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王陽明眼中的三個良吏

  • 政修十篇
  • 石志剛
  • 4078字
  • 2025-02-25 17:25:14

王陽明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建立事功,創立心學,留下奇文,其遺產讓后人享之不盡。他在臨終之前,給家僮留下遺言:“他無所念,平生學問方才得見數分,猶未能與吾黨共成之,為可恨耳。”[115]他對他的道德文章學問是最為看重和推崇的。他的影響不光在中國,在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都是一個巨大的存在。“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在擊敗俄國海軍后亮出一個腰牌:‘一生俯首拜陽明’,‘陽明’就是王陽明。”[116]翻看王陽明的詩文,會發現他學識淵博,對前代歷史非常熟稔,現舉出他欣賞的前代官員中的三個代表,分別是周公、文天祥、于謙,來作一個分析。

周公的名號是很大的,其事功和思想對后世影響頗大。1504年,王陽明作了一首題為《謁周公廟》的詩,詩中寫道:“我來謁周公,嗒焉默不語。歸去展陳篇,詩書說向汝。”[117]周公在歷史上的地位很高,深通古代典籍的王陽明自然明白,對周公的崇拜之意,在這首詩歌中亦清晰地表達出來。周公是古代的一個偉大人物,成為后人景仰的圣人。他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作為兒子,他“為子孝”[118],孝順父母;作為弟弟,他積極輔佐周武王,攻破殷軍,成就周業,且能在周武王主政期間,為周武王之重病進行禱告;作為叔叔,他能扛起責任,替周成王消除各種主政隱患,等到周成王能夠親政后又將大權還歸周成王。他的事功是巨大的,尤其是他在周武王去世后,當時流言四起,烽煙時現,他攝政當國,“誅武庚、管叔,放蔡叔”[119],維護了國家統一和安定。安定之后,他敏銳地發現朝政之弊,“乃作《多士》,作《毋逸》”[120],告誡周成王要明白創業之艱難、修德之重要、思危之必要。他的個人事跡和為人之品,成為歷代政治家所推崇和學習的對象。

政權穩定之后,周公制定了禮樂制度,讓政權有了堅實的禮樂文化基礎。“成王年少,周公攝政,制禮作樂,郊祀后稷以配天”。[121]當時,在洛邑舉行慶典儀式,四方之民集而聚之。周公對前來之民進行慰勞勸勉,并且制定了一整套禮儀制度規范,向全國推行。“整個禮樂之教,彰大德,理萬情,通神明,施教化,形上精神性成了人不可須臾去身的存在。”[122]以保民尊德敬天為精髓的禮樂制度,是周公為了更好地穩定周朝統治,從思想層面提出的施政理論。“儒家學者稱贊是周公奠定了周文化根基,周公穩固周王朝的統治基礎之后又制定了禮樂制度,大力提倡德治教化,開創了成為萬世楷模的圣德政治的黃金時代。”[123]周公的地位是很高的。“孔子之前,黃帝之后,于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124]

1519年,王陽明在拜謁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祠廟時作《謁文山祠》詩一首:“汗青思仰晉春秋,及拜遺像此靈游。浩氣乾坤還有隘,孤忠今古與誰侔?南朝未必當危運,北虜烏能臥小樓?萬世綱常須要立,千山高峙贛江流。”[125]詩中表達了作者對文天祥忠勇精神的欽佩,且認為是寶貴的精神資產,永遠留在后人心中。

文天祥“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126],長相出眾的文天祥志向亦十分遠大,年輕的時候就希望做歐陽修那樣的忠義之人。宋理宗對他的文才十分賞識,親自選拔文天祥為考試的第一名。他的應試文章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感染力,受到朝野一致好評。“此文是進諫之作,文辭婉轉,但不晦澀;陳述治國、抗寇對策,語簡意明,態度懇切;論理思路嚴謹,條理清晰。”[127]敢言、執著是文天祥為官做事的基本準則。說其敢言,是因為每當遇到朝政黑暗、事起蹊蹺時,他總能挺身而出,直言之弊。文天祥看到宦官董宋臣游說皇帝回避元朝軍隊進攻而遷都,于是上書朝廷,希望斬殺董宋臣,結果遭遇如泥牛入海的結果。奸佞之臣賈似道偽裝有病,以退休的方式要挾皇帝和朝廷,文天祥直言其非,由此身遭彈劾。說其執著,是因為他處于大的時代變革和王朝更替時期,雖遭遇朝廷不公對待、目睹朝廷黑暗腐朽,當外敵攻打侵蝕這個王朝時,他還會用生命捍衛這個王朝。當時,元朝大軍攻打甚急甚猛,文天祥手捧詔書,召集兵馬,打算率軍入衛京師。他的好朋友勸言他,元朝部隊攻破京郊,逼近內地,你倉促召集起來的一萬多人前去抵抗,這跟驅趕羊群與猛虎搏斗有什么區別呢?文天祥執著的精神就此顯露出來:“吾亦知其然也。”[128]明知道敵我力量過于懸殊,自己率部隊前往京師,亦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但是感于國家養育多年,希望以身殉國,樹起忠義之旗,“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如此則社稷猶可保也”[129]。文天祥率兵抵抗元朝大軍,以失敗告終。幾經磨難,幾幸逃脫,文天祥仍然在支撐著,頑強地進行抵抗,最終被抓。此時,他見到了元軍統率張弘范。張弘范對文天祥十分尊重,與文天祥一起進入厓山,希望文天祥能勸降張世杰。文天祥慷慨陳詞道:“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130]張弘范仍然堅持讓他寫招降信。文天祥沒有寫招降信,而是寫下了聞名后世的《過零丁洋》,該詩的末句成為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31]言為心聲,通過閱讀文天祥的詩文,能夠了解到他的性格、操守、品德,尤其是他的愛國情懷:“大篇短章、宏衍鉅麗,嚴峻剴切,皆惓惓焉愛君憂國之誠,匡濟恢復之計。至其自誓盡忠節之言,未嘗輟諸口,讀之使人流涕感奮,可以想見其為人。”[132]之后,張弘范沒有再進行強迫。等到元軍攻陷厓山宋營,張弘范試圖勸降文天祥:“國亡(宋朝滅亡),丞相(文天祥)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133]聽聞宋營被攻破的消息,文天祥悲痛欲絕,對張弘范的勸降予以回答:“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134]文天祥這種不投降變節的精神令張弘范非常欽佩。張弘范派使者將文天祥送到京師。文天祥被送至京師,元朝丞相孛羅召見他,要求文天祥跪下,被文天祥拒絕了。“左右或牽頭,或拏手,或按足,或以膝倚其背,卒不跪。”[135]后經人推薦,受到元世祖的器重,打算重用他,卻遭到他的拒絕。元世祖召他入殿,問他還有什么請求?文天祥回答說:“天祥(文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愿賜之一死足矣。”[136]文天祥抱死之心決矣,可見其執著精神。元世祖在猶豫搖擺之中,殺害了文天祥。臨刑前的文天祥對著獄卒從容地說:“吾事畢矣。”[137]文天祥隨后向著南方拜別后就義。文天祥的衣帶中有贊文,贊文上寫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138]文天祥的守義忠誠讓其敢言、執著精神的彰顯更有了依托。

王陽明對于謙是十分崇拜的。1507年,王陽明寫下了《于忠肅像贊》,對于謙的人生和為官經歷作了簡單梳理和充分肯定,緊接著對其命運發出感慨:“公(于謙)有姬旦、諸葛武侯之經濟勛勞,而踵伍子胥、岳武穆殺身亡家之禍,神人之所共憤也,卒至兩地專祠,四忠并列,子孫廕(蔭)襲,天憫人欽,冥冥中所以報公者,豈其微哉!”[139]于謙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他一生以名節為重,以忠義為要,立身朝野,服務基層,是一個有政聲的官員。他在《小像自贊》中寫道:“所寶者名節,所重者君親。”[140]他考中進士后,走上仕途。在擔任御史期間,他上奏的時候,“音吐鴻暢,帝為傾聽”[141]。

于謙后來巡按江西,面對百姓冤屈,積極予以昭雪;面對吏治敗壞,上奏朝廷進行處置。皇帝對其才華十分認可,手書其名,越級升遷他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撫河南、山西。他積極延訪當地民情,切實解決當地水旱災害,大力興修水利工程,讓當地百姓十分受益。在地方歷練多年,他以兵部左侍郎的身份被召回朝廷。當時,也先率部大舉入侵,明英宗在大太監王振的裹挾之下,親自征討,結果王振在混亂中被殺,明英宗由此被俘。在此嚴峻形勢下,于謙等主戰派得到剛即位的明景帝和朝臣的大力支持,一場大戰即將來臨。于謙的文才在之前的治政中得以展現,其武功之能亦有施展的機會了。他“慕諸葛亮、文天祥之忠義,以風節自勵,慨然有以天下為己任之志”[142]。

他對文天祥的事跡十分熟悉,而且將其品格引為自己的榜樣。他在《文信國像贊》中說:“嗚呼文山,遭宋之季,徇國忘身,舍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陵谷變遷,世殊事異。坐臥小閣,困于羈系,正色直辭,久而愈厲。難欺者心,可畏者天,寧正而斃,弗茍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節,萬古攸傳。我瞻遺像,清風懔然。”[143]于謙的文筆十分考究,傳神地將文天祥的氣節和忠誠魂魄展現出來。國家處于多事之秋,正是于謙報國之時。當時,吏部尚書王直拉著于謙的手說:“國家正賴公耳。”[144]當時,皇帝和群臣均倚仗于謙,于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145]。于謙進行了合理化分工和部署,嚴陣以待進犯而來的也先所部。“也先軍下,直窺北京,挾英宗以威嚇(嚇)。于謙以生民社稷為重,危城擎劍,躬擐甲胄,統軍于德勝門外,嚴陣誓師,膽氣撼天,故退敵解圍。”[146]保衛京師的戰役取得勝利,于謙使得明政權轉危為安。“于謙和主戰派官員領導和組織的京師保衛戰終于取得了勝利,粉碎了瓦剌軍想奪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轉危為安。”[147]

正當于謙可以大展宏圖之際,明景帝病重,明英宗又在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擁護之下復位,緊接著捉拿于謙下獄,且殺于集市,沒收他的家產,其家人充軍戍邊。為國盡忠,結果被奸佞所構陷,天下人皆以為冤。“于謙于土木之變后臨危受命,赤心報國,立下豐功偉績。但英宗復辟后,聽信讒言,將于謙處死,天下無不冤之。”[148]于謙為人剛毅,處事公正,實現了他在《石灰吟》中所倡導的目標:“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149]他因剛直,或許得罪權臣;他因功高,或許為皇權嫉恨,然其守道持義,做出了無愧于心的政績,為后人所同情和敬重。于謙之詩,通俗易懂卻又有很深的韻味。他在《桑犬二詠》其一中寫道:“一年兩度伐枝柯,萬木叢中苦最多。為國為民皆是汝,卻教桃李聽笙歌。”[150]他對自身性格品質了解得最為深刻,這首詩歌又仿佛印證了他的命運。他勞苦功高,對于挽救危難之中的明王朝有不世之功,然卻身遭滅頂,陷害他的權臣再享擁立之福,肆意揮霍。然而,正義終究不會缺席,于謙死后,陷害他的權臣被處理了,他的名譽得以恢復,其功績被人銘記。明憲宗為其恢復名譽:“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才,歷事先朝,茂著勞績。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權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故復卿子官,遣行人諭祭。”[1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大仙区| 泾源县| 长岛县| 肇庆市| 色达县| 井研县| 建始县| 股票| 古浪县| 韶关市| 山东省| 苍山县| 榆社县| 礼泉县| 云梦县| 威宁| 东安县| 读书| 城口县| 阆中市| 乌什县| 偃师市| 日土县| 武义县| 永登县| 辽中县| 宣恩县| 沅陵县| 伊宁县| 金寨县| 九江县| 邓州市| 邢台市| 淄博市| 米泉市| 手游| 大同县| 阿克陶县| 临猗县| 礼泉县| 吉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