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法疑難案例與企業合規指引
- 大成勞動與人力資源專業委員會編著
- 4514字
- 2025-05-12 17:01:23
二、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與變更
007 勞動者工作有過錯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用人單位可否提出巨額索賠[1]
案例要旨
員工違規操作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向公司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在勞動關系中,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法律地位不同,用人單位作為企業財產的所有人和管理者也應承擔責任和經營風險,故根據勞動者的收入以及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過錯,依照權責相一致的原則,酌情確定勞動者的賠償金額。
用人單位沒有和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即使后續雙方補簽,仍應向勞動者支付二倍工資。
案情介紹[2]
2019年9月,李某入職甲公司,崗位是期貨主管,雙方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李某工資分公司賬戶和第三方個人賬戶兩部分發放,根據獎金不同,每月合計18000元左右。2020年8月,公司發現,由李某負責的海外客戶的期貨賬戶產生賬面交易損失1164485.99美元。在發現損失后,甲公司主動與李某倒簽期限為2019年9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的勞動合同,合同約定月工資標準為4300元,并約定了賠償條款。2020年8月27日,甲公司誘導李某簽訂《情況說明》,該《情況說明》中載明李某承認交易損失全部由其造成,并愿意接受公司任何處罰。
2020年9月16日,甲公司向李某發送解除勞動合同的通知,隨后于2020年10月提起勞動仲裁,向李某索賠1164485.99美元的全額交易損失。其后,浦東仲裁委裁決李某賠償151274.44美元,一審判決李某賠償400000元,二審維持原判。
裁判觀點
本案中主要爭議焦點在于員工李某應否承擔賠償責任以及賠償金額。
仲裁委認為,李某雖主張《情況說明》系在受到誘騙的情況下簽署,但未提供證據予以證明,故本會不予采信。據此,李某就本案的損失應當在一定范圍內向甲公司承擔賠償責任。關于李某的賠償范圍,本會認為在勞動關系中,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法律地位不同,用人單位既是企業財產的所有人、管理人,又是企業內部的管理者和監督者。如果讓勞動者承擔全部賠償責任,實質是將經營風險全部轉移到勞動者身上,對于弱勢地位的勞動者是不合理的。因此,綜合本案實際情況,本會酌情確定李某就本案損失承擔20%賠償責任。
一審法院認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應當全面履行勞動合同,勞動者在工作過程中要有勤勉盡責的義務。而勞動關系區別于其他關系的最主要特點之一在于勞動者并不直接取得用人單位的經營利潤,換言之,勞動者無須承擔用人單位的經營成本,也無須承擔經營風險。因此,在勞動者盡到了工作職責的情況下,用人單位遭受的損失不應當由其承擔。但是,因為勞動者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行為而造成用人單位損失的,應當由勞動者承擔賠償責任。這樣既避免了用人單位轉移經營風險,也促使勞動者在工作過程中更盡心盡責,符合權責相一致的原則。因此,結合雙方的過錯程度、李某收入情況等因素,酌情確認李某賠償40萬元。
二審法院對一審法院認定予以維持。
案例評析
大成律師認為,本案系勞動合同損害賠償糾紛,主要爭議焦點在于員工應否承擔賠償責任及賠償金額。具體而言包括:員工李某是否存在違規操作行為,甲公司是否產生了實際損失,員工李某應否向甲公司承擔賠償責任,賠償金額如何確定。
1.公司規章制度無明確規定,但員工未按業內常規操作期貨賬戶,是否屬于違規行為?
李某作為甲公司的期貨交易主管,在操作公司海外客戶的期貨交易賬戶時,多次未按業內常規操作,且事先也未向公司領導請示,僅僅通過郵件附件向公司提交每日詳細交易清單,其中顯示期貨買賣方向,而在郵件主文中只涉及交易金額匯總,不涉及期貨買賣方向,這是否屬于違規操作、故意隱瞞的行為。大成律師認為,業內常規操作雖然應買賣對沖,但我國法律法規對國內公司在國際市場如何操作期貨并沒有相應規定,公司也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要求李某如何進行操作,更沒有要求李某在進行期貨交易操作前必須請示公司領導,且李某多次未按業內常規操作后公司并未制止,表明公司認可李某的非常規操作,至于公司辯解公司對李某的操作并不知情,只能表明公司存在管理問題,而非李某故意隱瞞。由于期貨交易專業性高,就李某是否存在違規事實,雙方均未向法院提供專家證人,法院也難以從專業角度予以認定。最終,法院以李某已經簽署的認責認罰的《情況說明》認定李某存在違規行為,但是同時認定公司沒有盡到管理義務,也有責任。
2.客戶期貨交易賬戶賬面虧損是否屬于實際損失?甲公司是否產生了實際損失?
一審中,甲公司向法院提供了其向客戶國內關聯公司支付賠償金1164485.99美元的結算業務委托書,大成律師認為,在李某離開甲公司后,客戶的期貨賬戶不再由其控制,該賬戶交易是否平倉不確定,因此,公司主張客戶期貨交易賬戶賬面虧損證據不足,即使有虧損也與李某無關;而公司提交的賠付證據形成于仲裁裁決之后,表明公司提起仲裁時損失并不存在,這是公司為了訴訟而制作的材料,且公司并沒有向客戶行使抗辯權,結算業務委托書也不是銀行匯款單,因此公司主張其實際賠償1164485.99美元證據不足。但是,無論仲裁委還是法院,均未就該部分事實作出詳細論述,僅因李某簽字的《情況說明》構成自認證據,故案件的所有審理程序,直接以李某簽字的《情況說明》認定李某給公司造成的損失數額。
3.員工李某是否應當向甲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大成律師認為,員工李某沒有違反公司的規章制度,且公司并無實際損失產生充分證據。同時,根據2017年修訂的《期貨交易管理條例》規定,甲公司沒有從事與期貨相關的業務資質。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九十條規定,本案所涉情形不屬于法律規定勞動者需要承擔賠償責任的范疇,公司沒有證據證明李某違反了事先簽訂的勞動合同,因為勞動合同系倒簽,所以李某不應承擔賠償責任。但因李某簽字的《情況說明》中已經寫明自己存在故意隱瞞行為,修改交易頭寸,以及造成損失金額,并愿意接受公司處理。故法院最終均認定李某需要向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4.員工李某向甲公司承擔賠償責任的金額是多少?
大成律師認為,如果損失真實存在,也是由于公司違法經營及管理不當造成,而李某僅獲得少量的工資,要求李某賠償數百萬元人民幣,對勞動者是不公平的。雖然最終仲裁委、法院以《情況說明》中載明的金額認定了公司損失數額,但對于李某應當承擔多少賠償責任,仲裁委、法院采納了大成律師的辯論觀點,均認定由弱勢的勞動者李某承擔全部的賠償責任系公司轉嫁本應由公司承擔的經營風險,對于勞動者是不公平的,應當結合勞動者的收入以及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雙方的過錯綜合認定勞動者應當承擔的賠償金額,最終二審法院認定李某賠償40萬元,約為用人單位主張賠償金額的5%。
李某2019年9月入職甲公司后,公司沒有和李某簽訂書面勞動合同,而是于2020年8月倒簽勞動合同。大成律師了解該事實后,建議李某可以同時提起雙倍工資賠償之訴,以爭取與用人單位調解,且可以抵減勞動者最終可能要向用人單位承擔的損害賠償金額。最終,因該雙倍工資賠償之訴進入二審程序,本案二審主審法院組織雙方當事人就該兩案件一并調解,雖然公司最終沒有同意調解。但是,該雙倍工資賠償之訴獲得法院支持,李某獲賠工資差額156170.68元。
在甲公司提起的損失賠償之訴和李某提起的雙倍工資之訴均經過二審判決并生效后,在大成律師協助下,甲公司和李某簽訂協議,在李某向公司支付243829.32元后,視為雙方債權債務關系履行完畢,不再存在任何爭議和糾紛。
最終,本案甲公司向李某提起的100多萬美元的巨額索賠,以李某向公司支付20多萬元告終。
類案觀點
關于公司向員工索賠的相關問題,我們檢索到以下案例,以供讀者參考。
案例一:《熊某某訴乙公司勞動合同糾紛一案二審民事判決書》[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4)滬一中民三(民)終字第386號[3]]
一審法院認為,勞動者在履行職務行為過程中給用人單位造成的損失,勞動者是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則應當綜合考量勞動關系的特殊性和勞動者的過錯程度予以確定。被告在之前的股指期貨交易中亦存在違規操作行為,然原告未予指正,原告作為基金公司在被告股指期貨交易過程中,未盡到監督、管理職責,亦存在管理疏漏。原告按股指期貨40手主張其損失及要求被告賠償全部損失488400元的請求,依據不足,本院不予支持。綜合本案具體情況,本院酌定被告賠償原告經濟損失45000元(為原告主張損失的9.21%)。
二審法院認為,在勞動關系中,勞動合同的訂立和履行,均應當遵循合法、公平的原則。勞動者在履行勞動合同過程中,因違反勞動合同或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給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至于具體的賠償數額,原審法院在綜合考慮雙方所在行業的特殊性、熊某某的過錯程度及乙公司監管時的過失,酌情判決熊某某賠償乙公司經濟損失45000元,并無不當。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案例二:《丙公司與李某某勞動爭議一審民事判決書》[湖北省宜城市人民法院(2019)鄂0684民初1666號[4]]
法院認為,參照勞動部《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以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被告李某某若違反上述法律、規章的規定,造成原告丙公司經濟損失的,可以予以賠償。本案中,原告丙公司要求被告李某某賠償該公司的經濟損失,沒有提供相應證據證明,其主張的經濟損失是案外人的經濟損失,而不是該公司的經濟損失。因此,原告丙公司要求被告李某某賠償其經濟損失的訴訟請求,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
案例三:《何某與丁公司勞動合同糾紛上訴案》[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5)滬二中民三(民)終字第302號[5]]
原審法院認為,勞動者通過提供勞動為用人單位創造物質財富,企業作為勞動成果的享有者,在承受利益的同時也應承擔一定的經營風險。再則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畢竟始終接受著用人單位的指導監督,因此何某在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除其本人的主要原因之外,丁公司對何某在銷售及管理上也存在疏忽,沒有將規章制度真正貫徹落實執行,沒有及時發現其違約違規行為,并及時監督糾正,對導致重大損失也有一定的責任。考慮到何某因此已經被扣發了獎金及原、被告雙方各自應承擔的責任等原因,按照今日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對于賠償金額原審法院將根據實際情況予以酌定。原審法院判決:何某賠償丁公司經濟損失450000元(為原告主張損失的83.6%)。二審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合規指引
在日常履職中,若員工給公司造成巨額損失,公司往往會向員工提起損害賠償之訴。因此,員工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員工在和公司簽訂勞動合同時,應當對賠償約定予以關注,對公司出示的規章制度、勞動手冊等相關規定中關于員工損失賠償責任的內容也應予以關注,以免在公司發生損失時,遭到公司巨額索賠。
2.員工應當對公司規章制度中規定的員工請示、告知等履職程序的內容予以關注,并嚴格遵守。勞動者在為公司提供勞動過程中,應當按照公司規定履行職責,不應當越權、隱瞞;若存在越權、隱瞞行為,一旦公司產生損失,極有可能成為公司認為員工存在違規、應向公司承擔賠償責任的依據。
3.若員工因過失行為被公司處罰,員工在和公司溝通全過程中應當注意保留錄音、錄像、文字等證據材料,并且慎重簽署所謂認責認罰文件,以免被公司“套路”。
4.員工在委托律師介入案件時,應當告知承辦律師所有案件事實細節,包括勞動合同的簽訂、公司規章制度的公示、員工履職義務、具體履職過程等,以便承辦律師厘清辦案思路,結合案件情況,綜合判斷,制定訴訟策略,盡可能實現訴訟利益最大化,如本案中大成律師及時提起雙倍工資之訴,作為反制公司的籌碼,最終也抵減了勞動者需向用人單位承擔的賠償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