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工作的真諦就是解決問題(3)
- 工作就是解決問題
- 周沫
- 3069字
- 2015-02-06 14:55:51
喬治不甘心失敗,又以她不是主持人專業出身為由,把她調到了記者部,專門跑新聞。親朋好友都為她抱不平,當時她也覺得氣憤,但轉念一想:如果我生氣了,不正中喬治的下懷嗎?于是她強忍了下來。
原本她主持的節目,因為少了她,收視率一路下跌。終于臺長坐不住了,專程過來責問:“這個節目為什么不是康妮在主持?”
喬治振振有詞地回答:“因為她不是主持專業畢業的。”臺長又皺著眉說:“不管她是什么專業畢業的,這個節目都不能沒有她,明白嗎?”
迫于無奈,喬治只好又將她請了回來。一年后,喬治被電視臺裁員了,成為該電視臺第一個被裁減的員工。
這位在職場上起起伏伏的康妮,就是英國著名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得主康妮·胡克,2008年4月7日,她還參與了奧運圣火在倫敦的傳遞。
勇士和懦夫其實只是一念之差,結果卻可能是天壤之別。其實一個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有成功的可能。只要他對那件事具有真正的熱忱、濃厚的興趣,即便要多受些苦也在所不惜,并且能比別人更能解決現實問題。那些只會坐著不動,甘愿受旁人指揮,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人,是做不出什么大事情來的。
沒有人會真正地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我們只有對自己的一切負責,我們的問題只能靠我們自己解決。不管是從現實的眼光看,還是從發展的眼光看,職場需要的人才必須具備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不具備,我們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問題,被別人解決掉。
感悟與反思
以下是一些員工不稱職的表現:“我不知道”,“是他沒有做好,所以我才沒有做好”,“我也不知道怎么變成這樣了”,“這不是我一個人做錯的”,“誰讓你不說清楚”,“我以前就這么做,沒什么不對啊”,“我就這樣,有本事自己弄”,“大不了我走人”,“為什么又是我去做”,“我明天不想上班了,讓別人替吧”,“就給這點錢,還想讓我干這干那”,“這件事情不可能完成,肯定不行”,“這個問題我不知道,是前任遺留的”,“我只是個員工,很多事情我可做不了”,“我可是按經理要求做的”,“大家都是這樣做的啊”……請參照自身行為看看你是否存在這樣的現象?同時思考一下,為什么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如何改善?
將問題的壓力變成工作的動力
在工作中,當我們接手一項任務,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當一件突如其來的事情,打亂了我們的原定計劃,需要采取緊急措施,及時處理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產生一種空前的緊張感。
這種緊張感,就是壓力。毫無疑問,壓力對于正常的工作狀態,肯定有一定的破壞性。如果壓力過大,還會給個人的身心健康帶來損害,降低個人的積極性和工作準確性,錯誤也會頻出,影響工作,甚至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
盡管壓力有這樣的破壞性,甚至可以說,壓力就是每個人工作的必然構成部分,但是有壓力未必就是一件壞事。俗話說:有壓力才有動力。反過來說也是一樣,沒有壓力,就會動力不足。只有在壓力面前,我們才會深挖潛能,將潛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出來,力爭達到最佳效果,這對個人來說絕對是好事。
一艘貨輪卸貨后返航,在浩瀚的大海上,突然遭遇巨大風暴。驚慌失措的水手們,急得團團轉。老船長果斷地下令:“打開所有貨倉,立刻往里面灌水。”水手們一臉的擔憂:“這簡直就是險上加險,不是讓我們自尋死路嗎?”老船長鎮定地說:“大家見過根深干粗的大樹被暴風刮倒過嗎?被風刮倒的都是那些沒有根基的小樹。”盡管水手們半信半疑,還是照著做了。暴風巨浪依舊猛烈,但隨著貨倉里的水越來越滿,貨輪竟然奇跡般地漸漸平穩了。
船順利地靠岸了。老船長告訴那些松了一口氣的水手們:“一只空木桶,是很容易被風打翻的,如果裝滿水,負重了,風是吹不倒的。當船在負重的時候,是最安全的時候;空船時,才是最危險的。”
在工作中,遇到問題,產生壓力,很正常。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只在生活的大海里航行的船,工作中的各種壓力就是我們的負擔,這些壓力雖然會讓我們感到勞累、煩躁、厭倦,但它同時也是保證我們前進的動力,如果沒有了這些壓力,我們就會像一支空木桶一樣,很容易被生活的暴風巨浪打翻。
“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亂飄飄。”生活需要壓力,而且壓力與動力并存,壓力產生動力,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沒有壓力就沒有成績,壓力越大,動力越大,成績越大。在短時間內,在壓力之下,由于目標明確,時間有限,我們的精力往往會更加集中,這不僅能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挖掘我們的潛能,還能提高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宋代,有一位畫家朱子明,在山水畫上很有造詣,他的畫如同行云流水般瀟灑。但是,他的同行們很妒忌他,四處造謠貶低,說朱子明會畫什么,不就會畫個驢嗎?朱子明是畫過驢,但只是偶爾之作。但是“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成了真理”,漸漸地,世人都知道朱子明只是個畫驢的“驢畫家”,朱子明為此很是郁悶。
當時的皇帝宋徽宗是一位喜歡書畫,也有很深造詣的皇帝。有一天他出城,在市面上看到有人擺地攤兒賣畫驢圖,覺得十分新鮮,就問隨從:天下誰畫驢畫得最好?隨從回答不出來,之后滿世界打聽,才得知一名叫朱子明的畫家有“驢畫家”之稱,就給皇上回了話。
宋徽宗把眾人對朱子明的貶辱當真,便宣朱子明進宮,為自己畫驢。朱子明哭笑不得,可又不敢抗旨。他本是山水畫家,畫驢不是他的專長,但皇上之命不可違,情急之下的朱子明只得硬著頭皮,抓緊時間苦練畫驢技術,先后畫了數百幅有關驢的畫。
他畫驢的技藝突飛猛進。進宮后,朱子明先后畫了數百幅驢,深得皇上賞識,最后竟然成了真正的“天下第一畫驢人”,后來歷朝歷代的“畫驢人”,其造詣誰也沒能超過朱子明。
對于擅長山水畫的畫家朱子明來說,畫驢簡直是一個天大的難題,但是他在問題面前沒有選擇退卻,而是頂住了壓力,變壓力為動力,最終獲得了成功。
壓力研究專家塞勒博士說:“壓力是人生的香料。”他告訴我們:不要認為壓力只有不良影響,應當轉換認識和情緒,多去開發壓力的有益之處。適當的壓力和逆境能磨煉人,逼著你想出辦法。這也許就是卓越者和平庸者的區別。
后退沒有出路,前行才有希望。只要有工作,壓力就會存在,它其實是工作中無法回避的組成部分。面對壓力,頂住壓力,變問題的壓力為解決問題的動力,就成了每個人的日常功課。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問題所帶來的壓力,并不是來源于事情本身,而是接受這項任務的人自己產生出來的,是自己在給自己加壓。
一個人的素質和能力,與壓力在自己身上產生的作用息息相關。如果對自己有很清楚的了解,壓力就不是不可對抗的。面對充滿壓力的工作環境,只要我們不斷地學習提高,我們就會有應付壓力的有效方法,我們就會積極主動地干預壓力、化解壓力,提高自身的抗壓能力。
壓力大與小,能不能承受與舒解,最關鍵的還是在于面對壓力時自己的心態如何。面對壓力,首先想到的不應該是放棄。而應該調整心態,換種思考:壓力是提高人的能力水平的有力工具,壓力越大,越能挖掘自己的潛力。今天解決了這個問題,以后再碰到類似的事情,就能夠有所參照,迎刃而解了。壓力即是動力,動力即是壓力。如果你把兩者適當地結合,沒有什么問題不能解決,沒什么事不能成功!
感悟與反思
1.首先要培養自己的正面心態,也可以說是陽光心態,要不甘平庸,要感覺到工作是自己的價值來源。這樣處在一個主動的姿態中,才能有創造業績的沖勁。
2.注重各方面的素質和技能培養。俗話說“藝高人膽大”,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強,日常工作的效率越高,面對突發任務時就越自如,就不會感到特別緊張,特別有壓力。
3.要做到知己知彼,清楚自己的能力極限,凡事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素質量力而行,不要給自己訂超出極限的不切實際的目標,不能稀里糊涂地投入工作。
4.不要給自己增添無謂的壓力,減少你所關注的瑣事數量,對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就由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