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朱允炆籌謀破局
- 一讀就上癮的明朝史(第二卷)
- 顧道驚城
- 5614字
- 2025-01-20 15:42:59
從南京回到北平之后,朱棣腰不酸了,腿也不疼了,一口氣也能上五樓,走起路來像一陣風似的,與之前那個蔫頭耷腦的形象截然不同。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天翻地覆的變化呢?因為人逢喜事精神爽呀。
去南京之前,朱棣戰戰兢兢,生怕姚廣孝的謀略不靈,朱允炆不管不顧地一刀把自己給剁了。可隨著挨家挨戶拜訪過北方各官僚和數位功臣子嗣之后,朱棣開始對前景充滿信心,他認為自己只要穩扎穩打,整個時局就會朝著不利于朱允炆的方向發展,從而逼迫其投鼠忌器。到那時自己只需振臂一呼,自然就會有人請自己出面主持大局。這樣一來,自己雖然未必能當上皇帝,但至少也可以成為“雙頭政治”的一極,背靠北方利益集團制衡朱允炆。屆時,自己無論是進是退,都會有大量的機會可供選擇。
很多人都說,朱允炆和朱棣鬧成這樣,結局必然是你死我活,不存在和平協議。這種說法顯然是從結果來推導過程,而且持這種觀點的人往往對官僚政治的特點并不了解。貪婪、奸詐、惡毒……用這些詞語來形容官僚集團才是更形象的,可虛偽、膽怯、自私等詞匯同樣也是為他們量身定制的。這幫人就像非洲大草原上的鬣狗,最擅長的就是于不動聲色中改變局勢,然后把獵物騙進自己精心羅織的包圍圈,逐漸控制或殺死獵物。不到萬不得已,他們是不會走極端的。“你死我活”“背水一戰”“破釜沉舟”之類的詞匯,和官僚們一點關系也沒有,他們并不具備這樣的特點。
從當時的局勢來看,南方官僚集團一家獨大,北方官僚集團被排擠到了邊緣地帶,功臣集團同樣受排擠,但由于沐王府和各地藩王的存在,所以南方官僚集團也不敢太過分。如果時局繼續發展,北方官僚集團會如何出招呢?自然是抬出一個代理人替己方利益集團出頭,不再害怕南方政權的威脅,并且他們絕不敢出手,否則一拍兩散,大家玩兒完!
對于南方官僚集團而言,他們也很清楚這一點:自己不可能把北方官僚集團趕盡殺絕,自己目前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只是在盡可能地壓縮北方官僚集團的生存空間。先探清楚他們的底線,然后在他們走投無路時開啟談判,避免他們走極端,進而雙方在一種微妙的平衡氛圍中開啟談判,重新劃定雙方的利益范圍。等這陣子風波過后,再找機會繼續施壓,然后駕輕就熟地繼續開啟談判。
這才是官僚政治的最高境界——斗而不破,永遠都不能忘記斗爭,但永遠都不能把斗爭升級,否則一旦真正破裂,就是亂世烽火重燃。亂世是一個軍閥當家做主,梟雄言出法隨的時代,到那時,誰還會把官僚們當回事呢?
只要明白了官僚政治的這些特點,再代入朱允炆時期的爭端,我們就能得出結論:朱允炆自然是希望把朱棣等一眾實力強大的藩王盡數拿下,但南方官僚集團為避免朱棣等人與功臣集團聯合起來走極端,必然會勸朱允炆慎重行事,這種行為是禍亂天下,死后無顏去見先帝啊!
北方官僚集團雖然已經逐步被邊緣化,但他們在沒有受到死亡威脅時,也不希望局勢崩壞,他們自然也會勸阻朱棣:“你們叔侄倆是一家人,有什么話不能好好說呢?只要你敢硬扛南方政權的壓力,我們就會堅定地站在你這邊,但是,你也別仗著我們的支持就亂來呀!”
就這樣,如果局勢朝著不可控的方向發展,南、北官僚集團必然會站出來充當和事佬,總而言之,以和為貴,大家劃定一個圈,在圈內怎么玩都沒事,但大家都記得別出圈,否則出了亂子大家都不好收拾。
官僚集團是什么德行朱棣能不知道嗎?他見多識廣,早就知道該怎么把握這個度。此次高調進京,其實也是在隱晦地告訴朱允炆:“你收拾了好幾位和我關系親密的藩王,適可而止吧,要是再得寸進尺,我也不是好欺負的,朝堂上的眾位賢臣也不會任由你胡作非為。”
南方官僚集團繼續步步緊逼,試探北方官僚集團和功臣集團的底線,他們發現,雖然沒人附和己方的觀點,卻也沒人站出來反對。在他們看來,這說明北方利益集團還沒到臨界點,可以繼續放手施為,再逼出點利益空間。在這種背景下,朱允炆于建文元年(1399年)三月開始朝北平周圍調兵,并派人前往北平,堂而皇之地向朱棣施壓,大肆收集他的黑材料。
對于朱允炆的這種行為,朱棣肯定是不高興的,但他并沒有急于發難,而是繼續等待,因為他想看看朝堂上南、北官僚集團的交鋒情況。如果南方官僚集團勸阻朱允炆,就證明兩個集團已經基本談妥,接下來就要開始畫圈了,如果自己在此時輕舉妄動,北方官僚集團的籌碼就會變得越來越少。朱允炆身為皇帝,他完全有資格調動全國兵馬,但他的心里在想:你朱棣因為這點小事就胡作非為,是想干什么呢?難道你真以為天子是“兵強馬壯者為之”嗎?
盡管不能輕舉妄動,但朱棣也不能像條死魚一樣毫無反應,如果他任由朱允炆拿捏,同樣也會使得北方官僚集團的籌碼變得越來越少。北方官僚集團會想,你朱棣是堂堂燕王,現在都被人家欺負到頭上了,你完全可以有理有據地進行反抗,比如先帝曾規定:皇帝對親王的行為要加以規勸,但一家人不宜妄動刀兵。你現在調兵把北平重重包圍,是要逼我自盡嗎?你要敢說個“是”字,或者誣賴我要謀反,那我就立刻自盡,去找先帝控訴你的不孝行為!
此時天下大抵太平,官僚集團的那套玩法最合乎時宜,所以朱棣信心滿滿,認為自己完全可以在官僚集團劃定的范圍內閃展騰挪,利用規則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朱允炆畢竟年輕,接受朱元璋教導的時間也短,真要放開手腳擺弄權謀詐術,他絕不會是自己的對手。
朱棣的想法挺好,他對朱允炆政治水平的判斷也沒錯,但隨后的事態發展顯然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在南方官僚集團看來,朱棣那邊能打壓就打壓,暫時打壓不了就維持現狀,等將來找到合適的機會再做打算也不遲,所以他們開始不斷暗示朱允炆:“適當打壓一下燕王,讓他不敢亂來就行,不要讓局勢失控。”
眾所周知,朱允炆的完整基本盤是南方官僚集團、南方功臣集團和沐王府出身的部分親軍衛,不過隨著南方官僚集團的排擠,另外兩個派系已經逐漸失去了話語權。可現在朱允炆假裝看不懂南方官僚集團的暗示,擺出一副不把朱棣整死誓不罷休的模樣,使得南方官僚集團產生了誤判:這個小皇帝又開始瞎折騰了,是誰給他的勇氣?是北方官僚集團在暗中作梗嗎?不太可能。沖突事件繼續發酵的后果是什么,官僚們的心里一清二楚。大家可以搶菜盤子,但絕對不能掀桌子,否則大家的身家性命恐怕都無法保證。親軍衛大多是中下層管理者,他們并不具備直接影響皇帝的實力,所以南方官僚集團只是簡單地分析了一遍,立刻就得出了他們自以為正確的答案:肯定是南方功臣集團靜極思動,想把水攪渾,從中漁利!
在初期進行過幾次不太顯眼的打壓之后,南方功臣集團逐步被調離了朱允炆的身邊,南方官僚集團本想著維持現狀,將來再拉攏幾個功臣子嗣為己所用,將南方功臣集團徹底壓在南方官僚集團小弟的位置上,這事兒也就過去了。可現在他們居然敢鼓動小皇帝對燕王下死手,非要把事情往大了整,這還得了?不給他們一點顏色看看,恐怕以后還會用這招來拿捏自己。出于這種考慮,南方官僚集團就把斗爭的目標對準了沐王府。
湘王朱柏比黔國公沐晟小三歲,兩人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關系莫逆。朱允炆之所以會收拾藩王,主要是信了南方官僚集團的說辭,認為朱棣有不臣之心,所以逐步清算與他有關的幾位藩王,而這里面并沒有湘王什么事,人家在荊州老老實實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沒招誰惹誰,可由于南方官僚集團打算給南方功臣集團一點顏色看看,所以他們瞄上了湘王,想借此打擊沐王府,以警告南方功臣集團收心。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湘王遭人指控意圖謀反,有人發現他偽造寶鈔,打算與朝廷爭奪財政收入,事敗之后湘王殺人滅口。朱允炆不明就里,接到奏報后勃然大怒,命人將湘王押送入京接受審問。南方官僚集團的突襲打得南方功臣集團猝不及防。朝堂上的官員們吃飽了沒事干,可以整天搞派系斗爭,耿炳文等功臣們大多已經年老,沒那么多精力天天跟別人較勁,功臣子嗣們則有許多忙不完的事,因為此時的南方并不安寧,比如沐晟,他就一直在云南收拾少數民族刀干孟叛亂。那邊忙得團團轉,這邊卻被南方官僚集團打了黑槍,南方功臣集團內心的悲憤可想而知。在湘王選擇自焚而亡的那一刻,南方利益集團徹底分裂了。
朝堂上的派系斗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朱允炆卻無動于衷,始終把目光對準朱棣,南方官僚集團逐漸也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小皇帝不像是受到了某人的影響,他就是一門心思地要把燕王置于死地,這對親叔侄哪來這么大的仇恨呢?
相關史料并沒有詳細記載朱允炆和朱棣的私人關系如何,但民間卻有許多私人筆記為我們講了一些繪聲繪色的故事。清初文學家褚人獲寫過一部《堅瓠集》,里面記載了兩個小故事。
第一個小故事是說朱允炆出生后,朱元璋看他頭型不正,覺得非常不吉利,便叫他“半邊月兒”。朱允炆成為皇太孫之后,有一次與朱棣相見,朱四爺不但沒有絲毫敬畏之心,反而笑著對他說:“想不到‘半邊月兒’也能有今天。”那意思是朱元璋老糊涂了,怎么能讓你這樣的人當儲君呢?國家要亡啊。朱元璋恰好路過,聽到這話以后勃然大怒,立刻就準備懲罰朱棣,朱允炆雖然也很憤怒,卻勸說朱元璋不要懲罰朱棣,說他只是無心之失,朱元璋這才作罷。
第二個小故事是說朱元璋帶著眾多兒孫們外出打獵,隨口說了一句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然后讓朱允炆對下聯,朱允炆對曰:“雨打羊毛一片氈”,朱元璋覺得差強人意,又命朱棣對下聯,朱棣答道:“日照龍鱗萬點金。”朱元璋聽完以后對朱允炆說:“你對得很工整,但氣勢上比你四叔差遠了。”朱允炆雖然點頭應諾,但心里卻已埋下了對朱棣仇恨的種子。
后世諸多學者竭力驗證這兩個故事的真實性,仿佛正是這些事件的存在,才使得朱允炆下定決心收拾朱棣。我不敢說這些事情沒發生過,但如果依此判斷朱棣早有不臣之心,顯然是不太客觀的。因為在朱允炆成為接班人之后,除了南方官僚集團彈冠相慶,其他利益集團其實都不太服氣。除了朱棣,秦王、晉王、代王、肅王、遼王、慶王、寧王和谷王等諸位王爺都對朱允炆有過一些不太恭敬的言行,他們之所以會這樣做,不過是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到自己的能力和本事,進而重新選擇接班人。
換言之,朱允炆雖然被朱元璋冊立為新一任接班人,但這些王爺認為此事還有商榷的空間:“只要父皇沒死,咱們就還有機會。”這才有了他們對朱允炆不恭的事實。現在朱允炆不理會其他王爺,非要盯著朱棣收拾,這顯然不僅僅是因為朱允炆懷疑他要謀反或者對舊事懷恨這么簡單。
朱允炆之所以會如此針對朱棣,主要還是因為他急于破局。自繼位以來,朱允炆就沒過過幾天安生日子,南方官僚集團一天一個想法,今天逼他為某案平反,明天又說某政策不合常理,后天再給他安排幾位“國之棟梁”,這幫家伙老這么辦事,朱允炆能不煩嗎?
朱元璋當初是怎么辦事的,朱允炆可都看在眼里,誰敢不服氣就揮舞屠刀大開殺戒。那個時候,這幫家伙只能像老鼠一樣,躲在洞里瑟瑟發抖。現在朱元璋走了,官僚們開始欺負朱允炆年幼,繼而蹬鼻子上臉。面對這種情形,朱允炆不止一次地想過要如何破局。官僚集團的弱點和缺陷是什么,朱元璋肯定沒少教他,這幫人是他的臣子,應該怎么馭下,朱允炆一清二楚,只是沒有實施的空間。
此時的朱允炆有些像當初在曹魏大權獨攬的司馬昭,雖然他擁有執政的名義,也擁有不小的勢力,但周邊掣肘的人太多,只有想辦法掙脫這群人的控制,司馬氏才有可能徹底取代曹魏,成為真正的天命之主。那應該如何掙脫呢?司馬昭的答案是伐蜀。只有滅掉蜀國,擴大自己的基本盤,才能真正擁有獨步朝堂的實力。
朱允炆雖然名義上是皇帝,但他周圍全是從龍之臣,對他的掣肘力度一點也不小,朱允炆也想找出一個可以幫助自己掙脫控制的方法,怎么做呢?朱允炆的想法是滅燕,因為朱棣是實力最強的藩王,最好的結果是朱棣不甘心束手就擒,然后硬著頭皮選擇起兵造反,然后自己親手選派將領,率領大軍平定叛亂,這樣一來,朱允炆才有更多的機會提拔自己人,進而一舉脫離南方官僚集團對他的掌控。
戰爭永遠是集權的最佳方式。如果沒有戰爭,南方官僚集團就能名正言順地占據軍需部門各單位要職,管理后勤物資。戰爭一旦降臨,朱允炆則可以以此為名,委任自己的心腹接管后勤物資的派發工作,理由是非常時期,一切以戰局為重。
在戰爭持續期間,朱允炆的心腹就可以趁機在軍需處大肆攬權。等戰爭結束后,原本被南方官僚集團所把持的軍需部門就會被朱允炆的心腹所掌控。
以小見大,在軍需部門可以這樣玩,在其他部門同樣可以這樣玩,只是不能太過火,皇帝適當拿下幾個部門之后,還要給其他利益集團留一點,畢竟朱允炆不是朱元璋那種威望極高的開國皇帝,作為一個被南方官僚集團推上位的皇帝,就注定了他的一生必須和這幫人“相愛相殺”。
這樣做同樣會令功臣集團權勢大增,因為戰爭是他們的舞臺,但朱允炆樂意見到這樣的場景。讓功臣集團獲得一些利益,這樣他們就有可能通過戰爭重新合為一派,成為制衡南方官僚集團的一分子,到那時,自己則可以帶著一幫心腹居中當裁判,誰弱就偏幫誰。
朱允炆不確定朱棣是否會造反,但他肯定也反復盤算過,在這些藩王中,最有可能起兵的也就是朱棣或寧王等人。如果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朱棣,使得這一仗沒能打起來,自己則可以再把同樣的方法復制到寧王或其他藩王身上。總之一句話,局勢越亂,對朱允炆集權和破局就越有利。
至于戰爭的結果如何,朱允炆根本沒有考慮,在他看來,自己是天命所歸的大明皇帝,而朱棣只是一個藩王;自己代表全天下,朱棣僅有一個北平,況且北平城內的利益集團還未必都聽他的。如此懸殊的力量對比,只要戰爭爆發,自己有什么理由不獲勝呢?
經驗不足或閱歷不夠的人最容易犯這種錯誤,他們只能看到自己的優勢,卻對自己的劣勢一無所知。如果有人從旁善意提醒,他們還會認為這人是不是心懷叵測,從而以一種審視犯人的態度,回憶自己與這位勸諫者相處的一切過往,然后找出各種證據,證明此人就是見不得自己好。
敏感而易怒,目前的朱允炆就處于這種狀態。他根本不知道自己還能相信誰,只能盡可能地挑選一些出身和資歷不太敏感,以及那些明顯親近自己、與官僚集團毫無瓜葛的人,希望他們能夠在戰爭勝利后派上大用場。只不過,這個后手朱允炆一直沒機會使用,因為等戰爭真正爆發之后,很多事情都脫離了他的掌控,朝著對他最為不利的方向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