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蘇東坡眼中的三個良吏
- 政修十篇
- 石志剛
- 7736字
- 2025-02-25 17:25:14
蘇東坡的才學是后人能夠銘記的。他涉獵廣泛,在多個方面都有造詣和成就。他一生經歷豐富,既有顯達時的志得意滿,又有被貶時的失落哀悼。這些獨特的仕宦經歷與他的才思結合起來,為后人奉獻出大量的作品,成為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這樣一個人,他眼中的古人尤其是良吏是什么樣的呢?以蘇東坡眼中的張良、韓愈、富弼為例來作一個分析。
古代英杰有許多類型,蘇東坡欣賞的類型是張良這樣的人。蘇東坡在《留侯論》中說:“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盵69]張良就是有“過人之節”的人,面對對手和困難,常能忍一般人所忍不了的事情,沉著冷靜地面對,最終實現了心中長遠的目標和志向。每個人都需要在事上磨煉,才能有成熟的氣度,才能進步,才能做出成績。
張良出身于韓國貴族家庭,負有家仇國恨,希望舉傾家之力,來報仇雪恨,消滅秦始皇。張良雇傭了一個大力士,用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錘在博浪沙襲擊秦始皇,“誤中副車”[70],誘發秦始皇大肆搜索捉拿刺客。張良由此隱姓埋名,逃到下邳躲藏起來了。此時的張良,想必痛定思痛,復仇之目標只能從長計議。他磨煉性格、修養心性、開拓眼界,一切只為更好地實現復仇計劃。此時,在下邳,張良遇到了改變他命運的黃石公。黃石公故意試探張良,將鞋子掉到橋下,讓張良去取鞋子。張良非常吃驚,“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71];作為一個曾經刺殺過秦始皇的年輕人,遇到這樣不禮貌的事情,如果按照其本來之性,是要毆打黃石公的,結果其壓住怒火,為其取鞋,說明其磨煉性格以臻至成熟。
張良取上鞋子后,黃石公得寸進尺地要求張良為其穿鞋。張良跪地,為其穿鞋。黃石公很滿意張良的表現,笑著對他說:“孺子可教矣?!盵72]此后,黃石公以約定時間見面來考驗張良。張良最終通過考驗,被黃石公授予《太公兵法》。黃石公對張良說:“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盵73]張良由是認真誦讀鉆研《太公兵法》,進一步學習謀略和征伐之道,為其以后輔助劉邦成就偉業奠定了基礎。黃石公是識人知人的,看到張良光有雄心,缺乏智謀,通過進一步考驗磨煉其性、授予其智慧之書來彌補其短板、成就其偉業。《留侯論》中遂有此言:“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謂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74]
張良不僅深諳《太公兵法》的精髓,自身也已成為能夠看清時代形勢和趨勢的智者。作為智者,從最初的單純反秦、恢復韓國,轉變為支持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在見完黃石公十年后,陳涉發動農民起義。聚集了一百余人的張良打算投奔駐扎在留縣的楚假王景駒。投奔途中,張良遇到劉邦,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75],因此選擇追隨劉邦,“不去見景駒”[76]。“張良不是領袖,但他需要領袖,因為只有在真正的領袖這里,他的智謀才能發揮出來,于是他放棄原來投奔景駒的計劃,決定追隨劉邦發展,因為‘沛公殆天授’,他發現劉邦本身就是上天賜予的人物?!盵77]張良雖然得到了劉邦的信任,但他心中仍然存在一個夢想,希望恢復韓國。于是,張良借機離開了劉邦,在項梁的支持下,擁立韓成為韓王,自己為韓國司徒,結果事業推進不太順利。此時的張良又陷入了深沉的思考,看來恢復韓國的計劃沒有得到故韓國人的支持,是不符合當時形勢發展的,需要調整策略。等到再次遇到劉邦,他又追隨劉邦征戰四方。在張良出謀劃策之下,劉邦的軍隊進了咸陽。張良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劉邦成功后,對眾臣講述自己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有頭號謀士張良的協助:“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盵78]劉邦對張良的才華和為人是十分欣賞的。故宋神宗對大臣講:“漢高祖、漢武帝都是雄才大略之君。高祖并稱二杰,說‘吾不如蕭何’、‘吾不如韓信’,都呼其名,至于張良,乃稱其字,說‘吾不如子房’,蓋以張良有道,高于蕭何、韓信,故尊重之,不名耳。夫為君肯自認不如臣賢,中間言語又有分別,豈不是雄才大略?”[79]張良在輔助劉邦成就事業中,突出地體現出教人以韜略和能忍常人不能忍之事。劉邦率軍隊入駐咸陽,看到秦朝宮殿中貴重寶器、嬌美婦女數以千計,想長居宮中,盡享其樂,被樊噲勸言,卻未接受其言。此時,張良以大局為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告誡劉邦要以清廉儉樸為事,方能成就大業,被劉邦采納。張良識見之高,讓劉邦虛心納之。此后,張良在劉邦事業關鍵的時候,總是能想出妙招,推進事業發展。張良以自己的經歷為參照,經常勸言劉邦做事要忍,要有耐心。韓信攻破齊國想自立為王,劉邦十分生氣,被張良勸言要忍,要做順水人情,促成了韓信當齊王的結果,避免了劉邦勢力提前分裂的結局。司馬遷所寫的張良,突出一個“奇”字。劉邦在危難的時候,張良之策總能幫助劉邦化險為夷。呂后想保住太子之位,亦要征求張良之策,然后才能定乾坤。
張良的人生是成功的。他從年輕時意氣風發,到被劉邦用后的奇策常出,再到身榮位尊,還能以善而終,可謂難矣。張良總結自己的人生:“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張良)足矣?!盵80]抱著一顆感恩之心,他轉而學習道家之術,遠離朝中是非。司馬光對張良評價很高:“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有超然而獨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辨達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如高帝所稱者,三杰而已?;搓栒D夷,蕭何系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故子房讬于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于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盵81]自從刺殺秦始皇失敗后,張良潛心思考,加上黃石公贈書,對戰事人事已是洞悉。故其放棄恢復韓國之念而追隨劉邦,追隨劉邦且助其成就帝業而不驕,在功高之時又能參透世情,將榮辱置之度外,隨心去過簡易淡樸的生活,這就是張良的厲害之處。他總能跳出個人的局限,既幫助別人成就功業,亦助推自己保全聲名,難道不應該去學習他的處世之方嗎?后人對張良的緬懷,是永遠的。唐代大詩人李白寫了一首詩《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詩中寫道:“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82]明代名宦張海虹有一首《張子房》詩,詩中寫道:“秦皇騁梟磔,滅韓仇留侯。霸力灰咸陽,漢幕收前籌。始志終以功,辟榖還山丘?!盵83]
蘇東坡對韓愈是十分敬重的、崇拜的。為什么敬重和崇拜?主要原因在于韓愈的文風改變了文壇走向,韓愈的文事潤澤百姓心田,韓愈的文人氣骨頗得士大夫的神韻。首先,韓愈的文風改變了文壇走向。蘇東坡說:“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并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于正,蓋三百年于此矣?!盵84]“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駢體文形式僵化,雖然文字華美,卻不便流行通用。安史之亂以后,文化精英反思盛衰根由,痛感本來民族文化之低落,遂欲振興儒學,恢復道統。然則舊的駢文形式不能適應新的宣傳任務,文體改革勢在必行。古文運動提倡恢復先秦、兩漢的古代散文,實則是復古其名,通今其實,力圖開創一個文化發展的新局面?!盵85]韓愈反對當時沿襲的奢靡文風,致力于文風變革,以倡導以文明道、抒真情實感、求雄辯尚奇之文風為己任,掀起了規模宏大的古文運動。
韓愈認識到了文與道的關系,指出了二者的辯證關系,尤其是明確了文輔助道的表達,道是為文的目標。他在《送陳秀才彤序》中說:“蓋學所以為道,文所以為理耳?!盵86]學習是為了明白道理,為文也是為了明白道理。韓愈的文章寫得很實,有現實的針對性。當時,他看到士大夫群體中有一種不良的風氣,即嫉賢妒能,對別人要求嚴格,對自己則放松要求。為了扭轉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韓愈在《原毀》中對“今之君子”嚴人松己之行為進行了陳述:“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盵87]緊接著,韓愈深入剖析了產生這種不良行為的原因:“雖然,為是者有本有源,怠與忌之謂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盵88]如果能戒掉“怠”與“忌”,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不斷開闊自己的心胸,做一個真正的“君子”,又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呢?
在韓愈的詩文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有充沛的情感。他在《祭柳子厚文》中對摯友柳宗元作了充分的評價。韓愈與柳宗元同是當時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二人政治見解不同,甚至有重大分歧,但交情深厚,見過面、對過詩、寄過信,引為人生知己?;趯n愈的信任,柳宗元在臨終前,囑托兒子希望好友韓愈來為其撰寫自己的墓志銘。韓愈沒有辜負柳宗元的期待,為其撰寫了《祭柳子厚文》和《柳子厚墓志銘》。在《祭柳子厚文》中寫道:“嗟嗟子厚,而至然耶?”[89]韓愈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寫出了對柳宗元離世的惋惜。韓愈對柳宗元的認知是深刻的,對其才華是充分肯定的:“富貴無能,磨滅誰記?子之自著,表表(卓異)愈偉?!盵90]什么才能讓后人銘記,不是一時的富貴,而是永恒的文章。柳宗元雖然不顯于一時,但其竭盡才華書寫人生篇章,留下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文章的最后一段,韓愈深情地闡釋:“嗟嗟子厚,今也則亡?!盵91]友人離世,十分悲痛。柳宗元再有才華,卻離開了人世。人世上少了一個與韓愈切磋學問、探討人生、增進友誼的友朋,這種痛失的感覺,何等悲傷,均寄托于文。隨后,韓愈又寫下了《柳子厚墓志銘》,全面地介紹了柳宗元的家世、才華、政績、品德、影響等內容。韓愈在文中寫到柳宗元“俊杰廉悍,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名聲大振,一時皆慕與之交,諸公要人爭欲令出我門下,交口薦譽之”[92]。韓愈作為當時文壇領袖,自恃才高,能入其法眼的人不是很多,對柳宗元評價如此之高,確是對其欣賞之至。韓愈對柳宗元的人品,亦是十分推崇的。韓愈在寫到柳宗元為了好朋友劉禹錫能夠離開偏遠的播州,愿意以身替之的時候,情感之水,噴薄而出,達到一個小高潮。緊接著,韓愈表達自己的見解:“嗚呼,士窮乃見節義,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游戲相征逐,詡詡強笑語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真若可信;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為,而其人自視以為得計。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愧矣?!盵93]當然,文中對柳宗元的政績和才華亦作了中肯評價。這篇墓志銘飽含感情,是韓愈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一般墓銘多以紀事為主,容易板滯,韓愈此篇卻神采飛動,原因在抓住朋友之義為主線,結合文章成就,極寫柳子厚的高風亮節,而又痛斥世俗酒肉之交,處處表現深厚的朋友之情。”[94]
韓愈的文風是雄辯尚奇的。韓愈寫了一篇題為《張中丞傳后敘》的文章,體現了其文雄辯的風格。當時名將張巡,死守睢陽,城破后被殺,成為忠烈代表,因李翰撰寫其傳,記載詳細,助張巡名傳。然與張巡同守睢陽的另外一個人許遠,城破后被俘,不久遇害,卻湮沒無聞。韓愈遂寫下了《張中丞傳后敘》這篇雄文。韓愈在文中介紹了許遠之忠義,與張巡一起死守睢陽。針對輿論對許遠被俘不能就義的質疑,韓愈寫道:“遠(許遠)誠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以與賊抗而不降乎?”[95]當時,許遠守睢陽,面對叛軍重重包圍,如果走投降之路,為什么要等到城破后而不是選擇在城破前呢?緊接著,韓愈說:“遠(許遠)之不畏死亦明矣!烏有城壞其徒俱死,獨蒙愧恥求活?雖至愚者不忍為。嗚呼!而謂遠(許遠)之賢而為之邪?”[96]韓愈對許遠的品性是了解的,分析了許遠在城破后不會茍活的邏輯基礎。韓愈文風之雄辯,行文之暢快,邏輯之無可辯駁,讓人心悅誠服地接受其觀點。韓愈之文還有尚奇之特征?!八n愈)追求奇辭奧旨的境界,追求文章雄奇的氣勢、新奇的語言、奇妙變幻的藝術構思,甚至被當時人看作荒誕不經的藝術表現。”[97]韓愈在《進學解》中闡釋正直有才華的人應該得到重視這個話題。在闡釋過程中,韓愈落筆尚奇,文中寫道:“夫大木為杗(屋梁),細木為桷(方形的椽子),欂櫨(斗拱)、侏儒(梁上短柱),椳(門戶的樞軸)闑(門閫)扂(門閂)楔(門兩旁的長木柱),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98]韓愈通過生僻詞匯的運用,想表達一個什么意思呢?他意在強調,只要合理用好不同類型的木料,就能蓋好一所房屋。如果我們的理解僅僅局限于認為韓愈只是在談論木料,那還不夠深入。韓愈的真正意圖在于通過談論木料運用,告誡為官者要善于使用不同類型的人才,共同服務于整個社會。當然,如果韓愈文風的尚奇被限于可以理解的范圍內,還是值得借鑒的,但是如果超出了人的理解范圍,一味地追求佶屈聱牙的表達,或許就顯得有點曲高和寡了。
韓愈為文有特色,做官亦是獨樹一幟。韓愈的才名是很大的,在公卿間有很高的聲望。為文的思路有的時候與為官的思路會出現差異。所以,韓愈文名漸盛,而宦途坎坷,備嘗艱辛。韓愈看到唐德宗晚年時期,宰相失權、宦官得志的現象出現,“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99],上疏勸諫皇帝,惹惱了唐德宗,被貶為連州陽山令。后來,他經宦海沉浮,被升遷為中書舍人,遭人陷害,借他過去之事做文章,試圖將其拉下馬來。他的職位也由此出現變化和調整。唐憲宗派人手持香花去臨皋驛迎接佛骨,在皇宮中停放三天,再送回原寺廟。韓愈為此向皇帝上疏,勸諫不要這樣做,因話說得嚴重,觸怒了唐憲宗。唐憲宗原打算判他死刑,在大臣請求之下才得以免死。他仕途經歷比較坎坷,這激發了他創作的才情,寫出了大量有血有肉的文章。他在基層為官的時候,能夠關心民生,體察民意,做出實績。他在擔任陽山令的時候,陽山雖然地處偏僻、環境凄涼、農業落后,但他決心要改變這里落后的面貌。韓愈在《送區冊序》中這樣介紹陽山:“陽山,天下之窮處也。陸有丘陵之險,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橫波之石。”[100]陽山沒有完善的職官管理體系,老百姓生活比較窮困,文化生活比較匱乏。韓愈來了之后,健全了縣衙體制,有了執行力較強的班子;在山上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山下進行大規模造田活動,勸課農桑,發展農業,讓百姓生活有了一個質的提升;集中開設學校,認真學習、切磋學問,改變閉塞落后的狀態。他在潮州為官的時候,為民祈福,發展農業,興修水利工程,做出大量政績。其中一個令人稱道的事情就是韓愈看到潮州有鱷魚之害,于是積極驅趕,終于為民除害。他在袁州為官的時候,致力于除掉當地陋習。袁州有一種習俗,父母將子女抵押給出錢人那里服役,如果按時還不起錢,就將所抵押子女收為出錢人家中永為奴隸。韓愈來了之后,想辦法救出這些受害的被收為奴隸的子女,然后廢除這種不合理的習俗規定,為當地民眾做了一件善事。韓愈的一生是豐富多彩的一生?!绊n愈之后,百代推崇,如星斗輝耀神州。”[101]晚唐的皮日休提出讓韓愈配饗太學。宋神宗詔封韓愈為昌黎伯配享廟祀。明代學者茅坤將韓愈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乾隆親自撰寫《盤古考證》來贊揚韓愈之文。
北宋名臣富弼,“少篤學,有大度”[102],人皆憐其才。范仲淹認為他有王佐之才,向當時名臣王曾、晏殊作積極推薦。晏殊對其才華人品十分欣賞,遂將自己女兒許配給富弼。蘇東坡對富弼可謂推崇備至,列為賢臣典范。富弼在盡孝、為人、做官、外交、撰文等多方面皆有其聞。
富弼是一個非常講孝道的人。蘇東坡說:“公(富弼)性至孝,恭儉好禮,與人言,雖幼賤必盡敬,氣色穆然,終身不見喜慍。”[103]他言行一致,能夠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富弼說:“君子與小人并處,其勢必不勝。君子不勝,則奉身而退,樂道無悶。小人不勝,則交結構扇,千歧萬輒,必勝而后已。迨其得志,遂肆毒于善良,求天下不亂,不可得也。”[104]他以君子的標準要求自己,終生如此。他為人正直,敢于直言。當時,范仲淹因諫言皇帝慎重廢后被貶退。面對皇權威逼,富有正義感的富弼上疏曰:“是一舉而二失也,縱未能復后,宜還仲淹。”[105]皇帝雖然沒有聽取他的建議,但他敢于直言的名聲傳了出去。
富弼是治世能臣。他在青州為官,面對河朔發大水、百姓受大災的局面,進行賑濟。富弼要求官府出糧,鼓勵百姓獻糧,征集公私場所十多萬處,積極地安置受災之民,派待缺、寄居的官員去做安置工作,并對這些官員進行獎勵。等到第二年,當地獲得糧食豐收,災民領取糧食回各自之處,克服了災荒。在朝中,他積極響應范仲淹的新政改革,致力于整頓吏治、去除積弊,被朝野所推崇。蘇東坡言:“公(富弼)既以社稷自任,而仁宗責成于公(富弼)與仲淹,望太平于期月之間,數以手詔督公等條具其事。”[106]范仲淹、富弼這批人立志改革,展現出他們鮮明的進取意識。“范仲淹和他的同輩、后學,都有強烈的天下國家意識,‘以天下為己任’是一代優秀士人的情操。”[107]他們的改革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被誣以朋黨,最終以失敗告終。新政雖然失敗,但富弼等人的變革意識仍然值得學習。等到后來,富弼任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傳以公議,無容心于其間。當是時,百官任職,天下無事?!盵108]
對外關系方面,富弼有膽有識,勇于善于處理涉外事務。當時,契丹在宋朝邊境駐扎軍隊,派使者來宋朝索取土地。宋朝的底線何在?“仁宗經與大臣商議,確立了一條談判的底線:地不可割,割地不可議;其他可議,或增加歲幣,或和親。但新的協議如何達成,細則如何敲定,還需要繼續談?!盵109]選派誰來負責談判,擺在了宋仁宗面前。此時,呂夷簡向朝廷和宋仁宗推薦了富弼。富弼不畏風險,勇敢地承擔了這個任務。歐陽修擔心他去了契丹被扣留。富弼入朝回應說:“主憂臣辱,臣不敢愛其死?!盵110]宋仁宗為之動容,讓他先接待來朝的契丹使者,隨后與契丹使者赴契丹。因其真誠待人,故能征服契丹使者,為朝廷立下一功。朝廷要提拔他為樞密直學士,被他拒絕了:“國家有急,義不憚勞,奈何逆以官爵賂之?!盵111]隨后,他赴契丹,去做契丹君主工作。富弼富有辯才,設身處地地為契丹君主考慮問題,認為對于契丹來說,和平是比戰爭更好的選擇,最終說服契丹君主罷戰。富弼為宋朝力所能及地爭取到了主權和聲譽,在對契丹外交方面,兩赴契丹,最大程度地做到了不卑不亢。回朝后,朝廷要獎勵他升遷他,被他拒絕:“增歲幣,非臣本志也。特以朝廷方討元昊,未暇與虜角,故不敢以死爭,其敢受賞乎!”[112]
蘇東坡對富弼的認識是全面的,還對其文才進行了評價:“其為文章,辯而不華,質而不俚。有《文集》八十卷,《天圣應詔集》十一卷,《諫垣集》二卷,《制草》五卷,《奏議》十三卷,《表章》三十卷,《河北安邊策》一卷,《奉使錄》四卷,《青州振濟策》三卷?!盵113]每觀富弼之言,對問題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其言總能貼近實際情況,為朝廷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富弼歷經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其受禮遇如初,不正是其講忠孝報國恩,贏得君主的欣賞的結果嗎?故蘇東坡言:“古之人臣,功高則身危,名重則謗生,故命世之士,罕能以功名終始者。臣觀三宗所以待公,全其功名而保其終始,蓋可謂至矣?!盵114]古代社會中,不缺做事之能臣。像富弼這樣既能做事、又能保全、還能贏得時人后人尊重的能臣,是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