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周禮和井田制

朱允炆繼位之后,南方官僚集團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可越是接近權力中心的人,就越是能夠敏銳地感受到北方利益集團的咄咄逼人,以及南方功臣集團的極度不滿,朱棣的驕橫表現更是令有些人感到不安。

在齊泰和黃子澄看來,朱允炆是朱元璋親自選定的接班人,這幫人無論再怎么不滿,又能怎么樣呢?如今的大明國泰民安,人心思定,敢有小動作的人必然是自尋死路。齊、黃二人的自信也不是沒有道理,此時的大明帶甲百萬,從兵力對比來看,朝廷對地方有著明顯的優勢,在這種強弱對比明顯的環境下,無論是北方各藩王還是沐王府,如果他們膽敢圖謀不軌,迎接他們的都將是朝廷的雷霆之威。

而此時的北方各藩王還需防范北部邊境的外敵趁火打劫,沐王府則需要提防西南少數民族的叛亂,他們都很難做到一心二用。朝廷唯一需要擔心的邊患是東部的倭寇,但那也只是疥癬之疾。

問題就是那些問題,但不同的人得出的結論自然是不一樣的。齊、黃二人對局勢充滿自信,方孝孺卻比較悲觀,他認為動亂將起,必須想辦法將危險扼殺在搖籃之中。

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上旬的某一天,方孝孺單獨求見朱允炆,君臣二人從早上開始交談,一直談到黃昏時分,方孝孺才略顯疲憊地從皇宮中出來,表情是興奮中又帶著點失落。方孝孺和朱允炆談了什么?正史沒有記載,但就在幾天后,朱允炆下令追尊自己的父親朱標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冊封朱標的第一任太子妃常氏為孝康皇后,尊母妃呂氏為皇太后。冊太孫妃馬氏為皇后,立皇長子文奎為皇太子。封三弟朱允熥為吳王,四弟朱允熞為衡王,五弟朱允熙為徐王。除此之外,還升六部尚書為正一品,設左、右侍中,位在侍郎之上。改都察院為御史府,都御史為御史大夫。罷十二道為左、右兩院,左曰拾遺,右曰補闕。改通政史司為寺,大理寺為司。詹事府增置資德院,翰林院復設承旨。改侍讀、侍講學士為文學博士。設文翰、文史二館,文翰以居侍讀、侍講,文史以居修撰、編修、檢討。殿、閣大學士并去“大”字,各設學士一人。改謹身殿為正心殿,增設正心殿學士一人。

這份詔令的內容略長,我們可以分兩部分來看。第一部分是正名,朱標生前只是太子,還沒等到繼位就病逝了,朝堂上對其的稱呼一直是“懿文太子”。此次朱允炆將朱標追尊為皇帝,并尊母妃呂氏為皇太后,就是為了強化自己繼位的合法性:朕是由皇祖父(朱元璋)親自選定的接班人,朕的父親也是皇帝,朕的母親是皇太后,朕就是名正言順的大明第三代皇帝(其實是第二代),同時還冊立皇后和太子,徹底坐實自己“大明唯一接班人”的名頭,意在斷掉北方各藩王的妄想。除此之外,朱允炆還封三位弟弟為王,這更像是順手而為。哥哥當皇帝了,弟弟當個王也是理所應當,只不過三位王爺年齡還小,暫時不需要討論將來是否封藩的問題。

第二部分是復古,拉拉雜雜的一大堆官職改革幾乎都是方孝孺的建議,他認為應該按《周禮》恢復古代官職和禮儀,朱允炆表示贊同。復古還有一大好處,就是增設官職。很多人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官職總會越來越多,這個說法其實是有待商榷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的職能部門雖然越來越多,但同部門內部的官職卻會越來越少。比如,夏、商、周時期的太史令除了要觀測天文,還要編纂史書,當時為太史令配備的助手就會更多。而明朝時的太史令已經沒有了編纂史書的工作,這部分的助手自然可以省略。

朱允炆按《周禮》恢復古代官職,其實就是給明朝的太史令配備更多的助手,但實際工作并未增加,從國家層面來看這是極大的失策,因為這會增加冗官和冗員,但對官僚集團而言,能增加一些官位,他們便可以加深對國家的控制,所以這項政策一出臺,肯定會引來一片贊譽之聲,放在臺面上說就是:“古之圣王莫過于此!”

明白了這個道理后,再看朱允炆的復古行為,則更像是督促南北官僚集團緊密團結在自己身邊,警惕并消滅一切可能到來的威脅,否則換個皇帝,就沒人對你們這么好了,你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時光啊!

從權力博弈的角度來看,如果朱允炆能夠用這兩個辦法解決隱患,那肯定是大賺特賺。可在方孝孺看來,朱允炆做事不夠果決,沒能完全理解自己的意圖,只能算是差強人意。能全盤接受按《周禮》恢復古代官職和禮儀的建議,卻始終不愿意完全滿足方孝孺,那么方孝孺究竟說了什么呢?

答案石破天驚:方孝孺建議朱允炆恢復井田制。在被朱允炆拒絕后,方孝孺還在自己的文集《與友人論井田》中談及此事,并且一再宣稱井田制才是目前最適合大明的制度。在《與友人論井田》中,方孝孺還隱晦地表示,朱元璋本人就有恢復周王朝時期格局的想法,因為老朱溺愛兒子,希望每個兒子都能家傳萬世。如果皇帝不爭氣,各地藩王當中的賢明之人就可以進京接替皇位。

我認為這種說法很可能是真的,因為朱元璋本人的確有諸多在旁人看來異想天開的舉措,但無論朱元璋是否贊同,朱允炆都會有自己的考慮,而不是盲從自己的皇祖父。

什么是井田制?天子將土地分給諸侯,諸侯將土地分給大夫,大夫將土地分給士,士將土地分給庶,當土地產出糧食后,再由庶開始逐級上交。這是一種商、周時期流行的土地私有制度,換言之,那是奴隸時代的產物。大明所處的是什么時代?從后世角度來看,那是封建王朝的巔峰,更有資本萌芽的跡象。方孝孺現在弄出來一個奴隸時代的制度,只要朱允炆擁有不低于正常人的思維能力和智商,就不可能答應這種事。

那么問題來了:作為一個飽讀詩書的大才子,方孝孺的思維能力和智商肯定也不會低于正常人,那他為什么會提出恢復井田制這樣離奇的建議呢?朱允炆和方孝孺都是聰明人,他們所討論的事情并不是井田制好不好的問題,擺在他們面前的現實情況是:北方眼看就要失控,是不是該想個辦法把北方官僚集團拉攏過來?只要北方官僚集團能被穩住,北方功臣集團就不敢輕舉妄動。

朱允炆認為,只要一手大棒一手甜棗就可以了,所以他追尊自己的父親朱標為皇帝,又通過種種手法來夯實自己繼位的合法性,其目的就是告訴北方官僚集團:無論你們推誰出來當代理人,他的合法性都比不過朕。朕的祖父是皇帝,朕的父親是皇帝,朕自己是皇帝,朕的兒子將來也會是皇帝,北方那幫藩王誰有這種底氣?

在展示過大棒的威力后,朱允炆又按《周禮》恢復古代官職和禮儀,那也是明白無誤地告訴北方官僚集團:朕的內心深處始終是偏愛你們的,官員、士紳們喜歡什么,朕就喜歡什么,現在你們不過是和南方的各位同僚鬧出了一些誤會,千萬不要走極端,將來大家心平氣和地坐下來把話說開,一切問題不就都解決了嗎?

而在悲觀的方孝孺看來,此時大明的天下已經危如累卵,朱允炆這顆甜棗的誘惑力還不夠大,應該更徹底一些,比如恢復井田制。所謂的恢復井田制,其實就是給北方官僚集團一個合理合法攫取利益的機會,也可以趁機拉攏北方功臣集團,更可以安撫北方的各藩王,讓一切潛在威脅全部消失。

在周王朝時期,井田制大行其道,大家想想周王朝是一個什么性質的朝代?周天子作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高高在上,一群諸侯拱衛在周天子身邊,諸侯國內的事情自行做主,諸侯國內部又有各自的組織結構,大夫和士也能夠參與管理諸侯國的事物。

井田制為什么會崩潰呢?因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民間開發的私田越來越多,百姓擁有了更多的私田,所以不再依賴天子下發的土地。這種做法就是在事實上將大明領土重新劃分。比如,北平那塊地名義上還是朝廷的,但實際上由燕王說了算,北平當地的官僚和功臣扮演大夫和士的角色,他們關起門來搞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行了,燕王實在沒必要冒險造反。

至于生產力發展導致天子下發的土地無人耕種這種事,在大明也很好解決,朱元璋在位時把“數據化”工作做得太到位了,再有新開發的土地,可以隨時收歸朝廷所有。只要天子隨時擁有一支足以威懾全天下的軍隊,這種制度就不會崩潰。

行文至此,許多人難免會覺得荒謬,進而質疑方孝孺是否真發表過類似的言論,這不會是朱棣后來栽贓陷害的吧?可根據我對官僚集團的了解,他們絕對有可能提出類似的觀點,很多人不相信,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官僚。

什么是官僚集團?他們與士紳集團的關系密不可分,他們最在乎的始終是自己的利益,最深的執念也是鄉土,大一統對他們而言是最沒有吸引力的。如果沒有朱元璋的高壓,蘇、松士紳集團為什么要拿出真金白銀去補貼朝廷財政呢?朝廷又不是沒錢,結果你們非要拿去恢復北方經濟,北方人是死是活和他們有什么關系呢?

明朝末期,許多晉商光明正大地和后金(大清的前身)做買賣,全然不顧這種行為是否會對大明造成危害,因為在他們看來,危害大明又怎樣呢?反正沒危害到我們山西。你跟這幫家伙談論什么大一統、家國天下之類的言辭,不就是對牛彈琴嗎?擺在臺面上講大道理,他們比任何人都在行,可要是關起門來打小算盤,他們比任何人都無恥。

這就是皇權與官僚集團的根本矛盾所在:官僚集團根本不會在乎皇權的威嚴,他們所思所想只有自己的小日子,可皇權是要君臨天下,皇帝怎么甘心只給一小撮人當領導呢?朱允炆需要的是一個繁榮、穩定、團結的大明,只不過他的基本盤是以南方官僚集團為主,所以在短期內,他只能捏著鼻子吃啞巴虧。再過幾年,如果朱允炆有機會將官僚集團、功臣集團和藩王整合到一起,他絕對會像自己的皇祖父朱元璋那樣,想方設法搞權力制衡,這才是皇權的本能。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看朱允炆拒絕恢復井田制,自然就能明白這根本不是開不開歷史倒車的問題,更不是井田制落后與否的問題,而是朱允炆身為一個皇帝,他對皇權的執念更甚于官僚集團對自身利益的執念。朱允炆或許會允許官僚集團多吃多占,允許功臣集團枉法,允許各地藩王擅權,但他決不會允許大明的大一統格局破裂,這才是他拒絕恢復井田制的根本原因。

有時也不禁感嘆,如果朱允炆真的贊同了方孝孺的觀點并恢復了井田制,靖難之役或許根本不會爆發,朱允炆也不至于落得個生死不明的下場,但后世的中國則很有可能會像西歐那樣,分裂成很多個小國家,而非統一的東亞大國。

很多時候,我們聽到或看到某條政策時,如果滿篇都是乏味的專用術語,往往會習慣性地略過,因為不懂。事實上,越是這種大眾難懂的東西,背后所蘊含的信息量往往越是驚人。比如朱允炆在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的這封詔令,背后就有方孝孺代表南方官僚集團再度試探朱允炆,甚至打算分裂大明的驚天大事件。

但無論大明朝廷有多少大事件,都始終無法改變大明即將天雷勾動地火的嚴峻事實。同年三月,朱允炆往北平周圍調集重兵,并派人潛伏于北平城內,收集了大量朱棣圖謀不軌的證據;同年四月,湘王朱柏自焚而亡,南方官僚集團和南方功臣集團徹底反目。事情到了這一步,無論是齊、黃、方,還是南北官僚集團,抑或是南北功臣集團,他們都變得小心翼翼,因為到了這時,哪怕是神經再粗的人,也該感覺到不對勁了,北平城似乎變成了一座活火山,隨時都可能爆發。

主站蜘蛛池模板: 鱼台县| 鸡东县| 马边| 清河县| 崇礼县| 桐梓县| 乌拉特中旗| 乌鲁木齐市| 武功县| 淄博市| 马关县| 定日县| 南宫市| 温州市| 青阳县| 泰和县| 屏南县| 武川县| 桓仁| 梅河口市| 三明市| 怀集县| 东莞市| 扶沟县| 无棣县| 柳河县| 云阳县| 庆安县| 娱乐| 青龙| 乡城县| 瑞丽市| 蓬莱市| 同仁县| 布拖县| 云和县| 临潭县| 仙桃市| 西青区| 郎溪县| 吴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