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愛自己的明媚,也愛自己的破碎
- 聽一萬種聲音,但只成為自己
- 大麥
- 2865字
- 2025-05-12 14:14:33
曾有人對我說:“你應當全面清晰地認識自己。”
“然后呢?”
“愛自己。”
01
莉姐在高校就職,每每提起工作,總說和朝氣滿滿的學生們相處,自己仿佛永遠不會老去。可有一天她躊躇難言,猶豫了半晌方道:“你說,我是不是老了?思想落伍,不能體會現在的學生們的心思了?”
原來,這一屆學生中有一名家境不佳而學習努力的孩子,經歷如同“寒門出貴子,貧困生逆襲”的標準事例模板。
師者之心,看到一名試圖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孩子,總會忍不住多關注幾分。莉姐對這名學生頗多照顧,主動幫他申請勤工助學崗,時常留心他的動態,開導他、幫助他。
但人與人的思想和情感有時猶如篝火與寒冰般迥異,火焰在剔透的堅冰上映出耀眼的花朵,但這份溫暖卻難以穿透寒冰的冷漠。
莉姐的另眼相待最終沒有醞釀出師生和樂的瓊漿。以莉姐為師為長的心思看來,那名學生雖家貧然上進,必有作為,稍遜于人的出身更凸顯其可貴;而學生有著敏感心思,只覺得旁人的目光都在自己的困頓處聚焦。
其實類似的“助人者和被助者”的故事并不罕見,莉姐平日行事也盡可能顧及學生的自尊心,唯恐表達善意卻揭破孩子的瘡疤。可惜,按照現在的流行說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雷點”,誰也不能摸清別人的“雷區”究竟是什么。
傾訴過這段以遺憾收尾的師生故事后,莉姐最終無奈地說:“這孩子要強,如果以后也一直這樣敏感,日子會過得多累啊。”
美國心理治療專家露易絲·海在《每一天愛自己》中寫道:“生命從來不會卡死、停頓或腐朽,因為每時每刻都是嶄新的。”
在漫長又匆匆、平凡且充滿波折的人生路途中,如莉姐的這位學生那樣敏感的人,可能在某段歲月中,無法愛上沒有余錢買課外讀物也不敢花費時間休閑娛樂的自己。但是,人生的河流滾滾向前,無論是否能將痛苦遺忘,是否能與苦難和解,總得學會給予自己的傷疤和缺陷更多溫柔耐心的目光,才有機會看見新生的嫩芽。
02
聽罷莉姐和學生的故事,我思潮翻涌回溯往昔,想起老家一位來往不多的妹妹。這位妹妹出身殷實之家,物質上并不缺少什么,卻有一副消極自傷的性子。親朋好友怕冒犯她,每與她交往多小心慎重。
前年春節我諸般事忙,未曾走親訪友,無意中發現她發了一條朋友圈:“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來不及細看,已被她匆匆刪去。
我對著手機屏幕呆了片刻,思忖既然瞧見了她的動態,又值年節,或許該關懷一番,權當親戚間的走動,遂發了條微信問候。
我們互道了聲“和順安樂”,聊了幾句近況,她說起自己談的朋友,似不經意般發過來一句:“不耐煩我是正常的,畢竟我也挺不耐煩自己的。”
朋友圈里流星般消失的“我與我周旋久”從我的眼前閃過,我和這位妹妹的親近是鄉鄰間的相熟,而非長久相交相知,見她這般說,我一時拘謹起來,不知該以怎樣的態度回她。
輸入框里的文字飛速落下又被快速刪除,我斟酌著寫下:“你已經夠好了,處不來的人大概就是沒緣分。”
她在那邊沉默了一陣子,接連發來一串消息:“我有時候懷疑自己有抑郁癥,但有沒有的,現在誰的心理沒點毛病?我也懶得去查。”“我是個不討人喜歡的人,我自己也不喜歡自己。”“像我這樣的人,就算一開始別人愿意搭理我,時間長了,也被磨得不愿理我了。”“世上那么多好相處的人,干嗎花那么多心思和精力在我身上?”
憶及從前與她相處的光景,聯系她這番話語,我逐漸理解了她……
“我真是挺矯情的,大過年和你說這些,讓大家的心情都不好了。”她又發來一句。
如果說一般人的心緒是一條河,那些幽怨憤懣縱掀起一時波濤,也終流去了;而這位妹妹的心緒卻是一泊湖水,沉沉郁氣淤積在心,難以泄去。
在許多長輩和同齡人看來,這樣的孩子無疑是一個“凈想些沒用的”“別扭掃興”的不合時宜之人,更糟糕的是,就連她本人也嫌惡這樣的自己。
“郁結——自厭——更郁——更厭”,我在這位妹妹身上看到了一個難以脫身而出的怪圈,耳中恍惚聽見她細微的呼救聲。
想不起那天花了多少心思疏導安撫她,我想或許有些原本與她親厚的人也在一次次幫她“消除內耗”中與她漸行漸遠,而我也許有一天也會承擔不起傾聽者和安撫者的責任,任其往“自怨自傷”的泥沼中又下沉一些。
她唯有愛自己,才能完成自救。我這樣想著,也反反復復在話語中傳達這樣的信息:“你得盡量愛自己。”
我沒有從事法務工作的打算,卻因這句話喜歡上了羅翔老師的刑法課程——“請你務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萬次,毫不猶豫地救自己于這世間水火。”
想來,社會公眾需有行為法度,每個人的心里也應有自理自治之法,那就是審視自己、規劃自己、保護自己。
有人會覺得單一的個體太過渺小而不重視,因而自輕又不肯包容自己。那么,我們不如將自己視作一個國度,將軀體之康健比作軍力,將一己之操守等同風氣,以更加宏大的視角賦予自己更濃烈的色彩,以更細化的自我梳理發現所有在枯敗的枝葉和落紅的滋養下萌發的新芽,以欣欣向榮的心靈氣象來寬容我這一“國度”的破碎和陰霾。
在充滿成與敗、聚與散、熱鬧與孤單的人生征程中,所有的自我批判和自我提升都應當以“愛自己”為力量源頭。
03
一個名為“焦糖”的網友曾分享自己的一些經歷。
她說,她從小就是“討好型”人格,認為所有的不足和錯誤都是自己的,“把自己踩到深淵中,看每一顆石子、每一株雜草都帶著耀眼的光,而自己只敢迎光落淚,卻不敢心生向往”。
后來她經歷了很多分別,與朋友,與戀人……每一次她都會暗暗地想,是自己不夠好,所以別人離開她是理所當然。
于是她愈發沉迷于網絡,不愿意在現實世界中用自己的真實面目與人交際。直到一天,她偶然看到了這樣一句話:“你有沒有認真喜歡過自己,就像在一座廢墟之中,千方百計搜尋并珍藏一塊帶花紋的斷磚殘瓦?”
“焦糖”說,她討厭過自己超過一米七的身高,討厭過自己不敢拒絕別人的請求,討厭過自己看俄國文學的時候把一群“斯基”記混……“我就像一塊酥糖,不僅一碰就掉渣,還黏糊糊的,不能如一粒干爽的灰塵一樣被人輕松拂去。”她辛辣地點評自己,轉而又道,“只敢辣評自己,可不敢議論別人。”
在本該瀟灑恣意的年華,“焦糖”一心寬容他人卻苛待自己,所幸她終于找到了自救的良方。
“我那時以為,拼命愛別人,別人才能向我伸出手,讓我變得更好;后來發現,若我不愛我,我就不會愛人,別人也不會稀罕我的愛。”
讀過“焦糖”的故事,我想起了和朋友看過的名為《深海》的動畫電影。有過短暫幸福童年的女孩參宿,在生母斷聯、生父繼母更關照新生幼子的家庭中逐漸喪失勇氣、厭惡自己。在幻想的深海世界中,參宿的潛意識一次次向自己發動攻擊,認定自己是招致“喪氣鬼”的災星。
朋友同我討論,影片看起來是一個“拯救與被拯救”的故事,幻想世界中深海大飯店的南河船長、現實世界中為救參宿而共同墜入汪洋的“小丑”南河,無疑是她的救星。但細細想來,這也是一個女孩自救的故事。在象征著潛意識的幻想深海中,她曾做出追尋的努力,曾嘗試抗擊心中的“喪氣”,她最終認可了被忽視的自己,成長為一顆能夠承載他人愿望的星星。
王爾德說,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或許我們疲憊、沮喪,是有裂紋的茶杯或缺了瓣的花朵,但這不妨礙我們珍視自己,愛自己身上那些“毛茸茸的小問題”以及所有使我們與眾不同的缺口。
不懼人言,不自我傷害,做自己,然后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