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好飯不怕晚,一頓永流傳(3)
- 王陽明正傳:唯心有物
- 趙家三郎
- 4631字
- 2014-12-29 15:10:17
會稽在今天紹興市東南,地方不大,文化深厚,有種清雅縹緲之感,不像西北諸山充滿滄桑。會稽山是大禹葬身之地,山清水秀,風景如畫,尤其雨后爬山,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當年老王先祖王羲之就在這里寫下了古今第一行書《蘭亭序》。此外,會稽山原名叫茅山,不是降妖除魔的茅山,那個茅山在江蘇省句容市和金壇市之間。老王轉悠幾圈相中了陽明洞天,當地人管它叫禹穴,傳說是大禹安葬之地。
陽明洞天修葺好后,老王搬了進來,自號陽明子,“王陽明”這個名字即由此而來。
老王在陽明洞里修煉導引術,氣功養生術的一種,現代科學解釋為人通過意識的運用使身心優化的自我鍛煉的方法。氣功能夠流傳至今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對于很多看似毫無科學根據的養生術,沒必要較真,因為現在人類的科技水平不過是管中窺豹,坐井觀天。
老王修煉導引術,身體情況逐漸好轉。據說最后練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搞成先知了。一日,在陽明洞中閉目養神的老王突然睜開眼睛,走出洞神叨叨地對仆人說:“你趕緊下山去接我那四位友人。”
仆人直愣,有三室一廳不住,非要來到這山上受冷風吹,本已抽風,今日王先生這抽的又是哪門子歪風邪氣?仆人不敢問,照吩咐去做。到了山下果見來了一群知識分子,上去一數,四頭。
來訪的王思輿等四人,面面相覷,甚感驚詫,沒人通知他,老王怎么知道了呢?壞了,是不是得病了?四人一溜煙跑上山,只見老王已泡好了茶,等候已久了。四位友人一問,老王解釋說修煉時間長了,有天人感應,掐指一算,什么都知道。眾人對老王敬若神明,儼然半仙也。陽明多智而近妖,這也太邪乎了!不管怎么樣吧,這件小事說明老王修煉導引術成功,對身心健康有一定效果。幾個人回去一傳十十傳百,整個紹興府全知道王陽明神人。老王自鳴得意,飄忽了,逢人也吹兩句,夜觀天象,今晚多云轉晴之類的。
導引術給王陽明帶來了實惠,久居寧靜,無世俗紛擾,兩年多的時間,老王“漸悟老、釋二氏之非”,變得清心寡欲,大有遠遁隱居之意。長生不老是人們樸素的愿望,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夠實現該宏愿。王陽明小時候即有此念頭,尤其母親去世那年,這種觀念更深了。放眼親族,現在直系親屬只有他爹和奶奶還健在,人終要歸于塵土,從哪里來回哪里去。
老王突然悟到了,自然規律不可改變,人定勝天純屬扯淡,我怎么能因為會了點養生術而沾沾自喜呢?這不是我性格??!此為旁門左道,非大道也。
養生術是零食,儒家大道才是長期糧票。肉身即便長生不老也是行尸走肉一具,只有思想永生,才是真正的長生不老。尚未完成心中之道,怎么就起了遁世的念頭?老王醒了,他沒忘少年立下的遠志——做圣賢!隱居遁世的念頭一掃而光。念頭這玩意兒太神奇了,忽然而來,忽然而去,能讓人誤入歧途,能讓人迷途知返。遂成大道,也不過在一念之間。
胡適創作的《嘗試集》是中國第一部白話詩集。1915年,在《新青年》先后發表多篇白話詩。其中有首《一念》,詩曰:我笑你繞太陽的地球,一日夜只打得一個回旋;我笑你繞地球的月亮,總不會永遠團圓;我笑你千千萬萬大大小小的星球,總跳不出自己的軌道線;我笑你一秒鐘行五十萬里的無線電,總比不上我區區的心頭一念!我這心頭一念,才從竹竿巷,忽到竹竿尖;忽在赫貞江上,忽在凱約湖邊;我若真個害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鐘繞遍地球三千萬轉。
就水平而言,這首詩寫得挺一般,卻真實表現出了“念”在矛盾中的重要,胡適本是一矛盾結合體。陽明信徒蔣公中正評胡適說:“新文化中舊道德之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之師表”。
王陽明屏卻此念后,又病了,轉過年來到杭州養病。老王養病期間,改不了他的老毛病,四處游覽,尋訪高人。一聽說哪里有高人,眼睛瞪得燈泡似的,駕起筋斗云,騰云駕霧地趕去,與之飛沙走石般地切磋。幾番游歷下來,老王才發現,所謂的高人學問家水平一般化。多少個日日夜夜,求理問道,茫然回首才發現他自己才是真正的高人。寂寞,油然而生。
游覽期間,他寫下了不少詩作,那種消極避世的念頭再也沒有了?!段骱碇新吩娫啤笆陦m海勞魂夢,此日重來眼倍清”,最能代表此際他的思想感情。從有做圣賢的念頭,經過兩次落第,直到現在,事業無成,兩手空空,轉眼三十多歲,還是一無作為。年少立下的目標,經過世事滄桑,勞魂縈夢,顯得那么可笑。王陽明坐在船頭,濁酒一杯,感慨良多。不在世上磨煉何談格物致知,消極避世終究不是星光大道。經過十多年的世俗紛擾,此際再見湖光山色,才有眼界倍清之感。這是一個非常時期,王陽明能否走出思想困境,成為一代圣賢,全在此念。
忽一日,聞聽虎跑寺有一得道高僧,據說閉關三年了,機鋒不可觸!若干道友聚在一起,此高僧經常被談及,有種江湖大哥的感覺。雖然閉關修煉,江湖里卻一直有他的傳說,儼然虎跑寺的一面旗幟,香火游客全靠他招攬。話說見高僧一面不容易,甭想讓他點化你什么,高僧已經三年不睜眼不說話了。
王陽明來勁了,這次看來是遇到了真正的高人,待我駕起筋斗云去到虎跑寺,會會那得道高僧。僧眾見王大人來勢洶洶,咄咄逼人,把高僧的情況與他介紹一番,奉勸王陽明別白費那力氣,高僧不會跟你說話的。別丟人現眼,回去吧!王陽明蔑視地看了僧眾一眼:“且聽我的雷聲?!鞭植贿^王大人,僧眾只得帶他去見高僧,幾分鐘后,僧眾全哭了,悔不該讓王大人見禪師!
王陽明見到高僧端坐蒲團上,不語不視,活死人一般。老王繞著他轉了兩圈,大喝一聲:“呔!你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什么?終日眼睜睜看什么?”
此言一出,在場的全蒙了。王大人莫非有病乎?高僧不語不視三年矣,何來說什么看什么?他們道行太淺,自然不能理解王陽明。要知道老王可是高人克星,這么多年接觸過廟堂高人不可勝數,如同一名普通的劍客,專門找絕世高手挑戰,開始可能不行,經過與高手交流切磋,混個八九不離十。老王明白和尚雖然不睜眼卻知道大千世界,雖然不說話內心卻佛謁層出,看破不說破僅此而已。
當年蘇東坡在荊南,聽說玉泉寺(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境)的主持承皓禪師機鋒不可觸,挺高深。蘇一撇嘴,要去會會他,憑滿腹經綸,滅禿驢氣焰。蘇微服私訪到了玉泉寺。承皓問道:“這位客人貴姓啊?”蘇說:“免貴姓秤,秤天下長老的秤?!背叙┩蝗淮蠛纫宦?,而后問道:“且問,貧僧這一喝重多少斤?”蘇兩眼一黑,無言以對。
王陽明切中要害,一語道破天機。高僧裝不下去了,于是奇跡發生了,不語不視的得道高僧睜開了眼睛。
王陽明問道:“你娘健在嗎?”高僧對曰:“在。”“想她老人家嗎?”“不能不想。”
“以前我跟你一樣,可是連自己親人都不想念,即便成仙得道又有何用?雖你遁入空門,但愛親本性,人之常情……”
閉關三年,不視不語的高僧聽這話,感激涕零,痛哭失聲。然后收拾收拾行李走了,回家看望老娘去了?;⑴芩律娨姞睿哺ь^痛哭。好不容易出了一位禪師,竟被王大人三言兩語弄跑了。三年來,修煉到這等地步,也不過如此。
這一時期是王陽明重要思想轉型期,不經過兩年多的半歸隱狀態,悟出“漸悟老、釋二氏之非”,復思用世,后面便不會有“龍場悟道”,他也不會成為王陽明。做圣賢,扎根于心,但通過什么方式實現呢?在陽明洞天里王陽明悟出了,佛老不可能實現,尤其有虎跑寺秒殺高僧的例子在。這條路行不通那就入世走事功之路,用建功立業的方式完成圣賢之路。
《山東鄉試錄》最能體現他這一時期的思想轉變。
山東鄉試,龍場悟道前的熱身
近乎三年休假結束,王陽明回到了京城,趕上又一科鄉試即將來到。小有名氣的王陽明被山東監察御史陸聘為山東鄉試主考官。王陽明心懷忐忑,那是山東,不是遼東,孔孟之鄉,非比尋常,自古山西出將山東出相,能人輩出的地方。作為主考官最起碼得白發蒼蒼,一讀書頭搖尾巴晃那種,相對來說他還很年輕,不能服眾。
王陽明略有肝顫,陸解釋說,京官一去,全部滅火,沒有人會有反對意見的,何況你年少有名,生員定然殷服。王陽明嘿嘿一笑,放下了思想包袱,欣然前往。到了之后與趕考生員閑聊,心里漸漸有了底,原來孔孟之鄉的生員也不是三頭六臂,跟普通人一樣,甚至在學問上還不如他,老王找到了自信。
王陽明出的四書題目是“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試題一出,全場嘩然。在這種忠君愛國思想統治下,竟然敢出這樣“大逆不道”的題目。試題來自《論語·先進篇》第二十四條,原文如下: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間。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季子然問孔子,仲由和冉求算得上大臣嗎?孔子一笑,還以為你問誰呢,他倆啊!所謂大臣吶,在我看來是能夠用周公旦的工作精神來侍奉老板。假如這樣老板還挑三揀四的,那么大爺不伺候,辭職走人。你問的這兩個,濫竽充數吧!季又問,既然如此,是不是所有事他們都會跟我干?子曰,殺父弒君這種大逆不道之事除外。
這段文字中,有強烈的個人意識??鬃铀先思医虒覀冋f,打工的對得起老板給開的那點工資即可,他要還唧唧歪歪的,對不起,給多少錢干多少活這是我們的原則,大不了老子不干了。多么樸素的思想觀念,可惜后人曲解了孔子的意思,所以才會出現那么多委曲求全的主兒。假如人人按照孔子思想去工作,哪個老板敢為虎作倀。
當年朱元璋看到孟子那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氣得老朱怒道:“這老家伙若活到現在,我非扒了他的皮不可。”王陽明出這道試題的社會背景是理學正統的年代,理學過分強調三綱五常,人倫秩序,不允許你僭越。王陽明出這道題的意思旨在,我要入世建功立業,假如皇上王八蛋,那就辭職。就試題而言,相當有難度。學生們見識了王考官的水平,接下來的策論,更令他們大跌眼鏡。
王陽明出的策論試題,直指時弊,關乎國計民生,不是高談論闊的虛無清談。類似現在高考的材料作文,先給出一段材料,通過對材料的理解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不得抄襲。這段材料由主考官給出,王陽明撰寫的《山東鄉試錄》全文很長,簡言之中心思想是“老佛害道,由于圣學不明。綱紀不振,由于名器太濫”。材料中王陽明明確指出“佛老為天下害,已非一日”,將圣學(儒學)與其他哲學派系明顯區分開來,其他的都是“異端”。相對正統而言,王陽明對異端的心態蠻寬容的,承認存在自有其合理性,強調異端理論有些值得借鑒吸收。同一時期的法國思想家卡斯特利奧著有《論異端》,解釋說“異端是思想標準,所有與你的觀點不一樣的觀點,在你看來都是異端”。
材料一出,全場又嘩然,贊嘆王陽明有學問的同時試題的難度也凸顯出來??荚囶}目是“針對異端邪術,寫一篇你對圣學的理解的策論”。王陽明在鄉試材料中,明確提出了自己歷經十年勞魂夢總結出來的看法,那就是——佛老不可為,朱子不可學。讀書經世,勿要人云亦云,決心走出一條屬于王陽明的思想道路。
鄉試結束后,王陽明去旅游了,看看孔廟,登登泰山。泰山是皇家封禪之地,沒有高人居住,即便有也得趕走。王陽明登上泰山,游目馳懷,見山崖峭壁上刻著古人亂寫亂畫的書法文賦,頓時詩興大發,寫了一組五首《登泰山》詩:“……世人聞予言,不笑即吁怪。吾亦不強語,惟復笑相待……”有種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感覺。關于泰山的詩文,自古以來,浩渺如煙海,竊以為其中最著名的有兩首,第一是杜甫的《望岳》,第二是張宗昌的《登泰山》,詩曰:
遠看泰山黑糊糊,上頭細來下頭粗。如把泰山倒過來,下頭細來上頭粗。
詩才遺世獨立,詩文奇趣橫生,那么多的詩歌能夠流傳至今的有幾首?能夠引人回味的又有幾首?
弘治十八年,經過“十年塵海勞魂夢”的塵世歷練,有“此日重來眼倍清”的心得覺悟,三十四歲的王陽明整理好復雜的心情,正式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