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總序
- 衛(wèi)禮賢傳(世界著名漢學家傳記)
- 譚淵
- 1313字
- 2024-12-05 17:26:10
趙白生
羅列一串名字,想必索然寡味,令人生厭,更何況這些名字并非個個如雷轟轟、熠熠生輝:利瑪竇、衛(wèi)禮賢、高羅佩、吉川幸次郎、李福清、史景遷……可是,如果真想探究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中華文明怎樣進入全球知識圖譜,即中國文化的國際化,這支職業(yè)“洋槍隊”就繞不過去。
做漢學家傳,說到底,就是描繪中國文化“入世”的心路歷程。他山之石,為我鋪路。確切地說,為我鋪設(shè)世界觀之路。中國文化走出去,常常碰壁,無功而返,關(guān)鍵原因在于,我們的世界觀,跟異域的世界觀難以兼容。試錯成本相當高昂,甚至血本無歸。
怎么辦?
海外漢學家兀兀窮年,上下求索,往往終其一生,為我們交了試錯的學費。所以,我們寫寫他們的傳記,總結(jié)“失敗的經(jīng)驗”,歸納“成功的教訓”,何樂不為?
傳無定法,但作為一個傳記系列,我們期盼我們的漢學家傳,三個特點,一目了然:
一、漢學家的懺悔錄
懺悔錄的作者,多半大名鼎鼎、成就非凡,如奧古斯丁、盧梭、托爾斯泰。寫懺悔錄至少有兩大優(yōu)勢:放下身段,服罪認過,寫入自傳,占據(jù)道德高地;人至圣賢,錯必昭然,功過皆書,取得認知平衡。問題是,懺悔錄由作者親力親為,才能真誠。漢學家傳,屬于他傳系列,他人如何越俎代庖?這個難題,不難解決:把漢學家傳做成自傳性他傳,即是一法。他傳即自傳,自傳亦他傳。錢鍾書的這點意思,落實到漢學家傳,也好操作:廣收漢學家的自傳資料,如日記、書信、墓志,特別是其懺悔文獻,納入傳記;深挖漢學家的內(nèi)心隱秘,尤其是主導其一生的“負面情感”。
二、學問家的回憶錄
AI時代,失業(yè)會成為新常態(tài)。怎樣不失業(yè)?當學者,做學問,特別是當專門學者,做終身學問,保住鐵飯碗,應該不困難。海外漢學家大多是專門學者,一輩子研究學問,而且是一門特別古老而難纏的學問。他們的苦痛經(jīng)驗,豐富得像漢字一樣多;他們的“摔跤”記錄,像漢語的四聲一樣平仄平仄,永無休止。但是最后,他們都得道成家,寫出一部部皇皇巨著,名揚天下。研究這樣的學問家,替他們寫回憶錄,特別是他們?nèi)绾萎攲W者的經(jīng)驗,對于學術(shù),功莫大焉。獻身學問,擔心失業(yè),豈不怪哉?
三、跨文家的啟示錄
海外漢學家者,跨文化學家也。簡言之,跨文家。他們的啟示錄,至少有兩點,大可咀嚼。其一,其學內(nèi)銷轉(zhuǎn)出口。跨文家們,頗像古之學者,做著“為自”之學。然而,卻墻內(nèi)開花墻外也香。海外漢學家重鎮(zhèn),幾乎被一網(wǎng)打盡,全部紹介到中國。他們的學術(shù)專著,也被中國學者一一翻譯,隆重推出。反向思維,中國學者的埃及學、南非學、美國學、澳洲學、日本學、印度學、英國學、希臘學,何時才能木秀于林風靡世界?其二,其國之文化土壤,何以能養(yǎng)育出這些漢學界的大家名師,其教育的獨創(chuàng)性何在?序之尾聲,講個故事,也許更能說明道理。瑞典漢學界,一對師徒,十分矚目。翻開幾頁馬悅?cè)坏摹段业睦蠋煾弑緷h》,即知師徒情誼之深。高本漢訓練馬悅?cè)唬笏谄胀ㄔ捴猓€要學一種中國方言。馬悅?cè)凰紒硐肴ィ瑳Q定扎根四川,搞四川方言,最后,儼然大家,難忘中國。
普通話讓人普通,方言給人方向感。海外漢學家傳,一方之言,能給我們什么方向感?
(趙白生,北京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博導,北京大學世界傳記研究中心主任、跨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會長、世界文學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