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 此事難知
- 王好古
- 3446字
- 2015-11-24 15:17:14
大?。ㄕ{胃三承氣湯)必須脈浮頭痛。惡風惡寒表證悉罷。而反發熱。惡熱譫言妄語不大便者則當用之。凡用下藥。不論大小。若不渴者。知不在有形也。則不當下。若渴者。則知纏有形也。纏有形是為在里。在里則當下。(大承氣湯)主之。
傷暑有二
大黃(用酒浸治不大便。地道不通行。上引大黃至巔而下)濃樸(姜汁制。治腸脅 脹滿)芒硝(治腸轉失氣。內有燥屎。本草云。味辛以潤腎燥。今人不用辛字只用咸字咸能 堅與古人同意)枳殼(麩炒。治心下痞。按之良久氣散病緩此并主心下滿。乃肝之氣盛也)六腑受有形主血陰也。
大黃 芒硝 大實 燥屎浮 手足陽明大腸 胃沉 手足太陰肺 脾痞 大滿枳實 濃樸五臟主無形。是氣陽也。
傷暑有二
治實而微滿。狀若饑人食飽飯腹中無轉失氣。此大承氣。只減芒硝。心下痞。大便或通。熱甚須可下者。宜用此。
大黃(生用) 濃樸(姜制) 枳殼(麩炒)張仲景曰。雜證用此。名曰(三物濃樸湯)。
傷暑有二
治實而不滿不滿者。腹狀如仰瓦腹中轉而失氣。有燥屎不大便而譫語者。
大黃(酒浸。邪氣居高。非酒不至。譬如物在高巔。人力之所不及。則射以取之。故以用大黃生者。苦泄峻必下。則遺高之分邪熱也。是以愈后。或目赤或喉痹。或頭腫或膈食上熱疾生矣)甘草(灸經云。以甘緩之) 芒硝(以辛潤之。又曰以咸 之)以上三法。不可差也。若有所差。則無形者有遺。假令調胃承氣證用大承氣下之。則愈氣不復。以其氣藥犯之也。大承氣證。用調胃承氣下之。則愈后神癡不清以其氣藥無力也。
小承氣證。若用芒硝下之。則或下利不止。變而成虛矣。三承氣豈可差乎。
傷暑有二
治有表復有里。有表者。脈浮或惡風。或惡寒頭痛。四證中或有十二尚在是。十三日過經不解是也。有里者。譫言妄語。擲手揚視。此皆里之急者也。欲汗之則里已急。欲下之則表證仍在。故以小柴胡中藥調和三陽。是不犯諸陽之禁。以芍藥下安太陰。使邪氣不納。以大黃去地道不通。以枳實去心下痞悶?;驖駸嶙岳?。若里證已急者。通宜大柴胡湯。小柴胡減人參甘草加芍藥枳實大黃是也。欲緩下之。全用小柴胡加枳實大黃亦可。
少陽證
少陽證。胸脅痛。往來寒熱而嘔?;蚩榷@。脈尺寸俱弦。(小柴胡湯)主之。
少陽證
柴胡少陽 半夏太陽 黃芩陽明人參太陰 甘草太陰 姜棗辛甘發散上各隨仲景本條下加減用之則可矣藥如本法。
少陽證
忌發汗。忌利小便。忌利大便。故名三禁湯。乃和解之劑。若犯之。則各隨上下前后本變。及中變與諸變不可勝數。醫者宜詳之。
少陽證
答曰。身后為太陽。太陽為陽中之陽。陽分也。身前為陽明。陽明為陽中之陰。陰分也。陽為在表。陰為在里。即陰陽二分。邪在其中矣。治當不從標本。從乎中治。此乃治少陽之法也。太陽膀胱水寒也陽明大腸金燥也。邪在其中。近后膀胱水則惡寒。近前陽明燥則發熱。
故往來寒熱也。此為三陽之表里。非內外之表里也。但不可認里作當下之里。故以此藥作和解之劑非汗非下也。
少陽證
邪在榮衛之間。謂之半表里也。太陽陽明之間少陽居身之半表里也。(五苓散)分陰陽。
膀胱經之半表里也。(理中湯)治瀉吐。上下之半表里也。
少陽證
答曰。帝問病之中外者何。岐伯對曰。從內之外者。調其內。若盛于外者。先治內而后治外。從外之內者。治其外。若盛于內者。先治外而后治內。此言表里所出之異也。又云。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者。中外不相及者。半表半里也。自外入者有之。自內出者亦有之。外入內出雖異。邪在半表半里則一也。此中外不相及為少陽也。治主病者。治少陽也。帝問寒熱之病。惡寒發熱如瘧?;虬l一日。或發間日。岐伯對。以勝復之氣會遇之時。有多有少。陰多陽少。其發日遠陽。多陰少其發日近。此勝復相搏。盛衰之節瘧亦同法瘧者少陽也。少陽者東方之氣也。逆行則發寒。順行則發熱。故分之氣異往來之不定也。婦人經水適斷。病作少陽治之。傷寒雜病一體經云。身有病而有邪脈經閉也。又云。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經閉者尺中不至。胞閉者生化絕源。二者皆血病也。厥陰主之。厥陰病則少陽病矣。累及其夫也。小兒外感內傷。若有潮作寒熱等證。并同少陽治之。男女同候以上男子婦人小兒閨女?;驅嵶鞔鬅峄蜃兂蓜?。脈有浮中沉之不同故藥有表里和之不一。察其在氣在血定其行陰行陽。使大小不失其宜。輕重各得其所逆從緩急舉無不當。則可以萬全矣。此少陽一治不可不知也。
少陽證
答曰。五臟陰也。所主皆有形。骨肉筋血皮毛是也。此五臟皆陰足。是為實熱。陰足而熱不能起理也。陰足而熱反勝之。是為實熱。若骨痿肉爍筋緩血枯皮聚毛落。五陰不足。而為熱病。是虛熱。
少陽證
婦人先病惡寒手足冷。全不發熱。脈八至兩脅微痛治者便作少陽治之。或曰是則然矣論猶未也。至如無寒熱無脅痛當作何經治或者不敢對惡寒為太陽。脈八至且作陽治。當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治此者少陽也。若曰脈八至作相火。亦少陽也。兼又從內而之外也是又當先少陽也。此不必論兩脅痛與不痛脈弦與不弦。盒飯作少陽治之。
少陽證
答曰。為陽在內侵于骨髓。陰在外致使發寒。治當不從內外從乎中治也。宜(小柴胡湯)調之。倍加姜棗。
少陽證
熱在行陽之分肺氣主之。故曰(白虎湯)以瀉氣中之火。
少陽證
熱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故用地骨皮飲。以瀉血中之火。
(白虎湯)其脈洪。故抑之。使秋氣得以下降也。(地骨皮)飲其脈弦。故舉之。使春氣得以上升也。
肺氣石膏辛 腎氣 知母 肺 血黃芩苦 腎血 黃柏地骨皮瀉腎火。總治熱在外。地為陰。骨為里。皮為表。
牡丹皮治胞中火。無汗而骨蒸。牝牡乃天地之稱也。牡為群花之首。葉為陽發生也。
花為陰成實也。丹者赤也。火也。能瀉陰中之火。(四物湯)加上二味。治婦人骨蒸知母瀉腎火有汗而骨蒸。
太陰證
腹滿咽干。手足自溫。自利不渴。時腹痛。脈尺寸俱沉細。
太陰證
太陰病。脈浮者可汗。宜(桂枝湯。)
太陰證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此條雖不言脈。當知沉遲而弱。
仲景(理中湯丸)。暨易老(人參黃 湯)。量其輕重。或溫或熱。人之強弱虛實。所可宜者。
選而用之。
太陰證
答曰有經云。本太陽證。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太陰也。(桂枝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易老云。此非本有是證。以其錯下脾傳于胃。故誤下傳。
太陰證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欲愈。表少里和脈長者。為陽漸生也。此一證。
太陰便從外感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也。
太陰證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則胸下結硬。太陰為病脈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小便自利者。則不發黃。日久利益甚必自止者。便硬。乃入府傳陽
太陰證
中脘痛。太陰也。(理中)(建中)(黃 湯)類。主之。
臍腹痛。少陰也。(四逆)(真武)(附子湯)類。主之。
少腹痛。小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回陽丹)之類。輕則(當歸四逆湯)。
太陰傳少陰痛甚者。當變下利不止。
雜證而痛。(四物苦楝湯)(酒煮當歸丸)。增損(當歸丸)之類。
夏肌熱惡熱。脈洪疾。手太陰足陽明主之。(黃芩芍藥湯)。
秋肌熱惡寒。脈沉疾足少陰足太陰主之(桂枝芍藥湯)。
腹痛 腹痛者。(芍藥甘草湯)主之。
腹不滿者加棗。若滿者不加。脾虛滿者。黃 湯。芍藥停濕。
中滿者。分食甘二藥。用甘引至滿所脾實。
平胃散。蒼術泄濕。小便不利者利之。
大便秘 實痞 濃樸 枳實 大便利 虛痞 芍藥 陳皮傷食滿者。傷厥陰。是以腹脹滿者。皆屬木。
少陰證
少陰證??谠锷喔啥?。脈尺寸俱沉疾。則(大承氣湯)沉遲。則(四逆湯)。
少陰邪入于里。上接于心。與火俱化而克金。惡候。或見氣死入胃。脈沉細而疾。疾則大承氣可下。若疾而無力者。亦不可下。為陽將盡也。
少陰證??谠锷喔啥?。身表涼。脈沉細而虛。(瀉心湯)主之。此有形無形之藥也。
傷寒外證全在下證。大熱而脈反細小。不可下。瀉心湯主之。少陰受病。身涼無汗體沉。或體輕脈沉。有頭痛不厥。(麻黃附子瀉心湯)主之。
少陰證
其人病身熱而煩躁不寧。大小便自利。其脈浮洪而無力。按之全無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少陰證
其人病上吐下瀉不止。當渴而反不渴。其脈微細而弱。(理中湯)主之。渴而脈沉有力而疾者。(五苓散)主之少陰證發熱脈沉者。必當汗。
緩汗之。(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麻黃附子甘草湯)
少陰證
色青者當下 色不青者當溫
少陰證
口中和者當溫。 口干燥者當下
少陰證
熱者(甘草湯) 寒者(半夏湯) 寒熱者。(桔梗湯) 通脈(四逆湯)。
姜附加甘草為脈沉細而遲弦。姜附以治寒甘以緩之。為汗苦急也。其證小便自利。于能令母實自東之北為逆行也。
姜附加蔥白為脈沉細而遲澀姜附以治寒辛以潤之為腎惡燥也其證大便自利冷主氣自北而西此亦以為逆行也
少陰證
脈細沉數病為在里不可發汗。
脈微者。不可發汗。尺脈微弱澀者。便不可下。
麻黃附子細辛湯。
體沉加防己。 蒼術。 乃勝濕也。
體輕加石膏。 知母。乃勝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