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 此事難知
  • 王好古
  • 3275字
  • 2015-11-24 15:17:14

易老法。涼膈散減大黃芒硝。加桔梗同為舟楫之劑浮而上之。治胸膈中與六經熱。以其手足少陽之氣俱下胸膈中。三焦之氣同相火游行于身之表。膈與六經乃至高之分。此藥浮載亦至高之劑。故能于無形之中。隨高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經熱也。

陽明證

陽明證。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不惡風寒。而自汗。或惡熱脈尺寸俱長。(白虎湯)主之。石膏辛寒入肝。知母苦寒入腎。甘草 粳米之甘(居中。挽二藥上下)

陽明證

不當發汗。不當利小便。若發汗利小便。竭其津液。則生蓄血證也。唯當益津液為上。以其火就燥也。益津液者。連須蔥白湯是也。汗多亡陽。下多亡陰。小便重利之走氣。三者雖異。為言少津液則一也。

陽明證

汗者。本所以助陽也若陽受陰邪。寒結無形須當發去陰邪以復陽氣。所謂益陽而除風寒客氣也。陰邪已去。而復汗之。反傷陽也經曰。重陽必陰故陽氣自亡。汗多亡陽。此之謂也。

陽明證

下者。本所以助陰也。若陰受陽邪熱結有形。須當除去已敗壞者。以致新陰此所謂益陰而除火熱邪氣也。陽邪已去。而復下之。反亡陰也。經曰。重陰必陽。故陰氣自亡。下多亡陰。

此之謂也。

陽明證

非預早之早。乃早晚之早也。謂當日午以前為陽之分。當發其汗。午后陰之分也。不當發汗。故曰汗無太早。汗不厭早。是為善攻。

陽明證

非待久之晚。乃當日以后為陰之分也。下之謂當以前為陽之分也。故曰下無太晚。下不厭晚。是為善守。汗本亡陰。以其汗多陽亦隨陰而走。下本瀉陽以其下多陰亦隨陽而走。故曰汗多亡陽。下多亡陰也。

若犯發汗多 蓄血上焦為衄若犯利小便多 蓄血下焦為發狂(其人如狂也)

陽明證

傷寒脈尺寸俱長。自汗大出。身表如冰石。至脈傳入于里細而小。其人動作如故。此陽明傳入少陰。戊合癸即夫傳婦也。(白虎加桂枝湯)主之。然脈雖細小。亦當以遲疾別之。此證脈疾而非遲。故用此法。

陽明證

治老幼及虛人。傷寒五六日。昏冒譫語。或小便淋或澀。起臥無度。或煩而不眠也。并宜此藥。

傷暑有二

動而傷暑。心火大盛。肺氣全虧。故身脈洪大。動而火勝者。熱傷氣也。(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辛苦人多得之。不可不知也。

傷暑有二

靜而傷暑。火乘金位。肺氣出表。故惡寒脈沉疾靜而濕勝者。身體重也。(白虎加蒼術湯)主之。安樂之人多受之。不可不知也。

春不服白虎為瀉金也。

秋不服柴胡為瀉木也。

此言體之常。

傷暑有二

煩者氣也。躁者血也。氣主肺。血主腎。故用梔子以治肺煩。用香豉以治腎躁。煩躁者。懊 不得眠也。

少氣虛滿者加甘草。如若嘔噦者。加生姜橘皮。下后腹滿而煩者。(梔子濃樸枳實湯。)下后身熱微煩者。(梔子甘草干姜湯。)

傷暑有二

火入于肺煩也。火入于腎躁也。煩躁俱在上者。腎子通于肺母也。發潤如油。喘而不休。總言肺絕。鼻者肺之外候。肺氣通于鼻。鼻中氣出粗大是肺也。發者血之余。腎氣主之。發潤如油。火迫腎水至高之分。是水將絕也。仲景以發潤喘大為肺絕。兼其腎而言之發在高巔之上雖屬腎。肺為五臟之至高。故言肺絕兼腎也。太抵肺腎相通肺既已絕。則腎不言而知其絕矣。或曰煩者。心為之煩。躁者心為之躁。何煩為肺躁為腎耶。夫心者君火也。與邪熱相接上下通。熱金以之而燥水以之而虧。獨存者火爾。故肺腎與心合而為煩躁焉。此煩雖肺躁雖腎。其實心火為之也。

若有宿食而煩躁者。梔子大黃湯主之。

傷暑有二

答曰。足陽明者胃也。豈有其言哉。傷寒始自皮毛入是從肺中來。肺主聲。入于心則為言。胃即戊也。戊為火化。下從腎肝。

傷暑有二

傷寒表證。發熱惡寒而渴。與下證同。但頭痛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白虎湯)主之。乃陽明經病也。正陽陽明氣病。脈洪大先無形也。雜病里證。發熱惡熱而渴。但目赤者病藏也。手太陰肺不足不能管領陽氣也。宜以枸杞生地黃熟地黃之類主之脈洪大甚則嘔血先有形也。

傷暑有二

氣病在表。誤用血藥。無傷也。為安血而益陰也。血病在里。誤用氣藥。(白虎湯)者非也。

為瀉肺而損陰也。

傷暑有二

狂言者。大開目與人語。語所未嘗見之事。即為狂言也。譫語者。合目自言。言所日用常見常行之事。即為譫語也。鄭聲者。聲戰無力。不相接續。造字出于喉中。即鄭聲也。

傷暑有二

答曰。胃者總司也。內有太陽陽明少陽三經之別以其氣血多少。而與聲物有無之不同。

即吐屬太陽。有物無聲。乃血病也。有食入即吐嘔。

食已則吐食久則吐之別。

嘔屬陽明。有物有聲。氣血俱病也。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下。

噦屬少陽。無物有聲。乃氣病也。以此推之。則大便亦各有經耳。但察其有物無聲有物有聲無物有聲。則知何經也。至于脾病。后出余氣。以五臭分之。則知何藏入中州而病也。

傷暑有二

有下之早而發者有失下而發者有胃熱胃爛而發者。然得之雖殊大抵皆戊助手少陽心火入于手太陰肺也。故紅點如 。生于皮毛之間耳。(白虎湯)(瀉心湯)(調胃承氣湯)從所當而用之。

及當以肺脈別也。

傷暑有二

答曰有九。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是為六也。有太陽陽明。有少陽陽明。

有正陽陽明。是為三也。非九而何。陽明者。太陽少陽俱入于胃。故曰正陽陽明也。前三經者。陽明自病。不入于里者。謂之在經。不為正陽陽明矣。

傷暑有二

太陽陽明。(大承氣湯)。少陽陽明(小承氣湯)。正陽陽明(調胃承氣湯)。

以汗證言之。以少陽居其中。謂太陽證為表。當汗。陽明證為里。當下。少陽居其中故不從汗下。和之。以小柴胡湯從少陽也。以下證言之。陽明居其中。謂太陽經血多氣少陽明。

經氣血俱多。少陽經氣多血少。若從太陽下則犯少陽。從少陽下則犯太陽。故止從陽明也。

此三陽合病。謂之正陽陽明。不從標本從乎中也。緣陽明經居太陽少陽之中。此經氣血俱多故取居其中。是以不從太陽少陽而從陽明也。陽明自病(調胃承氣湯)主之三陽并病(白虎湯)主之。是從乎中也。

傷暑有二

答曰。夫胃為受納之司。大腸為傳道之府燥屎豈有在胃中哉。故經言谷消水去形亡也以是知在大腸而不在胃中明矣。

胃實者非有物也。地道塞而不通也。故使胃實。是以腹如仰瓦。注曰。難經云。胃上口為賁門。胃下口為幽門。幽門接小腸上口。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也。大小二腸相會為闌門。水滲泄入于膀胱渣滓入于大腸。結于廣腸。廣腸者地道也。地道不通土壅塞也則火逆上行至胃。名曰胃實。所以言陽明當下者言上下陽明經不退也言胃中有燥屎五六枚者。非在胃中也。通言陽明也。言胃是連及大腸也。以其胃為足經。故從下而言之也。從下而言。是在大腸也。若胃中實有燥屎。

則小腸乃傳導之府。非受盛之府也。啟玄子云。小腸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復化傳入大腸。是知燥屎在大腸之下。即非胃中有也。

傷暑有二

答曰。陽入于陰者可下。非入太陰少陰厥陰之三陰也。乃入三陽也。三陽者。非太陽少陽陽明之三陽也。乃胃與大小二腸之三陽也。三陽皆為府以其受盛水谷。傳導有形。故曰入于陰也。仲景云。已入府者可下。此之謂也。

傷暑有二

黃帝問傷寒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其愈十日以上者何。岐伯對。以熱雖甚不死兩感者死。帝問其狀。岐伯云。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繼之三陽經絡皆受病。而未入于藏者。可汗而已。此藏物之藏。非五臟之臟也。若三陽經入于藏物之藏。是可泄也。可泄一句。于此不言便言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于此卻不言可泄。但言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此一節。是言兩感也。故下文卻言兩感于寒者。七日巨陽衰。至十二日六經盡衰。大氣皆去。其病已矣。是通說上文。六日所受之病也。以此知前文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皆在經絡。故十二日愈也。豈可便以太陰少陰厥陰為可泄乎。帝問治。岐伯對。以治之各通其藏脈日衰已矣。是通說上文。六日所受之病。并十二日衰已之意盡矣。終復言其未滿三日可汗而已。又言其滿日可泄而已。一句只是重前文三陽受病。未入于藏者可汗。其滿三日已入于藏物之藏者可。后三陰經。岐伯雖不言可汗可泄。止是在經者便可汗在藏物之藏者便可下也。何必穿鑿無已。以前三日為三陽后三日為三陰耶。若認藏字為五臟之臟則前后顛倒不通。若認藏字作藏之藏。則前后辭理皆順矣。故仲景曰。已入于府者可下。新校正云府字當作藏字。太素亦云作府。何疑之有。

仲景太陽陽明(大承氣)。少陽陽明(小承氣)。正陽陽明(調胃承氣)。是三陽已入于藏者泄之也。太陰(桂枝湯。)少陰(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當歸四逆湯)。是三陰未入于藏者。汗之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南| 石首市| 延庆县| 同德县| 南汇区| 淮滨县| 保亭| 班戈县| 武夷山市| 平凉市| 金寨县| 凌云县| 永善县| 阿图什市| 长春市| 色达县| 安多县| 广灵县| 承德市| 手游| 兴业县| 云龙县| 西藏| 东乡| 额敏县| 合阳县| 大姚县| 鹤山市| 桃源县| 肥东县| 镇宁| 宁远县| 塔河县| 玛多县| 咸丰县| 达州市| 荆州市| 蒙城县| 宜川县| 新沂市| 茂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