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裝生活在唐朝:長安生活指南
- 張東海
- 2045字
- 2024-11-20 11:27:52
一、晚上沒事別出門,出門就要打屁股——宵禁
宵禁,顧名思義,主要是在晚上禁止人員出門的一種制度。這項制度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1.宵禁——最早上溯到周朝
宵禁,其實是古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習慣的一種體現。在最早的農耕文明時期,手工業還沒有從農業中分工出來,商品經濟還沒有產生,更別提什么民間娛樂了。從周代開始,為了保護百姓安全,防止盜賊出沒,維護正常治安,同時也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統治,避免有人在夜間從事叛亂活動,禁止百姓夜間外出。
秦漢時期,宵禁制度依舊得到了堅決的貫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宿衛郎官分五夜誰呵,呵夜行者誰也。”意思是,晚上有專門的宿衛郎官在城市中進行夜間巡邏警戒。
2.唐朝:宵禁制度最巔峰——出門要被打屁股
自漢朝以后,宵禁制度一直被歷代統治者重視。一直到唐朝,宵禁制度迎來了發展的一個巔峰。這里的“巔峰”指的不是宵禁的嚴格程度,而是因為唐朝長安城為城市管理所制定的層級分明、切實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得唐朝的宵禁制度無論是制度細則還是執行力度都達到了歷史上的一個巔峰狀態。
唐朝的宵禁制度也經歷了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唐朝初年,到了夜晚還得靠人喊來提醒,這可真是“通信基本靠吼”了。后來太宗時期,中書令馬周提出了一些關于城市管理的建議。在街道上設立街鼓,這樣到時候直接擊鼓就可以,大家聽到鼓聲就知道宵禁開始了。據《舊唐書·馬周傳》記載:“先是,京城諸街,每至晨暮,遣人傳呼以警眾。周遂奏諸街置鼓,每擊以警眾,令罷傳呼,時人便之,太宗益加賞勞。”
唐朝的宵禁制度是基于長安城的坊市制結構而制定的,因此有著坊市制所特有的管理方式。一到了黃昏時刻,長安承天門的街鼓就被敲響,作為宵禁開始的信號。承天門擊鼓四百下,整個京城城門就會關閉。再敲六百下,城內的各個坊門也必須關閉,而且行人必須盡快回到自己所在的坊中。唐高宗時期編纂的《唐律疏議》規定:“晝漏盡,順天門擊鼓四百槌訖,閉門。后更擊六百槌,坊門皆閉,禁人行。”
如果坊門關了,你還在外頭轉悠,沒來得及回去,那么你可能要遭殃了。《唐律疏議》規定:“違者,笞二十。”就是要打二十板子。唐朝對于宵禁的執行非常嚴格,不管你是官員還是百姓,只要被抓住就打屁股。
唐朝的宵禁,不僅有一套非常嚴格的制度,而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執行系統,主要由兩個層次構成,即負責“坊”一級管理的坊正和負責坊外街道巡邏的左右金吾衛。
在宵禁制度下,長安的每個坊都在夜晚成了獨立的封閉區域。在坊內負責宵禁管理的是坊正。唐朝對于坊正的規定是:“諸兩京城及州縣郭下,坊別置正一人,掌坊門管鑰,督察奸非。”坊正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掌坊門管鑰”。聽到長安城宵禁開始的鼓聲信號,在鼓聲完畢時立刻關閉坊門,并且上鎖,使坊內與外部周邊區域隔離。第二天,聽到宵禁結束的鼓聲信號,開鎖并打開坊門。如果坊正沒有及時開關坊門,影響宵禁,將會受到非常嚴厲的處罰。《唐律疏議》規定:“余門,謂縣及坊、市之類,官有門禁者。……若擅開閉者,各加越罪二等……”
第二,為有急事必須外出的人簽發通行證。雖然宵禁制度非常嚴格,但是也不排除有人晚上有急事需要出去。比如家里有人生病需要請醫生時就需要拿著由坊正簽發的通行證才能通行。宵禁期間,在街上行走時,如果沒有通行證,就會被巡邏兵丁抓住打屁股。《唐律疏議》規定:“但公家之事須行,及私家吉、兇、疾病之類,皆須得本縣或本坊文牒然始合行。”
第三,在本坊中巡邏、值夜,確保本坊的夜間治安。坊內,由坊正負責宵禁制度的執行。坊外,由左右金吾衛在大街巡邏,負責宵禁制度的執行。
雖然唐朝的宵禁制度很嚴格,但還是有一天允許大家晚上娛樂的,那就是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這一天,宵禁解除,老百姓在夜間也可以盡情歡樂,這也可以算是一點小確幸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央政府對民間的控制能力下降,宵禁制度到中晚唐時期基本上日趨松弛。比如,據《唐會要》記載,唐文宗時期長安坊門就出現過“或鼓未動即先開,或夜已深猶未閉”。這就是說坊門定時關閉的制度已經形同虛設。再比如,大詩人杜牧在《太常寺奉禮郎李賀歌詩集序》中寫道:“太和五年(831年)十月中,半夜時,舍外有疾呼傳緘書者。”居然半夜還有人給杜牧送信,可見此時宵禁已經很松弛了。
3.唐晚期:宵禁制度的低谷
唐朝城市構造的基本結構——“坊市制”到了唐晚期已經面臨土崩瓦解的局面。所以,基于坊市制的宵禁制度也就逐漸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唐中晚期侵街現象日漸普及,雖然唐朝政府曾多次對侵街現象進行治理,但是,商業的日益蓬勃發展已經無法阻止了,坊市制也由于侵街現象的泛濫而逐漸名存實亡。
宵禁制度由唐朝初年的嚴格到晚期的寬松,表面上看似乎是政府對民間管制的力度改變了,實質上是唐朝的城市結構隨著時代發展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唐朝的“坊市制”在唐朝初年對于加強民間治安管理、營造安全有序的社會秩序有著重要意義,但是同時也暴露了對百姓人身的禁錮,給百姓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等問題。坊市制最終在北宋時期被街市制所取代,宵禁制度也最終消失在了歷史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