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破譯哈佛創意密碼,感受創意思維的力量(4)
書名: 受益一生的哈佛創意課作者名: 盛安之本章字數: 4922字更新時間: 2015-05-27 11:51:14
這個道理其實是馬克思主義的常識。馬克思早就說過,以前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和現實只是從“客體的形式”去理解,而沒有從“主體的方面”去理解。實際上,不論是自覺地還是不自覺地,現實中的人們總是從意義和價值的層面去把握外在世界的,都是從“為我”而不是從“為它”的角度來觀察和理解世界的。說到底,就連所謂“保護生態環境”之類,也不過是站在人類的立場、為了人類自身的利益而已。這就使得追求“純粹客觀”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沒有必要的。
哈佛大學創意課認為,從創意思維的角度來說,必須擺脫所謂“純粹客觀”對思維主體的束縛,自由地發揮其想象力,才能沖破有形的和無形的思維障礙,獲得奇妙的點子。假如在創意思維的一開始,便要求頭腦“要符合實際”“不能胡思亂想”,那么我們的思維就難以發揮其巨大的“超越性”特點,不可能有新的創意產生。我們稍微留心就能看到,對人類歷史影響深遠的“新點子”,在剛產生的時候,幾乎都是“不符合實際的”、“沒有實用價值的”、“純屬胡思亂想”之類的東西。
注意觀察時的盲點
孔夫子帶著他的徒弟們周游列國,在一個國家餓了很多天,好不容易搞到了一點兒米,便讓顏回煮成飯給大家吃。孔夫子看到飯剛煮好,顏回便悄悄地抓了一把飯往嘴里塞。孔夫子很不高興,把顏回訓斥了一頓說:大家都在餓著,你怎么一個人先吃呢?
顏回委屈地說:我剛才打開鍋蓋,看見飯里有一塊很臟的東西,我怕這個臟東西被別人吃掉了,于是我就自己把這個臟米飯吃下去。孔夫子聽后,對這個事情發了一番感慨: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觀察不到的地方,而且每一個人對于眼前的事實和所發生的事情,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加以解釋。這里就會發生許許多多的誤會和錯誤。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君子,就要認識到自己思考中的盲點,對那些察覺不到的地方,要特別地謹慎,不能匆匆忙忙地下結論。
每一個人在觀察和認識事物的時候,都會有自己的盲點,也就是他所看不到的地方。因為每個人頭腦當中都有自己固定化的思維模式。符合這種習慣和模式的事物,我們對它的認識就十分清楚。而超出這個習慣和模式的事物,我們往往加以忽略。而且對于自己認為有意義的那些事物,總是特別注意,總是習慣于按照自己的理解對它們加以把握。所以,每個人的認識和目光,都像一支手電筒,它僅僅照出一個光柱。在光柱之外的事物,都被我們忽略了。
創意思維所得到的結果,應該盡量地全面一些,考慮的問題應盡量周到一些,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徹底的全面”同樣是若隱若現的東西。如果一味地追求“全面性”,也許要失去許多創意的好時機。
有一位辯證法思想家認為,要想全面而徹底地認識任何一個事物,都必須首先認識整個宇宙中的每一個事物。請想一想,你面前的這張木制書桌,要想全面認識這張書桌,必須首先認識其中的木板;要想全面認識那塊木板,必須首先認識剖成木板的那棵樹;要想全面認識那棵樹,必須首先認識養育那棵樹的土壤、雨水、陽光等條件;要想全面認識這幾個條件,還不足以讓你去研究整個宇宙的起源和發展嗎?
你一定聽說過“金銀盾”的故事:一個將軍站在盾牌前面,說盾牌是“金子做的”;另一個將軍站在盾牌后面,說盾牌是“銀子做的”;第三個將軍站在盾牌側面,說盾牌是“金子和銀子做的”。很顯然,前兩位將軍的話是“片面的”,第三位將軍的話是“全面的”,但只是相對于前兩位將軍來說是“全面的”。也許剖開盾牌,發現里面是塊鐵板,金和銀是鍍在外層的。那么,我們能不能從相對的全面出發,逐漸擴展,最后達到“徹底的全面”呢?也許理論上能講得通,但實踐上肯定是辦不到的。這還是由思維對象的無窮多及其屬性和變化的無窮多決定的。
思維無法達到“徹底的全面”,這一事實并不能讓我們感到很悲觀,因為我們本來就不需要它。盲目追尋“徹底的全面性”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莊子筆下的“庖丁”,把一只活生生的牛只看做一堆骨頭和筋肉的組合體,只想著其中骨頭縫的寬窄,這顯然是片面的。庖丁不像農夫那樣,了解牛能拉多重的車,一天吃多少料;庖丁也不像畫家那樣,了解牛在奔跑時的英姿,知道牛抵架時尾巴是夾著還是翹著。庖丁就是庖丁,他不想跟農夫和畫家學習,以便對牛的認識更加全面;對于庖丁的實踐目的來說,“目無全牛”就足夠了。魯迅也曾說過,在中國古代,對人體頸骨的結構研究最透徹的,不是醫生(中醫不重解剖),而是劊子手。
隨著實踐目的的改變,人們對事物認識的重點就從一個方面轉到另一個方面。空調廠商經常說,“據科學家預言,地球將變得越來越熱”;而電暖氣商則說:“據另一些科學家預言,地球將變得越來越冷。”雙方都沒有講錯,都選取了于自己有利的科學家預言。
全面性問題對于創意思維具有雙重意義。有些時候,我們放開眼界,打破某一種片面性,就可以獲得新創意;而在另一些時候,我們固守某一種片面性,沿著這個片面性“一條黑路走到底”,同樣能夠得到某種創意——正如有位哲人所說,“真理就是最偏的偏見”。
在現實生活中,達到相對全面性的方法之一,就是把不同人的觀點和思路結合起來,從中找出創意的幼芽。因為每個人觀察問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以及對待某些問題的態度,都有自己的特殊之處,不可能與別人完全相同。聽取別人的觀點,就等于自己多了一種思考問題的角度、方法和態度,新奇的創意往往蘊含在新奇的角度之中。
本質與主流的凸現
盡管我們無法獲得“純粹客觀”,無法達到“徹底的全面”,但是我們還有一種補救的辦法,那就是抓住思維對象的本質和主流。
歷史上有不少的哲學家,也把獲得“永恒真理”的希望寄托在“本質和主流”的身上。他們認為,在思維和認識的過程中,只要抓住了某些重要的對象,抓住了一個對象的某些重要屬性,也就抓住了整個對象的“本質”和“主流”,就能夠以簡馭繁,“綱舉目張”。舍掉某些無足輕重的對象,舍掉對象的某些無足輕重的屬性,并不妨害我們對整個對象的把握,“永恒真理”仍然是可望又可及的東西。
從人們的實際思維進程來看,問題并非如此簡單。
你的面前擺著啤酒瓶,一只普普通通的啤酒瓶。請想一想,它的“本質和主流”是什么?你想用這只瓶來裝醬油,那么它的牢固、不滲漏、密封、不透光等屬性就成了“本質和主流”;你的兒子想用這只瓶來裝蝴蝶,那么它的透氣性、透光性就成了“本質和主流”,不具備這兩個屬性的瓶子就意味著“本質”上不合格;你的朋友想把這個瓶子磕掉瓶底當做自衛武器,那么瓶子的硬度就上升為“本質和主流”的屬性,而瓶子的透光之類的屬性則成了無足輕重的“非本質”的“支流”問題。
你的面前放著一部《紅樓夢》,就是曹雪芹和高鶚兩人合著的《紅樓夢》。請想一想,這部書的“本質和主流”(即主題思想)是什么?是一部“自然主義的自傳”?是一部有傷風化的“誨淫之作”?是一部“反清排滿”的“革命者的啟蒙”?是一部宣揚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哲理書?是一部展示“封建社會衰亡”的歷史教科書?還是一部兼容以上各項內容的“大雜燴”……
我們思考的各種對象和每一對象的各種屬性,其本身是紛然雜陳、平起平坐的,無所謂“本質”或“非本質”,“主流”或“支流”,就像康德所說的“物自體”,是混沌一團的東西。
只是當它們進入頭腦之后,在思維主體的實踐目的、價值模式等思維手段的操作下,不同的對象和同一對象的不同屬性才排列出主次輕重的順序,它們的“本質和主流”方才凸現出來。
結果,在不同思維主體的不同實踐目的、不同價值模式的操作下,同一對象的本質和主流就會顯示出差異。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見到兩人在不停地爭論:某事從“主流”上看是“好事”還是“壞事”,某人從“本質”上說是“好人”還是“壞人”,等等。在這一類爭論中,有時有正誤之分,有時則沒有正誤的問題,只是爭論者各自的衡量尺度不同。
哈佛大學創意課指出,從創意角度來說,我們不應局限于對事物現有的“本質和主流”的認識,而應該挖掘出同一事物的新本質和新主流。
說到底,每一種具體的事物和觀念都具有無窮多的屬性,因而也具有無窮多的“本質和主流”。只要調整一下思維主體的各種操作手段,就能發現舊事物中未為人知的“本質和主流”,創意便由此而生。
這類創意事例俯拾皆是。比如,《西游記》這部書的“本質和主流”(主題思想)是什么?你一定知道,那是一部反映正義戰勝邪惡的神話小說,還有其他說法嗎?它的主題是不是反映了“儒釋道合流”?還有比這更邪乎的看法:《西游記》是一部“密碼書”!
第五課 揭示創意思維提升的途徑
關于一個人創意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哈佛專家做過許多實驗。根據實驗的結果來,哈佛專家認為影響創意思維程度的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先天賦予的能力,二是生活實踐的影響,三是科學的思維訓練。
天賦的創意能力
首先測試自己的創意精神,找到自己的弱項和不足之處,以便自己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意訓練。
(1)我喜歡試著對事情或問題作猜測,即使不一定都猜對也無所謂。
(2)我喜歡仔細觀察我沒有看過的東西,以了解詳細的情形。
(3)我喜歡聽變化多端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
(4)畫圖時我喜歡臨摹別人的作品。
(5)我喜歡利用舊報紙、舊日歷及舊罐頭等廢物來做成各種好玩的東西。
(6)我喜歡幻想一些我想知道或想做的事。
(7)如果事情不能一次完成,我會繼續嘗試,直到成功為止。
(8)做功課時我喜歡參考各種不同的資料,以便得到多方面的了解。
(9)我喜歡用相同的方法做事情,不喜歡去找其他新的方法。
(10)我喜歡探究事情的真假。
(11)我喜歡做許多新鮮的事。
(12)我不喜歡交新朋友。
(13)我喜歡想一些不會在我身上發生的事情。
(14)我喜歡想象有一天能成為藝術家、音樂家或詩人。
(15)我會因為一些令人興奮的念頭而忘記了其他的事。
(16)我寧愿生活在太空站,也不喜歡住在地球上。
(17)我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有固定的答案。
(18)我喜歡與眾不同的事情。
(19)我常想要知道別人正在想什么。
(20)我喜歡故事或電視節目所展現的事。
(21)我喜歡和朋友一起,和他們分享我的想法。
(22)如果一本故事書的最后一頁被撕掉了,我就自己編造一個故事,把結局補上去。
(23)我想做一些別人從沒想過的事情。
(24)嘗試新的游戲和活動,是一件有趣的事。
(25)我不喜歡太多的規則限制。
(26)我喜歡解決問題,即使沒有正確的答案也沒關系。
(27)有許多事情我都很想親自去嘗試。
(28)我喜歡唱沒有人知道的新歌。
(29)我不喜歡在別人面前發表意見。
(30)當我讀小說或看電視時,我喜歡把自己想成故事中的人物。
(31)我喜歡幻想2億年前人類生活的情形。
(32)我常想自己編一首新歌。
(33)我喜歡翻箱倒柜,看看有些什么東西在里面。
(34)畫圖時,我很喜歡改變各種東西的顏色和形狀。
(35)我不敢確定我對事情的看法都是對的。
(36)對于一件事情先猜猜看,然后再看是不是猜對了,這種方法很有趣。
(37)玩猜謎之類的游戲很有趣,因為我想要知道結果如何。
(38)我對機器有興趣,也很想知道它里面是什么樣子,以及它是怎樣轉動的。
(39)我喜歡可以拆開來的玩具。
(40)我喜歡想一些新點子,即使用不著也無所謂。
(41)一篇好的文章應該包含許多不同的意見或觀點。
(42)為將來可能發生的問題找答案,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
(43)我喜歡嘗試新的事情,目的只是為了想知道會有什么結果。
(44)玩游戲時,我通常是有興趣參加,而不在乎輸贏。
(45)我喜歡想一些別人常常談過的事情。
(46)當我看到一張陌生人的照片時,我喜歡去猜測他是怎么樣的一個人。
(47)我喜歡翻閱書籍及雜志,但只想知道它的內容是什么。
(48)我不喜歡探尋事情發生的各種原因。
(49)我喜歡問一些別人沒有想到的問題。
“天賦能力”絕不意味著不需要任何外界條件,它只是一種資質、一種傾向,一旦遇到合適的條件,“天賦能力”才能夠充分地展現出來。“天賦能力”往往以潛在的方式存在,它主要來自于遺傳以及早期胎兒的發育過程。萬一缺少必要的現實條件,“天賦”再高的人也無能為力。
來自環境的影響
環境對創意的影響可比喻為一盆花。品種好的君子蘭,在適宜的水土肥料等條件下,會長出又寬又厚的葉片;如果缺乏適宜的水土條件,它也會變得枯黃。反過來說,如果君子蘭本身的品種不好,那么任你提供什么樣的水土肥料也無濟于事,它只能長出又薄又窄的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