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免費
道德真經新注
最新章節:
第6章
四卷。唐李約(生卒年不詳)撰。李約,字存博,號蕭齋。唐肅宗、代宗朝重臣李勉之子,官至兵部員外郎,善書面,通音樂,當時頗享盛名。撰有《道德真經新注》四卷。《道德真經新注》,又稱《道德經新注》。唐人研究《道德經》者,多將《道經》、《德經》各析為二卷,使原來的二卷本分而為四。李約作《道德真經新注》,使前二卷為《道經》上下,三十七章;后二卷《德經》上下,四十一章;共七十八章。較世傳本少三章,是李約將四十三與四十四章、四十八與四十九章、六十八與六十九章各合為一章所致。李約在自序中說:“道者清靜自然之道也。德者以法久而失,修而得之,謂之德也。”又說“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妙理而理天下也,天下得之而安,故謂之德。”認為人應該效法地無私載、天無私覆、道無私生之自然妙理,并不是另外有一個自然。認為它本所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域中五大”之說,“與經文乘謬而失教之義也。”又進一步批評其謬,他說:“豈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乎?又況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義理疏遠矣。”于是他改讀此句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謂獨標新意,別于古讀。認為《老子》一書是“清心養氣,安家保國之術”,“六經乃黃老之枝葉”。并說老子在西周時,秉道德以救時俗。其注文較為簡略,有時采用唐玄宗之說。此書《舊唐書》未著錄,《新唐書·藝文志》樂類有李約《東杓引譜》一卷,《宋史·藝文志》著錄李約《道德經注》四卷,《國史志》著錄李約《道德經新注》四卷。《子略》、《通志·藝文略》都誤將李約作李納。雖然此書始見于《宋史》,后世學者還認為是李約所作。其注雖未必精當,但也不失為一家之言,對后世研究《道德經》仍有可參考之處。現存明《道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