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破譯哈佛創(chuàng)意密碼,感受創(chuàng)意思維的力量(3)

第三課 洞悉創(chuàng)意運行的過程

哈佛大學創(chuàng)意課闡明,人的頭腦并不是一塊被動的“白板”,其中已經(jīng)裝填了“實踐目的”、“價值模式”、“知識儲備”等內(nèi)容。頭腦把這些內(nèi)容當做武器,向外界對象的三個“無窮多”提出挑戰(zhàn),并把它們打得落花流水——使三個“無窮”變成了三個“有窮”,并將其順利地吸收到頭腦里,成為新的觀念、創(chuàng)意、方法或解決問題的方案。在這個過程中,針對外界對象的三個“無窮多”,頭腦采用了三種戰(zhàn)術加以各個擊破。這三種戰(zhàn)術就是“屬性抽象”、“對象選取”和“動態(tài)截取”。

從無窮多的屬性中抽象所需的部分

我們頭腦所思維的每一種對象和問題,都具有無窮無盡的屬性。但是沒關系,頭腦用“屬性抽象”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所謂抽象,就是從每一對象所具有的無窮多的屬性中抽取出一種或幾種屬性,頭腦只思考這幾種經(jīng)過抽象而來的屬性。這樣一來,無窮多的屬性就變?yōu)閿?shù)量有限的屬性了。

抽象是人們認識外界事物必不可少的手段,因為頭腦無法處理具體事物無窮多的屬性。抽象使得事物變得簡單,不同事物之間的共同性便顯示出來了。

狗,世界上十分常見的一種家養(yǎng)動物。在英國,人們把“忠誠于主人”看做狗的第一屬性,因而“狗”在英語中常常與美好的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以用來形容小孩或老人,并無任何貶義。而在中國,人們把“下賤地追隨別人”看做狗的第一屬性,因而“狗”這個詞在漢語中帶有明顯的貶義:“走狗”“狗眼看人”“狗仗人勢”“狐朋狗友”等。請仔細想一想,狗身上的屬性其實是無窮無盡的。

“饑不擇食”,意思是說,極度的饑餓者看見客觀的食物,只選取了它的一種屬性——充饑性,而對于食物的色、香、味、形等屬性全都舍棄了,未納入思維的范圍。這是由饑餓者的實踐目的和價值模式所決定的。

前邊提到的那位萊布尼茨,他給國王講了“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之后,接著又講了第二個論點:“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不同的樹葉。”國王還是不相信,又讓宮女們到后花園去找,結(jié)果仍然一無所獲。其實道理很簡單,每片樹葉各自都有無窮多的屬性,只需在兩個無窮系列中抽象出一對相同的屬性就夠了,這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至于兩片樹葉之間的無窮多的差異點,只需舍象(即舍去對象中其余未被抽取的無窮多的屬性而暫時不予理睬)就行了。

哈佛大學創(chuàng)意課闡明,任何兩種以上的事物,無論其差別多么巨大,我們的頭腦都能在它們中間找出共同點,也就是抽象出共同的屬性。這也是創(chuàng)意思維經(jīng)常使用的具體方法之一。另外,當我們能夠把曾經(jīng)舍象的屬性撿起來,重新加以認真思考的時候,往往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新天地,產(chǎn)生新的創(chuàng)意。正如對某個具體人的評價,我們很容易夾雜著個人感情,“愛而忘其惡,恨而忘其善”。也許有一天你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多年的老朋友也會做出很卑鄙的事情。

從無窮多的對象中選取需要的部分

有一天吃晚飯的時候,正在上小學的弟弟給全家人提出了一個很奇怪的問題:“要是全世界的電話線路都斷掉了,會產(chǎn)生什么結(jié)果?”當醫(yī)生的爸爸回答說:“病危的人就不能得到及時的救治,使死亡率上升。”善于持家的媽媽高興地說:“那太好了,我們就不用付電話費了!”當消防隊員的哥哥回答說:“報警速度將會降低,火災的損失將大大增加。”熱戀中的姐姐回答說:“兩人約會的次數(shù)一定會大大減少。”

從創(chuàng)意的角度來說,準確地選取與特定問題有關聯(lián)的外界對象,是獲得創(chuàng)意的基本前提。我們的思維能力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處理無窮的信息。問題在于,我們的頭腦應該牢記著,進入思維過程的對象并非所有的對象,還有無窮多的對象因為沒有獲得入場券而只能待在頭腦之外。

由于每個人在實踐目的、價值模式、知識儲備等方面不完全相同,因而各人對同一群對象的選取也不會完全相同。你認為老師講的A觀點很重要,因而留下很深的記憶;另外一位可能會認為,B觀點才是重要的,而A觀點毫無獨特之處,早把它忘得一干二凈;還有一位也許會認為A和B都無足輕重,而C才是至關重要的觀點;等等。

幾位學生坐在教室里,專心致志地聽老師講課。他們可以一邊聽課一邊記筆記。下課后,分別請他們復述一下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nèi)容。復述的結(jié)果也許會令你大吃一驚。你發(fā)現(xiàn)不同學生的復述差別很大。而且復述差別的程度,與學生之間在觀念和文化方面的差別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說,學生之間的差別越大,他們的復述之間的差別也越大。如果這些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度,那么他們的復述簡直會有天壤之別,使人感到他們并不是在復述同一個老師的同一次講課。這就是頭腦對外界對象選取的結(jié)果。

面對周圍無窮多的事物和觀念,我們的頭腦首先對它們進行篩選,每次只選取一個或少數(shù)幾個對象,被選取的對象進入頭腦參與思維。而其余沒有被選取的對象,便遭到了摒棄。經(jīng)過這樣的處理,本來數(shù)量無窮多的可供思維的外界對象,就變成數(shù)量有限的少數(shù)幾個對象了,頭腦就能夠?qū)λ鼈冞M行深入而細致的思考。

從無窮多的變化中截取所需的片段

外界的對象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著無窮無盡的變化,以至于很難把握事物的本來面目。我們的頭腦采取了“動態(tài)截取”的手段,把連續(xù)變化中的事物一段一段地剖開,從一個或幾個剖面來思考事物,從而把事物無窮的變化轉(zhuǎn)化成了有限的變化;把動態(tài)的事物凝固成了靜態(tài)的事物,這樣思考起來就方便多了。

一塊面包,它以前不是面包,以后也肯定不會是面包,但是,只要它現(xiàn)在是面包,我們就只把它當做面包看待,而不去考慮它的“歷史”和“未來”。英國哲學家休謨曾經(jīng)警告我們,你手里拿的面包能不能營養(yǎng)自己的身體,這并不能根據(jù)過去的經(jīng)驗推斷出來,因為誰都無法保證過去與未來的“齊一性”。但是那不過是思想家頭腦中的推論,現(xiàn)實中肚子餓了想吃面包的人,是想不到那么多的。

對外界事物的“動態(tài)截取”還有一種含義,就是忽略其微小的變化。只要事物沒有發(fā)生本質(zhì)性的重大變化,我們都可以認為事物是靜止的——盡管其中細小的變化一刻也沒有停止過。這不失為一種簡便而實用的方法。從這樣的觀點來看,人是能夠“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盡管河中的流水滾滾不停,但是這條河的位置、長度、寬度、水質(zhì)等基本方面沒有改變,我們不妨還把它當做原來的那條河看待。比如黃河,數(shù)千年流水不止,而且改道許多次,但是大家習慣上認為那還是同一條黃河。

抓住事物細小的變化不放,常常是詭辯論者的拿手好戲。據(jù)說,有個人借了別人的錢,別人來討,他不認賬,說:“借錢時候的我已經(jīng)不是今天的我了,變化很大,判若兩人,因而你不應該向我討債。”

這也許只是一個笑話,但是深入地想一想,問題并不那么簡單。究竟哪些變化屬于“細小的”而可以忽略不計,哪些變化是“本質(zhì)性的”而必須予以考慮呢?換句話說,我們頭腦對處在變化中的事物的“截取點”應該定在哪里呢?如果能夠打破常規(guī),變更一種“截取點”,那就會產(chǎn)生一種不同尋常的觀念。這就是創(chuàng)意。比如,一個人總是從一個受精卵逐漸長大的,那么長到多大才算是一個“人”呢?這時的“截取點”就有了差異。在某些落后地區(qū),溺嬰并不算“殺人”;而在西方的一些國家,懷孕四個月以上的墮胎就犯了“殺人罪”;而某些宗教團體甚至主張“避孕就是殺人”。

哈佛大學創(chuàng)意課指出,客觀事物的發(fā)展是持續(xù)不斷的,而發(fā)展的階段則是由頭腦的思維來劃分的。劃分的標準變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也就變了,創(chuàng)意的萌芽便顯示出來。

第四課 考察創(chuàng)意活動的結(jié)果

在我國古代的“八仙”傳說中,那位“張果老”總是喜歡倒騎著毛驢,四處游蕩。現(xiàn)在,請您仔細想一想:究竟是張果老騎錯了方向呢,還是那頭毛驢站錯了方向?

一般來說,頭腦中的思維結(jié)果應該與客觀外界的思維對象相吻合。換句話說,頭腦應該“客觀地”、“全面地”把握思維對象的“本質(zhì)”和“主流”。然而,人們的實際思維過程卻并非如此簡單。在許多情況下,創(chuàng)意思維的結(jié)果變得似是而非,或者似非而是,難以簡單地斷言為“真理”或者“謬誤”。因此,哈佛大學創(chuàng)意課特別注重對創(chuàng)意活動結(jié)果的考察。

思維觀念的普遍性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在《三松堂自序》那本書里,曾經(jīng)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哲學家餓了,就讓他的學生到街上去買一塊面包。學生到街上轉(zhuǎn)了一圈,空著手回來了,對老師說:“街上只有圓面包和長面包,沒有您要買的那種(既不長又不圓的)‘面包’。”于是,哲學家就讓學生去買一塊“圓面包”。學生到街上轉(zhuǎn)了一圈,又空著手回來了,對老師說:“街上只有黑面圓面包和白面圓面包,沒有您要買的那種(既不是黑面也不是白面的)‘圓面包’。”于是,哲學家就讓學生去買一塊“白面圓面包”。學生到街上轉(zhuǎn)了一圈,還是空著手回來了,對老師說:“街上只有冷的白面圓面包和熱的白面圓面包,沒有您要買的那種(不冷又不熱的)‘白面圓面包’。”

于是……結(jié)果不用多說,那個學生永遠不可能買來面包,而那位哲學家只能等著餓死了。

外界的客觀事物是具體的、個別的、擁有無窮多的屬性的,從而使得相互之間千差萬別,正如萊布尼茨所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但是,當這些事物成為思維對象,經(jīng)過篩選而進入頭腦,最終形成觀念、思想和計劃之后,它們自身卻發(fā)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那就是具體性、個別性和千差萬別性的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抽象性、普遍性、一般性和共同性。

外界事物與頭腦觀念之間的鴻溝,是哲學所要研究的基本問題。正因為事關重大,中外哲學家們(特別是西方傳統(tǒng)的哲學家們)為填平這個鴻溝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黑格爾曾設想過“具體概念(包含差異性的觀念)”;馬克思求助于現(xiàn)實的社會實踐;現(xiàn)代分析哲學則要求“改善”哲學所使用的“語言”,甚至想給頭腦中的觀念各自“編號”,使之與外界的事物一一對應。

這間教室里有許多張桌子,而整個世界上還有數(shù)不清的桌子,其中的每一張桌子都與別的桌子不完全相同。我們的頭腦中有一個“桌子”觀念,但并沒有千千萬萬個“桌子”觀念。一個“桌子”觀念便足以概括和代表現(xiàn)實世界中存在的數(shù)不清的桌子。而且,“桌子”觀念只有少數(shù)幾個屬性,而舍棄了現(xiàn)實中桌子其余的無窮多種屬性。圓形的、方形的都是“桌子”,三條腿的、四條腿的都是“桌子”,鐵的、木的、塑料的都是“桌子”,高的、矮的、軟的、硬的、光滑的、粗糙的……統(tǒng)統(tǒng)都能納入“桌子”這一觀念中。

這正是人們的頭腦運用“選取”、“抽象”和“截取”等思維能力的結(jié)果。這些能力曾經(jīng)是人類智力發(fā)展水平最主要的標志,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否認,這些能力卻造成了外界對象與頭腦觀念之間的鴻溝。從更大的視野來看,這條鴻溝是人類所有理論錯誤和所有實踐失敗的總根源。

對于創(chuàng)意思維的結(jié)果,人們總是希望它們盡量少一些“主觀偏見”的色彩,盡量“客觀”一些。不過,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認識問題。

在哲學思想史上,有一種唯物主義曾經(jīng)認為,“純粹客觀”是脫離人而存在的、能夠被思維主體所徹底認識和把握的東西。在他們看來,面對同一個外界對象,不同的人應該得出相同的觀念和結(jié)論;如果他們之間的觀念或者結(jié)論有差別,那么其中必然有的正確有的錯誤。然而,實際發(fā)生的情況并不如此簡單。

一朵淡淡的紅花,開放在馬路邊。詩人走過來,看到那朵花是“美好春天的使者”;植物學家走過來,看到那朵花是“草本復葉的薔薇科植物”;藥物學家走過來,看到那朵花是“具清涼解毒功效、可焙干煎服的止痛藥”;最后,清潔工人走過來,把那朵花看成“有礙市容的東西”而掃進了垃圾箱……那朵淡淡的紅花到底是什么?哪個人的看法是“純粹客觀”而毫無“偏見”的?

歷史上有一位名叫曹操的人。晉代人寫了一部《曹操傳》,說他是“蓋世英雄”;明代人寫了一部《曹操傳》,說他是“亂世奸雄”;當代人寫了一部《曹操傳》,說他是“法家代表人物”;美國人寫了一部《曹操傳》,說他是“東方文化的果實”……曹操究竟是什么人?難道真如意大利哲學家克羅奇所說的那樣,“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

我們面臨著一個意義與價值的世界,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也許應該歸結(jié)到外界對象和主觀思維兩個方面。所謂“純粹客觀”的事物和現(xiàn)象,其自身具有無窮多的對象、無窮多的屬性和無窮多的變化,要想“真實”而毫無偏差地把握某個事物,就有必要對所有這些對象和屬性毫無遺漏地予以認識,然而這是根本做不到的。

于是,無可奈何的頭腦只能選取、抽象和截取。由于不同的頭腦具有不同的實踐目的和價值模式等內(nèi)容,因而不同的頭腦也就具有不同的選取、抽象和截取的標準,并由此產(chǎn)生出不同的思維結(jié)果。

當然,不同的人之間,思維的結(jié)果只是“不完全相同”,而不是“完全不相同”。因為整個人類在生理結(jié)構(gòu)、基本需求與外部環(huán)境的關系等方面,沒有太大的差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伦市| 安义县| 阳信县| 浏阳市| 汝州市| 南木林县| 肥西县| 玛曲县| 壶关县| 哈尔滨市| 安多县| 定安县| 安顺市| 怀安县| 富锦市| 深圳市| 安乡县| 平昌县| 克拉玛依市| 金堂县| 沙坪坝区| 巴彦淖尔市| 会昌县| 大田县| 霍州市| 务川| 青阳县| 蒙自县| 涪陵区| 湖州市| 漾濞| 安顺市| 邓州市| 榆社县| 华坪县| 辽宁省| 深圳市| 顺平县| 沅江市| 阿拉善左旗| 龙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