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人體自愈妙藥(漫畫升級典藏版)
- 曲黎敏 陳騰為
- 2013字
- 2025-01-17 14:44:46
按摩推拿為什么有效?
用現代語言闡釋中醫的治療方式,主要有三種:推拿、針灸、用藥。而選擇的順序是一推、二針、三用藥。
順序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依照病情的輕重和發展。在發病之初,如果病情很輕,還在淺表,沒有深入體內,推拿是最合適的。這里所說的“推拿”,包括按摩、推拿、正骨三大類。
如果病情較重,在半表半里,選擇針灸治療最佳。
但若病情加重,已深入體內,光憑手和針已無法治愈,亦即用手和針治療效果較慢,就只能依靠吃藥。
這三種治療方式,前兩種是物理作用,單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改變是最快的,同時副作用也最小。
按摩、推拿、針灸,如何影響人體?
用“振動學說”可以解釋推拿和針灸,以此來了解這類物理方式是如何影響人體的。身體內部有各種不同的振動,振動主要源自各種臟器的活動,如心臟的搏動、胃腸的蠕動等。
人體的設計很特別,如果單純按照物理的流體力學,心臟最好長在頭頂,如此心臟的運作會最省力。但心臟沒有長在頭頂,卻在胸口,而且還偏居一邊,在血液被心臟擠出來后,還會撞上一面墻(主動脈弓),只好被迫轉彎。
心臟為何要如此大費周章,讓血液大力打在主動脈弓上,消耗動能,同時減弱位能呢?主要是為了形成振動。這就是第一種振動,可稱之為“主動振動”。
第二種振動是“被動振動”,此振動由主動脈弓擴散出來,影響身體其他部位,而形成其他振動,這一種振動加上主動振動,就是中醫所謂的“脈象”。
例如,主動脈弓發出的振動,加上胃本身的振動,就形成“胃脈”。中醫把脈,把的就是振動。影響振動就可以調整臟器,而改變振動最好的方法是物理作用,而不是化學作用。
就如同我們撥動琴弦,如果想改變音調,只要把手按在弦上,即可馬上生效,而按在不同的位置,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身體也是如此,因此可使用推拿、針灸治療疾病。而使用這二者來調整人體,相對來說,“位置”就非常重要。人體的這些特殊位置,就是一般人稱之為經絡、穴位的地方。穴就是一個點,連接穴與穴之間的通道就是人們俗稱的經絡。
認識經絡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興起,都與河流有關。中國的古代文明,起源于黃河、長江;印度古代文明起源于恒河;古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羅河;古巴比倫文明起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這些河流自古以來,滋潤養育著各個地區的人們,它們是人類文明的母親。
人體的經絡也像條生命的大河,在人的身體中川流不息地運行。在經絡體系中,有些像寬闊的大河,有些像狹窄的支流,更有許多數不清的小溪。
這些水系看似復雜,實則井然有序地環繞、聯絡著五個島嶼。
這幅景象就是人體的臟象系統,五個島就是五臟,那些河道就是經絡,而河道中流淌的就是生命所需的“精氣”。
經絡大致可分為三部分,一是經脈,二是絡脈,三是連屬部分。
1.經脈
經脈部分又可細分為正經類、奇經類、十二經別類三種。
正經:十二條,即手足三陰三陽經。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足三陽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
奇經八脈: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十二經別:從十二經脈中離、入、出、合的別出部分,具有一定循行特點的大分支。
2.絡脈
絡脈部分計有十五別絡、浮絡、孫絡。
十五別絡: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每條經脈的別絡,加上“脾”之大絡,合稱“十五別絡”。
浮絡:浮行于全身淺表部位的經絡,主要分布在皮膚表面,用于傳輸散布氣血,濡養全身。
孫絡:別絡所分出的最細小的分支,功效與浮絡相同。
3.連屬部分
包括十二經筋、十二皮部。
十二經筋: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于筋肉和關節的部分。
十二皮部:全身皮膚按十二經脈所屬,劃分的十二部分。
經絡學是中醫的重要內容,它與人體健康關系極其密切。正因為經絡就像人體內的大河,只有將河道疏理通暢,氣血運行才會暢通無阻。《黃帝內經·靈樞·經脈》以“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來強調經脈的重要性。
認識穴位
穴位位于能量流動的通路上。這種通路稱為“經絡”,內臟若有異常,會反映在相應的經絡上,同時會更進一步反映在經穴上。
給予穴位一定的刺激,能使能量的流動順暢,進而達到治病的效果,這就是經穴療法的原理和目的。
身體有異常,在體表的穴位上便會出現各種反應。輕撫這些有反應部位的皮膚,將可發覺有膚質粗糙、膚色蒼白、偶爾帶有紅色,或有灼熱感的異常部位,這正是穴位所在之處的反應。
用拇指及食指捏起該部位,摸摸看,將會感到如刀割般的刺痛,再以指頭輕輕按壓其他部位,找出點狀的硬塊肌肉,這些皮下組織較硬的位置,就是施治的部位,也就是施治的穴位所在。
如何找出正確的穴位位置?
相信你的雙手!有位老師曾說過“手為天地之機”,也就是說,手中握有不可思議的能力。
相信你的手能提供最多的信息,那是書本上無法說明的。大部分的穴位都在“筋旁骨縫”,照著這個規律,以及本書所附的圖示,在那些感覺強烈的位置施以正確手法,就可獲得良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