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傳與文學
- 鄧裕華
- 1118字
- 2025-04-25 19:54:23
二 史傳
“史傳”之名,最早見于《文心雕龍·史傳》:
開辟草昧,歲紀綿邈,居今識古,其載籍乎!軒轅之世,史有倉頡,主文之職,其來久矣。《曲禮》曰:“史載筆。”史者,使也。執筆左右,使之記也。古者,左史記事,右史記言,言經則《尚書》,事經則《春秋》。……傳者,轉也。轉受經旨,以授于后,實圣文之羽翮,記籍之冠冕也。[3]
劉勰在這里說了三層意思:一是史官的產生。黃帝軒轅氏時代,就有了史官倉頡。用史官主持記錄政事的職務,這個事實已經很早就存在;二是闡述史官和史冊的功能。史的意思,就是“使”,使史官拿著筆站在朝廷的兩旁,替帝王記事。左史記述帝王行動,右史記述帝王語言,記述語言的經書就是《尚書》,記述行動的經書就是《春秋》;三是闡述“史”和“傳”的關系。傳的意思,就是“轉”。把經書的意旨轉述出來,把它傳授給后代,《左傳》就是圣經的羽翼,史傳的代表作品。
劉勰把解釋經文的文字叫作“傳”,《左傳》就是用來解釋《春秋》的,所以是“傳”。《春秋》是“經”,是史書;《左傳》是“傳”,也是史書。這樣,就把史和傳聯系起來,合稱“史傳”。由此可見,“史傳”其實是一個集合詞,包含了“史(經)”和“傳”兩個對象。既然兩者都是“史”,兩者之間在記載人類社會實踐活動這一點上完全一致,所以兩個對象的內涵、性質在某種程度上是共同的,也就是說,此處“史”和“傳”兩個詞的詞義是相通的。與此同時,劉勰在篇中還論述了其他許多既不是“經”,也不是“傳”的著作,比如《國語》《國策》《史記》《漢書》《三國志》《后漢書》《晉紀》等,將之與“經”“傳”相提并論,這其實是劉勰對于“史傳”這個概念的外延的進一步擴展。由此可知,劉勰所謂的“史傳”,實際包括“經”“傳”“史”各類史著,亦即東晉以前的各體史書,史傳文學中的“史傳”二字的含義,就是據此而得。
劉勰只論到東晉的史書,而且將之當作一種文學體裁來看待,一是因為他主要活動在南朝(齊),可能只看到東晉之前的史書(其實南朝的劉宋時期也有范曄《后漢書》等著名史著,劉勰不曾提及,可能是沒看到,也可能是疏忽);二是在此之前,文史尚未有明確的分野,文學與史學關系密切,他的意識中仍然持早期的傳統的大文學觀念,視文史為一家。當然,他并沒有從文學的角度來研究史傳,而是從史學的角度來衡量。在論述過程中,劉勰分別對東晉以前各種史書的性質、特點及其高下優劣逐一評論,而對于史著撰述的原則和要求,經、傳、史并無特別的區分,都主張“務信棄奇”“實錄無隱”“按實而書”等。篇中不僅反映出劉勰文史不分的觀念,也反映了他經、傳一家,史、傳一爐的史學觀念。這種文和史、史和傳之間互相混融的事實,正是我們“史傳與文學”立論的基礎,也是本書討論對象、范圍確定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