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辯修對治品

  • 辯中邊論
  • (唐)玄奘
  • 2077字
  • 2015-11-24 17:56:34

已辯真實。今次當辯修諸對治。即修一切菩提分法此中先應說修念住。頌曰。

以粗重愛因  我事無迷故

為入四圣諦  修念住應知

論曰。粗重由身而得顯了。故觀察此入苦圣諦。身以有粗重諸行為相故。以諸粗重即行苦性。由此圣觀有漏皆苦。諸有漏受說為愛因。故觀察此入集圣諦。心是我執所依緣事。故觀察此入滅圣諦。怖我斷滅由斯離故。觀察法故。于染凈法遠離愚迷入道圣諦。是故為入四圣諦理。最初說修四念住觀。已說修念住。當說修正斷。頌曰。

已遍知障治  一切種差別

為遠離修集  勤修四正斷

論曰。前修念住。已能遍知一切障治品類差別。今為遠離所治障法。及為修集能對治道。于四正斷精勤修習。如說已生惡不善法為令斷故。乃至廣說。已說修正斷。當說修神足。頌曰。

依住堪能性  為一切事成

滅除五過失  勤修八斷行

論曰。依前所修離集精進。心便安住有所堪能。為勝事成修四神足。是諸所欲勝事因故。住謂心住。此即等持故。次正斷說四神足。此堪能性。謂能滅除五種過失修八斷行。何者名為五種過失。頌曰。

懈怠忘圣言  及惛沉掉舉

不作行作行  是五失應知

論曰。應知此中惛沉掉舉合為一失。若為除滅惛沉掉舉不作加行?;蛞褱绯龕赋恋襞e。復作加行俱為過失。為除此五修八斷行。云何安立彼行相耶。頌曰。

為斷除懈怠  修欲勤信安

即所依能依  及所因能果

為除余四失  修念智思舍

記言覺沉掉  伏行滅等流

論曰。為滅懈怠修四斷行。一欲二正勤三信四輕安。如次應知。即所依等。所依謂欲勤所依故。能依謂勤依欲起故。所因謂信是所依。欲生起近因。若信受彼便希望故。能果謂安是能依。勤近所生果。勤精進者得勝定故。為欲對治后四過失。如數修余四種斷行。一念二正知三思四舍。如次應知。即記言等。記言謂念能不忘境。記圣言故。覺沉掉者謂即正知。由念記言。便能隨覺惛沉掉舉二過失故。伏行謂思。由能隨覺沉掉失已。為欲伏除發起加行。滅等流者。謂彼沉掉既斷滅已。心便住舍平等而流。已說修神足。當說修五根。所修五根云何安立。頌曰。

已種順解脫  復修五增上

謂欲行不忘  不散亂思擇

論曰。由四神足心有堪能。順解脫分善根滿已。復應修習五種增上。一欲增上。二加行增上。三不忘境增上。四不散亂增上。五思擇增上。此五如次第即信等五根。已說修五根。當說修五力。何者五力次第云何。頌曰。

即損障名力  因果立次第

論曰。即前所說信等五根。有勝勢用復說為力。謂能伏滅不信障等。亦不為彼所陵雜故。此五次第依因果立。以依前因引后果故。謂若決定信有因果。為得此果發勤精進。勤精進已便住正念。住正念已心則得定。心得定已能如實知。既如實知無事不辦。故此次第依因果立。如前所說。順解脫分既圓滿已復修五根。何位修習順決擇分。為五根位五力位耶。頌曰。

順決擇二二  在五根五力

論曰。順決擇分中暖頂二種在五根位。忍世第一法在五力位。已說修五力。當說修覺支。所修覺支云何安立。頌曰。

覺支略有五  謂所依自性

出離并利益  及三無染支

論曰。此支助覺故名覺支。由此覺支位在見道。廣有七種。略為五支。一覺所依支。謂念。二覺自性支。謂擇法。三覺出離支。謂精進。四覺利益支。謂喜。五覺無染支。此復三種。謂安定舍。何故復說無染為三。頌曰。

由因緣所依  自性義差別

故輕安定舍  說為無染支

論曰。輕安即是無染因緣。粗重為因生諸雜染。輕安是彼近對治故。所依謂定自性即舍故。此無染義別有三。說修覺支已。當說修道支。所修道支云何安立。頌曰。

分別及誨示  令他信有三

對治障亦三  故道支成八

論曰。于修道位建立道支。故此道支廣八略四。一分別支。謂正見。此雖是世間而出世后得。由能分別見道位中自所證故。二誨示他支。謂正思惟正語一分等起。發言誨示他故。三令他信支。此有三種。謂正語正業正命。四對治障支。亦有三種。謂正精進正念正定。由此道支略四廣八。何緣后二各分為三。頌曰。

表見戒遠離  令他深信受

對治本隨惑  及自在障故

論曰。正語等三如次表已。見戒遠離令他信受。謂由正語論議決擇令他信知。已有勝慧。由正業故不作邪業令他信知。已有凈戒。由正命故。應量應時如法乞求衣缽等物令他信。已有勝遠離。正精進等三如次對治本隨二煩惱及自在障。此所對治略有三種。一根本煩惱。謂修所斷。二隨煩惱。謂惛沉掉舉。三自在障。謂障所引勝品功德。此中正精進別能對治。初為對治彼勤修道故。正念別能對治。第二系念安住止等相中。遠離惛沈及掉舉故。正定別能對治。第三依勝靜慮。速能引發諸神通等勝功德故。修治差別云何應知。頌曰。

有倒順無倒  無倒有倒隨

無倒無倒隨  是修治差別

論曰。此修對治略有三種。一有顛倒順無顛倒。二無顛倒有顛倒隨。三無顛倒無顛倒隨。如是三種修治差別。如次在異生有學無學位菩薩。二乘所修對治有差別相云何應知。頌曰。

菩薩所修習  由所緣作意

證得殊勝故  與二乘差別

論曰。聲聞獨覺以自相續身等為境而修對治。菩薩通以自他相續身等為境而修對治。聲聞獨覺于身等境。以無常等行相思惟而修對治。若諸菩薩于身等境。以無所得行相思惟而修對治。聲聞獨覺修念住等。但為身等速得離系。若諸菩薩修念住等。不為身等速得離系。但為證得無住涅槃。菩薩與二乘所修對治。由此三緣故而有差別。

修對治總義者。謂開覺修損減修瑩飾修發上修鄰近修。謂鄰近見道故。證入修增勝修初位修中位修后位修有上修無上修謂所緣作意至得殊勝。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霞浦县| 秦皇岛市| 浦城县| 鄂温| 建瓯市| 青冈县| 金堂县| 宁强县| 闽清县| 河北省| 定西市| 齐河县| 南平市| 皮山县| 怀化市| 葵青区| 资中县| 正定县| 黄山市| 苍溪县| 西宁市| 榆中县| 天祝| 汤原县| 濮阳市| 江安县| 嘉黎县| 白水县| 河东区| 兴隆县| 洪洞县| 梨树县| 清丰县| 湖南省| 河南省| 汉寿县| 达日县| 永善县| 富民县| 广水市| 湖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