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2)
- 教育孩子要懂心理學第二版
- 墨墨
- 4589字
- 2015-12-28 12:17:26
幾乎每個孩子在兒時都會有自己的夢想,無論這個夢想是大是小,能否實現。孩子在談到自己的理想時,總會神采奕奕地對父母進行描述,但是深受現實熏陶的父母,往往會對孩子的夢想持一種不屑一顧的態度,有時甚至會大潑冷水。 讀四年級的城城對媽媽說:“我長大想當飛行員。”他本想母親能鼓勵自己幾句,但是等來的卻是媽媽的奚落聲,“就你那成績,還想當飛行員?你以后有機會能坐上飛機就不錯了。”
孩子的夢想被媽媽無情的諷刺給擊落了,這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還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如果城城的媽媽能像喬丹的母親一樣鼓勵孩子的夢想,也許城城真的能夠成為優秀的飛行員。
孩子的夢想是世界上最具價值的珍寶,如果孩子以一種認真的態度對你說出他的夢想,你就要不斷鼓勵孩子,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會起到巨大的牽引作用。
心理學家認為,夢想就是孩子自我形象理想化實現的過程,家長不斷地鼓勵孩子追求夢想,就會使孩子產生強勁的內驅力,即使遇見再大的困難,他們都會想盡辦法去克服。
夢想的力量是無限的,能使孩子在學習、工作中創造出卓越的成績,并且能在追求的過程中體驗到情感的愉悅。對世界知名人士如愛迪生、畢加索、達爾文等的研究表明,這些人的童年都有一個絢麗多彩的夢,而這些夢后來就成為他們為之奮斗一生的目標。
如此說來,沒有夢想的孩子是不會有所成就的,所以當孩子有理想時,家長就要誘發孩子的求知欲,讓孩子陶醉在自己的夢想中,努力地去做每一件事情。
一天,8歲的兒子看見馬路上飛馳著一輛漂亮的私家車,就對牽著他手的媽媽說:“我們家也要買一輛這樣的車。”說過之后,孩子又連連地搖頭說:“爸爸現在已經很累了,媽媽的身體也不好,所以咱們家買車的重任就不用你們再承擔了,讓我自己來努力吧!”
盡管孩子會說出多種多樣的童言,也許能實現的寥寥無幾,但是那又有什么關系呢?即使孩子的理想和愿望一個都沒有實現,家長依然可以感受到孩子的愛,所以家長不要輕視孩子的童言,更不要嘲笑他的承諾。
每一個孩子都有夢,夢想就像埋在孩子心中的種子,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家長應從現在開始對孩子的夢想堅信不疑,這時孩子就會從父母那里獲取無限的勇氣和力量,家長盡最大的能力支持孩子的圓夢計劃,并且提供建議和支持,當孩子對自己的理想有所懷疑時,家長應適時地給予鼓勵。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是愛對習以為常的現象產生疑問的人,他在讀小學的時候,經常會提出奇怪的問題。
一天,老師在黑板上寫出2+2=4。
這時,愛迪生問道:“老師,為什么會得4,而不是6呢?”
老師說:“兩個2相加,自然就得4。”
愛迪生一直不明白地追問,所以老師認為他頭腦有問題。此后又因為愛迪生經常會提出類似的問題,使得老師無法給出答案,因此課程就會中止,無法繼續,老師就把愛迪生的母親請到學校,并對她說:“您的孩子智力太低了,對一些簡單的事情都無法理解,所以不能繼續讀書。”但是,明智的母親卻不認可老師的結論,她認為愛迪生是個獨特而優秀的孩子,所以自從愛迪生退學之后,母親就成為他的老師,對他進行教育。愛迪生之所以一生中有多項發明,與母親對他的早期教育是分不開的。
“海水為什么是藍的”、“為什么1+1=2”、“我是從哪里來的”、“爺爺為什么長白胡子”……也許孩子的問題會像十萬個為什么那樣多,即使有些問題在家長看來非常好笑,但是仔細想來,作為家長的你,未必能夠給出滿意的答案。所以,你可以這樣回答孩子:“是呀,為什么天空是藍色的呢……”這種故作驚訝之舉,其實正迎合了孩子的好奇心,孩子會為你的驚訝而感動。所以先接受孩子的情感,是接近孩子的最佳方式。
嘲笑孩子的問題會使孩子喪失發問的意愿,如果家長無法給出滿意的答案,就要認真地告訴孩子:“媽媽也不太清楚,這樣吧,你和媽媽一起努力尋找答案,好嗎?”如此一來,孩子得到的就是鼓勵,求知欲望自然就會增強。
雖然孩子提出的問題在你看來毫無原因可言,但是既然孩子對這種現象有所疑問,家長就要幫助解釋,其實他能在普通的現象中尋找原因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有修養的家長不會嘲笑孩子的行為,他們會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以便其取得更好的成績,做一個完善的人。反之,如果家長嘲笑孩子的行為,就會使孩子感覺父母不愛自己,進而失去信心,雖說家長最初的意愿是恨鐵不成鋼,但是慢慢地就會將兩者的關系演化成敵視。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被譽為歐洲政壇上的“鐵娘子”,因為她觀點鮮明、立場堅定、思路清晰、做事果斷,她的成就在一段時間內影響了整個歐洲。
然而,撒切爾夫人并非天生就是政治天才,她出生于普通的家庭,卻有著卓越的成就,她的成功與小時候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母親是她的第一任教師,所以她的氣質和興趣都深受母親的影響,她的成功源于母親對她的尊重,這種尊重培養了她高度的自信心。
瑪格麗特的母親對她要求很嚴格,所以小時候的瑪格麗特就會幫助父母做一些家務,在她10歲的時候,就開始在雜貨店站柜臺了。母親認為這樣做可以培養瑪格麗特的獨立能力。母親經常教導瑪格麗特不要盲目迎合別人,要有自己的主見,隨波逐流只會使自己的個性淹沒在別人的光芒之中。瑪格麗特入學之后,她發現別的同學的生活都比自己豐富,她們可以隨意地玩耍,而她除了上學,還要幫家里勞動。
于是兒時的她就對母親說:“我要出去玩。”母親說:“我并不是要限制你的自由,但你應該有自己的主見,不能看到別人做什么,你就要跟著效仿。你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斷力,現在是培養能力的好時機,如果你想和別人一樣沉迷于玩樂中,那么你將會一事無成。所以,你現在可以自己決定你該做什么,而不要隨波逐流。我相信你的判斷力,你自己做決定吧!”
聽完母親的話,瑪格麗特想:我還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剛買的書還沒有看完,為什么要學別人呢?再說我并不是特別想出去玩,那也不是我想要的。于是,瑪格麗特回到自己的書房里,開始繼續看書。
母親對瑪格麗特的教育,讓她養成了一種獨立自信的性格。瑪格麗特的學校經常會請一些名人來演講,當演講結束后,瑪格麗特總是第一個站起來提出問題的人,其他的女孩子則大多是膽怯地不敢開口。回到家的瑪格麗特就會向母親說起學校的情況,母親總是會鼓勵她說:“你這樣獨立、自信,母親真為你感到驕傲!你將來一定是一個出色的女孩。”
母親的鼓勵讓瑪格麗特對自己的口才充滿自信。雖然她在學校的演講并不是那么受歡迎,但她仍然把握住所有的演講機會,盡管臺下時有噓聲,也絲毫影響不了她演講的熱情。
許多人對她這種個性表示出不理解、不認同,但是她毫不在意別人的議論,一直維持著“我行我素”的個性。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成功與否最顯著的差異并不在于智力,而是在于人們的性格和早期教育,在某一方面取得特殊成就的人,大多是具有獨立或堅強個性的人。要想成功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就先要尊重孩子,該放手時就放手,讓孩子具備獨立、堅韌、自制等良好的品格。
教育專家認為,如果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為他們做得太多,就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獨立意識,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極為不利。所以家長應該改變以往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培養其獨立意識,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尊重孩子
家長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要認真聽孩子講話,并注意自己講話的方式和語氣,不要大聲呵斥孩子,傷害他們的自尊,要讓孩子感覺到你是尊重他的。那些能感受到家長尊重的孩子,大多舉止大方、對人友善、獨立意識強。
2。珍惜孩子的獨立意識
當孩子有獨立的要求時,家長如果給予支持,孩子就會產生自豪和自信之感。家長要十分珍惜孩子的獨立意識,并及時給予支持和鼓勵,讓孩子的獨立意識得到發展。
3。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不要總怕孩子受傷,孩子沒有那么脆弱,家長要改變自己過度呵護孩子的做法。
4。從興趣上培養孩子的獨立個性
讓孩子做事時,家長避免使用簡單的命令,防止孩子對將要做的事情產生厭惡感。讓孩子做一些勞動時,盡量把勞動游戲化,這樣可以提高孩子的興趣。獨立的性格和勞動是分不開的,孩子如果能堅持參加勞動,就能很快地養成獨立的性格。
5。和孩子講道理
不要以為孩子還小,講道理他們聽不懂,有時孩子的理解能力會超出家長的想象。家長應該告訴孩子,自己除了上班以外,回到家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孩子應該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慢慢地,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的辛勞。
有些事“難得糊涂”
臺灣著名作家席慕蓉曾經是個不受歡迎的學生,她非常厭惡學校的環境,所以經常逃學,學習成績自然也不理想。一次考試過后,成績單顯示她排在第35名,而班里只有40名學生。拿著成績單的她自然有些慌張,因為她怕受到媽媽的批評。于是她就想了一個辦法:把老師的評分用紙條貼上,然后用墨水把排名改成第5名。
回到家中,媽媽問起成績時,兩個姐姐都驕傲地把成績單交給媽媽過目,因為姐姐們的成績總是徘徊在第1名和第2名之間。當席慕蓉雙手顫抖地把自己涂改過的成績單交到媽媽手中時,她心里明白,在場的人都知道她的成績單是偽造的,因為成績單被她改得一塌糊涂。
但令她感到奇怪的是,大家好像都沒看出成績有哪里不對勁。兩個姐姐都站在媽媽身邊看著成績單不說話,媽媽也沒在意,只是簡單地看了一眼成績單,然后平靜地對席慕蓉說:“看看,老師怎么把成績單弄得這么臟,都有些看不清楚了,你明天問一下老師,然后再把成績告訴媽媽,好嗎?”
席慕蓉當時便明白了媽媽的用意,媽媽是在裝“糊涂”,給自己找臺階下。思考了一天的席慕蓉,在第二天晚上向媽媽坦白了一切,并決心開始努力學習。
席慕蓉的媽媽正是以自己的“糊涂”保護了她的自尊,并讓她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如果媽媽看見偽造的成績單,當場就大發雷霆,并當著姐姐們的面訓斥她一頓,或者對她進行一番發人深省、意味深長的勸導,也許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這終究會傷害席慕蓉的自尊心,在她的心靈上留下一道疤痕。不難理解,席慕蓉在文學方面取得的做一個“糊涂”的家長,其實是一種高超的教育藝術。通過“糊涂”的行為,可以看出家長的智慧和涵養,家長的“糊涂”會給孩子以自省的平臺、反省的窗口。家長要知道,如果孩子所犯的錯誤遭到家長的訓斥,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可能就會被一次次的訓斥抑制住,意志也可能被一次次的訓斥磨平,激情更可能被一次次的訓斥澆滅。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感受到尊嚴的存在,這樣才能使孩子對未來充滿希望,對生活充滿熱情。家長不應該帶給孩子失敗的記憶,因為這會讓他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時時回憶起曾經痛苦的經歷。
孩子和大人一樣,都愛聽贊美的話,因為贊美是人的需要。所以,家長在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評價時,要少用批評、多用贊美,盡可能多給孩子充分的肯定和贊揚,使孩子在心理上獲得一種滿足感。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也不妨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需從側面提醒一下孩子,讓他自己反省,其效果往往會比訓斥更加有效。
清輝讀小學六年級了,由于面臨著升初中,所以學校課程安排得比較緊。一天放學后,剛進家門,清輝就大聲喊餓,并且自己找到餅干,然后打開電視,邊看邊吃。
媽媽問:“今天老師沒留作業嗎?”
清輝有些心虛地對媽媽說:“沒有,一點都沒留。”
媽媽驚訝地說:“都要考試了,怎么可能一點作業沒留呢?”
清輝略顯緊張地對媽媽說:“沒留就是沒留。”
媽媽發現清輝的臉色不對勁,知道他在撒謊,但沒有當場揭穿他的謊言,而是委婉地問了他一句:“你確定老師沒留作業嗎?要不要打電話問問同學,也許在課堂上你沒聽清楚呢?如果今天留的作業你沒有寫完,明天去學校很可能會有一點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