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裝生活在唐朝:長安生活指南
- 張東海
- 2150字
- 2024-11-20 11:27:52
二、唐朝長安城市衛士——金吾衛和巡使
唐朝長安城,是一個擁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社會秩序井然有序,這和“城市衛士”的辛勤付出是分不開的。
1.治安的管理者,皇帝的貼心人——金吾衛
談到長安城的治安管理,得先從唐朝京城衛戍部隊的軍制說起。
唐朝京城衛戍部隊有南北衙之分。南衙軍負責宮城外長安城的治安管理,也就是指駐守在宮城外面,皇城以內的軍隊,共有十六衛。分別是: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

唐朝長安平面圖
北衙軍主要保護皇宮核心區域的安全,也就是指駐守宮城里的禁軍。北衙軍共有十軍,分別是: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武軍,左右神策軍和左右神威軍,總稱北衙十軍。跟南衙軍相比,北衙軍更加靠近皇帝。北衙軍最高的領導是左右羽林軍大將軍。北衙軍的主要工作是保衛宮城的核心區域,平時也可以當作皇家儀仗隊來使用。據《新唐書·兵志》記載:“南衙,諸衛兵是也,北衙者,禁軍也。”這就說明了南衙北衙的區別。
宮城外長安城的治安管理,具體來說,是由南衙的左右金吾衛負責。金吾衛最早起源于秦朝的中尉,負責國都的巡查警備工作。唐代的《通典·職官十》中寫道:“秦有中尉,掌徼循京師。”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將中尉改名執金吾,職責還是負責京師巡查。唐朝保留了金吾衛的編制。據《舊唐書·職官志》記載,左右金吾衛的職責是:“掌宮中及京城晝夜巡警之法,以執御非違。”意思就是,直接負責整個京城的巡查警衛任務,對違法犯罪行為加以糾察。
之所以說金吾衛是皇帝的貼心人,是因為金吾衛往往由皇親國戚、功勛重臣及其子弟和皇帝的心腹親信擔任。如果你做過金吾衛,那么將來出去做官就方便了很多。
金吾衛所承擔的維護治安工作主要就是一件事,那就是宵禁。金吾衛主要負責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敲鼓。唐太宗貞觀時期,在長安城的六條主干大街上設置大鼓,也叫六街鼓。并且規定:傍晚時候,敲鼓八百聲,關城門和坊門,大街小巷進入宵禁狀態,人不能隨便出入。早上五更二點敲三千聲鼓,開城門和坊門,宵禁結束,大家開始出門。金吾衛的士兵負責在大街小巷敲鼓。
巡邏。在暮鼓響后,金吾衛就開始實施宵禁,關閉坊市大門,禁止居民外出。為了加強管理,在城門和坊角處設立武侯鋪,相當于現在的巡警值班室。據《新唐書·百官志》記載:“凡城門坊角,有武侯鋪,衛士、騎分守。大城門百人,大鋪三十人,小城門二十人,小鋪五人。”宵禁期間,金吾衛在大街小巷巡邏,對可疑人物進行盤查。如果金吾衛玩忽職守,會被打五十板。唐玄宗開元時期,又在金吾衛體系下單獨設立了負責巡查街道、處理事務和案件的官員,稱街使。
抓人打屁股。唐朝的宵禁制度非常嚴格。據《舊唐書》記載,唐憲宗元和年間,有一位內廷中使郭旻因為酒醉犯了宵禁,被杖責,負責夜晚巡邏的金吾衛也被貶逐。由此可見當時唐朝宵禁極其嚴格。
2.監督城市管理,處理治安案件——巡使
金吾衛和街使都是出自軍隊體系,但是金吾衛只有執法權,沒有審判權,只能抓人,不能處理案件。治安案件,一般交給長安縣或萬年縣縣令處理,或者交由巡使過問。
巡使的權力之所以比金吾衛還要大,是因為其隸屬御史臺。御史臺是唐朝的最高監察機構。據《通典·職官六》記載,御史臺是“彈糾不法,百僚震恐”,所有官員都敬畏御史臺。御史臺的主要工作就是給百官的工作挑毛病,順便審理一些刑獄案件。
御史臺的官員,除了監督京城百官,還經常被派往各地巡視,類似現在的巡視組。巡使,就是御史臺中負責巡視都城的官員。巡使跟南衙北衙各軍一樣,也分左右。據《唐六典》記載:“凡兩京城內則分知左右巡,各察其所巡之內有不法之事。”也就是說,巡使負責區域內的所有違法事件,都可以直接上奏皇帝,或者自行處理。
據《新唐書·百官志》記載:“分左右巡,糾察違失,左巡知京城內,右巡知京城外,盡雍、洛二州之境,月一代,將晦,即巡刑部、大理、東西徒坊、金吾、縣獄。”
巡使分為左右巡使,并且左右巡使一個月換一次人,巡使會對刑部、大理寺和金吾衛等各個機構逐一巡視一遍。據《新唐書》記載:左巡使管京城內,右巡使管京城外。可是《通典》記載:左右巡使以朱雀大街為界,東邊為左,西邊為右。
那么,左右巡使到底怎么劃分勢力范圍呢?《資治通鑒》記載了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年)的一件事,京兆尹柳公綽把沖撞儀仗的神策軍軍將杖斃了。唐憲宗問,他為什么不上奏就殺人。柳公綽說:“這不是我的職權范圍。如果是在街上死了,金吾街使應該上奏。如果是在坊內死去,左右巡使應該上奏。”
這說明,左右巡使主管坊內事務,坊只有城里有,城外沒有。這說明左右巡使不是一個城里一個城外,而是都在城里。所以《通典》所載左右巡使以朱雀大街東西分界,是比較有可能的。
因為左右巡使的職位比較重要,往往由御史臺官員兼任。據《唐語林》記載:“左右巡,皆負重事也。不常備,有兼領者。”比如《舊唐書·代宗紀》記載,唐代宗大歷八年(773年),東市發生一起案件。當時,殿中侍御史楊護,兼職左巡使。皇帝認為他有隱瞞不報的行為,就把他貶官了。連轄區內發生案件沒有及時上報都會被貶官,可見這左右巡使不好干。
無論是南衙所屬的金吾衛,還是御史臺下屬的巡使,都是古代城市治安的有力維護者。他們保護居民安全,維護社會穩定,是長安城的“城市衛士”,正是有了他們,長安城才是真正的“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