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好飯不怕晚,一頓永流傳(2)

九華山,地理坐標在東經117°北緯30°,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與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九華山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漢朝時叫陵陽山,南北朝時期叫九子山。唐朝天寶年間,李白跑到九華山游玩,寫了很多首贊美九華山的詩篇,其中一句“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九子山遂改名為九華山,一直叫到現在。

1949年5月26日,蔣介石到達臺灣。先住在高雄壽山,不久轉到臺北草山,下榻于草山賓館。一次,蔣登上草山,問身邊人:“這叫什么山?”身邊人說叫草山。蔣大怒道:“臺灣沒有草山!要知道這叫草山,我絕不會來。”此山因植物多樣,草木茂盛,故名草山。在蔣聽來有種“落草為寇”之意。蔣郁悶地游覽了一圈,草山風景絕佳,遂使他心情舒暢,但美中不足山名不佳。蔣公遂提筆改名——陽明山。

明朝時期,九華山香火鼎盛,寺廟數十座,僧眾近千人。風景秀麗,山勢嶙峋。歷代文人墨客游覽過此山,均留有墨寶,王陽明也不例外,他寫了一篇《九華山賦》。賦,常用排比、對偶等整齊的表現方法,為文學體裁的一種,介于詩與散文之間,由楚辭演變而來,又稱辭賦。不歌而誦謂之賦(《漢書·藝文志》),是說這種體裁旨在對客觀事物進行描繪,有強烈的節奏感,適合大風天站在十字路口大聲朗讀。在唐代賦體曾作為官方科考專用。漢代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宋代蘇東坡的《赤壁賦》等是賦體的經典篇章。受駢儷文風影響,這玩意兒漸漸淪為堆砌辭藻之作。

“循長江而南下,指青陽以幽討。啟鴻蒙之神秀,發九華之天巧。非效靈于坤軸,孰構奇于玄造!涉五溪而徑入,宿無相之窈窕。訪王生于邃谷,掏金沙之清潦。凌風雨乎半霄,登望江而遠眺……”王陽明寫的這篇《九華山賦》毫無營養價值,基本上在甩詞,沒什么高深的思想內涵。但能看得出來,他寫這篇文章時心情非常愉悅。其實換了誰都一樣,從深牢大獄里出來,走向鐘靈毓秀鬼斧神工的自然界,腳踏峰巒疊嶂,眼望云蒸霧涌,耳聽松濤起伏,在這種美景之中,心是寧靜的,不開心也得開心。還有個讓他開心的事兒:山中有隱士,世外有高人。

王陽明登上山,在化城寺西有一長生庵,門口一對大紅花,左右貼著對聯:身在佛門堂,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心在江湖住,紅塵有路恭喜發財。門第不俗,里面定然住著得道高僧。王陽明與長老實庵和尚親切會晤,兩人就佛學禪機交換了意見。京城來的王大人不是酒囊飯袋,腹有詩書,有學問。兩人交談甚歡,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王陽明突然蹦起來拽著實庵和尚往外走,讓他當導游,四處轉轉。兩人四下里游覽一番,實庵和尚發現王大人不太安全,一會兒隨地吐痰,一會兒在古跡上涂鴉。書法了得亦不能破壞文物。人家畢竟是中央來的人惹不起,實庵和尚嘆道:“見王大人雅興高漲,能否屈尊寫一下貧僧?”

“行啊!沒問題。”王陽明沉思片刻,為實庵和尚的畫像題詞一首《像贊》。

從來不見光閃閃氣象,也不知圓陀陀模樣,翠竹黃花,說什么蓬萊方丈,看那九華山地藏王好兒孫,又生個實庵和尚。噫!那些妙處?

丹青莫狀!

文字俏皮,妙趣橫生,從中可見實庵和尚身體肥沃,學識淵博,思維活躍,妙語連珠,用語言繪畫無法表達了。也看得出來,王陽明與實庵和尚一見如故,關系不一般。兩人切磋學問,正聊得熱火朝天時,來了個要飯的。實庵和尚雙眉緊鎖,因為他知道,這個要飯的非常猖狂。

要飯的姓蔡,一道士,住在山洞里求仙問道,個人衛生習慣極差,長年累月不洗臉不梳頭,搞得身上有股仙氣,人送外號蔡蓬頭。原以為這樣的人不食人間煙火,靠吸風飲露活著,時間一長,大家才發現他跟普通人最大的區別是他有精神病,發作次數取決于山寺給他的口糧多少。他一來要飯,給他少了就破口大罵,給他多了轉身就走,整個兒一窮有理,搞得山寺僧眾沒招。

今天老蔡大爺斷糧了,又來要飯,恰好趕上王陽明在山上。王陽明對道家很感興趣,早年在南昌鐵柱宮與道家結緣,因身子骨不硬實,學些延年益壽的養生術遂成了他最樸素的愿望。王陽明聽說蔡蓬頭乃一半仙,忙作揖行禮,請教養生術。

蔡大爺白了他一眼:不知道。可能因人太多了,老蔡不好意思說,王陽明屏退左右,再次虔誠請教養生之法。

蔡大爺又白了他一眼,說不知道。王陽明懂了,但凡有才之人皆有脾氣,有臭毛病在所難免,誰讓人家懂你不懂,既然請教,當尊重人家的習慣。王陽明把老蔡引至后庭,在一私密空間,王陽明下了血本,向老蔡行大禮,虔誠請教。

蔡大爺從兜里摸出地瓜,啃了一口,眼神上下翻飛打量王陽明:“雖然你對我挺客氣,終究脫不掉你那一身官相。”說罷,大笑而去。換了普通人早躥上去捅他一刀,太TM氣人了。

王陽明愣在當場,心里躥出一股無名火,問點學問這么難嗎?王陽明又打聽出,九華山還有一高人,但住在懸崖峭壁地藏洞中,可遇不可求的主兒。王陽明把衣服一脫甩開膀子尋訪高人去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真讓他撞見了。當時高人在睡覺,有了老蔡的教訓,王陽明不敢打擾人家,蹲在那兒等。據說這位無名高人水平遠在實庵和尚和老蔡之上,坐臥松毛,真正不食人間煙火,王陽明更加小心謹慎。等得不耐煩,他給高人按摩腳丫子。高人一下子醒了,見旁邊多個活人,驚問道“我這里山勢險峻,你是咋來的?”

王陽明躬身一禮:“求道不畏險。”高人遂與他談論所謂的上乘哲學,聊到理學時,高人點評說:“周敦頤、程顥是儒家的兩個好秀才啊!”王陽明對這句與眾不同的話產生了濃厚興趣,兩人高談闊論相互交流意見,令王陽明大獲豐收。二十年后,王陽明被迫上九華山,尋訪高人不見,發出了一句“會心人遠空遺洞,識面僧來不記名”的感慨。可見無名高人在他心里,有著一席之地。

竊以為只有經過轟轟烈烈的人,才懂得平平淡淡的重要性,方有隱居之念。

為避世俗,以圖清凈,本身心里發虛。人是群居動物,不與人交流,隱于深山,閉門造車,手也高不到哪兒去,頂多是有個性的學者罷了。古來幾人能成顧炎武、黃宗羲。大隱隱于朝,中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那些所謂的隱士,看破紅塵也好,求仙得道也罷,多數僅在形式上“隱”而已,更多的以隱求仕、明哲保身,有不單純的目的。

隱士們,別太較真了,當做一種生活態度吧!

文學已死,當燒香拜佛

五月份,王陽明回京復命,生活歸于平靜。剛消停兩天,“前七子”又蹦跶出來,搞什么古文運動。王陽明被生拉硬拽地參與其中跟著他們打醬油。

“前七子”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他們在明朝文壇中占有一席之地。以李夢陽、何景明最具代表性,他們鄙視西漢以下的所有散文及中唐以下的所有詩歌。強調文章學習秦漢,古詩推崇漢魏,近體宗法盛唐,提倡一種文學的復古精神。

明朝時,詩歌是正統文學,就好像今天的純文學一樣,雖然沒幾個人看,但它是社會的主流。朱元璋的恐怖統治,導致明初文壇死氣沉沉。老朱那把殺豬刀所向無敵,如浙江府學的林元亮、杭州府學的徐一夔、常州府學的蔣鎮,他們因文章中有大不敬之嫌疑,斬立決。致使知識分子謹小慎微,有文學創作愛好的,只能寫寫西昆體詩。這種詩歌流派源自于北宋初年,過分追求華麗辭藻,言之無物,內容空洞。到了明初,內閣成員拾人牙慧,因詩多出自內閣和翰林院,所以叫臺閣體,代表人物楊士奇、楊榮、楊浦。他們處在權力上層,又是國家最有文化的一群人,詩作影響了官場幾代人。皇帝非常喜歡,因為這些詩作歌功頌德,粉飾太平,多為應酬之作。此外,小說有一定成就,誕生了兩部偉大的名著《三國演義》和《水滸傳》。

弘治年間,以李夢陽為主的七個知識分子,受不了文壇那種陳陳相因的氣氛,遂爆發了文化運動。實際上,在他們之前和同時代也有其他詩歌流派,只是他們七個人鬧得最歡。在臺閣體和“前七子”之間過渡階段,產生了以李東陽為主的茶陵詩派。李東陽是長沙府茶陵人,故而得名。茶陵詩派以圖蕩滌臺閣詩風,比原來的強點不多,詩人的生活圈子非常狹窄,如李東陽“四十年不出國門”,導致詩歌取材逃不出宮廷、衙門,并非健康飲食,所以沒啥營養價值。

明朝詩詞文化與唐宋相比落后一大截,人家是飛機跑車,他們是柴油三輪,一上路突突突直冒黑煙。到了嘉靖、隆慶年間,王世貞、李攀龍、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結社立派,接過“前七子”的大旗,進一步提出“文必西漢,詩必盛唐”,他們認為除此之外,其他年代產生的詩文全是垃圾。王世貞等出來作妖的也是七個人,所以后世文壇把他們稱為“后七子”。

在“前七子”復古運動的同一時期,文壇產生了其他詩派,譬如悲壯男唐伯虎領銜的吳中詩派,主要有祝枝山、文征明、沈周等,詩歌寫得很隨意,感情真摯,通俗易懂,吃喝拉撒睡皆可入詩,代表作有唐伯虎的《桃花庵歌》。再如唐宋派,對詩文創作提出“直抒胸臆,本色自然”,心里咋想的就咋說,不拘成法。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最著名的是歸有光,代表作《項脊軒志》。

王陽明經常跟著“前七子”混,身子越發羸弱,一方面受不了酒肉蠶食,另一方面他開始知道學習了。不被強迫,主動為之,當初看朱熹《四書集注》為了應付考試,現在不同了。他的人生已過半,少年時期做圣賢的想法已變成了行動,踏踏實實的,一步一步的。經過格竹、兩次落第、同高手切磋,他的思想在慢慢地發生變化。從立志做圣賢開始,經過多年的思想游蕩,心里面有個疑問越發清晰——朱熹可能搞錯了!

他只是懷疑,不敢肯定。他需要用更多的知識去驗證自己的想法,為此王陽明夜以繼日讀書。如果一個人在學習的時候感覺時間不夠用,那么他就是真的學進去了。知子莫若父,王華很擔心王陽明的身體。這回,王陽明讀書時,王華會立止。人就是這樣,一直生活在矛盾中。孩子淘氣時,希望他能好好學習。忽然孩子用心讀書了,又害怕他累著。王華的愿望是樸素的,王陽明已經考中進士,仕途無量,沒必要再去研究四書五經。

王陽明放下書,恭敬地說:“父親,您教訓得是。天不早了,我送您回屋歇息。”

王華不放心,躺下一會兒,起來去兒子書房看看,見沒亮燈,這才安心回去睡覺。王陽明也不放心,每晚都得等父親查完二遍寢,再點燈讀書。

終于有一天,王陽明受夠了酒肉應酬,受夠了李夢陽他們那個文學社團,感嘆道:“我焉能以有限生命浪費在那些無用之虛文上!”

時間不等人,彈指一揮天過午,當年那個調皮搗蛋、經常冒出奇思妙想的小王,經過歲月蹉跎,已經變成了老王。當有一天身邊親近的人管你叫“老張”、“老李”、“老趙”的時候,除了親近尊敬外,可能你真的老了。老王請了病假,回老家!時下帝國弘治中興,四海升平,組織上迅速批復,老王收拾收拾行李,欣然跑回老家修煉去了!剛到老家沒幾天,聞聽瓊州府(今海南省)黎族爆發民變。本是當官的不好好玩,卻要老百姓埋單,黎民被殺二千五百余人,起義失敗。像這等國家大事,一個司法部的小科員派不上用場。

安心修道,才是王道。

復思用世,始為王道

王陽明回到老家,沒了工作壓力,見到親朋故友,心情格外愉悅,走親訪友結束后,老王跑到了會稽山考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翔县| 普定县| 常熟市| 东宁县| 施秉县| 宁城县| 勐海县| 扎兰屯市| 五河县| 内江市| 奉新县| 金堂县| 本溪| 张家界市| 隆子县| 天祝| 达拉特旗| 通辽市| 成安县| 淮南市| 抚州市| 长岭县| 屏东县| 白水县| 琼海市| 连州市| 鄂州市| 荣成市| 长泰县| 孟津县| 安乡县| 江都市| 河津市| 临漳县| 毕节市| 定远县| 东乌珠穆沁旗| 安陆市| 静乐县| 陇西县| 绥芬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