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成長的三種動力
心理學家科胡特曾提出一個觀點:作為人類,我們終其一生都需要他人的陪伴,只有這樣,方能鞏固我們自身的存在,完全獨立于他人而“成為你自己”是不可想象的。他還指出,我們對他人有三種需求:①需要來自他人的理解和認可;②渴望歸屬于強大的他人、機構或者社群——以此獲得安全感和力量感;③我們還有一種需求,當我們看到他人和我們做著同樣的事情,哪怕是掙扎在同樣的不幸中時,我們也會感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值得的、有意義的和有希望的。
科胡特把第一種需求稱為“鏡映需求”。能給我們提供理解和認可的人,就是我們的“鏡映自體客體”。第二種需求被科胡特定義為“理想化需求?!碧峁┌踩泻土α扛械乃耍褪俏覀兿胍獨w屬的“理想化自體客體”。第三種需求被科胡特定義為“孿生需求”。提供這種需求的他人,就是我們的“孿生自體客體”?!皩\生”這個詞是一個比喻的說法,“孿生自體客體”就像孿生兄妹一樣,和我們一同成長,和我們有著相似的愿望和做法,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對這些愿望和做法有了正當感。
當我們看著《老友記》中的人物同我們一樣經歷經年累月的緩慢成長時,我們也意識到了我們自己的成長需求,認識到了這種需求的正當性,發現了成長的可能性??梢哉f,已經有一代又一代人是伴著各種成長性的連續劇長大的。這種劇中的人物也扮演了觀眾的孿生自體客體的角色。
青年人渴望成長,這是任何一個有活力的社會的首要特征。在這樣的地方,成長幾乎具有一種宗教性,近乎一種信仰,它給人帶來信心和力量。關于成長的連續劇,則是針對這種需求應運而生的。
當然,在這個時代,人們追求的東西不一而足,金錢、權力和愛情是最為常見的,但是沒有人格的成長,這些東西難免成為空中的樓閣、沙灘上的城堡。我遇到過很多財務狀況良好、身體康健、工作體面的來訪者,他們可能畢業于中國最好的大學,在經濟上沒有經歷過困窘,在愛情方面似乎也無往而不勝,卻每每提出這樣的問題:人終有一死,我得到的這些終究會失去,甚至人類作為一個物種也終有消失的那天,我的奮斗有什么價值?
很多人都帶著這樣的困惑努力活著,一邊懷疑自己努力的意義,一邊很認真地批判自己還不夠努力、擔心自己會被淘汰和拋棄。事實是,如果沒有心靈的成長,一切外在的成就最終會幻化成數字。而且更為矛盾的是:外在成就的獲得,反而會加深內心的無意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