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虛實令脾肺虛。則補其母。謂肺病而補其脾也。則腎自平矣。假令脾肺實。則瀉其子。謂脾病而瀉其肺也。則心自平矣。難經云。從前來者為實邪。從后來者為虛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
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
中濕得之為賊邪。
假令心病得脾脈。土在火之分也??嘶鹬硕桓抑痢;皙毻谀戏健J菑那皝碚邽閷嵭耙?。
假令心病得肝脈。木在火之分也。土退而不敢至土退而不至則克火之水。隨木而至是從后來者為虛邪也。
假令脾肺虛。脾母能令肺子虛也。用理中湯。非補脾也。脾中補肺也。故曰虛則補其母。以其脾為生肺之本也。則用人參白術之類。大經曰滋苗者必固其根此之謂也。
假令脾肺實。
肺子能令脾母實也用瀉黃散。非瀉脾也。脾中瀉肺也。故曰實則瀉其子。以其脾為生肺之上源。則用梔子石膏之類。大經曰。伐下者必枯其上此之謂也。
天和六脈六甲。旺脈四時。平脈合而用之則天地人三才之道備矣。
諸經皆言大則病進者何也
答曰。散而浮大者心也。心主無為。相火用事。是為相應。以五服言之。王畿中也。以王畿言之。九重中也君主無為。當靜以養血。若浮大而出于外。非其所宜也。以王道言之書云。
外作禽荒。未或不忘。經云。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矣。此散而浮大者。君主兼臣下之權而不知反。故曰大則病進。
南政甲巳所臨之歲。司天在泉。但見君火在上者。上不應。在下者。下不應。
北政但見君火在上。則下不應。在下則上不應。在左則右不應。在右則左不應。當沉而浮。當浮而沉也北政以前為右。以后為左。 臣也啟玄子云天地陰陽視之可見。何必思諸冥昧演法推求。智極心勞。而無所得耶。
難經仲景合而為一
仲景先太陽??碴柮骱笊訇枴W詿o形傳有形。從外而之內者也。仲景之所言。天令而暴至者也難經先少陽。次陽明。后太陽。自有形傳無形從內而之外者也。故難經之言。言雜病而久疾者也。
仲景叔和合而為一
張仲景王叔和論弦澀仲景言弦澀為陰。叔和言弦澀為陽。何意。大抵弦澀東西也。以南北分之。故有陰陽之別。
澀本燥火弦本水少。雖有南北之分??偠灾t不離諸數為熱。諸遲為寒。仲景叔和言本兩途。非相違背。合而論之皆是也。仲景所言。言傷寒自外而入者。叔和所言。言五臟自內而出者。
傷寒從氣而入。故仲景以弦脈為陰。自艮而之內從外入。先太陽也。位在東北。
雜病從血而出。故叔和以弦脈為陽。自巽而之外。從內出。先少陽也。位在東南。
北弦 胸中痛 寒在胃 停水滿丹田 南目赤 叫呼煩躁 大腸。 胃。 三焦右 寸肺 關脾 尺命門 左 寸心 關肝 尺腎 寒引飲脈八九至 小腸 膽弦 膀胱 南弦(理中湯) 子能令母實 北固衛之陽(桂凡在右者。皆受左克。
里 自右之左 主從客變 右 (大腸庚肺辛) 澀(胃戊脾巳) 緩 命門相火 洪左 (心丁小腸丙) 洪(肝乙膽甲) 弦(腎 癸 膀胱 壬)沉表 自左之右 客從主變凡在左者。皆克諸右浮克浮 沉克沉
表里所當汗下
手太陰復主表證卻當汗右(行陰二十五度) 肺(大腸) 脾胃 命門 心包三焦(入里主下)左(行陽二十五度) 心(小腸) 肝膽 腎 膀胱(七表主汗)足厥陰復主血證卻當下
仲景浮汗而沉下
右手沉實 調胃 承氣左手沉實 桃仁 抵當
難經沉汗而浮下
右手浮實 枳實 牽牛左手浮實 桃仁 四順右手 雜病是為之表 傷寒是為之里左手 雜病是為之里 傷寒是為之表
傷寒入里見標脈則生
假令胃病下之。脈浮而汗出是也。
雜病出表見標脈則死
假令脾病補之。脈弦而面青是也
察色脈以定吉兇
脈地也。色天也。地生天則順。天生地則逆。
假令得弦脈而面赤色。地生天也。地生天則順也兒扶母兮瘥速也。
假令得弦脈而面黑色天生地也。天生地則逆也母抑子兮退遲也。
色者。陰中之陽氣也 本乎天脈者。陽中之陰氣也 本乎地
弦有浮沉
浮為甲化 素言天 化 泄土沉為乙不化 難言地 不化 泄木泄土者 梔子 黃柏泄木者 防風 羌活洪浮者為丙便有水化。從其變也。
洪沉者為丁。只是火化。從其常也。
針經
甲丙戊庚壬皆變。乙丙巳辛癸不變。(并只言木)雜病元無表證者。不可言左手。
有下證。只當言右手。足陽明中求之。
傷寒元有表證者??裳宰笫?。有下證。下證者。血證也。當于足厥陰中求之。
相合脈經
脈之相合。各有虛實。不可作一體觀之。假令洪弦相合。洪客也。弦主也。子能令母實也。
弦洪相合。弦客也。洪主也。母能令子虛也。余藏可以類推之。至于手足之經亦相合。假令傷寒脈浮緊而帶洪者。即手經丙也。余仿此。假令侮所不勝者。挾其勢也。脈弦而入金之分。非挾火之勢。則不敢侵金之分弦而帶數甲終于甲也弦而帶洪壬終于丙也
四正脈傷圖
四正脈傷之卷下
脈當有神
脈之不病。其神不言。當自有也。脈既病。當求其中神之有與無焉。謂如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有力。即有神也。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即有神也。熱則有神當泄其熱。則神在焉。
寒則有神當去其寒。則神在焉寒熱之脈無力無神。將何藥而泄熱去寒乎。茍不知此而遽泄去之。將何根據以生。所以十亡八九。故經曰。脈者血氣之先。又云。血氣者人之神??梢圆恢旔B乎。不可不察其有無乎。
治病必當求責
假令治病無問傷寒蓄血結胸發黃等病諸證。并一切雜證。各當于六經中求責之謂如發黃證或頭痛腰脊強惡寒。即太陽證也?;蛏頍?。目疼鼻干不得臥。即有陽明證也。余皆仿此。
更有手足經?;蛞唤浄潜炯也《运浟魅胝?。亦當求責
謂如手陽明流入足陽明是上流下也。本非足經病當于手經中求之。是知治足經者非也。
亦有下而流上者。其余諸經相實通者皆然。更有支別流入者亦有同鄰而病者。合為表里者鄰也。亦有夫婦各相傳受者。甲傳巳之類。脾傳胃之類亦是。皆當求責之。凡言虛實。皆當于子母中求責之。
治病必求其本
假令腹痛。桂枝加芍藥大黃。桂枝加大黃何為。不只用芍藥大黃之屬。卻于(桂枝湯)內加之。大抵治病必求其責。知從太陽中來。故以太陽為本也。又如結胸證。自高而下。脈浮者不可下。故先用麻黃湯解表已。脈沉然后以陷胸湯下之。是亦求其本也。至于蓄血下焦血結膀胱是亦從太陽中來。侵盡無形之氣。乃侵膀胱中有形血也。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謂寒(傷形)熱傷氣。形氣能自傷也。此云不足者皆太過也。以其太過。則自傷。自傷則不足矣。
金匱真言云。冬。按蹺四時各有病者何。蓋五臟之陽氣。皆伏于腎中。動有深淺隨行動而病。故于四時而各異也。
痛隨利減
諸痛為實。痛隨利減。世皆以利為下之者。非也。假令痛在表者實也。痛在里者實也。
痛在血氣者亦實也。在表者汗之。則痛愈。在里者下之。則痛愈。在血氣者散之行之。則痛愈。豈可以利字。只作下之乎。但將利字訓作通字?;蛴栕鲗ё?。則可矣。是以諸痛為實。痛隨利減。汗而通導之利也。下而通導之亦利也。散氣行血。皆通導而利之也。故經曰。諸痛為實。痛隨利減。又曰。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此之謂也。
抑本
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當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之有。
假令下者舉之。非下者固當舉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大下。故舉之而使高。若本下何舉之有。
虛實
假令水在木之分。是從后來從后來者為虛邪。雖在水為虛邪。則木本虛矣。
假令火在水之分。是從前來。從前來者為實邪。雖在火為實邪。則木本實矣。經曰。子能令母實。
假令兩手脈中弦無表證。乃東方實也。是西方肺氣大不足也。緣母虛所致也。當大補其脾。微補其肺。大泄其火。微泄其水。雜證諸論云。先調其氣。次論諸疾況。此乃本經不足之證也。難經云。東方實。是西方虛也。又云欲泄其邪。先補其虛。
此之謂也。如是之證。當以溫藥補脾。以氣藥燥劑為用。如正氣已勝。當以泄火泄風之藥。
清高涼上。勿令入胃中。此為全治。益黃白術半夏茯苓甘草。酒病得之。加澤瀉。手足陽明二燥用益黃者。燥濕而補其氣也。實泄黃也。泄火木泄青之類。羌活防風生地黃黃連等分。
黃芩倍之。凡用藥補。即用各方之生數。(理中丸)(建中湯)是也。瀉即用各方之成數。(七宣丸)(七圣丸)是也。
問兩手寸關弦疾。脾弱火勝。木旺。土虧。金爍當作何治
答曰山芋門冬益金之氣。金氣勝則木自平。凝水石牙硝火中添水。使變為濕熱也。濕熱者。季夏之令也。非土而何。故用朱砂以墜火下行。是巳將退與子權行濕令也。是以弦得除而土自旺也。秋喘加人參與丹砂等。夏則不加養氣者。加沉香。欲發汗者。臨臥先服白粥一杯后藥之則汗也。寒熱神少振搖。小便淋或多或少。大便走完谷不化??诟缮嗫s。唇吻有瘡。心下痞。大渴引飲。惡干喜濕。目花四肢無力。怠惰嗜臥。食不入。皮膚燥澀。面色黧黑。肌肉銷鑠。胸腹中急。額上汗出。此法泄火益濕補氣。脈弦浮沉同治。氣不化小便不利。濕潤肌滑。熱蒸陰少氣不化。氣走小便自利。燥肌燥澀為迫津液不能停。(離朱丹)主之。弦數者。陽陷于內。從外而之內也。弦則帶數。甲終于甲也。緊則帶洪。壬終于丙也。
若弦虛則無火。細則無水。此二脈從內之外也。不宜(離朱丹)。
泄瀉壬血 土(火令逆行而土虛土虛則長夏不至。難經曰。虛則補其母。經曰資其化源木(并火之勢??似⑽杲?。當金中瀉火) 侮所不勝(弦欺) 金補土是也。
(右寸顯弦數脈是東方 木既乘火勢而來侮金。當金中實乃乘子勢也。既瀉其 瀉火。
退則木無所主而自退 火木自虛矣。以寒藥瀉 也。是實則瀉其子。 火是補北方水也) 水
六月大熱之氣。反得大寒之病氣難布息身涼脈遲二三至何以治之
答曰。病有標本。病為本令為標。用寒則順時而失本。用熱則從本而逆時。故不從標本而從乎中治。中治者用溫也。然則溫不能救大寒之病。用姜附則不可。若用姜附。似非溫治之。不然衰其大半乃止。脈反四至余病便天令治之足矣。雖用姜附。是亦中治也。非溫而何。經曰。用熱遠熱。雖用之不當。然勝主可化亦其理也。
東南二方用麻黃。謂開腠理發汗也。西北二方用桂枝。謂閉腠理止汗也。
素問咳論一十一證各隨臟腑湯液之圖
各隨臟腑湯液之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其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于胃關于肺。使人多涕唾。面浮腫氣逆也。錢氏異功散。
素問五臟瘧證湯液之圖
證湯液之瘧之為病以暑舍于榮衛之間得秋之風寒所傷而后發。亦有非暑感冒風寒而得之者。邪并于陽。則發熱來水不能涼邪并于陰則發寒湯火不能溫。并則病作。離則病止。作止故有時。在氣則發早。在血則發晏。淺則日作。深則間日?;蛟陬^項或在背中?;蛟谘埂km上下遠近之不同。在太陽一也。或在四肢者。風淫之所及。
隨所傷而作。不必盡當風府也先寒而后熱者。謂之寒瘧。先熱而后寒者。謂之溫瘧二者不當治水。火當從乎中治。中治者少陽也??收咴飫僖膊豢收邼駝僖?。瘧雖傷暑。遇秋而發。
其不應也。秋病寒甚。太陽多也。冬寒不甚。陽不爭也。春病則惡風。夏病則多汗。汗者皆少陽虛也。其病隨四時。而作異形如此。又有得之于冬而發之于暑。邪舍于腎足少陰也。有藏之于心。內熱素于肺。手太陰也至于少氣煩冤手足熱而嘔。但熱而不寒。謂之痹瘧。足陽明也治之奈何。方其盛矣。
勿取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治法易老瘧論備矣。
治當順時
夏天氣上行。秋天氣下行。治者當順天道謂如先寒后熱。
太陽陽明病。白虎加桂也。此天氣上行宜用之若天氣下行。則不宜瀉肺。宜瀉相火命門則可矣。亦有內傷冷物而作者。當先調中。后定瘧形。治隨應見乃得康寧。亦有久而不瘥者。當求虛實。以脈為期虛補實瀉。可使卻疾。此之謂也。
素問六經瘧候湯液之圖
問素問難經銅人經絡所病各異者如用針當從何法
答曰。素問者。從天之六氣言也難經者。從地之血脈言也。銅人者。從經言人也從天而言先氣而后血從地而言。亦先氣而后血從天而言在天地之間從地之病而言。即地中之氣病。故血從而病也。從天而言。先是動后所生從地而言。亦先是動而所生之病后也。
問寒病服熱藥
啟玄子云。熱不得寒是無水也。寒不得熱是無火也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經云。滋其化源。源既已絕藥之假不能滋其真水火也。
疾有自誤
或始不早治。日數久淹?;蚶饲筢t。法不及用。病勢已盈。豈為天命。
病有變怪
(仲景平脈法第二)及診得脈形證相應。因與服湯。食頃變大吐下腹痛。是為變怪?;蛴信f時服藥。今乃作發。是亦謂之災怪耳。
喘論(此論當以經言邪氣盛則實斷之。)
華佗云。盛而為喘。減而為枯。故活人亦云。發喘者。氣有余也。凡看文本。
須得會得本意。盛而為喘者。非肺氣盛也。喘為肺氣有余者。亦非氣有余也氣盛當認作氣衰有余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又為有余則當清肅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于肺衰與不足而為喘焉。
故言盛者。非言肺氣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余者。非言肺氣有余也。言肺中之火有余也。故瀉肺以苦寒之劑。非瀉肺也。瀉肺中之火實。補肺氣也。用者不可不知。
桔梗枳殼湯
活人書。言治痞當知是痞。宜先用(桔梗枳殼湯)非用此以治心下痞也。審知錯下必成痞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