如來不見故名為無眾生等。為實無眾生等故佛不見耶。三者有疑云。向說心住顛倒。若如是福德亦是顛倒。若是顛倒何名善法。為此疑故。如經若有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等。就初有三疑。一者若無菩薩諸佛亦不成菩提。二者若無眾生亦不入涅槃。三者若無菩薩亦無嚴凈佛國土。此則釋初兩疑。于中初標次釋。此初也。此意云。若菩薩執云我得菩提有異眾生可度即不名菩薩。以有我人等故。若爾者如何能得菩提。能令眾生入涅槃耶。謂有假眾生。譬如幻人為幻人說法故。謂有五蘊和合假眾生故令得無余涅槃。無如所執實眾生故不見有眾生而滅度也。謂有假菩薩而求證故諸佛得菩提。而無所執實菩提故亦無菩薩也。故涅槃經十三云。五陰和合稱言某甲。凡夫之人謂為實有稱言某甲。有智之人解陰無有某甲名字離陰亦無有某甲名字也。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述曰。此第二釋也。無有法名為菩薩者。謂若有其實法。以法成其眾生故可名菩薩。法既無有其實。亦無所成菩薩也。佛說一切法無我人等者。證真時達無我理。不見有人法二執故是為菩薩也。無著云。上來譬如人身妙大身等示入證道。此為第二明離慢。謂地前言我能修行等而障不住道。入地已去證達法界二空平等。分別我法一切都亡。永無我能之慢故云離慢也。論云若菩薩有眾生念則不得妙身大身故。于中妙身者。謂至得身成就身得畢竟轉依故。大身者一切眾生身攝身故。子云轉依者即謂所得菩提涅槃。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述曰。世親云此破疑也。謂有疑曰。若無菩薩者不應嚴凈佛土也。于中有二。初標次釋。此初也。此意云如欲嚴凈佛土必須嚴凈自心。聽經學慧證法真理蠲除二障。內心凈故外土亦凈。所以蠡髻見凈舍利睹穢。但由內心有其垢凈不同。外土亦有凈穢兩異也。故若嚴凈佛土者。先除我法二執。我法分別亡故內具莊嚴外住七寶若言我當莊嚴者。是則我執未亡不名菩薩也。故論云智習唯識通也。又無垢稱云心凈故等。又云忍辱持戒等十善道等是菩薩凈土也。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述曰。此第二釋中有二。初明無相是真莊嚴。次明達理是真菩薩。此初也。如來說莊嚴者謂無相之莊嚴。即非莊嚴者非有相之莊嚴。是名莊嚴者是真實莊嚴也。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述曰。此第二文也。謂若菩薩達我法空證無我理。是真菩薩亦真莊嚴。若有我法本非菩薩亦非莊嚴也。無著云。自此已下皆求佛地。謂從此已下訖至經末。差別之中是第十八。住處之中是第六究竟住處。三地之中是第三佛地也。于中有六。一者國土凈具足。如經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等。二者無上見智具足。如經如來有肉眼不等。三者隨形好身具足。如經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四者相身具足。如經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五者語具足。如經汝勿謂如來作是念等。六者心具足。如經頗有眾生于未來世等。此為初也。此意云。謂諸菩薩于前十地修行圓滿。斷除人法二執。成就菩提法身。名為國土凈具足。于中文科為四。一者為國土凈具足三摩缽帝故。如經若菩薩作是言等。二者為斷彼故安立第一義。如經如來說莊嚴等。三者為二種無我故。如經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四者為于彼二種無我中二種正覺故。如經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此等云何顯示。若言我成就即為人我取莊嚴國土者是法我取。此非菩薩也。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述曰。世親云此破第二疑也。謂有疑曰。前說菩薩不見彼是眾生不見我為菩薩不見清凈佛國者。何以故。為諸法無故不見。為諸佛自不見耶。今此之文有其二。初明佛有能見故說五種眼。次如恒沙中已下明有所見。前中五眼即為五段。一一中初佛問次善現答。此初明有肉眼也。無著云自下第二為無上見智凈具足故。于中文有其三。初明為無上見凈具足故說佛有五眼。次如恒河中下明為無上智凈具足故說佛知眾生心。后若有人滿下明為福自在具足故。初中五眼為五段。如前可知也。謂外有疑。向說以無分別智內證真理是真莊嚴。于諸外相證真理時都不見故。謂佛唯有慧眼觀理無余眼也。為釋此故說佛有五眼也。論意如此。又論云于中略說有四種眼。謂色攝第一義諦攝世諦攝。一切種一切應知攝。色攝復有二種。謂法果修果。此為五眼粗境界故。是初色攝。解云肉天二眼色根為性。謂凈色四大所造或異熟長養說名肉眼。此謂法果也。此通余界及四禪。若修禪除擁而得者此謂修果也。唯四禪地有。謂于諸色內外兩邊里表上下皆悉能見也。論云第一義智力故世智不顛倒轉。是故第一義諦攝在先。于中為人說法。若彼法為彼人施設。此智說名法眼者。謂要慧眼觀理故。法眼知機說法得不顛倒為人說也。此意云所詮能詮觀理觀事觀理知機如次慧法眼也。論云一切應知中一切種無功用智說名佛眼。龍樹菩薩說約人差別。謂在凡夫名肉天眼。在二乘名慧眼。在菩薩名法眼。在如來名佛眼。此亦無妨也。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述曰。此明有后四眼也釋義如上。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述曰。世親云。上來說如來有五眼明有能見自下明知眾生種種差別亦顯有所見謂雖無遍計所執實眾生而可度可見。非無因緣假眾生而可見也。雖無作用緣。而有功能緣可得故。謂于因果之上不見彼所執實人法得。故名眾生及國土空。非佛無眼而不見。亦非實無眾生可見。有彼因緣顛倒虛妄假法故。就此之中文有其五。初佛問恒沙。次善現答是沙。次寄恒沙為喻問。次善現答甚多。第五佛廣成。此初也。無著云。上來為應知中證故安立見。為教彼彼眾生寂靜心故安立智者。謂以肉天眼為其前導故。而起慧法眼觀理知機為他說法故也。前說為見凈者顯證故。今說為智凈者顯教授故。謂眾生中若有貪心無貪心等。如來悉觀知而教授之令舍染進善也。言所有沙佛說是沙不者。謂于因緣沙中佛說為所執實沙不。問意如此也。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述曰。此第二答也。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述曰。此第三寄沙喻多也。謂此且舉少分。談實眾生無有邊限。非只如爾許沙也。

甚多世尊。

述曰。此第四文也。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述曰。此第五如來成。于中初標次釋。此初也。若干種心者。謂六識差別顛倒心諸虛妄心皆顛倒故。以離實念故說名顛倒。離實念者。謂遠離四念處故名不住彼實智。如是等心如來悉知也。無著云若干種心者應知有二種。謂染及凈即是共欲心離欲心等。記如是等眾生心如來知故。并教令斷惡起善名為智凈故。論云為教彼彼眾生寂靜心故安立智也。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述曰。此釋中初明顛倒心非真住。次顯虛妄之相。此初也。如來說諸心住者謂虛妄心。皆為非心者謂非真住心。住四念處名真住故。住真如理名真住故。是名為心者謂是虛妄顛倒心也。無著云。此智凈中說心住即非心住。如是見凈中何故不說眼則非眼耶。以一住處故見智凈后安立第一義故初亦得成就。子云凡夫之心初妄后可成真故。于智凈中說心住非心住。佛眼一得已去圓滿更無初后轉異故。不說眼即非眼也。其論文難曉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述曰。世親云此示彼相續顛倒也。謂以過去未來故不可得?,F在心虛妄分別故不可得。如是示彼心住顛倒諸識虛妄。以世觀故。無著云。過去未來已滅未生故現在者第一義故也。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述曰。世親釋云此為第二段疑第三文也。謂復有疑。向說心住顛倒。若如是福德亦是顛倒若是顛倒何名善法。為斷此疑故。示現心住雖顛倒所行福德非也。以是佛智根本故。由行施時不著自身等但求無上菩提。所以功德甚多也此中初佛問。次善現答。后如來成。此初也。謂若將七寶等施。為求般若聽聞修學。當成佛故其福甚多也。無著云。此即無上見智凈中第三為福自在具足故也。謂若為般若行施等故福法成滿也。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鄙醵?。

述曰。此第二答也。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述曰。此第三如來成也。若福德有實者。謂說若為般若故行施。如為自體故行施。實有者佛則不說為得福多也。以三事體空行施不同著果報等行施故。如來說福多也以此準知。前以財命等施校量不及受持此經者。謂不能亡相故不求菩提故也。謂若舍身命之時。但于少少饑餓眾生有益非能廣利。若持般若者。當得成佛濟利甚多故功德勝也。若橫望言之舍身極苦。望豎說者不及持經也。

須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述曰。世親云。上來破于本處生疑竟。自下第二有四疑。展轉釋疑故生也。此為大段第三破疑顯是展轉中第一大段也。于中文三。一者以相好身為佛疑。二者汝勿謂下疑佛有說。三者頗有眾生下疑無人信。此為初也。謂疑曰若諸佛以無為法得名。云何諸佛成就八十種好三十二相而名為佛耶。解云此于前說云如來者即諸法真如以生疑也。就此之中有二。初破于色身生疑。次破于相好生疑前中復二。初佛問次善現答。此初也。問意云法身真佛可以作報身形好而見不。又可圓光一尋等隨好色身以見法身佛不。無著云。此第三為隨形好身具足故。問意云。佛隨機故而有報化隨好之色身。真理法亦有色性無差別之好。今問法身可差別之形好以見不。為令眾生內證法身圓滿故外得形好之身具足。故有此文也。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述曰。此第二答中初標次釋。此初也。

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述曰。此釋也。如來說具足色身者。謂報化隨好之身。即非具足色身者。非是法性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者。是名報化身也。無著云。隨機現形有報化之形好。內證無相而有法身之好色性。由內證法性色身故。外具形好之身皆得圓滿。然形好之身即非法性之具足色身也。謂法身猶如虛空。雖無形相而于鏡中現虛渙影像。法身亦爾。雖無形相而于鏡智現報化身也。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述曰。世親云。此第二破于相好生疑也。于中初問次答。此初也。問意云。可以三十二相見法身無相佛不。無著云。此第四為相身具足故。問意云。佛有三身。謂法身報化身。然報化身有三十二差別之相。法身亦有無差別法性之相。今問法身可以差別之相好以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述曰。此第二答中初標也。

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述曰。此第二釋也。世親云。如來非諸相具足者。謂差別三十二相也。即非具足者。非法身無差別相具足也。是名諸相具足者。是外形相也。無著云。法身雖無形相而有法性之相。謂理媚曰相也。于外化中亦有形相。為令眾生得此種圓滿故。謂內證真理無相之相故。而外具有相之相也。然有相之相即非無相之相。是名諸相具足也。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

述曰。世親云此第三段疑第二文也。謂有疑曰。若如來具足色身成就不可得見。若相成就不可得見。云何如來說法耶。為破此疑故也。于中初敕勿懷疑。次人言謗佛。后總結成。此初也。佛告善現云。汝勿謂法身如來作是念言我當有所說。法身佛本無有念亦無有所說故。無著云此第五為語具足故。謂化報隨機而有言說。法身幽寂無說無形。內證無言理外能為他說。為令得此故言為語具足故也。

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述曰。此第二文也。謂若有法身有所說法者。即謗法佛也。寂寞無言故。問若爾者何故前言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耶。答彼推功歸本故。要內證真說于外可能說。所以喚法身無說。是真說也問何故楞伽經云。法身說離相離言法。報身說十地法六波羅蜜法。化身說三乘法耶。準此法身亦說故。答說有二種。一者起作說謂有說說也。二者無起作說謂無說說。前是報化后即法身。彼據不說之說。此約有說之說故不相違。云何法身為不說說。謂由眾生證達理故了解一切名法身說。如聞說法而了達故名之為說也。猶如有人若語若不語令他解了名說法也。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述曰。此第三結也。說法者者謂總舉說法也。無法可說者。謂真理中無有少法可說也。謂要達遍計所執空無而說。是名說法也。若執真如為實無說即非說法也。無著云。報化有說法身無說。若言法身有說如報化者。即為謗法佛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乾安县| 珲春市| 信宜市| 尉犁县| 麻栗坡县| 辽阳县| 莱芜市| 石林| 辽中县| 噶尔县| 福建省| 双流县| 和平区| 依安县| 六安市| 保康县| 华容县| 邹平县| 海城市| 易门县| 肇源县| 盐源县| 桦川县| 柯坪县| 夏津县| 仙居县| 安宁市| 乐昌市| 报价| 郧西县| 绵阳市| 越西县| 阳信县| 六安市| 平顶山市| 剑川县| 京山县| 来安县| 广水市| 视频| 米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