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4 研究思路、主要內容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與框架

圖1-1 研究思路與框架

1.4.2 研究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首先介紹了文章的研究背景、意義和目標,其次界定了本書研究中的財政風險、金融風險和財政風險金融化三個相關概念的定義,之后對與研究相關的理論基礎進行論述,主要包括公共財政理論、政府干預理論、金融發展理論、財政與金融關系理論,為研究分析政府利用金融資源的合理性和過度干預金融體系造成金融風險的不合理性提供理論依據。最后論述了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并分析了文章可能的創新點及研究的難點與不足。

第二部分為國內外相關理論研究的文獻綜述。主要包括五方面內容:一是關于財政風險形成機理、測度和預警機制等;二是財政風險與金融風險雙向轉移研究;三是財政在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中的意義與作用,現有文獻集中于研究財政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救助職能;四是政府干預對企業投融資和金融體系發展的影響,文獻集中于研究政府干預金融體系的原因,政府干預對企業投融資效益的負面影響和對金融體系發展的雙向影響;五是金融抑制對經濟增長具有雙重影響效應,研究主要論述了政府主導型經濟模式改革的必要性,金融抑制對經濟增長的雙向影響效應,最后是對文獻研究的綜合評述,分析現有文獻的啟示與不足之處。

第三部分為財政風險金融化的理論分析。首先論述財政與金融功能、財政與金融資金的差異與聯系,指出財政與金融在宏觀調控功能和資金運動中的聯系成為財政風險金融化產生的基礎。其次分析研究財政風險與金融風險的雙向轉移機制,財政風險金融化與金融風險財政化的產生原因不同,各自具有特定的本質特征、傳導路徑與環境條件,財政風險與金融風險的雙向轉移可以形成風險循環機制,具有放大與縮小風險的功能效應,財政風險是循環機制的關鍵核心。最后論述財政風險金融化的雙重宏觀效應,應當將資金的市場性效益損失與公共性效益增加進行“加總”,以資金使用的總體效益分析財政風險金融化的宏觀效應,從全社會財政和金融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和財政風險金融化的宏觀成本收益兩個角度確定宏觀評價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建立防控目標與防控機制。

第四部分為國際經驗介紹,涉及國家有美國、日本、韓國以及部分拉美國家等,對不同經濟體制下財政風險金融化的特征和不同國家財政風險金融化的演變進行分析,為研究我國財政風險金融化的演進與防控制度改革提供經驗借鑒。

第五部分為我國財政風險金融化的歷史演變。從不同歷史時期經濟發展戰略變化和財政金融體制改革、財政與金融在資金融通與國民經濟中的關系與作用變化、財政風險金融化產生的原因與特征表現三個維度進行論述。財政風險金融化的演變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由于經濟制度和政策影響,各階段的產生根源、特征表現和傳導機制均有所不同,呈現出階段性的共性與特性。

第六部分為后危機時期財政風險金融化的產生因素與傳導機制。從經濟因素和制度因素兩個層面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財政風險金融化產生與變化的原因,其中經濟因素包括經濟發展戰略、宏觀經濟形勢和宏觀調控政策等方面的變化以及影子銀行與表外業務發展,制度因素包括財政預算與政府投融資制度、金融體系與金融監管制度和其他制度性因素三個方面。指出財政風險金融化現象的存在有客觀的體制性和制度性因素,在制度變遷過程中塑造了不合理的規則約束。同時針對后危機時期存在的兩類財政風險金融化傳導機制進行詳細論述,一類是通過影響貨幣供應量導致的通貨膨脹風險,另一類是影響銀行機構的盈利能力與資產質量導致的銀行機構系統性風險。

第七部分是財政風險金融化的傳導機制測度分析。運用動態因子分析法構建了中央財政風險因子、地方財政風險因子、金融體系結構因子、通貨膨脹風險因子和銀行機構系統性風險因子,在此基礎上分三個層次對后危機時期的財政風險金融化傳導機制進行測度分析。一是論證分析通貨膨脹風險傳導機制的風險來源與作用路徑,通過對比論證分析房地產行業在形成廣義通貨膨脹風險中的決定性作用;二是論證分析銀行機構系統性風險傳導機制的風險來源與作用路徑,指出地方財政風險是這一傳導機制的決定因素;三是論證財政風險金融化在商業銀行體系內傳導的異質性,地方財政風險金融化主要影響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中央財政風險金融化對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的影響更為顯著。

第八部分是財政風險金融化的宏觀影響效應分析。重點研究銀行機構系統性風險傳導機制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分為兩個部分進行論證。第一部分研究財政風險金融化與宏觀經濟的線性關系,將財政風險金融化看作一個中介效應,論證在后危機時期財政風險金融化對宏觀經濟總體影響效應。將地方財政風險因子作為自變量,銀行機構系統性風險因子作為中介變量,金融體系結構因子作為調節變量,建立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模型,論證了財政風險和財政風險金融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同時存在,財政風險金融化的宏觀影響效應占到整個財政風險的四分之一左右,且在金融體系結構因子的調節作用下,宏觀效應占比顯著上升。第二部分研究財政風險金融化與宏觀經濟的非線性關系,運用門限效應回歸模型論證其存在正向和負向宏觀效應,結果表明財政風險和財政風險金融化同宏觀經濟的關系均呈“倒U形”,存在一個臨界值使得財政風險金融化存在雙重宏觀效應,財政風險金融化可以延緩財政風險對宏觀經濟的負面沖擊。在此基礎上構建財政風險金融化的預警防控機制,財政風險金融化處于低風險區間與預警區間時能促進宏觀經濟增長,對處于控制區間的財政風險金融化要進行政策干預與外部監管,防止負外部性的溢出。

第九部分對全文的研究觀點進行總結提煉,提出防控財政風險金融化的制度改進。明確防控財政風險金融化的基本原則與制度改革措施,建立財政金融雙支柱的中國式宏觀審慎管理體系,提升財政在宏觀審慎管理中的定位與作用,推動實現宏觀審慎管理的“本土化”,有效彌補現行宏觀審慎管理政策的局限性,促進宏觀效益最大化,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1.4.3 研究方法

本書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實證研究法、規范研究法、調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收集整理公共財政理論、政府干預理論、金融發展理論和財政與金融關系理論,以及與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對現有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不同維度分析財政風險金融化的產生機制與表現,完善我國財政風險金融化的防控機制與政策研究。

比較研究法。通過橫向比較國際上其他國家的財政風險金融化特征與表現,縱向比較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階段財政風險金融化的傳導機制變化,結合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和財政金融體制改革,財政與金融在國民經濟中的關系與作用,為財政與金融在配置資源和防范風險等方面的協同配合提供方向性研究。

實證研究法。在分析財政風險金融化不同傳導機制的作用程度和財政風險金融化的宏觀經濟效應時,通過建立經濟計量模型,應用經驗數據進行檢驗,得出相關經濟結論。

規范研究法。在文獻研究、比較研究、實證研究結果的基礎上,通過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等方法,將研究結果進行加工,在分析財政風險金融化的傳導機制和宏觀影響效應的基礎上,推導出我國防控財政風險金融化的基本原則與制度改革措施。

調查研究法。對不同類型的商業銀行特別是地方性商業銀行開展實地調研和問卷調研,深入了解政府隱性債務的特征、類型、規模等方面的變化情況,政府類資產業務和與政府融資有關的業務模式及風險狀況,以及國有企業債務和政策性業務對商業銀行的影響路徑與影響程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梧州市| 南昌县| 孟村| 辽阳市| 吉首市| 体育| 高雄市| 陇西县| 保靖县| 山东省| 泰宁县| 皋兰县| 六安市| 泽普县| 卢氏县| 富宁县| 云梦县| 邳州市| 开江县| 岳普湖县| 凉城县| 浮梁县| 桃园县| 临城县| 柘荣县| 阳信县| 衡阳市| 如皋市| 柳林县| 屏东市| 河池市| 鄄城县| 青冈县| 丰原市| 南丰县| 于田县| 上饶县| 洛南县| 涡阳县| 安西县| 穆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