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蜿蜒處自有沃野
- 道秋雜文
- 儲竹
- 1442字
- 2025-07-08 09:23:16
“一條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為了抵達大海,也是為了流經更多的土地。”此言如清泉,滌蕩著我們對生命航程的慣常認知。世人常矚目于百川歸海的壯闊終章,卻易忽略那千回百轉的河道本身——那正是生命在奔赴遠方時,于蜿蜒處悄然孕育的沃野,是意義扎根抽穗的豐饒之地。
誠然,大海是河流永恒的燈塔,是召喚其不舍晝夜、奔涌不息的根本力量。恰如人類心中對生命終極意義與不朽功業的向往,它賦予我們前行的方向與不竭的動力。然而,若將這浩蕩的旅程,僅僅簡化為一場奔赴終點的直線沖刺,那河流便失去了其作為“大地血脈”的神圣使命與豐沛神韻。那看似“多余”的曲折,非但不是對目標的偏離,反而是對生命深度與廣度的莊嚴拓展。
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萬里霜塵,其價值豈止于最終帶回的貝葉經文?那孤身穿越八百里流沙的堅韌,那大漠風煙中淬煉出的信念金剛,那異域星空下洞開的哲思之窗,以及沿途播撒的文明種子……這每一步的“迂回”,每一次與陌生土地的深刻對話,都讓這段曲折的旅程本身,化作了一顆超越時空、照耀千古的精神舍利。它豐盈了目標的單薄,使“抵達”本身承載了萬千世界的回響。
生命之河的“曲徑”,更是天地間最偉大的滋養與聯結藝術。君不見黃河九曲,泥沙在河灣的溫柔懷抱中沉淀,終成膏腴千里的華北平原,哺育了璀璨的華夏文明?長江自冰川奔涌而下,以博大的胸襟沿途接納百川,方成就了“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浩瀚格局。這自然的偉力啟示我們:真正的豐沛與壯闊,源于包容與交匯。人類文明的星河亦復如是。亞歷山大的遠征洪流雖未能永恒“抵達”其地理的終點,卻在亞歐大陸的廣袤土地上,沖刷出希臘理性精神與東方古老智慧交融的沖積平原,催生了影響深遠的“希臘化時代”。文明的碰撞與融合,恰是在看似偏離主航道的“支流”匯入處,激蕩出最絢爛的思想浪花。
反觀之,當生命的目光只死死鎖定終點,急于求成,便如同一條被強行拉直、失去蜿蜒的枯水。它失去了在河灣處沉淀智慧、積蓄能量的可能,無法形成滋養性靈的深潭;它拒絕了支流的匯入,也便拒絕了新鮮活水的補充,終將走向干涸與貧瘠。個體生命如此,文明長河亦然。試想徐霞客,若其足跡僅指向海角天涯的坐標,而無心駐足于奇峰幽壑、洞悉于風土人情,又怎能留下那部霞光萬道、包羅萬象的曠世《游記》?人類群星若只顧燃燒自身、奔赴各自光芒的終點,而無視彼此輝映、交織的可能,又怎能匯聚成那足以照亮整個宇宙的璀璨星河?
揆諸當下,在一個崇尚效率、追求速成的時代,“目的理性”的膨脹常使我們迷失于對“捷徑”的狂熱,焦慮于每一次看似“繞遠”的探索。我們或許需要重拾河流的古老智慧:珍視生命長河中那些看似“不必要”的繞行與駐足。那可能是一次深入基層的調研,一次看似“無用”的跨界學習,一次面向未知領域的勇敢試錯,或是一段沉淀心性的靜默時光。正是在這些“蜿蜒”處,我們得以深耕心靈的土壤,汲取多元的養分,建立更深刻的聯結。
因此,每一次“曲折”都非徒勞。它如同大地母親精心的設計,讓河流在奔赴大海的壯麗征程中,不斷潤澤沿途的生靈,在與萬物的深度對話中豐富自身的底蘊與氣度。最終,當河流攜帶著沿途萬千土地的故事、無數生命的回響,莊嚴地融入大海的永恒懷抱時,它的“抵達”早已超越了地理的坐標。它不再僅僅是一條水道,而是化作了一曲由大地血脈譜寫的、恢弘的生命禮贊——那禮贊的主題,正是“蜿蜒處自有沃野”的永恒箴言。
百川之曲,終成海之博大;人間之路,因曲折而莊嚴。愿我們皆能如那智慧之河,在奔赴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懂得欣賞并創造那滋養生命、聯結萬方的豐饒“沃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