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還學無學 順逆住極二
菩薩記愿智 無諍四雙別
住斷法調伏 法隨法及行
法輪正法世 此章愿具說
有五不還。謂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為五攝一切。為一切攝五耶。答一切攝五。非五攝一切。不攝何等。謂現法般涅槃。及往無色不還。中般涅槃。生般涅槃。何者為勝。答若住等斷。則中般涅槃為勝。若生般涅槃斷結多。則彼為勝。中般涅槃。乃至上流往色究竟。何者為勝。答若住等斷。則中般涅槃為勝。若乃至上流往色究竟斷結多。則彼為勝。如是生般涅槃。乃至上流往色究竟有行般涅槃。乃至上流往色究竟無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何者為勝。答若住等斷。則生般涅槃等為勝。若有行般涅槃等。斷結多。則彼為勝。
諸學。彼一切為得未得而學耶。設為得未得而學。彼一切學耶。答應作四句。有學非為得未得而學。謂學住本性。有為得未得而學彼非學。謂阿羅漢。及異生。進求上法。有學亦為得未得而學。謂學進求上法。有非學亦非為得未得而學。謂阿羅漢。及異生。住本性。諸無學。彼一切不為得未得而學耶。設不為得未得而學。彼一切無學耶。答應作四句。有無學非不為得未得而學。謂阿羅漢。進求上法。有不為得未得而學非無學。謂學及異生。住本性。有無學亦不為得未得不學。謂阿羅漢。住本性。有非無學亦非不為得未得而學。謂學及異生。進求上法。
順流。是何義。答于諸生諸趣諸有諸種類諸生死。為支。為門。為事。為道。為跡向。是順流義。逆流。是何義。答于生滅趣滅有滅種類滅生死滅。為支。為門為事。為道。為跡向。是逆流義。自住。是何義。答非于諸生乃至諸生死為支乃至為跡向。亦非于生滅乃至生死滅為支乃至為跡向。是自住義。諸阿羅漢。彼一切自住耶。設自住。彼一切阿羅漢耶答諸阿羅漢。彼一切皆自住。有自住非阿羅漢。謂不還。如世尊言。
永斷五煩惱 學滿無引法
得自在定根 是人名自住
諸得極禁。彼一切得極跡耶。設得極跡。彼一切得極禁耶。答諸得極禁。彼一切得極跡。有得極跡非得極禁。謂不還。如世尊言。云何苾芻。得極跡。謂于五順下分結。永斷遍知。
齊何名菩薩。答齊能造作增長相異熟業得何名菩薩。答得相異熟業。如說慈氏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名慈氏如來應正等覺。此何智。答因智道智。此于何轉。答有于相異熟業轉。由此名因智。有于無漏根力覺支道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由此名道智。如說此苾芻即于現法。當辨圣旨。此何智。答道智。此于何轉。答此于無漏根力覺支道支。得諸漏永盡轉。由此名道智。
愿智云何。答如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隨欲知義。發正愿已。便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如愿皆知愿智。當言善耶無記耶。答或善。或無記。
云何無諍行。答一切阿羅漢。善達內時。外不如是。若亦善達外時。名無諍行。無諍名何法。答令他相續無雜穢轉如說。我弟子中。因儒童黠慧第一。婆呬迦等敏捷第一。此二何差別。答尊者因儒童心直心無曲心淳質增上。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調柔心和順增上。如說。我弟子中。小路于心回善。大路于想回善。此二何差別。答尊者小路。多住于心循心觀念住。尊者大路。多住于法循法觀念住。如說。我弟子中。舍利子。具大慧辯。執大藏。得無礙解。此二何差別。答尊者舍利子。多住義無礙解。尊者執大藏。多住四無礙解。如說。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知足。具杜多行。薄矩羅。少病節儉。具凈戒行。此二何差別。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飲食。若粗若妙。隨次第食。無所簡別。尊者薄矩羅。所得飲食。或粗或妙。簡去妙者。而食粗者。復次尊者大迦葉波。廣識大福。易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余資具。先不受杜多功德。而能奉行。尊者薄矩羅。非廣識大福。難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余資具。先受杜多功德。亦能奉行。少識苾芻。受杜多功德。于中隨轉。此不為難。如說。大名學。多住五蓋漸斷。此中云何學。答預流。或一來。云何學多住五蓋漸斷。答漸斷漸離漸伏漸背。
如說。苾芻法舍故毗柰耶舍。毗柰耶舍故法舍。云何法。答八支圣道。云何毗柰耶。答貪嗔癡滅。云何法舍故毗柰耶舍。毗柰耶舍故法舍答。若于八支圣道。不修習時。彼于貪嗔癡滅。不能作證。若于貪嗔癡滅。不作證時。彼于八支圣道。不能修習。由此因緣故作是說。如說。法隨法行云何法。答寂滅涅槃。云何隨法。答八支圣道。云何法隨法行。答若于此中。隨義而行。復次別解脫。名法別解脫。律儀名隨法。若于此中。隨義而行。名法隨法行。復次身律儀語律儀命清凈名法受。此名隨法。若于此中。隨義而行。名法隨法行。
云何法輪。答八支圣道。齊何當言轉法輪。答若時具壽阿若多憍陳那見法。云何正法。答無漏根力覺支道支。齊何當言正法住。答若時行法者住。齊何當言正法滅。答若時行法者滅。
若初入無漏初靜慮。由得此故。得諸余無漏心心所法。彼何世攝。答未來。若初入乃至無漏無所有處。由得此故。得諸余無漏心心所法。彼何世攝。答未來。諸生何世攝。答未來。諸滅何世攝。答現在。
二者謂極光凈愛盡上愛未盡。三者謂梵世愛盡上愛未盡。四者謂梵世愛未盡。于凈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欲愛未盡。一者謂欲愛盡上愛未盡。二者謂梵世愛盡上愛未盡。三者謂極光凈愛盡遍凈愛上愛未盡。四者謂遍凈愛盡。于無漏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一者謂依初靜慮。或靜慮中間入正性離生。二者謂依第二靜慮入正性離生。三者謂依第三靜慮入正性離生。四者謂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于味相應四無色。或一二三四。一者謂無所有處愛盡上愛未盡。二者謂識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三者謂空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四者謂空無邊處愛未盡。于凈四無色。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色愛未盡。一者謂色愛盡上愛未盡。二者謂空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三者謂識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四者謂無所有處愛盡。于無漏三無色皆不成就。如隨信行隨法行亦爾。信勝解于味相應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色愛盡。一者謂遍凈愛盡上愛未盡。二者謂極光凈愛盡上愛未盡。三者謂梵世愛盡上愛未盡。四者謂梵世愛未盡。于凈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欲愛未盡若生無色界。一者謂生欲界欲愛盡上愛未盡。若生梵世即彼愛未盡。若生極光凈即彼愛未盡。若生遍凈即彼愛未盡。若生廣果。二者謂生欲界梵世。梵世愛盡上愛未盡。若生極光凈即彼愛盡上愛未盡。若生遍凈即彼愛盡。三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凈愛盡上愛未盡。若生極光凈遍凈愛盡。四者謂生欲界梵世遍凈愛盡。于無漏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欲愛未盡。一者謂欲愛盡上愛未盡。二者謂梵世愛盡上愛未盡。三者謂極光凈愛盡上愛未盡。四者謂遍凈愛盡。于味相應四無色或一二三四。一者謂無所有處愛盡上愛未盡。二者謂識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三者謂空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四者謂空無邊處愛未盡。于凈四無色。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生欲色界色愛未盡。一者謂生欲色界色愛盡上愛未盡。若生空無邊處即彼愛未盡。若生識無邊處即彼愛未盡。若生無所有處即彼愛未盡。若生非想非非想處。二者謂生欲色界空無邊處。空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若生識無邊處即彼愛盡上愛未盡。若生無所有處即彼愛盡。三者謂生欲色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若生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愛盡。四者謂生欲色界空無邊處無所有處愛盡。于無漏三無色或無或一二三。無者謂色愛未盡。一者謂色愛盡上愛未盡。二者謂空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三者謂識無邊處愛盡。如信勝解見至亦爾。身證于味相應四靜慮皆不成就。于凈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生非想非非想處。一者謂生廣果。二者謂生遍凈。三者謂生極光凈。四者謂生欲界梵世。于無漏四靜慮皆成就。于味相應四無色成就一不成就三。于凈四無色。或一或四。一者謂生。非想非非想處。四者謂生欲色界于無漏三無色皆成就。慧解脫于味相應四靜慮皆不成就。于凈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生無色界。一者謂生廣果。二者謂生遍凈。三者謂生極光凈。四者謂生欲界梵世。于無漏四靜慮皆成就。于味相應四無色皆不成就。于凈四無色。或一二三四。一者謂生非想非非想處。二者謂生無所有處。三者謂生識無邊處。四者謂生欲色界空無邊處。于無漏三無色皆成就。俱解脫于味相應四靜慮皆不成就。于凈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生非想非非想處。一者謂生廣果。二者謂生遍凈。三者謂生極光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