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歸因理論
- 管理方法:10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28個經典法則
- 西武
- 2119字
- 2015-04-16 13:17:21
大部分人認為,對人們的行為進行預測和解釋是非常困難和不現實的,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當你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如歸因理論)之后,預測和解釋人們的行為就變得不再困難。
——凱利(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有果必有因
管理者為了預測和評價員工的行為,并對環境和行為加以控制,需要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過程進行因果解釋和推論,這樣的一個完整過程就被稱為歸因。
1958年,美國心理學家海德最早提出了歸因理論,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歸因理論引起社會心理學界的廣泛關注,從而躋身于熱門研究領域。
1965年,瓊斯和戴維斯提出了相應推斷理論,他們從行為者的角度出發來推斷人們的行為意圖,對歸因理論作了較大的補充。
196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凱利發表了《社會心理學的歸因理論》。繼相應推斷理論之后,凱利將歸因理論區分為單線索歸因和多線索歸因兩類,其中單線索歸因依據一次觀察就能作出歸因,而多線索歸因則是在多次觀察同類行為或事件的情況下作出的推斷。這是對海德的歸因理論進行的又一次擴充和發展,從而成為了歸因理論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歸因三部曲
無論是單線索歸因還是多線索歸因,個體行為的歸因總是涉及行為者(內因)、接受者(外因)、所處環境(外因)三個方面的因素,即三維歸因理論(又稱三度理論)。凱利認為,在對個體行為進行歸因的時候,可以依據這三個因素作為基礎來確定判斷標準。
一般來講,評估個體行為并對其進行歸因可從以下三個角度出發:首先是它的一貫性——個體在一定時間范圍內,行為是相對穩定的(頻率較高)還是不穩定的(偶然出現);其次是它的獨特性——個體在這一任務上的行為是否不同于其在其他任務中的行為;
最后是它的一致性——個體在這一任務上的行為是否與其他人在此任務中的表現一致。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比如,一名員工今天上班遲到了,對其遲到的原因應如何分析推斷呢?這就要用到歸因三部曲。
第一步,從一貫性著手。如果這名員工上班從不遲到,則表明這是一個特例,行為的一貫性較低;而如果他每周都遲到兩三次,則說明行為的一貫性較高。行為的一貫性越高,觀察者越傾向于對其作內部歸因。
第二步,再看獨特性。這名遲到的員工是否經常表現得自由散漫、違反規章紀律。如果行為的獨特性低(此行為經常出現),則觀察者可能會對行為作內部歸因;如果行為的獨特性高(此行為偶爾出現),則活動原因可能會被歸于外部。
第三步,要觀察一致性方面。所有走相同路線上班的員工都遲到了,則遲到行為的一致性就高。從歸因的觀點看,如果一致性高,我們對遲到行為進行外部歸因。如果走相同路線的其他員工都準時到達了,則應認為該員工遲到行為的原因來自于內部。
歸因三部曲絕不是孤立存在的,對它們進行組合評價可以產生許多可能的解釋。它可以歸因為能力的高低、努力程度的大小、任務的艱巨與否或者運氣的好壞。其中,能力和努力是內部歸因(即個人原因),它是指對高一貫性、低獨特性和低一致性判斷而作出的解釋;任務難度和運氣是情境歸因,當員工的行為被認為是獨特的,且與其他同事不同,通常會以情境歸因作為解釋。
不要過分依賴邏輯
凱利還提出了歸因過程中嚴密的邏輯分析模式,即人們在對他人的行為進行判斷和解釋過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規律,對人們的歸因過程作了比較細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釋。但是,他的三度理論也遭到了人們的批評,主要是因為其過分強調歸因的邏輯性,使之成為一個理想化的模式,脫離了普通人歸因活動的實際。
實際上,人們往往得不到這個模式所要求的信息,不知道某人在以前這種場合中的行為,也不知道其他人在同樣場合中的行為。經驗表明,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對于所發生的事情,并不是經多方觀察、收集足夠的信息后進行歸因,而往往是利用在生活經驗中形成的某些固定的聯系,根據自己的需要、期望,憑借有限的信息,對行為迅速、經濟地作出歸因。因此,現實生活中不該主觀的不要主觀!
后來,凱利對他的理論進行補充和完善,提出了因果圖式說、打折扣原則、增強原則和補償原則等。
生活中的偏見
眾所周知,歸因是一個主觀分析和推斷的過程,對此我們必須慎而再慎,堅決回避錯誤意識的影響,力求作出科學合理的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偏見往往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其中就包括基本歸因偏見和自我服務偏見。
——基本歸因偏見這種偏見常在判斷他人行為時表現出來。人們傾向于將他人的成就歸因于運氣好或任務簡單;但如果別人失敗了,則認為他們沒有盡全力、缺少合適的個性,或者整體能力不足。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每一方都試圖通過操縱評價和歸因,盡量提高自我形象。而在一個企業中,歸因的傾向性明顯強調了管理者與員工之間角色的不同之處,并且這些偏見在管理、考評員工時會明顯出現。
例如,當銷售代表的業績不佳時,銷售經理傾向于將其歸因于下屬的懶惰而不是客觀外界條件的影響,這正是基本歸因偏見作用于該銷售代表的充分驗證。
——自我服務偏見歸因是主觀性的評估,所以我們感興趣的是什么影響了解釋的選擇。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們在評估自己的行為還是在解釋其他人的行為。通常,我們傾向于表現出自我服務偏見,即高估自己對成功的貢獻和低估自己對問題的責任。這種偏見表現在評價自己的成功時,高估內部因素(個人特征)的影響;而對于個人的失敗,則認為是由于外部(特定情境)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