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1)
- 教育孩子要懂心理學第二版
- 墨墨
- 4876字
- 2015-12-28 12:17:26
“小人物”也有大自尊,但是尊重孩子,并不是對他們百依百順,而是要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讓孩子和家長站在一個平等的高度上。
說話時,家長要學會“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借此在彼此心里搭建起溝通的橋梁。自尊是孩子成長的“助跑器”,孩子一旦失去了這種動力,有可能會毀掉一生。雖然有些家長知道要尊重孩子,但是總會在一些具體環節上誤入禁區。
很多家長常常對孩子說:“你怎么這么不聽話呢”、“你就不能全做對一次,非得錯一道題”、“你看人家蒙蒙,每次考試都拿第一”……也有些家長往往管不住自己,經常責罵孩子,對孩子發火,有時甚至施以暴力。這只會適得其反,不僅會嚇到孩子,還會使孩子對學習產生恐懼和厭煩心理。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對他們抱有信心,言語不能過于激烈,以防刺激孩子幼小的心靈。實踐證明,寬松、沒有負擔的環境,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都是十分有利的!
孩子都有很強的自尊心,在一項“孩子最怕什么”的測試中,結果表明他們最怕的是“失面子”,更怕父母拿同齡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相比較。如果家長無意間觸及了孩子的這種心理禁區,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關懷和愛,而是監視或強迫,以及自由時間和空間被無止境地剝削。
(1)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家長可以不認同孩子的想法,但是不能對孩子的行為妄加評論,忽視孩子的自尊。
(2)不讓孩子在壓抑的環境下成長。人從出生那一刻起,就應該享受做人的權利,家長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寬松、愉快的成長環境。
(3)堅信孩子會長大。家長要放開保護孩子的“羽翼”,讓孩子自由地飛翔,給他們一個成長的空間。
慧慧的媽媽是一位優秀的職業女性,因為工作繁忙,所以自從慧慧出生以后,就由鄉下的奶奶照看。奶奶受的教育不多,所以只能確保慧慧吃飽、穿暖。轉眼到了上學的年齡,慧慧被媽媽送到市重點小學,平時看著聰敏伶俐的慧慧,一上學就顯得比別的孩子慢:寫字慢,背書慢,做事也不專心。當老師向慧慧媽媽反映這個情況時,一向好強的媽媽非常著急。
此后,媽媽就親自教慧慧學習,慧慧看著嚴肅的媽媽,就會不由自主地緊張,反應就更慢了,于是媽媽常常對慧慧喊:“你怎么這么笨呢,為什么別人會的,你就學不會呢?”慧慧媽媽聽說別人家的孩子4歲就開始學習英語,所以也送慧慧去學習,但是不管慧慧怎么學,英語水平就是不見起色,于是媽媽更氣憤了,責罵道:“你真是笨,連4歲的孩子都不如!”慢慢地,慧慧就對學習產生了厭煩心理,原本活潑可愛的小女孩,變得越來越孤僻,學習成績更是不斷下滑。
家長本意是想教育孩子,幫孩子找一個學習標桿,但是其方式和說話語氣不對,便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和積極性,使孩子的內心產生無形的壓力,進而就失去了進取心,很明顯,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失敗的。
面對孩子比較薄弱的環節,家長應該多鼓勵、少批評,因勢利導,用溫和的語氣代替發怒的態度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寫字慢,就慢慢地練習,每天寫一篇,一個月下來就會小有進步;學習上遇到什么難題,家長要告訴孩子沒有什么問題是解決不了的,以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也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會陪著他一起戰勝困難。漸漸地,孩子就會覺得學習不是負擔,也不會對此產生恐懼,成績自然會上升。
美國父母的家教理念
教育好孩子是每一位家長必須面臨的課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學習一下美國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在美國,家長除了為孩子提供知識和營養之外,還特別尊重孩子。從孩子出生那刻起,家長就視孩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會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孩子身上,尊重他們的思想和個性,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長輩都沒有特權去剝奪、支配、限制孩子的自由,家長通常不為孩子做主,而是培養孩子自己主宰一切。
中國有句古話:“當面教子,背后教妻”,但是美國人卻避免“人前教子”這一行為。中國家長常常會在旁人面前斥責自己的孩子,但美國家長在別人面前卻從不說孩子的壞話,他們視這種行為是一種犯罪,因為這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愈看重,他們覺得自己是有名譽的人,因而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是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其無地自容,他們愈會覺得自己的名譽已經受到了打擊,設法維護別人對自己好評的心思也就愈淡薄。
——英國教育家洛克
美國家長對此話十分信奉,他們也認為當著別人的面批評、斥責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嚴重打擊,有損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他們視“人前教子”為絕對不可取的做法。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通常樂于配合家長,他們善待老人,對人有禮貌,懂得父母的心意,和大人可以敞開心扉地交談。
美國的家長通常很尊重孩子的勞動,為了使孩子理解生活的艱辛,通常情況下,孩子的零用錢是通過自己的勞動換取的,而家長會在孩子勞動之后,給予其一定的勞動“報酬”,除此之外,家長很少會白給孩子零用錢。孩子需要資助時,家長會為孩子提供勞動機會從而支付孩子工資。家長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自力更生,從勞動中體驗收獲的快樂,所以美國的孩子從不厭倦參加勞動。
美國家長從不將自己的位置擺在孩子之上,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會和孩子平等交流。如果孩子不想吃飯,家長會對孩子說:“你看,小餅花在等你呢,你如果不吃它的話,它會不高興的!”孩子難免會犯錯誤,但是美國家長不會輕易指責孩子,而會說:“媽媽認為你不是有意犯錯誤的,所以下次碰到類似的情況,你一定不會這樣做了,對吧?”孩子如果想換衣服,家長就會以商量的語氣說:“寶貝,你看穿這件天藍色的T恤衫好,還是穿那件黑色的球服好呢?”他們不會用命令的口吻說:“就穿這件紅色的。”
美國家長很重視孩子的自主選擇權,即使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也不例外。就拿家長帶孩子去做客來講,如果主人給孩子拿出一些水果、甜品等,美國家長不會像中國家長一樣,提前幫助孩子回答“謝謝,他不吃”等,而是讓孩子自己做主到底是接受還是不接受。
當然,這也不代表孩子的所有需要家長都會滿足。如果主人沒有主動地拿出孩子想吃的東西,但是孩子卻向主人索要,那么家長也不會立即呵斥孩子,而是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解釋或說明這種行為不當的原因,并告知孩子有些東西是不能吃也不能要的。
凱西到姑姑家做客時,看上了一件珍貴的玩物,她一直愛不釋手,此時媽媽并沒有呵斥凱西的行為,只是選擇了在沒有旁人在場的時候告訴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東西,所以不能只顧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顧及別人的感受,那是不對的行為。
尊重是美國人教育孩子的重要方式和特殊的營養方案,這會使孩子避免產生“低人一等”的感覺。所以,美國的孩子無論大小,都會受到家長的尊重,不僅僅是因為他們需要家長的愛護、關心和培養,還在于他們是不容忽視的獨立個體。
別偷看孩子的日記
生活中,很多家長提及孩子的隱私問題時,都會持一種不以為然的態度,認為小孩子沒有什么隱私可言。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在父母面前不應該存在絲毫秘密,所以家長為了透析孩子的想法,就會偷看孩子的私人信件或日記,并認為這種行為是天經地義的。
孩子的心聲:讀初二的芳芳認為,最討厭的事情莫過于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記、偷聽她的電話。芳芳認為父母的行為和賊一樣,她對同學說:“父母如果長期這樣下去,自己和他們的隔閡就會越來越大”,所以,她有什么事情都不愿和父母交流。
家長的心聲:現在的社會太亂了,孩子卻過早成熟,面對的誘惑也很多,不了解他們的行為和想法怎么行呢?平常問他們也不說,只能通過竊聽他們的電話來了解孩子現在和哪些人交往,這是家長應盡的監護權,也是為了孩子好啊!
孩子和家長的這些心聲并不是以個別現象存在的,如今很多孩子都抱怨家長的行為侵犯了他們的“隱私”。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獨立性就會越來越強,就會擁有自己的“秘密”,有些事情他們可能不知道該怎么和家長說,此時日記就是最好的傾訴對象。但是家長總會以對孩子負責、關心為由,想盡辦法進入孩子的私密空間,于是偷翻日記、竊聽談話就會成為獲知秘密的手段,殊不知,這些是孩子最反感的行為。
以孩子的眼光看家長的行為,如偷看日記、偷聽電話等,就會認為家長對自己缺乏信心,孩子的不滿情緒就會油然而生。如此一來,家長和孩子之間就會出現新的溝通障礙,有的孩子會性格扭曲,甚至會因此患上抑郁癥,使得原本濃厚的親情變得淡薄了許多。
專家支招:父母應尊重孩子的隱私權,不應隨意地踏入他們的“私密城堡”,這是對孩子的尊重。家長如果有意強行地“入侵”,孩子的心靈就會從此對你關閉。父母應該平視孩子、尊重孩子,想要走近孩子,就要多與他溝通,了解他的內心世界,還孩子一片快樂、純凈的心靈空間。
家長如果一味地采用野蠻做法,就會遭到孩子的強烈抗議。雖說家長的出發點是關心孩子,殊不知這種方式的“關心”,無異于把孩子看成是一件自己的附屬品,而不是將孩子看成是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獨立個體。
雪松的媽媽對待兒子可謂“盡心盡力”,盡管雪松已經上初三了,媽媽還是每天開車送他到學校門口,如果他偶爾和同學出現點小矛盾,媽媽就會出面為兒子解決。最近,媽媽發現雪松經常走神,偶然被媽媽看見還會躲閃,由此,媽媽就判斷兒子對自己有所隱瞞。所以,她就趁雪松不在家時,偷偷翻看他的日記,發現兒子最近喜歡上同年級的一位女同學,但是遭到了女孩的拒絕。此時,一心想讓孩子考大學的媽媽對雪松的行為感到很失望。在兒子放學時,媽媽就對其進行了一頓劈頭蓋臉的批評,還將日記扔向雪松,一向溫順的雪松竟對媽媽咆哮起來,然后轉身離去。雖然后來雪松被爸爸找了回來,但是從此變得沉默不語,成績也一落千丈。
有的家長習慣對孩子的一切進行過度的保護和包辦,發現孩子對自己有所保留或隱瞞時,就會千方百計地查看孩子的行蹤,盡管出發點是對的,但是這種教育方式確實不可取。孩子無論大小,都有自己不愿讓別人知道的事情,即使是幼稚園的孩子也不例外。
家長與孩子互換角度
如果家長無法理解孩子的不滿情緒,不妨換個角度來考慮,假如自己的孩子偷看了父母不愿意讓人知道的信件或日記,你會作何感想呢?所以,父母要先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將孩子和自己置于平等的位置上,允許孩子的隱私存在。
孩子的秘密是其生活的一部分,沒有秘密的孩子是長不大的,正是因為孩子珍視心中的成功、喜悅、失敗、痛苦等,才會對人生有所追求,思考疑惑和問題時,孩子的獨立解決能力就會有所提高,承受力也會有所增強。如果家長不尊重孩子的秘密,孩子就會反感家長的做法,致使雙方出現隔閡,難以溝通,父母就更無法了解孩子了。
在對待孩子隱私的問題上,家長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心中有數,靜觀其變
父母應該知道,孩子心中有秘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不要對此大驚小怪,最不明智的做法就是亂翻孩子的東西,強迫孩子說出他不想說出的話。
家長對于孩子的秘密要持一種靜觀其變的態度,要知道,父母越是想知道孩子的所有問題,其結果往往是什么都不知道。
2。在溝通的基礎上正確引導
給孩子一片自主選擇的空間,不將自己的意愿凌駕于孩子的行為之上,創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正確地探索孩子的內心世界,減少不必要的神秘感,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創造能力,對其行為給予正確的引導,多一些親子之間的溝通,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就會減少家長的猜疑,減輕兩者的心理負擔。
3。行必正,言必果
家長總會有意無意地對孩子許下承諾,孩子眼中是容不得一粒沙子的,所以當家長不能兌現自己的承諾時,一定要及時向孩子解釋清楚,取得孩子的諒解,切不可忽視孩子的感受。
4。培植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
孩子即使愿意對家長講出自己心中的秘密,也不希望除家長之外的第二個人知道,所以你要懂得為孩子保密。
避免惡毒的語言
撕壞的衣服很快就能補,而惡毒的話卻給孩子的心留下創傷。——朗費羅
美國籃球巨星喬丹很小的時候就懷揣籃球明星夢。有一次,他把自己的夢想告訴了母親,母親對此大為贊賞,并向喬丹祝賀他有自己的夢想了。有了夢想的喬丹更加熱愛籃球,母親為此還專門抽出時間和喬丹一起閱讀籃球的專業報刊和欣賞場上運動員的身姿,那完美的轉身、飛躍的跨欄、矯健的步伐和颯爽的英姿,都成為母子眼中的焦點。為了激發小喬丹的籃球夢想,媽媽建議喬丹把那些精彩的圖片都剪下來,然后貼到他臥室的墻壁上,讓他們與小喬丹朝夕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