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模式的經濟解釋Ⅱ(典藏版)
- 魏煒 朱武祥 林桂平
- 2655字
- 2024-09-10 17:10:45
1.4 總結
共生體的三大定律
DG公司從模式2.0演化到模式3.0、模式4.0,其利益相關者總集、活動系統總集都相對穩定,換言之,其共生體外延在商業模式整個演化過程中保持一致。那么,在演化過程中,共生體效率的變遷和對比能給我們什么啟示呢?一般來說,關于共生體,我們有以下三大定律。
定律一
在無耗散的共生體內,企業采取不同的商業模式,共生體的效率無差異。
在共生體邊界確定的情況下,如果每個交易過程中,價值都能夠等值地從共生體的某個利益相關者(或某個活動系統)傳遞到共生體內的另外一個或幾個利益相關者(或另外一個或幾個活動系統),中間沒有價值減值,我們稱該共生體為無耗散的,反之則為有耗散的。所謂不同的商業模式,指的是活動系統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歸屬關系發生了變化。
無耗散的共生體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每個交易過程都要消耗交易成本,而所有交易過程中的交易成本都已經全部內化到共生體內某一個或幾個活動系統和利益相關者中;第二,每個交易對象都包含多方面屬性,而所有屬性都已經被充分定價并交易,且交易過程滿足第一個條件。
所謂不同的商業模式,指的是活動系統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歸屬關系發生了變化。共生體的效率由交易價值、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的綜合結果給出。在無耗散的理想條件下,由于共生體定義了利益相關者集合的外延(同時也確定了資源、能力的外延),活動系統集合的外延,因此不同的商業模式只是劃分活動系統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對應歸屬關系,共生體沒有能力錯位、權利配置錯位、交易成本等內部價值耗散,考慮到共生體邊界確定,跟外部沒有價值交換,因此并不影響共生體本身的效率。
定律二
在有耗散的共生體內,企業采取不同的商業模式,共生體的效率不同。
共生體在兩個方面將有可能產生耗散:第一,交易成本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內化到共生體內某一個或幾個活動系統和利益相關者當中,另一部分產生了外部性,并沒有傳遞到共生體內活動系統和利益相關者中,出現了價值損耗,后者不為零。第二,交易對象的多個屬性中,某些屬性沒有被充分定價或者在交易過程中產生了外部性,出現了價值損耗。
在共生體邊界確定、存在耗散的情況下,企業采取不同的商業模式,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交易、切割重組等行為所產生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不同,共生體內部的價值耗散也不同,導致共生體的效率差異。例如在模式2.0中,隨著農戶規模的擴大,農業服務公司與農戶的交易成本呈指數增長,價值耗散增加。而當演化到模式3.0時,這種分散式交易被大規模種植田間管理、土地集中流轉的集權式交易代替,價值耗散減少,共生體的效率因而得到提升。但是,模式3.0不能有效控制大規模種植所帶來的偷甘蔗、分散監督等交易風險,繼續進化到模式4.0后,降低了交易風險所帶來的價值耗散,才進一步提升了共生體的效率。
故而,我們有與定律二等價的定律三。
定律三
在有耗散的共生體內,企業選擇某個最高效率的初始商業模式,就可能優于其他商業模式通過改變而實現的效率改善。
商業模式改變是有成本的,企業對商業模式的完善設計和正確選擇是有意義的。如果不同商業模式建立的耗散相等,那么,共生體的效率就取決于商業模式本身的交易價值大小和商業模式改變的耗散高低。任何商業模式的改變,都需要對活動系統、利益相關者進行切割、重組,耗散一定的價值,這種價值耗散不應該被忽略。如果一開始就選定某個最高效率的商業模式,由于避免了(切割、重組過程的)價值耗散,其效率將優于其他初始商業模式通過改變(演化或重構)而實現的效率。
即使現存的商業模式不合理,如果商業模式改變(切割、重組)的成本無限大,或改變的價值耗散增量大于交易價值增量,則沒必要進行該項商業模式改變。更推進一步,如果共生體的總價值耗散超過交易價值,那么,除非有外部價值的輸入,否則共生體將死寂,焦點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商業模式)將走向崩潰。
商業模式改變的方式有切割、重組。具體而言,切割指的是分解資源投入,分切活動環節(業務活動、管理活動,縱切、橫切)和分割產出(利益相關者角色)。重組指的是重新定義活動系統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歸屬關系。
商業模式改變的目標是至少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中的一個:交易價值提升、交易成本減少、交易風險降低,且效率(交易價值、交易成本、交易風險的綜合結果)更高。這也是商業模式創新的努力方向。
定律三無疑表明了商業模式設計的重要性。在商業模式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其初始條件是不同利益主體的資源能力稟賦。當不同利益主體把其資源能力稟賦參與到商業模式時,不同資源能力其積聚的過程和規模不同,形成不同利益主體下新的不同資源能力束。這些資源能力束將成為下一階段商業模式設計和實施時點的新起點。同一時點的利益主體、資源能力束所形成的交易結構整體就是當時點的共生體全景,而不同時點的利益主體、資源能力束、共生體結合到一起,就是一個動態的商業模式演化圖譜。當同一共生體中大量利益主體都通過商業模式演化時,其積聚的資源能力束得到加強,競爭地位得到提升,這就形成了整個社會的產業升級。所以,經濟結構的升級、產業結構的升級,是微觀交易結構中不同利益主體的資源能力束動態積聚在中觀、宏觀結構的反映。
在同個行業,存在多個不同的焦點企業,它們可以采取不同的商業模式,從而其共生體也不同,與之對應的最高效率商業模式也不同。這些焦點企業,由于商業模式彼此不同,在其所處的市場就形成了壟斷力量;但是,它們的壟斷都只是模式的壟斷,而不是市場需求的壟斷,這就給其他企業留下了創新的空間。因此,同個行業內出現很多彼此不同的商業模式,就其商業模式而言是壟斷的,達到了最高效率;就其市場而言,又是彼此具備創新能力、良性競爭的。因此,我們把這種壟斷稱為“完美壟斷”。
對傳統的市場格局而言,完美壟斷的出現無疑是顛覆性的。以往傳統所講的顛覆,是屬于破壞性顛覆,指的是一個市場新進入者把傳統在位者消滅。商業模式多樣化獨特性所帶來的“完美壟斷”,其顛覆是建設性的,而非破壞性的,其存在激活了市場創新力量,使其他市場競爭者不懈創新,共同把市場推向更高層次,是將商業模式效率和市場效率推向更高水平的顛覆。因此,我們又把完美壟斷稱為“建設性顛覆”(Consruptive=constructive+disruptive)。
[1] 這里忽略“通過零部件供應商去拓展設備銷售”的商業模式創新思路。
[2] 指把活動系統切成一個一個的活動,例如圖1-12中縱切為三個活動。
[3] 指每個活動又可以進一步切分為更細小的活動。
[4] 這種切割,只是原有活動系統總集的新切分形式,在活動系統總集上并無區別。例如,申請貸款,與之前農戶和糖廠共同負擔農業生產資料的先期投入,是同樣活動系統的不同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