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前后虛實圖(2)

  • 此事難知
  • 王好古
  • 4921字
  • 2015-11-24 15:17:14

是氣將陷而過于胸中。故先用此。使不致于痞也。若已成痞。而用此。則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胸中之氣反病矣。先之一字。預早之意也。先用(枳殼湯)若不應。后以仲景痞藥治之則可。若執(zhí)(枳殼湯)以治痞。其害亦深矣。先之一字。不可不知也。

尋衣撮空何臟所主

尋衣撮空許學士說作肝熱風淫末疾。故手為之尋衣撮空此論雖然莫若斷之為肺熱。似為愈矣。其人必譫語妄言。經(jīng)曰肺入火為譫言兼上焦有疾肺必主之手經(jīng)者上焦也。二者皆當其理果何如哉。天地互為體用。此肺之體肝之用肝主諸血。血者陰物也。此靜體何以自動。蓋肺主諸氣為氣所鼓舞。故靜得動。一者說肝之用。一者說肺之體。此天地互為體用。二者俱為當矣。是知肝臟血自寅至申。行陽二十五度。諸陽用事。氣為肝所使。肺主氣自申至寅。行陰二十五度。諸陰用事血為肺所用。

三法五治論

若五治不分邪僻內(nèi)作。工不能禁。夫治病之道有三法焉國中末也初治之道法當猛峻者。謂所用藥勢。疾利猛峻也。緣病得之新暴感之輕得之重。皆當以疾利猛峻之藥。急去之。

中治之道。法當寬猛相濟。為病得之。非新非久。當以緩疾得中之養(yǎng)正去邪。相兼濟而治之。養(yǎng)正去邪者。假令如見邪氣多正氣少。宜以去邪藥多。正氣藥少。凡加減藥法。如此之類。更以臨時對證消息。增減用藥。仍根據(jù)時令行之無忌也。更加針灸。其效甚速。末治之道。法當寬緩。寬者謂藥性平善。廣服無毒。惟能養(yǎng)血氣安中。蓋為病證已久。邪氣潛伏至深。而正氣微治。故以善藥廣服。養(yǎng)正多而邪氣自去。更加以針灸。其效必速。夫療病之道。有五治法焉。和取從折屬也。

一治各有五。五五二十五。治如大之屬。衰于戌金之屬。衰于辰。是也

一治曰和。假令小熱之病。當以涼藥和之。和之不已次用取。二冶曰取為熱勢稍大當以寒藥取之。取之不已。次用從。三治曰從。為勢既甚。當以溫藥從之。為藥氣溫也。味隨所為。

或以寒因熱用。味通所用。或寒以溫用。或以發(fā)汗之。不已又再折。四治曰折。為病勢極甚。當以逆制之。逆制之不已。當以下奪之。下奪之不已又用屬。五治曰屬。為求其屬以衰之。緣熱深陷在骨髓間。無法可出。針藥所不能及。故求其屬以衰之。緣屬之法。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經(jīng)曰。陷下者衰之。夫衰熱之法同前所云。火衰于戌。金衰于辰之類是也。

如或又不已。當廣其法而治之。譬如孫子之用兵。若在山谷則塞淵泉。在水陸則把渡口。在平川廣野。當青野千里。塞淵泉者刺俞穴把渡口者奪病發(fā)時。前青野千里者。如肌羸瘦弱。

宜廣服大藥以養(yǎng)正夫病有中外。治有緩急。在內(nèi)者以內(nèi)治法和之。

氣微不和。以調(diào)氣法調(diào)之。

在外者。以外治法和之。

其次大者。以平氣法平之。

盛甚不已則奪其氣。令其衰也。故經(jīng)曰。調(diào)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xiāng)。

內(nèi)者內(nèi)治。 外者外治。微者調(diào)治。其次平治。 盛者奪之。 汗者下之。

面部形色之圖

察色分位 坤胃(遺散至腎死) 兌肺 干大腸(遺散至肝死) 額 離心 坎腎頤 精明五色 巽膽(遺散至脾死) 震肝 艮小腸(遺散至肺死)

天元圖

七十四難曰。從其首系其數(shù)。

間象 在表 五化疊元 以應望聞肝 青(大敦水井)臊(白泉水合)酸(中封金經(jīng))呼(大沖土俞)泣(行間水滎)心 赤(少府火榮)焦(少沖木井)苦(少海水合)言(靈道金經(jīng))汗(神門土俞)脾 黃(太白土俞)香(大都火榮)甘(隱白水井)歌(陰陵泉水合)涎(商丘金經(jīng))肺 白(經(jīng)渠金經(jīng))腥(大淵土俞)辛(魚際火榮)哭(少商水井)涕(天澤水合)腎 黑(陰谷水合)腐(復溜金經(jīng))咸(太溪土俞)呻(然谷火榮)液(涌泉水井)

地元圖

六十八難曰。元證脈合。復生五象。

井(心下滿)膽(元證) 身熱 體重(節(jié)痛)喘嗽(寒熱)逆氣(泄)榮(身熱)心下滿(小腸)元證體重 寒熱 逆氣俞(體重節(jié)痛)心下滿(胃)身熱 元證 寒熱 逆氣經(jīng)(喘咳寒熱)心下滿(大腸)身熱 體重 元證 逆氣合(逆氣而泄)心下滿(膀胱)身熱 體重 寒熱 元證假令膽病善潔。面青善怒。(元證)得弦脈。(脈合)又病心下滿。(當刺膽井)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又病身熱。(當利膽榮)又病體重節(jié)痛。(當刺膽俞)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又病喘咳寒熱。(當刺膽合)余經(jīng)例仿此。假令肝經(jīng)淋溲便難轉(zhuǎn)筋。春刺井。夏刺榮。秋刺經(jīng)。

冬刺合。

人元例

六十五難說合 七十三難說榮 在經(jīng)木火土金水 再分七象以應切脈 獨包七法 有陰陽配合 父子 兄妹 接經(jīng) 平經(jīng)說象 拔源

陰陽例

陰陽者子午也。謂滎合水火之稱名曰陰陽也十二經(jīng)皆有之或感得父氣或感得母氣而病焉子午者乾坤也。乾坤包六子。六子附乾坤也。故七十難云。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春夏刺井榮。秋冬刺經(jīng)合。是各致一陰一陽之義。亦謂井經(jīng)近乎子午。然當微瀉其井。大瀉其榮。微補其經(jīng)。大補其合。或補瀉反作。是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故微大補瀉。以應春食涼夏食寒。秋食溫。冬食熱。假令膽病善潔。面青善怒。脈得浮之實大沉之損小。是感得父氣為陽中之陽。當于本經(jīng)中瀉火補水。卻得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是感得母氣為陰中之陽。當于本經(jīng)中瀉水補火。

配合例

七十七難曰。上工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于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受肝之邪氣也。假令見肝病欲實其脾者。先于足太陰經(jīng)中補土字一針。又補火字一針。后于足厥陰肝經(jīng)內(nèi)。瀉木字一針。又瀉火字一針。

子母例

假令見肝病滿悶淋溲便難轉(zhuǎn)筋。又見心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當于足厥陰肝經(jīng)內(nèi)。木火二字各一針。

卷下

兄妹例

(以上子母兄妹名曰四針象)假令見足厥陰肝之經(jīng)太過又兼見膽之證太過。是為兄妹。當瀉肝經(jīng)內(nèi)木火二字各一針。又瀉膽經(jīng)內(nèi)木火二字各一針。此五法乃人元法也。

卷下

接經(jīng)

(手足經(jīng)同)內(nèi)經(jīng)曰。留瘦不移節(jié)而刺之。使十二經(jīng)無過絕。假令十二經(jīng)中是何經(jīng)略不通行。當刺不通行凝滯經(jīng)。俱令接過節(jié)。如刺之無問其數(shù)。以平為期。如諸經(jīng)俱虛。補十二經(jīng)。如諸經(jīng)俱實。瀉十二經(jīng)。補當隨而濟之。瀉當迎而奪之。

平經(jīng)說象(七十九難)

為見諸經(jīng)中。無過與不及之病而有病。

八十難曰。有見如入。謂左手見氣來至乃納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非用迎隨補瀉之法不虛不實。不虛謂真氣未虛。不實謂邪氣未實。以此故自取其經(jīng)施其法也。

拔源例

假令針本經(jīng)病了。又于本經(jīng)原穴亦針一針。如補肝經(jīng)。亦于肝原穴上補一針如瀉肝經(jīng)來亦于肝經(jīng)原穴上瀉一針如余經(jīng)有補瀉針畢仿此例亦補瀉各經(jīng)原穴。

接經(jīng)補遺

又補其母。亦名隨而濟之。又瀉其子。亦名迎而奪之又隨呼吸出納亦名迎隨也。

兩脅痛。少陽丘虛。心痛少陰太溪。(并涌泉足厥陰原穴)腰痛。昆侖委中出血。喘滿痰實如膠。太溪嘔噦無度。手厥陰大陵。頭痛。手足太陽原熱無度不可止陷谷出血。小腸疝氣痛。足厥陰太沖。百節(jié)酸疼實無所知。三棱刺絕骨出血。

婦人血不止。刺足太陰井。喉閉手足少陽井(并少商手。足太陰井)大煩熱不止。晝夜無力。

刺十指間出血謂八陽大節(jié)眼發(fā)睛欲出亦須大刺。目痛大 痛。刺太陽井。頭中痛不可忍卒疝痛。婦人陰中痛。皆刺足厥陰井。目痛小 痛刺少陽井。心痛脈沉腎原穴。脈弦。肝原穴。澀脈肺原穴。緩脈脾原穴身之前。足陽明原穴。

身之后。足太陽原穴。身之側(cè)。足少陽原穴。灸一身之內(nèi)分為八方。(臍以上至鳩尾以年為壯。大椎以下。至腰中以年為壯。腰)手足四分。自井為一。榮為二。至合為五之類。自膽中分四向。如井榮數(shù)倍之。百會為一分。亦如膽中法。凡欲灸者先診其脈若浮者不可灸。灸之必變。

月晦前后各二日屬坤 為癸乙 月缺 無瀉月望前后各二日屬干 為甲壬 月滿 無補初三日至上弦 屬震仰孟 為庚上弦日至月望 屬兌上缺 為丁月望日至下弦 屬巽為風 為辛下弦日至月晦 屬艮納雨 為丙

天元圖

七十四難曰。從其首。系其數(shù)。間象在表。五化疊元。并見前圖。(拾遺)夫天元法者。謂之五化疊元。當從其首。系其數(shù)。首者寅方春也。在人為肝。是從東方。順天輪數(shù)至所主之處。計從幾數(shù)卻于所受病一方。倒疊回去數(shù)至根據(jù)前數(shù)盡處便于元受病一方穴內(nèi)瀉所止之方來路穴也。不得于所主之方內(nèi)經(jīng)中瀉之勿誤。

假令病者聞香臭二者。心主五臭也。入脾為香臭。從東數(shù)至所主之處。所主五臭者心也。東一南二計得二數(shù)。卻當于受病之方倒疊回去。脾一心二元數(shù)二也。是數(shù)至心。心者榮火也。

當于受病之方內(nèi)瀉榮火。是脾經(jīng)瀉火都是也。或曰何以倒疊數(shù)對曰此從地出為天輪所載。右遷于天不當于所顯之虛治之此舟行岸移之意也。

地元圖

六十八難曰。元證脈合。復生五象。

在表間象以應望聞。(及肝膽各五法)并見前圖。

人元法例(前圖已載七象七法見前人元例后)并見前圖。

大接經(jīng)從陽引陰

足太陽膀胱經(jīng)之脈。出于至陰小指外側(cè)。去爪角如韭葉。為井金。足小指之端也(十呼)。

足少陰腎之脈涌泉。足心也。起于小指之下斜趣(三呼)手厥陰心包脈。其直者循中指出其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為井。中沖穴也。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陽三焦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三呼)足少陽膽之脈。起于竅陰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內(nèi)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三呼二十呼)足厥陰之脈。起于大指之端。入聚毛之際。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大敦穴也。及三毛中。

(十呼六呼)手太陰肺之脈。起于大指之端。出于少商大指內(nèi)側(cè)也。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出次指內(nèi)出其端。手陽明大腸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入次指之內(nèi)。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一呼)中指內(nèi)交(三呼)足陽明胃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大指間出其端。(一呼)足太陰脾之脈。起于足大指端。循指內(nèi)一側(cè)。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隱白也。(十呼)手少陰心之脈。起于小指內(nèi)出其端。循指內(nèi) 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三呼)手太陽小腸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指之端。去爪甲一分陷中為井。(五呼)

大接經(jīng)從陰引陽

手太陰脈之脈。起于大指端。出于少商。大指內(nèi)側(cè)也。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出次指內(nèi) 出其端。

手陽明大腸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入次指內(nèi)側(cè)。去爪甲如韭葉為井。(一呼)足足太陰脾之脈。起于足大指端。循指內(nèi)側(cè)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隱白也。

手少陰心之脈。起于小指內(nèi)出其端。循指內(nèi) 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

手太陽小腸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為井。

足太陽膀胱之脈。出于至陰。小指外側(cè)。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金。足小指之端也。

足少陰腎之脈。起于小指之下為井。涌泉穴也。手厥陰心包之脈。其直者循中指出其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陷中為井。中沖穴也。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陽三焦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

足少陽膽之脈。出于竅陰。足小指次指之端。如韭葉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內(nèi)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足厥陰肝之脈。起于大指之端。入聚毛之際。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大敦及三毛中。(六呼)凡此大接經(jīng)從陰引陽。從陽引陰。

東垣二十五論后錄

諸經(jīng)頭痛

陽明頭痛。自汗發(fā)熱。白芷。 少陽頭痛。脈弦(往來)寒熱。柴胡。太陽頭痛。惡風惡寒。川芎。太陰頭痛。

痰物理重腹痛。半夏。少陰頭痛手三陰三陽經(jīng)不流行。而足寒逆為寒厥頭痛。細辛。厥陰頭痛。項痛脈微浮緩。欲入太陽其疾痊矣。然而亦當用川芎。氣虛頭痛。黃 。血虛頭痛。當歸。諸氣血俱虛頭痛。黃 當歸。傷寒頭痛。〔無汗(麻黃湯)。有汗(桂枝湯)〕太陽經(jīng)所發(fā)陽明頭痛。白虎湯。少陽頭痛柴胡湯。太陰頭痛〔脈浮(桂枝湯)。脈沉(理中湯)〕少陰頭痛。(脈沉微熱。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頭痛。外傷本經(jīng)(桂枝麻黃各半湯)。

嘔而微吐水。(吳茱萸湯。內(nèi)亦病也)易老曰。非白術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消痞。非天雄不能補上焦之陽虛。非附子不能補下焦之陽虛。治目不能遠視能近視或亦妨近視或脈風成癘。(地芝丸)主之。

生地黃(爆干四兩) 天門冬(湯炮去心) 枳殼(面炒去穣二兩) 甘菊花(未開者秤二兩)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如能飲食茶。清湯下。不能飲食。溫酒下。食后改熟地黃亦可。(此說亦見病 氣直目門下亦有)治目不能近視。反能遠視。服(局方定志丸)。

目能遠視。責其有火。不能近視。責其無水。法當補腎。目能近視。責其有水。不能遠視。

責其無火。法當補心。補腎補足少陰。補心補手少陰。補腎。(六味地黃丸)加牡蠣。補心。

(定志丸)加茯苓。

不能近視。晨服(地黃丸)。

不能遠視。臥服(定志丸)。 治精滑久不愈。(固真丸)。

手足少陰經(jīng)不能遠視。臥服(定志丸)。

單牡蠣不以多少。砂鍋子內(nèi) 醋淬七遍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六脈俱弦。指下又虛。脾胃虛弱痛也。食少而渴不已。心下痞腹中痛。或腹中狹窄如繩束之急。小便不利。大便不調(diào)。精神短少。此藥專治大渴不止。腹中窄狹。所食減少。大有神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井市| 锡林浩特市| 彰化市| 平罗县| 宝清县| 阳泉市| 巴东县| 南丹县| 抚松县| 拉孜县| 华坪县| 湘潭县| 普格县| 普格县| 剑阁县| 茂名市| 天峨县| 汶上县| 南雄市| 八宿县| 九寨沟县| 普定县| 嵊泗县| 饶河县| 贵南县| 潞西市| 出国| 营山县| 托克托县| 镇坪县| 衡山县| 滦平县| 蒙山县| 邯郸市| 乐陵市| 澳门| 谷城县| 汽车| 蓬溪县| 娱乐| 囊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