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茯苓(去皮) 陳皮(去白) 人參生姜(先用滾湯掠過焙干各秤一兩)秋時減姜一上同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食前空心細嚼。白湯送下亦可。忌生冷硬物。及怒發(fā)思慮過節(jié)。
六脈沉緊。按之不鼓。膀胱勝小腸也。或瀉利不止而腹脹。或純便血赤血。或雜膿血。
便雖多而不渴。精神短少。或面白脫色。此失血之故。或面黃而氣短。此元氣損少之故。且小腸者。手太陽經(jīng)丙火也。膀胱者。足太陽經(jīng)壬水也。是壬水來丙小腸之位。小腸為壬所克而外走也。諸手經(jīng)短。而足經(jīng)長。兼以五行相克論之。俱是足經(jīng)。此火投于水大寒之證。宜溫之則愈。其與難經(jīng)一證寒熱相反。亦名曰小腸瀉。亦作泄。海藏云。此雜病火投于水。變?yōu)楹C。又外傷足太陽膀胱經(jīng)。左脈俱浮為表陽之候也。忽變?yōu)閮?nèi)寒。亦旺火投盛水。而屈丙就壬化。脈反不浮而微沉。此內(nèi)病與外病俱有此。火投水例。非精于脈診者。孰能知之。(姜附赤石脂朱砂丹)生附子(半兩) 生干姜(半兩不泡) 朱砂(一兩另研) 赤石脂(一兩半水飛)上為細末。酒糊丸如黑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三十丸。米飲湯下。茯苓煎湯下尤妙。
東垣云。因看盧氏醫(yī)鏡。見此一藥味數(shù)分兩同。惟丹砂用伏火者。及治病有瘥。所治者小便數(shù)而不禁。怔忡多忘。魘夢不已不同耳。見其不同審而詳之乃得此之治法不瘥且泛舉之。經(jīng)言腎主大小便。肝主小便淋溲。難經(jīng)云。小腸為赤腸是面赤色。及便溺赤色者。皆出心與小腸。南方赤色。
顯于外也。經(jīng)言。下焦如瀆者。正謂大小便也。大便為陰為有形。乃下焦之下者也。腎臟病為腎主大便不言大腸者。明子行父之道。小便為氣所化。乃下之高者也。謂肝主小便淋溲。
亦是子行父道。為腑病。諸氣化者皆腑。諸有形血化者皆臟病所主。此腑言膀胱病二證俱在下焦則同染有形無形及在腑在臟有殊。俱是丹田衰敗。不言及心火者。以其相火化行君之令故也。細分之。則膀胱壬水勝丙小腸者。是不傳入陰故泄血。泄血利不禁為有形質(zhì)病。且不傳陰則陰不病。何為有形病。此為陰之體也。為腑之用也。天地陰陽互為體用。以斯可見。
是明五臟者。為六腑所用。六腑為五臟所用明矣。是有形皆為傳陰也。夫小便不禁是膀胱不約為遺溺。此不傳陰也。是丹田胞絡(luò)受寒。為壬所克。大抵諸腑皆盛有形物。有形病者。在腑責(zé)其所來皆在臟也。用伏火丹砂者。去其寒性耳。治法同者。以其俱在下焦。補諸形火同在胞絡(luò)耳。以其胞與腎相對有渠相通故也。腎主大便。肝主小便。所治安得不殊。經(jīng)曰腎肝同歸一治。經(jīng)又云。少陽主骨所生病。膀胱卻主節(jié)所生病。亦可知也。小便不禁茯苓湯下。大便有病米飲湯送下。凡臟腑之秘。不可一例治。有虛秘有實秘。實秘者。能飲食。小便赤。
麻仁丸七宣丸之類主之。胃虛而秘者。不能飲食。小便清。(濃樸湯)主之。
濃樸(生姜制)白術(shù)(五兩) 枳實(麥皮炒一兩) 陳皮(三兩) 甘草(炙三兩) 半夏曲(三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三枚煎至一盞空心服。
實秘者物也。虛秘者氣也。
脈中少有力。浮則似止。胸中元氣不及也。加人參 五味子 麥門冬 益智仁 沉香丁香 川芎 白豆蔻 氣血弱者。不可服枳殼以損其氣也。
氣血盛者不可服丁香以盛其益氣也。
脈弦而虛。不可損氣。脈大而實。不可益氣。
氣虛則(生脈散)氣實則(三才丸)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內(nèi)托散)主之。以其外受也膏粱之變足生大丁。辛甘之過也。(七圣散)主之。以其內(nèi)發(fā)也(去桂加當(dāng)歸)瘡腫消者。生姜自然汁。調(diào)輕粉涂之。
諸瘡有惡肉者。膏藥內(nèi)入巴豆雄黃少許。不傷艮肉止去惡肉。不惟惡瘡若癰疽有死肉不能去者。巴豆霜上之。深則 之淺則干摻之。以膏藥外護之大效。
梔子黃經(jīng)云無陽則陰無以芩黃連生。無陰則陽無以化。芍藥黃又云。膀胱者。津液之柏大黃府。氣化則能出矣。陳皮濃樸藿香白芷 有一身盡熱 干姜丁香肉 有一身盡寒 桂附子沉香有
大頭痛論
夫大頭痛者雖為在身在上熱邪伏于已又感天地四時非節(jié)瘟疫之氣所著所以成此疾。至于潰裂膿出。而又染他人。所以謂之疫癘也。大抵足陽明邪熱大甚資實。少陽相火為之熾多。在少陽或在陽明。甚則逆?zhèn)魈栆暺淠[勢在何部分。隨其經(jīng)而取之濕熱為腫。木盛為痛。此邪發(fā)于首。多在兩耳前后所先見出者為主為根。治之宜早。藥不宜速。恐過其病。
上熱未除。中寒已作。有傷人命矣。此疾是自內(nèi)而之外也。是為血病。況頭部受邪。現(xiàn)見于無形之處。至高之分。當(dāng)先緩而后急。先緩者。謂邪氣在上所著無形之分。既著無形所傳無定。若用重劑大瀉之。則其邪不去。反過其病矣。雖用緩藥。若急服之。或食前或頓服。
咸失緩之體。則藥不能騰升。徐潰無形之邪。或藥性味形狀擬象服餌。皆須不離緩體。及寒藥或炒或酒浸之類皆是也。后急者。謂前緩劑已經(jīng)高分。瀉邪氣入于中。是到陰部入于中。
染于內(nèi)之有形質(zhì)之所。若藥不速去。反損陰分。此中治卻為客熱所當(dāng)急也。治客以急。此之謂也。治主以緩。先緩謂也。謂陽邪在上。陰邪在下。各為本家病。不從先后錯其緩急。不惟不能解其紛。而復(fù)致其亂矣。此所以治主當(dāng)緩治客當(dāng)急。謂陽分受陽邪。陰分受陰邪者主也。陽分受陰邪陰分受陽邪者客也。凡所謂急者。當(dāng)急去之。此治客以急也。假令少陽陽明之為病。少陽者。謂邪出于耳前后也。陽明者。首面大腫也。先以黃芩黃連甘草通炒銼煎少少不住服呷之。或一劑畢。再用大黃或酒浸或煨。又以鼠粘子新瓦上炒。 咀煎成去渣。納芒硝各等分。亦時時呷之。當(dāng)食后用。徐得微利。并邪氣已。只服前藥。如不已。再服后藥。根據(jù)前次第用之。取利已卻止。如陽明渴者加石膏。少陽渴者加栝蔞根湯。陽明行經(jīng)。加升麻葛根芍藥之類。選而加之。太陽行經(jīng)。加羌活荊芥防風(fēng)之類。選而加之。并與上藥相合用之。
不可獨用。散者散也。此一節(jié)亦見病機氣宜。治洪長伏三脈風(fēng)癇驚癇發(fā)狂。惡人與火者。灸第三 第九 。服局方妙香丸。以針投眼子透。令水內(nèi)浸少時服之。如本方法。治弦細緩三脈。諸癇似狂。李和南五生丸。大凡治雜病先調(diào)其氣。次療諸疾無損胃氣。是其要也。若血受病。亦先調(diào)氣。謂氣不調(diào)。則血不行。又氣為之綱夫也。夫不唱婦不隨也。如婦人病經(jīng)先柴胡以行經(jīng)之表。次四物以行經(jīng)之里。亦先氣而后血也。不能飲而渴。不能食而小便黃或澀。皆因胃氣虛而生熱。有形之物不入火炎上而渴。戊就癸而化。所以小便黃赤如棗汁。法當(dāng)補胃以錢仲陽(白術(shù)散)。干葛木香藿香等藥治之。
上焦渴。小便自利(白虎湯)。
中焦渴。大小便不利。(調(diào)胃承氣湯)。
下焦渴。小便赤澀。大便不利。(大承氣湯)。
有六經(jīng)發(fā)渴。各隨經(jīng)藥治之
表熱惡熱而渴者。白虎湯。
皮肌熱脈浮弦者(柴胡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