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法院年度案例集成叢書:金融糾紛裁判規則理解與適用
- 國家法官學院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編
- 3290字
- 2025-05-12 16:50:26
011 農村信用社接受本社的股權作質押合同無效
——綿竹信用社訴泰某機械等金融借款合同案
【案件基本信息】
1.裁判書字號
四川省綿竹市人民法院(2019)川0683民初649號民事判決書
2.案由:金融借款合同糾紛
3.當事人
原告:綿竹信用社
被告:泰某機械、游某龍、劉某瓊、游某波、顏某芳
【基本案情】
2014年12月29日,被告泰某機械向綿竹信用社借款,被告游某龍、游某波、劉某瓊,自愿對借款承擔連帶保證責任。2016年3月25日,被告泰某機械作為借款人、顏某芳作為出質人與綿竹信用社簽訂《權利質押合同》,合同約定被告顏某芳用其持有的在綿竹信用社的3480750股股權對被告泰某機械在綿竹信用社的上述債務提供質押擔保等內容。合同簽訂后,被告顏某芳將股權證交付原告。后被告泰某機械未按借款合同約定按時償還借款本息。原告分別于2015年12月30日、2016年2月25日、2018年7月20日向被告泰某機械、游某龍、游某波、劉某瓊發放逾期貸款催收通知書,被告泰某機械、游某龍、游某波、劉某瓊均在通知書上簽字或蓋章。
另查明,在原告的同意下,被告顏某芳分兩次將部分股權作價轉讓,用于償還被告泰某機械的上述借款。同時查明,綿竹信用社屬股份合作制、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后經改組并于2018年3月5日更名為綿竹農商銀行。綿竹信用社章程載明“本聯社不得接受本聯社股份作為質押權標的”。綿竹農商銀行章程載明“本行不接受以本行股份作為質押標的”。
【案件焦點】
農村信用社接受本社股權作質押,質權是否設立。
【法院裁判要旨】
四川省綿竹市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與被告泰某機械的借款合同關系合法有效。被告泰某機械應承擔還款責任。原告曾在保證期間內向保證人游某龍、劉某瓊、游某波主張權利,故保證人應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關于原告綿竹農商銀行要求對被告顏某芳提供的質押物變現后的價款優先受償的問題。《權利質押合同》約定顏某芳將其持有綿竹信用社的股權質押給綿竹信用社,對被告泰某機械在綿竹信用社的貸款承擔質押擔保責任,并將股權證交付原告,但未辦理出質登記。本院認為,綿竹信用社屬于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該聯社章程旨在規范該聯社的組織和行為,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等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第四款規定的“公司不得接受本公司的股票作為質押權的標的”及銀監會《農村商業銀行管理暫行規定》第二十一條、《農村合作銀行管理暫行規定》第二十三條均明確規定,農村商業(合作)銀行不得接受本行股份作為質押權標的。同時,根據當時適用的銀監會制定的《縣(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監管工作意見》第二十四條規定:“防范大額關聯交易和內部關系人交易風險。督促統一法人社根據自身特點,參照《商業銀行與內部人和股東關聯交易管理辦法》等制度制定大額關聯交易和內部關系人交易的政策、程序……”及《商業銀行與內部人和股東關聯交易管理辦法》第二十九條第二款規定:“商業銀行不得接受本行的股權作為質押提供授信。”依據上述規定,銀行不得接受本行股份作為質押權標的,以此避免股東變相抽逃出資,保障銀行穩健運行。換言之,原告接受以本聯社的股權證設定權利質押,當債務人不能清償貸款時,若原告以該股權受償,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股份回購,必然導致注冊資本減少,減弱了原告對外承擔風險的能力,既損害原告自身的利益,也損害了債權人及其他股東的合法權益,是法律所禁止的行為,本案的《權利質押合同》應認定無效。故原告綿竹農商銀行對被告顏某芳提供的股權不享有質權,對其要求對該股權變現后的價款優先受償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
原告作為金融機構、被告顏某芳作為綿竹信用社的股權持有人,均應知曉綿竹信用社章程上關于“本聯社不得接受本聯社股份作為質押權標的”及前述法律、法規等的相關規定,故債權人、擔保人對擔保合同無效均存在過錯,據此,擔保人顏某芳應對債務人泰某機械不能清償借款本息部分的二分之一向債權人綿竹農商銀行承擔賠償責任。
四川省綿竹市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如下:
一、被告泰某機械向原告償還貸款本金2307882.50元及截至2018年9月20日的利息1213284.32元,并支付從2018年9月21日起至判決確定給付之日止的利息;
二、被告游某龍、劉某瓊、游某波對被告泰某機械的上述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三、被告顏某芳對被告泰某機械就上述第一項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向原告承擔二分之一的賠償責任;
四、駁回原告綿竹信用社的其他訴訟請求。
判決后,雙方當事人均未上訴,本判決現已生效。
【法官后語】
本案審理的重點在于農村信用社接受本社的股權作質押,質權是否設立。因農村信用社性質的特殊性,針對此類糾紛,司法實踐中的認定、處理結果不盡相同。也有觀點認為,以信用社的股權作質押貸款,因未在法定部門辦理出質登記,質押合同有效,質權未依法設立;有觀點認為,因信用社的經濟性質不屬于公司制,不能在法定部門辦理出質登記,只要質權人和出質人簽訂合法有效的質押合同,交付股權證,并在所持股的信用社辦理出質支付登記備案,即視為已經完成質押登記手續,質權依法設立;還有觀點認為,信用社的股金應適用動產質權的規定,只要訂立書面質押合同,質權自權利憑證交付質權人時設立。
筆者認為,本案認定質權是否設立,首先需對質押合同的效力作出認定。關于合同效力的認定,應當以是否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作為評判標準。本案中,農村信用社作為金融機構,其接受本社的股權作質押,質押合同是否有效,需以規范金融機構行為的法律法規為認定依據。作為規范商業銀行行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法律未涉及商業銀行股權質押,而僅在相關部門規章中有商業銀行不得接受本行股票為質押權標的的相關規定。通常情況下,違反規章不影響合同效力,但該規章的內容涉及金融安全、市場秩序、國家宏觀政策等公序良俗的,應當認定合同無效。本案以信用社接受本社的股權作質押違反了部門規章為前提,從維護金融安全角度進行分析,綜合以下因素,認定質押合同無效,理由在于: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二條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規定,銀監會為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行業監管部門,其所制定的規章、規范性文件對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均具有約束力。銀監會《農村合作銀行管理暫行規定》第二十三條第二款規定,農村合作銀行不得接受本行股份作為質押權標的,以及《農村商業銀行管理暫行規定》第二十一條規定,農村商業銀行不得接受本行股份作為質押權標的。上述規定均系部門規章,其法律依據和來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第四款的規定,公司不得接受本公司的股票作為質押權的標的。以此避免股東變相抽逃出資,保障銀行穩健運行。
2.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經濟性質是股份合作制,是特定經濟形勢下發展的一種集體經濟組織,但作為金融機構,所進行的業務活動亦受銀監會的監督和管理,辦理存款、貸款和結算等業務及進行風險防控均參照調整商業銀行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執行。銀監會《商業銀行與內部人和股東關聯交易管理辦法》[7]第二十九條第二款規定,商業銀行不得接受本行的股權作為質押提供授信。《中國銀監會關于加強商業銀行股權質押管理的通知》第七條第一項亦規定,商業銀行不得接受本行的股權作為質物。因此,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股權質押亦不能違反行業監管部門對此類行為的禁止性規定,以免因質權人與其他商業銀行的非本質區別而突破行業規定的限制,割裂此類行業規則的價值取向。
3.信用社接受本社的股權作質押,當債務人不能清償貸款時,若信用社以該股權受償,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股份回購,必然導致注冊資本減少,減弱信用社作為金融機構對外承擔風險的能力,對金融安全造成影響,既損害金融機構自身的利益,也損害債權人及其他股東的合法權益,是法律所禁止的行為。
本案考慮到質權人及出質人對質押合同無效均存在過錯,判決出質人應對債務人不能清償借款本息部分的二分之一向質權人承擔賠償責任,該案的判決結果將有力督促經信用社改制后的農商銀行對此前類似質押擔保行為做好調整、防控,切實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也對規范信用社等金融機構今后的信貸行為有重要意義。
編寫人:四川省綿竹市人民法院 范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