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是什么阻礙了聯結

在這個時代,教養子女似乎充滿了近乎壓抑的責任感,有時甚至還充滿了焦慮。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教養不再是簡單地把孩子帶到這世上,滿足他們的需求;也不再是與孩子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偶然得到的副產品,就像我們父母那個時代一樣。現在,教養似乎是一種需要深思熟慮的技能,就像其他任何技能一樣,是一種需要研究、分析和不斷提高的東西。教養還要用上多得數不過來的工具和技術,而這些工具和技術不僅讓人感到困惑,往往還相互矛盾。

僅僅讓孩子通過機緣巧合來成長是不夠的,這種成長還必須受到我們的影響和控制。光是記住我們聽過的所有教養建議就已經夠難的了,更不用說我們能否在筋疲力盡、壓力重重、情緒激烈的時候去將這些建議付諸行動了。這一切都讓我們擔心自己是不是做錯了。

缺乏掌控的責任:壓力的配方

對于孩子的成長,我們現在比我們的父母、祖父母了解得多多了,這些信息雖然很有啟發性,但也導致了擔憂與內疚。知識的增長給我們帶來了壓力,讓我們必須確保孩子能夠茁壯成長,但矛盾的是,我們對他們的控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少。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對教養了解得越多,就越會試圖采用賦能(empowerment)的教養方式,而不是使用恐嚇與威脅的手段。但在傳統上,父母和教師一直在利用對懲罰的恐懼來讓孩子聽話、守規矩,所以我們現在的處境是,我們不但覺得自己對孩子的成長負有責任,而且覺得自己對他們的直接控制越來越少。這就是生產壓力的配方——如果世上真有這樣的東西。

用溫情平衡權威的挑戰

不靠羞辱、指責來教養,也不用威脅來管理孩子的行為,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承諾。但對于許多父母來說,其中也充滿了不確定性與懷疑。我們掌握的知識不夠,以至于在如何對待孩子的問題上,難以懷有一如既往的信心,所以我們在寬容和專制之間搖擺不定,在這兩個極端都會感到內疚與擔憂。我們怎樣才能讓他們聽話,而不讓他們害怕不聽話的后果?如果他們不害怕不尊重我們的后果,那他們又怎么會尊重我們呢?如果我們太過軟弱,難道他們不會誤入歧途嗎?然而從另一角度來看,如果我們逼得太緊,他們又可能變得焦慮或抑郁。畢竟,常有人告訴我們,當今正是這些精神疾病的流行期,而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正變得越來越多。更糟的是,如果我們對他們太過嚴厲,他們可能就會變得不夠愛我們。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都有一種直覺,即過于嚴厲的教養會破壞親子之間寶貴的聯結,而這種聯結對于教養而言又是至關重要的。

要在養育孩子和行使權威之間找到平衡是很難的,但這正是好的教養所應該做的:高度的溫情(情感聯結)與高度的權威(對孩子抱有高期望,并且在不威嚇、指責或羞辱孩子的情況下,讓孩子達到這些期望)相結合。我將在稍后詳細說明,對孩子的管教與限制必須建立在聯結與溫情的基礎上。只有在親子聯結穩固的情況下,行使權威才不會影響教養的某些長期目標,例如培養孩子的逆商、樂觀與自我接納。

我們父母是不是越來越焦慮和擔憂了

回到阻礙親子聯結的問題上來,還有另一種障礙正變得日益嚴重:對于孩子的生活,我們有太多的選擇和控制權,這也增加了我們的焦慮,因為我們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身邊的機會,以免耽誤了孩子,或讓他們最后過上不幸福的生活。所有這些焦慮結合在一起,可能是導致所謂的“直升機式育兒”或其他強調父母干涉、過度保護的教養形式興起的一大因素。對子女的教養似乎越來越受到內疚與恐懼的驅使:我們害怕出錯,害怕孩子會有情緒困擾,害怕錯失良機;而這一切可能都是我們造成的,所以我們心懷內疚。

許多父母也會因為“自我”的驅使而迷失,不知不覺地讓自己過多地成了教養的中心。他們會在無意中把自己的不安全感和情緒強加給孩子,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這么做。這種做法往往會損害孩子的自我意識。有些人擔心社會贊許,他們覺得好像有旁觀者在評判孩子的行為和特質,教養的重心變成了避免羞恥、尷尬或審視。我們很難記住,我們的孩子不是我們自己的延伸,不是用來支撐或保護我們的心情或自尊的。他們并不是來接受評判的,他們的價值與他們提高或降低我們的社會地位、增加或減少他人眼中的積極看法無關。他們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必須與他們建立深刻的聯結,但同時也要與他們區分開來。

通過他人的眼光來評判我們的孩子

由于流行心理學的崛起,以及基于短期行為管理的自我提高的殘酷文化的興起,教養變得十分關注控制“當下”的行為,比如發脾氣和情緒爆發,因為我們不能容忍我們對那種行為的感受,或者無法接受別人會怎么看待那種行為。你可能很容易忘記,即便知道父母可以使用一些技巧來調節或控制孩子的行為,也不意味著孩子能夠或應該始終表現得完美無缺。你也很難不將孩子與同齡人進行比較——無論是真實的同齡人還是互聯網創造的龐大的虛擬同齡人群體。

就像父母不能也不需要時刻保持心態平衡與關懷,孩子也不應該在每次做錯事的時候都受到審視與評判。這種程度的審視既不是關懷也不健康,反而會激活極易失控的大腦系統,導致刻板、焦慮和抑郁等問題。無怪乎在孩子過度使用那些依賴于尋求認可和社會評判的社交媒體平臺之后,他們的精神健康就會受損。你孩子當下的行為并不能決定他在15年后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必須更多地著眼長遠,給孩子一個成長為自己的機會,而不必擔心孩子達不到某些不切實際的標準。我不是在說短期的事情一點兒都不重要,也不是說你不應該關注一般同齡的孩子會做或不會做什么。我只是想說,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方面,這對我們自身和孩子的情緒健康都會造成損害。

也許我們把教養看得過于復雜,以致一葉障目

當然,我們之所以會考慮這些,是因為我們對父母可能會如何影響孩子有了更多的了解。這種新興的教養知識的涌現可能是一件好事,是育兒界的一項具有啟發性的巨變,但也可能導致父母產生巨大的擔憂和困惑。在這個時代,養育孩子就像拼一幅1000塊的拼圖,我們必須將其完美地拼在一起,可這幅拼圖既沒有包裝盒也沒有成品圖,所以我們不知道自己在拼什么。我們只能猜測和嘗試,但往往不清楚我們的最終目標是什么。我們在一大堆關于我們對孩子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的推薦、建議和呼吁中迷失了方向。

我們把教養看得太復雜了,因為我們過于關注結果,而對過程的關注不夠。過度關注孩子的情緒、行為結果或成就有時會適得其反,常常會導致焦慮。畢竟,無論你現在給孩子創造了多少機會,他們將來是否幸福、舒適、成功都是不確定的;無論你在他們小時候做了什么,一旦他們長大了,你就無法控制他們生活中的所有變數了。當然,你可以通過保護、鞭策、庇護他們來嘗試克服重重困難,也可以讓他們直面各種問題。即使你盡了最大努力,孩子也會經歷一些事情,會有不開心、被排斥、沮喪的感受,有時甚至還會失敗。你和孩子不必害怕這些經歷,只要你接納伴隨這些經歷而來的不愉快情緒是塑造品格和逆商的自然的、必要的因素。

我們無須保護他們免受情緒不適

情緒上的不適只有在你和孩子難以調節(感受并安撫)困難情緒時才是可怕的東西。作為父母,你自然會覺得有責任保護你的孩子免于糟糕的經歷,但你不需要保護他們免受每一次讓他們感覺不好的經歷。對于他們的長期發展來說,最重要的有兩點:第一,你如何幫助他們調節他們對困難經歷的情緒反應;第二,你如何幫助他們理解生活中發生的事情。這是培養逆商的關鍵所在。

在增強孩子對困難情緒的容忍度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用平衡的方式培養他們產生積極情緒的能力,比如快樂、好奇、滿足、感恩、愛,等等。這些情緒與興奮和尋求快樂的感受的性質不同,它們往往會從一種放慢速度、品味日常瑣事的狀態中產生,而不會來自重大的特殊場合——不過生活中偶爾也該有這樣的時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和县| 徐汇区| 兴和县| 大兴区| 中方县| 津南区| 如东县| 永吉县| 诸暨市| 章丘市| 高安市| 祁东县| 瑞丽市| 三江| 灵石县| 苏州市| 万年县| 吉水县| 阿拉善右旗| 始兴县| 霞浦县| 闵行区| 许昌市| 盖州市| 青海省| 昆明市| 临朐县| 东丽区| 青川县| 杭锦后旗| 顺义区| 花垣县| 长治市| 江永县| 延寿县| 安顺市| 方山县| 玛沁县| 铜鼓县| 奉节县| 安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