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3)
- 教育孩子要懂心理學第二版
- 墨墨
- 3658字
- 2015-12-28 12:17:26
在中年男子返身往回走時,只見一個小男孩彎腰在揀那些魚,并把魚一把一把地往海水里扔。中年男子很感動地問:“這么多魚,你能扔完嗎?”男孩不停地扔魚,沒聽見中年男子的問話。這時,中年男子又對那個男孩說:“救不救這些魚,誰也不知道,誰也不在乎。”男孩卻說:“小魚在乎,小魚知道我救了它們的命。”中年男子一下子怔住了,他望著眼前這個男孩,又高興又激動地重復著:“小魚知道,小魚在乎。”孩子憑著自己的執著,盡可能地挽救了一條條小魚的生命,而大人之所以會麻木,是因為大人理智了,他們認為有許多事情是沒有必要去傻做的。
孩子憑著對事物的敏感以及接受能力的優勢,獲得對成年人進行反向影響的能力。
孩子對成人的積極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成年人看來是不成熟的社會性,如孩子的童真,即原生命形態中尚未受到污染的美好品質;二是孩子正在發展的社會性,特別是那些符合時代精神的社會性。
畢淑敏的兒子在家里亂翻母親的雜志,還對母親說:“我準備到日本旅游一次。”因為他經常突發奇想,畢淑敏沒有理他。
他說:“你為什么不發表看法?難道不覺得我很有勇氣嗎?”
畢淑敏說:“是啊,很勇敢,可是世界上有些事并不單是勇敢就夠的。比如這件事吧,還得有錢。”
他很鄭重地說:“這上面寫著本市將要舉辦一個有關宗教博物館建筑創意征文比賽,金牌獲得者可以免費到日本觀光旅游。”說著,把一個海外刊物遞給畢淑敏。
畢淑敏看也不看,說:“關于宗教,你懂得多少?關于建筑,你懂得多少?金牌銀牌歷來都只有一塊,多么激烈的競爭!你還是好好做功課吧。”
兒子毫不氣餒地說:“可是我有創意啊,比如這個博物館里可以點上藏香,給人一種濃郁的宗教氣氛,還可以賣齋飯,讓參觀的人立體地感受宗教,也可以播放佛教音樂,您從少林寺帶回來的藥師菩薩曲,聽的時候就可以讓人感到很寧靜……”
兒子仍然在絮絮叨叨地講著自己的創意,但畢淑敏和多數母親一樣,對兒子的創意并不感興趣,而且,她和多數成年人一樣,對這些大膽的創意沒有信心,她更關心的是孩子的成績。對于兒子的瘋狂舉動,她嘆了一口氣說:“好了,隨你瞎想好了,不過我要提醒你一句,對于一個學生來說,我以為最好的創意莫過于一個好成績了。”
很長時間過去了,當畢淑敏淡忘了這件事的時候,她的兒子收到了一封請柬,邀請他去參加海外頒獎儀式。他竟然獲得了創意銀牌獎!這與不成熟的社會性相對,孩子們能更好地融入現今的社會,他們樂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主體性強,平等意識和批判精神強,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較強,公民意識較強,興趣愛好廣泛,這些都是為人父母者應該學習的。
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孩子,他們的接觸面非常廣,善于接受新事物,父母只有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悟出該向孩子學習什么。
(1)學會欣賞孩子的優點是向孩子學習的首要條件。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如何看孩子的優缺點就成為問題的關鍵。優秀的父母總是善于發現孩子的長處而及時、熱情地欣賞孩子的優點,這也是比較有效的教子之方。
(2)向孩子學習,請拿出你的真誠。欣賞孩子不可以無中生有,而要中肯,讓他們恰如其分地了解自己,將自信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反之,無中生有地表揚孩子,也許會被孩子視為虛偽和廉價,自然起不到激勵作用,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
(3)努力做孩子的好伙伴應成為父母的追求。教育效果與感情深淺關系極大,因此,盡可能多地與孩子一起活動,做平等的、受歡迎的一員,與孩子建立真摯深厚的感情,這樣,他們會主動告訴你自己學到的新東西。
(4)建立對話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我們倡導成年人與未成年人互為師生。運用這種模式,成年人可以通過自己比較穩定的價值觀影響未成年人的情感品質,在情感的理解力、情緒的控制和表達等方面給未成年人以幫助。也可以在高新技能、靈活的信息、開放寬容的思維方式等方面向未成年人學習,有效地實現兩代人共同成長的目標。
敢于向孩子認錯
父母們一直存在自己高于孩子的心態,即使自己做錯,也不會輕易承認錯誤,認為這種做法會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其實,只要敢于向孩子認錯,不但不會降低威信,反而會提升,因為孩子覺得和你是平等的,你是可以信任的人,這樣和孩子的關系自然會親近許多,大多數事情都會合理平等地解決。
其實,當父母和孩子發生沖突時,如果是父母的不對,那就應該誠心誠意地向孩子做檢討。孩子不會因為父母承認了錯誤就懷疑父母,相反,他會覺得這是父母拿自己當大人,是對自己的尊重。
一天晚上,上小學的樂樂開始畫畫,說是課堂上沒有留作業。媽媽覺得現在是學習語文、數學的時候,怎么能畫畫呢?她根本不聽樂樂的解釋,認為他在說謊,一氣之下,還動手撕碎了圖畫本,樂樂傷心地哭了。在證明樂樂沒有說謊后,媽媽很后悔,認為自己太沖動,但一想到身為父母,就應該保持父母的威信,因此一直沒有承認錯誤。長期如此,孩子與媽媽的感情疏遠了,他不會輕易與父母溝通,因為他會覺得父母是不講理、不值得信任的。
作為父母,在自己做錯事情,或是做得不夠好的時候,對孩子說聲“對不起”,向孩子道歉,會在贏得孩子尊重的同時,還培養了孩子的平等意識,這是父母與孩子建立朋友式親子關系的基礎。作為父母,只有和他們做朋友,才能引導他們向著你希望的方向發展。
王先生下班剛回到家,8歲的兒子就迎了上來:“爸爸,我們班李凱昨天拿了一個他爸爸給他買的彩色鉛筆盒,很漂亮,我們班同學都很喜歡。爸爸,你也給我買一個吧。”只要兒子的要求合理,李先生向來是有求必應,于是李先生答應這個周末就去買。
第二天下班,李先生一家人正在看電視,李凱的媽媽來了,她說李凱前天買的那只彩色鉛筆盒不見了,和他們一起玩的小孩子看見是王先生兒子拿了。聽了這話,氣急敗壞的王先生一把抓起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兒子吼道:“你到底拿了沒有?”“沒拿!”兒子倔強地申辯著,眼里噙滿了淚水。見兒子不肯承認,王先生又氣又急,揚起了巴掌,狠狠地打了兒子一個耳光。兒子被王先生打疼了,心里滿是委屈,“哇”的一聲哭了。
幾天后,李凱的媽媽又來到了王先生家,抱歉地說她兒子的彩色鉛筆盒在另一個同學的書包里找到了。那段時間,王先生在兒子面前感覺很難堪,不管王先生為他做什么說什么,他總是不理王先生。
兩周后,是兒子8周歲生日。那天,王先生特意買了一個漂亮的鉛筆盒,放在了他的睡床上,王先生還在鉛筆盒里留了一張紙條:“兒子,爸爸那天錯怪你了,爸爸錯了,原諒爸爸好嗎?”
第二天,王先生下班進家門,只見門口早已放好了拖鞋,里面有一張紙:“爸爸,我原諒你了!”兒子假裝在客廳里看電視,不時用眼角偷偷地看王先生。那一晚,王先生感動得抱著兒子說了一晚的悄悄話。
趙敏的女兒今年9歲了,上三年級。雖然年紀小,但已經能對遇到的事情明辨是非了,有時她還會像個小大人一樣和趙敏爭論。由于女兒自小就很固執,所以平時即便知道自己做錯了,也不肯說對不起。趙敏有意識地用自己的行為去引導她,在生活中如果發現自己做錯了事或者做得不夠好,趙敏會主動向她道歉,并在事后跟她講道理,分析是誰的錯。起初她只接受道歉,自己卻不肯開口,只是在表情上有所表示。但經過幾次之后,現在她已經會開口說對不起。
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也應該帶頭去做,認真做好。當父母違背了自己說過的事后,若敢于向孩子承認錯誤、做檢討,孩子就會感到父母的話真實可信,不是居高臨下的騙人把戲,就會使孩子自覺自愿地按父母的要求去做,自己也勇于承認錯誤、改正缺點。
如果孩子看到父母向自己認錯,就會產生一種“平等”的心理,感到父母把自己當成大人看待而激發出“自我約束,自我限制”的自覺性,就會覺得父母不僅可敬,而且可愛可親。這樣,孩子自然愿意和父母說心里話,有事自然愿意跟父母講。
父母的意見要一致
父母不讓孩子飯前喝飲料,睡前吃巧克力,但是孩子的奶奶允許;媽媽認為孩子應幫助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但是孩子的爸爸卻認為孩子做家務就應得到獎勵……
以上的矛盾和沖突經常會在生活中上演,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態度和方式,所以很多人無法與周圍的親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保持一致,這樣就會難為孩子,讓他們處于無所適從的狀態中。
姍姍每個周末都會去奶奶家,然后周日晚上回到自己家以便周一上學。一次姍姍從奶奶家回來之后,又蹦又跳的,看起來異常興奮。媽媽看到后,就隨口問了一句:“在奶奶家吃的什么,這么高興呀?”姍姍笑著回答道:“一塊大蛋糕和一包巧克力。”聽了這話,媽媽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因為孩子正處于換牙時期,多吃甜食對牙齒的生長很不利。但是孩子只有在周末時才會去奶奶家住,姍姍的媽媽并沒有要求孩子的奶奶與自己的教育方式保持一致,所以孩子在奶奶家時,就會把父母定的規矩忘到腦后,等到孩子回來以后,家長就會習慣性地“召回”那些規矩。
當孩子面對大人們不一致的規矩和要求時,就會感覺困惑,不知道誰制定的規矩最重要,慢慢地就會對所有的規矩和要求持一種不予理睬的態度。所以無論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是老師,對于孩子的要求要保持一致,始終站在統一戰線上。為了保持一致性,成長專家對于以下幾種情況做了分析以幫助父母找到最好的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