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創意創造世界——走進創意新時代(2)
書名: 受益一生的哈佛創意課作者名: 盛安之本章字數: 5119字更新時間: 2015-05-27 11:51:14
在美國硅谷工作的人員標新立異,這一點幾乎成了他們尊崇的個性。硅谷是指北加州從斯坦福大學開始到吉爾羅里地帶以北這塊地方。這個以研究集成電路板為主業的高科技世界,代表著即使美國人也不敢全部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它成了反對崇拜偶像者以及創意主義者的天堂。這些人被傳統主義者譏罵為“瘋子或精神病患者”。
他們之所以“聲名狼藉”,是因為他們敢于向傳統挑戰。他們的背叛態度使那些恪守陳規的大多數人感到不快,認為他們這些人古怪得很,難以理解。其實,他們是從不愿接受成見定論的現代的愛迪生、畢加索和愛因斯坦。他們的創意才能就是他們的力量,有了這個專長,他們就不會恪守教條和安于現狀。硅谷就是因為有那么多創意天才,并不斷對過時的定論提出挑戰,才得以成為新思想、新事物的發源地。
中國社會盡管腳步遲緩,但也同樣在邁向信息社會,同樣面臨知識爆炸的問題,因而同樣需要創意。著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周光召曾在《中國基礎科學》雜志首發式上指出,基礎科學能否持續發展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有沒有正確的政策支持,二是科學界能不能克服自身的慣性思維和惰性,只有開放的思維體系,才真正有利于創意。
談到中國基礎科學的創意,周光召認為,破除科學界自身的弱點和慣性思維非常必要,因為創意往往出現在那些交叉學科點上,但目前中國科學界對這一點的認識還不自覺。現在的情況是,雖然講的是自主創意,而實際上對國外的東西“唯馬首是瞻”,使有創意想法的人難以得到支持,這種不適合進行重大創意研究的心理狀態和惰性要堅決克服,否則投入再多也可能不會有結果。有些事實已經說明,光靠錢并不能解決影響創意的根本性問題。
從長遠的觀點來看,迎接信息時代的挑戰必須進行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的大變革。因為教育是一項遠期工程,教育改革是關系到整個民族素質的大問題。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創意思維并不需要單獨作為一門課程來講授,因為學生在學習其他學科的過程中,就能夠“自然而然”地掌握創意思維的方法。
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簡單。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從幼兒園直到研究生院,所強調的依然是知識的灌輸,而不是智力的開發。小學生考試要背誦教科書,博士生考試同樣要背誦教科書;一個人極為寶貴的創意思維,便在這朗朗的背誦聲中消磨殆盡。
有位創意學家做了這樣一次實驗:他在黑板上用粉筆畫了一個圓點,問在座的高中學生:“這是什么?”高中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是粉筆點。”創意學家來到幼兒園,用同樣的問題問在座的孩子們。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是圓面包。”“是小紐扣。”“是天上的星星。”“是大灰狼的眼睛。”……答案竟有幾十種。
創意學家感慨地說:“兒童們在受教育之前像一個問號,而在畢業之后卻像一個句號。我們的教育,辛辛苦苦十多年,究竟做了些什么呢?”
幸好,隨著信息化時代的進展所引發的客觀需求,隨著國外先進教學方法的引進,加上教育界有識之士的呼吁,以及研究者們的不懈努力,創意思維正在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和重視。由系統的創意思維訓練所培養出來的“點子大王”,正在各種部門和崗位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有識之士都已形成了共識,只有把創意教育從娃娃抓起,才能在信息社會的新形勢下真正提高全民族的思維素質,才能昂首闊步走進創意思維的新時代。
丘吉爾曾經預言:“未來的帝國是頭腦的帝國。”韓國提出“頭腦立國”;美英等國家都把腦科學研究納入國策;日本將心靈教育寫入了文部省的文件,而且其右腦教育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如果說腦科學是21世紀的“皇冠”的話,那么“想象”就是構成這一“皇冠”的主要“材料”,因此,說未來的較量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想象力的較量,未來的競爭是大腦中的想象力的競爭,想象力是最為稀缺、昂貴的資源,這是毫不為過的。
個人創意:換個想法,你就是第一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一開始僅在于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生活中,會有相當一部分人,他們的期望就是追求一生平平淡淡。在他們看來,差不多就行啦。
他們隨遇而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他們認為“槍打出頭鳥”“退一步海闊天空”等。
假使這些觀念,日積月累下來變成他們的信念,這種對事物的習慣性看法,會最終決定他們面對事情時的選擇態度,積極、進取、努力等十之八九不會是他們的人生態度。
接下來,他們對待工作的行為就是差不多就行,對得起這份工資就行。他們到點就下班,分外事他們不會主動去做,更不會多做。稍有挫折,立即自我安慰:成功是少數人的事,退一步海闊天空。他們的結果會是什么?平平淡淡!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平平淡淡的人,你的結果就真的是平平淡淡。如果你認為自己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人,你的結果常常就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積極思維者得到積極的結果,消極思維者得到消極的結果。有什么樣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
請讀者朋友回顧一下自己的思維過程,其中有哪些創意?然后認真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你的頭腦中是否經常有創意出現?創意之間的間隔是幾天?還是幾個星期?乃至幾個月?
(2)最近一次的創意是什么時候出現的?是昨天、上星期、上個月,還是去年?
(3)這個最近的創意是什么?實施了沒有?
(4)這個創意(如果實施的話)對于你個人、你周圍的人,乃至全社會將產生多大的影響?具有多大的效益?
思索過這些問題,你有什么感想?也許你會大吃一驚:啊,我已經陷于日常事務很久而沒有產生創意了;應該趕快開動腦筋!也許你會無動于衷:這個世界已經安排得很好了,何必還要費心勞神地想辦法去改變它?
經常能遇到不滿現狀的人:他們愛發牢騷,抱怨這個世界不完美;自己滿腹經綸,卻懷才不遇;工作單位效益差,獎金發得少;同事朋友太自私,不肯幫忙;等等。他們也想改變自己的處境,尋求更大的發展,但總感到無能為力。
其實,每個人自身都有一座寶藏,一座幾乎被遺忘的寶藏,那就是人的頭腦;頭腦能思維,思維能產生創意,創意能改變世界——人的外在世界和內心世界。認真地挖掘這座屬于你自己的寶藏,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縱觀人的一生,無論做什么事情,總是“先想后干”。因此不管他做什么事情,都有一個思維上的守舊與創意的問題。
但是在傳統社會的體制下,個人是淹沒在群體之中的,因而個人沒什么能動性,也無法進行創意。為了維持群體的穩定,“群體一致”便成了至上的原則,由此產生的思維觀念具有如下特點。第一,群體是真正的實體,個體只是其中的附屬物,是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東西。個體必須無條件地服從群體,為了群體可以毫不猶豫地犧牲個體。群體的價值遠在個體之上,因而代表群體的少數個體,其價值也遠在占絕大多數的普通個體之上,二者不應等量齊觀。第二,個體與個體之間應盡量減少差異和差距,不管是能力、品行,還是收入、衣著,都應整齊劃一,不分彼此,借以保持群體的一致性和穩定性。如果有人敢于“標新立異”“鶴立雞群”“出風頭”,那就難以逃脫受排斥、被鏟平的厄運。這種過分偏重群體一致的傳統思維觀念嚴重挫傷了個體的能動性,阻礙個人創意精神的成長,導致了全社會性的分配“大鍋飯”、普遍懶散、效率低下,使社會發展步履艱難,社會面貌死氣沉沉、數十年不變。
現代化社會之所以如此蓬勃發展,重要原因就是它激發了個體的能動性,挖掘出潛藏在個體內的創意力量,把個體從過去的壓抑狀態中解放出來。隨著社會現代化的進展,人們的思維觀念也從“群體一致性”轉向“個體能動性”,認為后者在當代社會中比前者具有更大的價值。這種新的思維觀念首先承認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每個群體中的個體在能力——主要是體力和智力方面存在著差異,不是均等分配的,我們常說“一個人能力有大小”,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如果忽視這一事實,像傳統社會那樣一味追求“群體一致”,那唯一的辦法就是壓抑優秀者、鏟除冒尖的人才。而新的思維觀念認為,為了讓能力不同的個體都能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必須在平等的前提條件下展開競爭,而市場經濟就是進行這種競爭的最好場所。因為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型經濟,其中充滿著復雜、尖銳甚至殘酷的爭斗,是對人們的體力、智力和潛力的嚴峻考驗。只有在這種生死存亡的競爭環境中,個體的能動性和創意才能毫無遺漏地發揮出來。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個人能動性和創意就會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人們終于認識到“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創意思維由此大行其道。
許多年以前,美國某城市的大街上有個人賣一塊銅,喊價28萬美元。好奇的記者一打聽,方知此人是個藝術家。不過,對于一塊只值9美元的銅來說,他叫的價格簡直不可思議。于是,那位藝術家被請進電視臺,講述了他的道理:一塊銅價值9美元,如果制成門柄,價值就增為21美元;如果制成工藝品,價值就變成300美元;如果制成紀念碑,就應該值28萬美元。他的創意說法打動了華爾街一位金融家,結果那塊銅最終制成一尊優美的胸像——也就是一位成功人士的紀念碑,價值為30萬美元。
同一塊銅的價值從9美元增到30萬美元,其間的差額就是智慧的高低之別,或者說是人的創意的區別。
“簡直是哥白尼!作者是什么人?他在哪兒?”素以嚴格穩重著稱的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看了愛因斯坦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也就是狹義相對論)后猛然跳起來叫道。
“做什么都沒有關系,你的兒子將是一事無成的。”愛因斯坦的父親到學校詢問訓導主任自己的兒子將來應該從事什么職業時,主任這樣回答。
“怎么會是他發現了相對論呢?一個專利局的小職員,怎么可能會發現顛覆經典物理學理論的相對論呢?”
1905年,26歲的愛因斯坦關于狹義相對論的論文問世時,盡管全世界僅有12個人能夠懂得這一新的理論,但是很快整個世界就為之震動了,反對的浪潮洶涌而來。然而,最終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了真理前進的步伐。愛因斯坦不僅得到了世界的認可,而且他的理論也改變了世界。
瓦特發明蒸汽機,最初的想法并不是要引發工業革命,只是要對效率低下的機器予以改進,發明出一種效率高的蒸汽機而已,這一想法絲毫也沒有超出一個工人技師的想象力。然而,當新的蒸汽機誕生以后,一場驚天動地的革命在工業領域開始了。
一個小小的想法,創意的想法,改進的想法,就足以改變世界,就足以創造出一個新的世界。
瓦特身為一個工人技師,并沒有想到自己一雙普通的手會推動世界,會啟動工業經濟的騰飛,然而,他不經意地做到了這一點,使他躋身偉人之列。
回過頭來看一看被人們推崇備至的電腦,起初人們研制電子計算機并不是為了啟動信息革命、信息文明,只是美國軍方為了解決龐大的數字計算而發明的,而誰知隨著其功能的優化,它的角色也如鯉魚跳龍門般迅速轉變,它把人類帶入了信息文明的跑道上。
什么能夠改變世界?誰能夠真正地推動人類進步?難道只有政治家、軍事家這些大人物嗎?不!大人物的確在推動世界前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小人物的力量決不可忽視,小人物的小想法、小主意、小革新、小發明、小創意也能夠引發社會的大革新、大進步。
在這樣一個創意思維的時代,個人在實踐生活中確實是“有智者事竟成”,認識到這—點對于個人的創意意識和創意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為創意首先是頭腦的創意,是一種“自己當家做主”的活動。
一個古老的寓言故事講,有位神秘的智者,具有非常豐富的知識和洞悉事物的前因后果的能力。他答復任何問題從來不會答錯。
有一個調皮的男孩對其他男孩子說:“我想到了一個問題,一定可以難倒那個智者。我抓一只小鳥藏在手中,然后問他,這只小鳥是死的還是活的?如果他回答是活的,我就立刻將手里的小鳥捏死,丟到他腳邊;如果他說小鳥是死的,我就放開乎讓小鳥飛走。不論他怎樣回答,他都肯定是錯。”
打定主意之后,這群男孩跑去找到那位智者。調皮的男孩子立刻問他:“聰明人啊,請你告訴我,我手上的小鳥是死的,還是活的?”
那位智者沉思了一下,回答說:“親愛的孩子,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掌握在你手中!”
思維上的創意也是這樣,自己的頭腦能不能創意,這個問題的答案同樣掌握在每個人的手中。如果你決心跟上當今的時代,做一個出色的創意人,那么從現在開始,將你走路的步伐加快四分之一吧,因為身體動作往往是心態的結果,人們的步伐與心理和思維狀況有極大關系。極度缺乏自信心的人,其步態緩慢渙散,表明了他對待自己、工作及他人有一種消極和不愉快態度。這些人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姿勢,加快步伐頻率而達到改變心理狀態的目的。富有信心的人,其步伐敏捷,看起來像是在競走中的沖刺階段。他們走路的姿態即向整個世界宣告:“我必須到一個重要的地方,去做非常重要的事。更重要的是,我要做的事情會在短期內取得成功。”這樣,你會信心倍增地去迎接這個創意思維的新世紀。
你是一個小人物嗎?一個農民、一個小學生、一個小商人嗎?請不要自卑,不要自賤,請多多開發你的思想資源,多些小想法、小主意、小創意、小發明,說不定你就是21世紀的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