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24評論

第1章 寧在朝廷,不下地方(1)

朝廷如同心臟,是唯一的,處在獨一無二的地位,地方可以有若干個。朝廷是官場的核心地帶,仿佛地核似的,愈接近中心溫度愈高,在這里官員可以吸收到足夠的熱量,為晉升積蓄養分。

1.古代當官的四種途徑

宋真宗年間有一落第老儒,北漂于京師。“落第老儒”是經過多次科舉考試失敗的年老讀書人,年齡尚未到進棺

材的地步,處于一瓶不滿半瓶晃蕩的尷尬年紀。朝廷對科舉考試中的年邁舉子有“特奏名”照顧,落第老儒大都在四五十歲,說老不老,說年輕也不年輕,有史料記載的舉子最多長達三十年未能考中,最后只好抑郁而終。像這種漂泊在京城的落第讀書人不在少數,無法通過科舉入仕,老儒只得劍走偏鋒,另尋其他入仕途徑。沒才能、沒背景、沒錢,整個一“三無人員”,混跡京師的落魄儒生多半毫無背景,期望與當朝大員建立關系甚為艱難。然而,老儒自有妙計。

當時有一市井潑皮名叫于慶的,貧寒不立計,吃了上頓沒下頓,與老儒有著同樣的悲慘命運。飛黃騰達是所有落魄之人的共同愿望,與博彩的心理一樣,希冀有朝一日天上掉餡餅。

于慶到老儒這里買了一注“命運彩票”。這是天賜良機,老儒遂在他身上打起了主意,押下了下半生的賭注。一個潑皮無賴能有什么用處?何況這樣的人距離仕途甚遠。要知道一顆螺絲釘都有它的作用,何況一大活人。

于慶問老儒,如何才能發跡?

老儒給他徹頭徹尾地分析了下原因,最后說想要發跡也很簡單,但你需要改個名字。

只要能發跡顯貴,對于于慶來說叫什么無所謂。老儒給他改姓丁,取名宜祿。

宜祿,翻譯成現代話是“高工資、高薪水”的意思,沒什么高明之處。傳說三國時期有個叫秦宜祿的人,老婆杜夫人,也就是三國第一美女貂蟬。秦宜祿沒本事,老婆先被領導呂布霸占,曹操打敗呂布后老婆又被曹操霸占了。萬難之下秦宜祿選擇了離婚,后來投奔了張飛,不久又想叛逃,最后被張飛結束了憋屈的一生。文盲于慶不知上述的典故,但這個普普通通的名字卻有它玄妙的地方。《宋書·百官志》載:“有蒼頭字宜祿。至漢,丞相府每有所關白,到閣輒傳呼宜祿,以此為常。”由此可見,“宜祿”古時為“宰相仆人”的名字,預示著他的主人能夠做宰相。

老儒告訴于慶,你去丁侍郎府上碰碰運氣。這就是給他改名“丁宜祿”的高明之處。

丁侍郎即丁謂,時任禮部侍郎。丁侍郎中進士第四名,確實有一定的才能,得到宰相寇準的舉薦,上位之后卻把寇準排擠走。丁謂本人崇尚祥瑞,恰好晚年的真宗也有這方面的需求,是以平步青云。真宗封禪等大興土木的事兒就是丁謂與王欽若攛掇的。

老儒不知從何處獲悉丁侍郎好祥瑞的信息,恰有無賴于慶求拯救,遂出一石二鳥計。老儒正苦于無法與丁謂建立關系,丁謂門客眾多,說句不好聽的,給人家提鞋人家都嫌浪費時間。恰好有這么個愣頭青,權拿他當槍使了。去丁謂府上是有風險的,卻于老儒無礙,不成功,死個無賴,老儒落得為民除害的美名,成功了,老儒便能分杯羹,這就是老儒的考量。

事情出乎意料地順利,于慶化名“丁宜祿”投奔丁謂。丁侍郎一聽來者叫“丁宜祿”,飽讀詩書的他眼前一亮,心想,難道這預示著自己能當宰相?暗合了丁謂崇尚祥瑞的心理,丁謂大喜,收之門下。果然,沒過多久丁謂升任參知政事(副宰相)。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丁宜祿承蒙丁宰相提攜,老儒也得蒙引見,得到個教育口工作的官職,進入了仕途。

這是宋代筆記史料《楓窗小牘》中記載的一則故事。潑皮無賴、落第老儒,他們無法通過國家正規的科舉制進入仕途,只能通過另一種制度——恩蔭制。

面向全社會,宋廷確立了大致四種入仕途徑:科舉、國子監(太學)、舉薦、蔭襲。

這四種入仕途徑呈現一個相互遞進的關系。首先來說科舉制,它是針對貧寒子弟的入仕途徑,漸漸地演變為主流途徑。宋代科舉在唐代基礎上增加了“謄錄”“彌封”等制度,使科舉向“無情如造化,至公如權衡”的最佳公平狀態發展。諸多貧寒子弟如呂蒙正、范仲淹、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等皆是通過科舉入仕。這是朝廷向民間開放的一種籠絡人才的方式,使得萬千寒士加入到帝國體制當中,沖淡以往的閥閱世族的權力。科舉考試主要有進士科、明經科、武舉科、醫官、法律等其他諸科。此外,朝廷對耄耋之年的考生設有“特奏名”,即把那些眼瞅要入土為安的老考生放低要求再考一次,或者直接授官。太宗時有個叫趙昌國的老儒,考試時被要求一天內寫二十首詩。結果他寫了不到十首,水平還一般,太宗也特賜及第。宋神宗元豐年間還有個老儒在卷子上寫道:臣老矣,不能寫文章了,伏愿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神宗特賜食祿終身的優待。“特奏名”進一步地體現了朝廷籠絡士人之態度。

對廣大的貧寒子弟朝廷開設科舉,對于廣大官員、納稅大戶子女等朝廷也照顧到了,即是國子監,宋廷公務員的孵化基地,進入該學校等于進入了仕途。國子監的監生有不滿官職的可以參加進士科考試,但成績再好也不授予狀元。為了避免他們與寒門子弟搶名額,官方規定參加進士科的監生應與其他考生區分,另設考場,稱為“鎖廳試”,如果考不上的罰銅二十斤。還有一條致命的規定,落第的監生終生不得再參加進士科考試,直到宋仁宗嘉三年(1058年)才廢除了這條規定。科舉與國子監兩條主流的入仕途徑,已然囊括了方方面面,然而朝廷猶覺得做得不夠,又設立了舉薦制度,對那些散在民間有名氣的儒生給予特殊入仕名額,如種放、蘇洵等。舉薦,原是漢代重要的選官機制,即察舉制。宋代規定官員舉薦者不得超過五人,初薦者為“破白”,終薦者為“合尖”,防止結黨營私。因有名額規定,所以不是至親或者哥們兒等關系非常鐵的不予舉薦,每個官員都小心翼翼地保留自己的舉薦權。舉薦通常是朝中大員舉薦頗有政治聲望的官員,有著政治方面的考慮,如趙普舉薦張齊賢、呂夷簡舉薦富弼、龐籍舉薦司馬光、文彥博舉薦王安石等等。

以上三種入仕途徑層層遞進,譬如寒士通過主流的科舉制考試入仕,磨勘升遷混得年頭多了,說話有了一定的分量方能去舉薦某某人,建立自己的官場網絡。這樣的人子女當官不愁,若不能通過科舉,直接上貴族學校即可,甭管官職多大,至少在仕途內。如果升遷到了宰執、轉運使階層,蔭襲等待遇會自然而然地隨之而來。

蔭襲,也就是前面落第老儒入仕的恩蔭制,即父輩為國做出重大貢獻,子女直接以父蔭當官,是一種變相的世襲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著重提到了宋代恩蔭之濫觴。每逢祭天、皇帝生日、大臣致仕或去世等特殊時節,皇家會拿出名額恩蔭臣子,致使恩蔭成了常例,待遇優厚。如宋初名將曹彬去世,恩蔭其親族、門客、親校十余人。太宗時期戰神李繼隆去世,恩蔭其子,又錄其門下二十余人。宋英宗治平年間恩蔭二百人,宋神宗熙寧六年恩蔭四五百人,宋徽宗政和六年恩蔭一千四百六十人。有時候一次恩蔭名額很多,大臣如無子嗣者則以親屬、門客、隨從甚至奴婢充額,更有甚者充分發揮了宋代商業優勢,直接將朝廷的優恤名額私下買賣,明碼標價。如仁宗慶歷年間大理評事一萬貫,主簿、縣尉六千貫,最低一級文官將仕郎三千兩百貫。

面對恩蔭入仕的巨大誘惑,仕途外的人投機鉆營,想盡辦法要進入仕途內,只要與當朝大員建立關系,哪怕去府上做個幕僚門客也有恩蔭入仕的機會。這無疑給那些落第舉子及社會閑散人員大開門徑,自然個個絞盡腦汁使盡手段。

《東軒筆錄》記載了宰相張齊賢的一個故事:張齊賢任江南轉運使時,一日家宴中,有一奴偷銀器藏在懷里,恰好被他看見,張齊賢默不作聲。日后張齊賢為相時,所謂宰相門童七品官,家里的奴婢紛紛升官高就,日子好得一塌糊涂,唯獨當年偷東西的那位還是奴。奴不服氣地問道,我侍奉相公時間最長,憑什么他們都得了官,卻偏偏把我撇下?張齊賢說我要不說你一定會怨我。當年你偷銀器的事在我心里藏了三十年,不以告人。現在我為宰相,為國家選拔棟梁之才,安敢用盜賊?念你侍我最久,給你拿路費,走吧!奴震駭,慟哭拜謝而去。

不談這則故事中的張齊賢如何品察人品,單說他們家的奴婢通過什么途徑“皆得官”?是官,不是吏。官有國家正規編制,吏只是朝廷的臨時工,官與吏在宋代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前文已述,舉薦是有條件的、有利益的,且有名額限制。想來張宰相府上奴婢眾多,他怎會挨個舉薦?由此可見,我們有理由推測,奴婢與于慶、落第老儒他們很可能是通過獲取恩蔭名額入仕的。

面對恩蔭的誘惑,《青箱雜記》提到宋仁宗皇年間士人往往為了入仕名額奔走呼號,時有兩位士人最具代表性,一個綽號“望火馬”,另一個綽號“日游神”,但凡有那么一丁點兒入仕的機會他們兩位聞風即到,造成十分惡劣的社會影響,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朝廷遂頒布“謁禁令”。也不能怪士人投機鉆營,變相世襲給很多幸運兒提供了捷徑,找人托關系是一種傳統,反映出走捷徑似乎是人們的固有思維。寒窗苦讀十年的學子到頭來饑寒交迫,那些目不識丁的布衣百姓只因做了大員的奴婢而得官入仕,這讓學子們情何以堪?

然而,這種恩蔭名額其實只有在京師最為泛濫,所以大家扎堆開封汴梁。宋代規定:“文臣自太師及開府儀同三司,可蔭子若孫,及期親大功以下親,并異姓親,及門客。”官員等級官階為“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司”(司空、司馬、司徒)的,恩蔭范圍才可達到異性親屬及門客隨從。文散官官階為三公三司的,最低也是宰執層次的職事官。地方省長(轉運使)恩蔭的范圍僅為嫡系及本宗族,名額很少,通常是一人。

恩蔭屬于稀缺資源,誰能爭取到誰就有發跡的可能,諸如潑皮于慶、落第老儒這種與朝廷大員毫無血緣關系的人,以其門客隨從充額,這種機會只有在朝廷才有。此為很多仕途外的人員要混跡京師的緣由。

2.朝廷提攜地方,地方孝敬朝廷

明清時期京官通常比較窮,但他們左右了地方官的升遷,正所謂“朝中有人好做官”,所以建立了“京官提攜地方官,地方官孝敬京官”的利益交換模式,但這種模式在宋代卻并不風行。宋代的京官是指不經常列班上朝、職務較低的官員,上朝奏事的稱為“升朝官”。我們要說的京官是在中央系統工作的官員。

宋代把全國劃分成若干“路”的經濟區。宋初頒發詔令,諸州正常經費開支之外的財產全部上繳中央。宋初時全國劃分六個財政經濟區,即六個“路”。每一路的官衙稱“轉運使司”,又叫“漕司”,長官為轉運使。發展到仁宗時全國共有18個路級行政區,下轄府、州、軍、監320個,縣1262個。除轉運使外,每路還設有經略安撫使主管軍政,提點刑獄使主管司法,提舉常平使主管社會救濟,均由中央官員充當,屬于中央在地方設置的直屬部門。中央對地方的財政、軍事等權嚴格掌控,致使地方財政空間不足,財神爺甩袖子——子皆無。

趙匡胤打天下時,建立了“樁庫”,藏有收繳的各地方的金銀財帛,同時規定每年國庫有節余則封存入庫。樁庫的錢財有兩種作用,第一是國家有難時救急,第二是為了贖回燕云十六州(實為十四州)。趙匡胤曾說,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賄賂契丹人,朕甚憫之。今天我攢個三五十萬兩銀子從契丹手里把地盤贖回來,如果契丹同意那就把錢給他們。如果不同意,那就把這些錢用在軍隊上,招募勇士,準備開戰。宋太宗時將“樁庫”改名為“內藏庫”,宋神宗寫了一首詩,共九十二字,“內藏庫”按照字的排列順序管理,譬如“九重方執象,萬里定寰區”,其中的“九”即是九字號小庫。直到北宋滅亡這筆錢也沒怎么用上,后被金人給搶走了,金軍搬運了三天三夜不絕。

天下財帛盡數麇集京師,樁庫里面到底有多少錢無法計算。這種強干弱枝的政治意志導致了地方財政匱乏,全國財政分布不均,形成京師一家獨大的利益劃分。一旦地方有個病有個災的,財政漏洞的貽害暴露得十分明顯。典型例子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的澶淵之盟。為什么遼軍能夠迅速推進到距離首都開封直線距離120公里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陽市)?兩百里地的路程,遼軍鐵騎一個急行軍,一天之內兵臨城下。遼軍能夠迅速推進,一方面是因為河北路地處華北平原腹地,無天塹可阻;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地方財政枯竭,毫無經濟實力組織抵抗,戰爭的比拼也是經濟實力的比拼,雖然冷兵器時代這點不甚明顯。說白了地方沒錢,財富全堆積在中央,一旦遇到災難要從中央撥款到地方,必然導致地方執政能力下降。

“天圓地方,道在中央”這句話同時道出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只識其字不曉其意,對中央概念的錯誤理解,必然會失去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王安石拜相的前三十年一直漂流在地方,與中央士大夫交往不深,人脈關系不夠扎實,“熙寧變法”引得士大夫們激烈反對,新法施行幾年后王安石被罷相,他對“中央”這一概念的理解有偏頗是罷相的原因之一。

朝廷如同心臟,是唯一的,處在獨一無二的地位。一個國家、一個機關單位、一個企業不可能有兩個行政中心,由此可見朝廷只有一個,地方可以有若干個。如同向湖里扔一塊石頭,激起的漣漪必然由中央向四周擴散。將此概念明晰,我們不難發現朝廷是官場的核心地帶,仿佛地核似的,愈接近中心溫度愈高,在這里官員可以吸收到足夠的熱量,為晉升積蓄養分。

3.京官的巨額福利

郊賜,就是朝廷給廣大京官提供的熱量。讀書人做官一方面為了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可以獲得優越的物質生活,通俗說是“千里為官只為財”,官方叫“書中自有黃金屋”。可見為官的初級目標是先要獲得財富,而后再去施展政治抱負。郊賜,是朝廷為廣大官員提供的一次合理、合法拿錢的好機會。

宋代官俸之低是中國歷代之最,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楊億上疏論官俸低稱:“左右仆射乃百僚之師長,月俸所入,不及軍中千夫之帥,豈稽古之意?”國家副宰相工資不及中級軍官高。從這開始,宋代公務員開始漲工資。

品牌:鳳凰聯動
上架時間:2015-01-06 17:32:57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鳳凰聯動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安县| 滨州市| 柳林县| 波密县| 建瓯市| 旬邑县| 齐齐哈尔市| 龙门县| 深水埗区| 孝义市| 台北市| 从江县| 南江县| 壤塘县| 高邮市| 莆田市| 兴国县| 兴和县| 南开区| 西峡县| 赣榆县| 都匀市| 常州市| 尼勒克县| 花莲县| 库尔勒市| 安乡县| 清徐县| 贵定县| 柏乡县| 马龙县| 肥东县| 买车| 常宁市| 邵阳市| 阿图什市| 德惠市| 比如县| 普兰店市| 宜春市| 永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