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破譯哈佛創意密碼,感受創意思維的力量(2)

第二課 剖析創意主體的特征

什么是創意的主體?簡單地說就是人的頭腦,它是有理智、能思維、可以進行創意活動的總司令部。對于人的頭腦,哈佛大學創意課指出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研究:一是從生理學和腦科學的角度;二是從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以下內容從這兩個角度來探討創意思維主體的主要內容,及其對創意思維的影響。

大腦是怎樣運行的

18世紀的機械唯物主義者認為,人的頭腦在認識外界的事物之前,是空無一物的,就像一塊干干凈凈的“白板”;當需要認識的東西——如自然的事物、社會的活動或別人的思想觀念等——進入頭腦之后,便能夠清晰地印在這塊“白板”上。外界有什么樣的東西,“白板”上就有什么樣的東西;反過來說,“白板”上所有的東西,也一定能夠在外界事物中找到原型。按照“白板論”的觀點,比如說,我閉上雙眼,任何東西都看不到,處在“一片空白”的狀態;然后我猛一睜眼,那么處在我視域之內的所有東西——圖書、稿紙、眼鏡、水杯、圓珠筆等都會毫無遺漏地通過我的雙眼進入頭腦。而我的頭腦對于來自外界的“客人”則是一視同仁,兼收并蓄的。如此一來,便很難產生“創意”“發明”之類的事情了。

然而,頭腦的實際運作情況并非如此。人腦是地球、宇宙的全息照片。這是腦科學研究者作出的一個重要推論,并引起巨大反響。

根據全息論,人腦跟全息照片是同一原理。全息攝影能將整體的任何部分、任何片斷都攝下來,產生一種真正的三維空間效果。假如你拍攝一張桌子,然后把照片撕碎,每一個碎片顯示的不是這桌子的部分,而是顯示桌子的整體。科學研究者和心理學家們考慮,全息照片應當與人腦相似。他們堅持認為,人腦是作為一個整體在工作的——它的部分,甚至小到一個腦細胞,都可能反映整個大腦的活動。而且人腦是整個地球乃至整個宇宙的全息照片。約瑟夫·契爾頓·皮爾斯在《奇妙的幼兒》中寫道:“新生兒的大腦,作為一張全息照片的碎片,必須接受地球全息照片的感光,并與地球相互作用,以達到清晰化,或者說調整好人腦照片的焦距,如果把一個初生兒的大腦隔絕在屋子里,不讓它與地球相互作用,那么清晰化就不可能達到……人腦越是長大,越是精致,全息效果也越好,人腦與地球相互作用的智慧或能力也越大。”

另一位心理學家普里伯姆把這種全息攝影的紀錄進一步引申,他認為:假如人腦中真有這種全息照片,那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利用各種信息頻率在人腦中儲存事物。然后我們就可以用線性的或空間的方式把這些信息讀出來。線性的方式是在一段時間內陸續進行的,空間的方式是在同一時間內進行的。空間和時間并不存在于大腦中,它們是從大腦中讀出來的……全息照片的每一部分包含著整體。這樣,全部信息都在其中了,只是觀察角度和觀點略有不同罷了。

既然我們的大腦是對地球、宇宙的全息攝影,底片就存于腦中。那么攝影、攝像就一定是大腦運行的重要方式了,也可以說,通過使大腦攝影、攝像、拍照,可以數以百倍地提高用腦效率。那么大腦的攝影、拍照功能又是怎樣運行的呢?

人腦的大部分記憶,是將情景以模糊的圖像存入右腦,就如同錄像帶的工作原理一樣。信息是以某種圖畫、形象,像電影膠片似的記入右腦的。所謂思考,就是左腦一邊“觀察”右腦所描繪的圖像,一邊把它符號化、語言化的過程。所以左腦具有很強的工具性質,它負責把右腦的形象思維轉換成語言。

被人們稱為天才的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思考問題時,不是用語言進行思考,而是用活動的跳躍的形象進行思考。當這種思考完成以后,我要花大力氣把它們轉換成語言。”可見,我們在進行思考的時候,首先需要右腦非語言化的“信息錄音帶”(即記憶貯存)描繪出具體的形象。

左腦的功能可以為電腦取而代之,那么人對大腦的開發的必然選擇就是開發右腦,啟動全腦了,而右腦的功能突出表現為類型識別能力、圖形認識能力、空間認識能力、繪畫認識能力、形象認識能力,可以概括為一個字就是“像”,有的心理學家將其稱為心像或心理圖像。

可以說,右腦最突出的功能就是像的功能,它能夠大顯身手、大顯神威的就是攝像、顯像的功能。

“思想”是左腦的功能。那么右腦的以呈“像”為主的功能,我們稱為什么呢?稱為思像。思像主要指的是右腦的運行狀態。

如果說右腦有個軟件的話,那么這個軟件就是思像,是思像軟件,它區別于左腦的軟件——思想,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二者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啊!

提出思像這一概念,還有一層意思:我們說思像是右腦的軟件、思想是左腦的軟件,并不是說思想與思像、左腦與右腦就毫不搭界,徹底區別開來,而是思想與思像,左腦與右腦是相通相連的,其邏輯語言功能也好,顯像功能也好,并非單獨左腦的運動或單獨右腦的運動,而是左右腦并用的全腦的啟動。如果把左腦、右腦割裂開來看,那就錯了。因而,思像這一概念的提出,一是考慮了右腦的像的功能,二是同時考慮了左腦的語言邏輯功能,其中以像為主,也就是說思像包含著“思”與“像”兩重意思。“思”指語言邏輯,“像”指思像。這樣,思像反映的就是以啟動、開發右腦為主而帶動、激活全腦的用腦過程。

這是有科學依據的。腦科學也是在不斷發展的,人們對大腦尤其是右腦的認識不斷深化,美國藝術家兼教育學家奈德·赫曼提出了一種新全腦理論,同時開發出相應的全腦技術。這種全腦理論重視了腦部的邊緣系統。腦部的邊緣部位是個相當小而復雜的組織,分跨在大腦的左右兩半邊。這部分組織在人腦上是看不見的,只有將腦部細細解剖開,才可以發現。邊緣系統日益得到人們的重視,被稱為“大腦中的大腦”。這種新全腦理論不是將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腦,而是分為左上腦、左下腦、右上腦、右下腦4個象限。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多項全美大獎,被譽為是“劃時代的貢獻之一”,并且相應的全腦訓練已在全球推廣。

頭腦中的調色筆

經驗證明,我們的頭腦并不像一塊“白板”,而是更像一塊“調色板”。頭腦把外界輸入的各類信息經過調色處理之后,進而畫出一幅幅色彩鮮艷的圖畫。這也是頭腦能夠產生創意思維的現實根據。

每個人的頭腦都擁有許多種調色筆,其中較為重要的幾種是:實踐目的、價值模式、知識儲備等。

一、頭腦中的實踐目的

就是我們在思考事物或者解決問題時所要達到的目標,其語言表達式就是:“為了……”每個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預先有一個明確的目的,這個目的指導著我們的思考和行為,并且自己能夠意識到目的的存在,并能想象目的實現以后的美好情景。

我投稿發表文章,是為了交流學術觀點,或者僅僅是為了拿到稿費;你報名參加函授,是為了學到知識,或者是為了獲得文憑;他夜以繼日地搞些小發明,是為了造福社會,也許是為了討好女朋友……于是,我們的頭腦就產生了“偏心眼”:對于符合自己實踐目的的事物和問題,將會給予加倍的注意;而對于那些與實踐目的無關的東西,那就對不起了,一律拒之于千里之外。

在某國警官學校,畢業班學員正端坐在三樓的教室里,神情緊張地等待著即將來臨的畢業考試。只見考官走進教室,邁向講臺,對學員們說:“全體注意,現在考試開始!請你們立即跑步到一樓,然后跑步返回教室!”

學員們盡管迷惑不解,但是只能服從命令。他們趕快跑到樓下,并接著又跑回三樓的教室。學員們剛坐下喘息未定,考官的問題已經出來了:“請問:從一樓到三樓,共有幾級樓梯?”

這次警官考試是意味深長的,能夠考滿分的學員大概不會有很多。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樓梯只是上樓下樓的通道,能夠達到這個實踐目的就行了,而沒有必要關心它究竟有幾級;但是對于一名警官來說,他應該具有比常人更為敏銳的觀察力,能夠打破通常的“實踐目的”對自己眼界的約束,以便發現與“偵破案件”這一實踐目的相關的各類信息。我們讀《福爾摩斯探案》時便經常看到,福爾摩斯的創意思維主要表現在,他能夠從普通人所忽略的蛛絲馬跡中找出案件的關鍵線索。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有句名言:“熟知非真知。”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請想一想,為什么“熟視”卻“無睹”?某些事物一千次、一萬次地出現在我們的視域內,我們卻“視而不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那些事物不符合我們的實踐目的,頭腦感到沒有必要去理睬它們。比如,你家碟子上的花紋是什么樣的?希特勒的“納粹黨標志”是左旋的還是右旋的?類似的問題有許多,你大概都回答不上來。

再想一想,為什么“充耳”卻“不聞”?某種聲音一千次、一萬次地回響在我們的耳畔,我們卻聽不到。原因同樣在于,那種聲音是實踐目的之外的東西,頭腦沒有義務去感受它。比如,你家冰箱多長時間工作一次?每次工作多長時間?你在讀小說或寫文章的時候,還能聽見身邊鬧鐘的“滴答”聲嗎?對于這類問題,你的回答大概都是否定的。

二、思考之前的知識儲備

著名物理學家費米在一次講演中曾經提到這樣一個問題:“芝加哥市需要多少位鋼琴調音師?”然后,費米自己解答說:“假設芝加哥有300萬人口,按每個家庭4人,而全市1/3的家庭有鋼琴計算,那么芝加哥共有25萬架鋼琴。每年有1/5的鋼琴需要調音,那么,一年共需調音5萬次。每個調音師每天能調好4架鋼琴,一年工作250天,共能調好1000架鋼琴,是所需調音量的1/50。由此推斷,芝加哥共需要50位鋼琴調音師。”

這是一個典型的“連鎖比例推論法”,在解決實際問題和獲得思維創意的過程中經常被采用。在這種推論中,需要很多預備性知識做基礎。比如,你應該知道“有鋼琴家庭”所占的比例、調音師的工作效率、工作時間等。

在進行任何一項創意思維之前,我們頭腦中總要有一些預備性的知識。頭腦把這些知識當做鋪墊或者跳板,然后構想出改進物品或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知識自身就隱含著某種價值觀念,并構成一種特定的框架,從而對頭腦的觀察范圍和思考偏向作了預先的規定。凡是與這種規定相吻合的,頭腦會予以加倍關注;而與這種規定無法溝通、風馬牛不相及的,頭腦就會毫不留情地把它們拒之于大門之外。

所以,每個人頭腦中所思考的事物和問題,都受制于自己的知識水平。正如每個人喜歡讀的書不同,除了欣賞趣味之外,其差異點主要是由知識程度決定的——誰都不愿意去讀一本自己根本就讀不懂的書。由此看來,頭腦中的知識既是創意的必要前提,又有可能成為創意的制約因素。

三、思考之前的價值模式

在各種各樣的外界事物和觀念中,有些能夠滿足我們的需要,對我們有用;而另一些則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對我們沒用。有用的東西,在我們看來,就是“有價值的”;而沒有用的東西,就是“沒價值的”。相應地,用處大的東西,其“價值”就大;而用處小的東西,其“價值”也就小。于是,頭腦在對外界的事物、信息和問題進行接收和思考的時候,便依照其價值順序進行排列:首先處理價值最大的,其次處理價值中等的,最后處理價值小的,而對于沒有價值的東西則采取不理不睬的態度。

常常會有這種情況:同一種東西,在你看起來很有用,價值大,但是在我看起來則沒有用,毫無價值。這就是人與人之間價值觀上的差異。當人們面臨選擇的時候,他就會把外界的事物或觀念按照其價值的大小排列出一個順序,也就是排列出一個主次、輕重、緩急的次序。這種次序,我們就稱之為“價值模式”。

價值模式的差異對于創意具有重要的意義。人們的價值模式不同,對于同一個事物或者同一個問題就會產生不同的看法。有些時候,創意就是從那些不同的看法中出現的。在中國人看起來,美國人的想法(實用性的)是一種創意;而在美國人看起來,中國人的想法(審美性的)同樣是一種創意。其原因就在于雙方的價值模式有差異。

對于個人來說,價值模式的轉變意味著一種新創意的產生,意味著他面前的世界“舊貌換新顏”,他的行為方式往往也會產生相應的改變。在日本的明治時代,有一位出身世族的劍士,初到三菱公司任職,公司要求他必須對客戶恭恭敬敬乃至低聲下氣。這使得高傲慣了的劍士感到難以接受。公司負責人便對劍士說:“笑臉迎人、低聲下氣,都是為了金錢。你不妨把客戶當做一堆鈔票,你朝他一低頭,那堆鈔票就飛到了你的口袋。這有什么好難為情的呢?”這的確是一項創意,使得劍士改變了原來的價值模式和行為模式,他眼中的整個世界也都改變了。

大多數情況下,一種價值模式的建立是困難的,而一種價值模式的改變則尤為困難——對于個人、團體乃至整個民族來說,都是如此。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尔山市| 从江县| 曲靖市| 虎林市| 西华县| 肇东市| 隆回县| 方城县| 蒙自县| 临漳县| 兰考县| 通江县| 外汇| 余姚市| 大冶市| 徐闻县| 寻乌县| 平阴县| 临武县| 乐至县| 陆河县| 衡阳市| 定边县| 治多县| 庄河市| 和龙市| 顺平县| 徐水县| 桦川县| 乌鲁木齐县| 平泉县| 会泽县| 阿城市| 宁远县| 酉阳| 洪江市| 张掖市| 安阳市| 永春县| 开平市| 吴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