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思維的常識--80%的成功都贏在思維(2)
- 常識贏天下:成功人士的共同秘密
- 高德
- 5546字
- 2014-12-17 10:43:39
許多剛開始在美國做企業的中國人跟我交流時,經常講這件事不能做,那件事也不能做,總是以非常絕對的標準去處理一件事情。他們坐在決策者的位置上,但卻喜歡講對錯,而不是分析得失。這與吳老板的思維異曲同工。
我就告訴他們:"這種思維讓你什么都干不成,企業人的常識應該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得失,而不是去看一個市場哪兒不對。因為市場的屬性永遠是中性的,它其實沒什么對錯,也沒有該不該做的標準,你自己覺得不行的東西,別人未必也這么感覺;別人做不好,不代表你也沒戲。所以你要有自己的判斷,必須將思考中立起來,要有一種手術刀思維,剖開看清楚,客觀地得出結論。"
有一個姓陳的東北人借了30萬元的啟動資金到深圳做生意,賠得一塌糊涂。他后來跑到美國和朋友開餐廳,在舊金山的唐人街--也許是全球中餐館生意最好的地方,開設了一家中國餃子館,半年后發現又虧了。
他很郁悶:"我不是這塊料?"就和朋友到我的公司做市場咨詢,他要弄個明白,為什么自己準備得很好,卻總是一頭撞到南墻上。這位陳老板無奈地說:"我剛進這一行時,前景還挺好,大家都比較賺錢。但我一進來,就發現不行了,我不但賺不到錢,反而還賠掉老本。"
我看了他的計劃書和簡陋的財務報表,上面零碎寫了些他對生意的見解,都是理想化的設計,這沒什么參考價值;財務記賬又十分不專業,對他目前的小生意并不是最重要的,也沒有意義。我就問他是怎么經營的,可不可以跟我分享一下。
陳老板還沒開口,他的朋友先說話了:"這正是我一直告訴他的,他管理企業太情緒化了。比如在管理員工時,他不喜歡白人員工事事計較的作風,就把人家立刻開除,事實上那是我們店最能干的伙計了;他覺得自己的餃子一定要有東北的味道,就不管周圍顧客多以江南移民為主的事實,愣是做成了東北風味的餃子,結果客流量少得可憐。"
"哦,我認為市場可以開辟嘛,做出品牌才比較重要!不要計較一時得失嘛!"陳老板倔強地說。
他的朋友不無諷刺:"喂,不要忘了我們是小本經營,哪有時間等你的理念開花結果,等到品牌做出來的時候,我們早就關門大吉了。"
眼看兩個人又要吵起來,公司的顧問制止了他們,示意兩位少安毋躁。這時每個人都看出了問題,那就是這位陳老板的對錯型思維不適合當一名管理者。好的決策者需要分析得失,理性決定,而不是執迷于對錯,或者被自己的喜好捆綁,進而無視現實的需求。
對企業主來說,思維常識會害人,也會救人。關鍵在于他如何定位自己,能不能理智地面對現實,來決定自己怎樣去思考和做出決策。有些事情,分析得失比較重要;有些事情,認清對錯則較為關鍵。兩者的區分十分微妙,而判別它們則屬于一種高級智能。成功者的一個重要素質,就是能分清什么時候該論得失,什么時候又該講對錯。
多數人持有這樣一種態度:他們總期望別人發生改變,來解決他們的問題,而不是由自己做出讓步,一起尋求共識。這種態度就是對錯型思維的體現。
有時候人們在辯論中非要分出高低,讓對方說出對錯來,或者爭執出孰是孰非,這本質上也是對錯型思維。
持有對錯型思維的人,并不真正關心問題。他們只關心自己是否能贏,或者是否有面子。他們要得到的就是"對方比自己矮一頭",或者自己的"強烈愿望"得到了執行,無論結果是對是錯。但結果經常是好的期望不會到來,壞的問題卻會加劇。
得失型思維的表現則是相反的:這不是一個對錯題,而是利弊題。我要做的是選擇最合理的方案,而不是擊倒我的對立面。對錯只跟立場有關,它是主觀判斷,和事情本身沒有關系,但得失則關系到事情能否得到解決。
你經常預設立場嗎?
通俗地說,這是一個在思考和決策時"我們的屁股坐哪兒"的問題。錯誤的常識是,人們的思維經常服從于他的立場,然后再去為特定的立場服務;正確的常識意味著,我們要建立一種客觀思維。也就是說,你必須跳出來看待問題,跳出自己或他人替你設定的有局限的視野,從一個更高和更全面的角度進行分析,以避開某些立場的綁架。
什么是預設立場呢?
1.先有結論,再找證據:心中已設定了是非對錯,再去搜集"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為了"符合"結論,會勉強拼湊論據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2.先有決定,再聽建議:早已決定怎么去做,聽取別人的建議,只是為自己的決定尋求更多的支持罷了。
3.先有印象,再看表現:有第一印象在前,日后不管這個人如何表現,都會傾向于第一印象的判斷,并說服自己相信這個判斷。
人的大腦在認識事物之前--任何陌生事物,都不是沒有一點印象的白板,也不是一個真空杯子,而是已經存在了某種傾向性觀點(立場)的環境。這是由他的知識、價值觀、利益、情感和當時的情緒狀態等諸多因素決定的。這些因素對他的觀察、思考、決策和行動已悄悄做出了預先的定位。
比方說,謝爾頓家的斧頭丟了,他立馬覺得是鄰居萊昂納多偷的,因為兩周前正是這個剛搬來的家伙借過自己的斧頭去砍一棵樹。他走出家門,正好看到萊昂納多從外面經過,他觀察這家伙走路的樣子,像是偷了自己斧頭的,臉上的表情和跟別人說話的語氣都像做賊心虛。兩天后,謝爾頓在自家地下室偶然找到了自己的斧頭,原來沒有人是小偷,只是自己不小心把它遺忘在了這里。這時,謝爾頓再看到萊昂納多時,發現他的一舉一動都不像是小偷了。
這就是預設立場,也叫先入為主。萊昂納多是一個蒙在鼓里的倒霉蛋,他的行為方式沒有發生任何改變,是謝爾頓自己的心理在不停地反復變化,立場在不斷自我修正。如果你也是一個喜歡預設立場的人,那么處理事情的時候就會像謝爾頓這樣--還沒開始分析,內心就已有所偏差了。帶著預設的立場看問題(人)時,不管其他人對你提出什么意見,提供什么信息,你都難以改變已形成的"偏見"或印象。
來自日本的佳苗山惠小姐就犯了一個類似的錯誤,差點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蒙上一層陰影。她在華盛頓通用電氣旗下的一家公司工作,雖然業績優異,卻是一個敏感的女孩。有一天晚上7點鐘,她正在單身公寓做著晚餐,上司突然打來電話,很嚴肅地跟她談一個與某重點項目有關的方案。這份方案出自她手,她認為寫得很好,充分考慮到了競爭對手豐田公司的情報,為通用提供了一份某款新車型全面的市場分析和定價策略建議。但是,上司卻在電話中說:
"我認為有些條款你考慮得不夠成熟,明天早晨帶著方案到我的辦公室來!就這樣,拜拜!"
山惠小姐這時怎么想呢?她就像無數普通人一樣,產生了自己的預設立場。
立場A:"上司根本就不喜歡我的方案,明天去了肯定遭到狂風驟雨般的訓斥,然后方案就被射殺了,我也從這個項目出局了!"
如果對上司早就懷有敵意,或早有矛盾,通常都會產生這種預感。但是也許上司并沒有這種想法,他只是對細節有所不滿,希望當面與佳苗山惠商討,督促她拿出最優方案。
立場B:"上司想對我潛規則!一定是的,特別是大家都知道我還單身,怎么辦?我要不要告訴朋友,給董事會寫郵件,或者干脆報警?"
當老板下班后給你打電話指點工作,并約你在某個時間去見他時,你或許會認為這是一種性暗示,并產生警覺或痛恨的立場。但事實上,你可能在自作多情,對方就是關心工作而已,對你沒有半分妄想。
立場C:"我堅信方案寫得很好,公司不會有人比我更清楚這個項目應該如何運轉,那么,上司想晉升我?"
在這三種立場中,C是最樂觀的一種預設心理。不過,它也是經常樂極生悲的可能性之一,許多人都告訴我,他們在自己滿懷希望走進上司辦公室時,基本都會得到一個郁悶的結果。所以,假如你喜歡樂觀地預設立場,也許應該為自己搜羅最充足的理由,最好是有不容辯駁和證據充分的推斷。
山惠小姐的預設立場是B,這令她差點釀成大錯,因為她猶豫良久,決定要給同事(公司和她關系最好的人)發一條短信,征求對方的意見。她不無苦惱地寫出了自己全部的擔憂,然后迫切地期待得到最快的答復:
"想點妙計,幫我搞定這個"壞老板",快!"
幸運的是,她在發送前停頓了三四秒鐘--這段短暫的時間挽救了她在通用公司的前途。她終于想到了一個可怕的卻極為可能的結果:如果我的懷疑是錯誤的,那我就完蛋了。同事會把這事告訴別人,然后不出24小時,全公司就都知道了。我詆毀了上司的名聲,同時也就摧毀了自己。
第二天早晨,佳苗山惠準時走進上司的辦公室,迎接她的還有另一個人--人事部門主管。結果是C,上司宣布即刻起,增加她在這個項目組的權力,她升職了。當然任務也是繁重的,因為有些細節需要她繼續修改。原來,由于時間緊迫,她的頂頭上司沒有等到次日上班再通知她,所以選擇在晚上緊急打電話,讓她做好重新提升方案的心理準備。
有些管理者對我說,他們在和下屬或管理層同事的溝通中,經常出現這種預先設定的"立場沖突"。有位杭州的房產公司老總說:"我提出一個方案去討論時,偶爾就會預設某些股東肯定不同意,一定會跟我作對。一旦預設了這種立場,溝通就變成了吵架大會,果然會跟那些股東僵持不下。有時跟下屬開會也這樣,潛意識感覺他會頂撞我,最后果然對立起來。"
這是因為,他們提前設置好了定位,把自己和其他人擺在了不同的位置上。在實際行動中,他就是奔著驗證自己的立場去的--"看,我早說了,他就是跟我唱對臺戲!"
我記得有一次公司面試,坐在對面的是一位衣著嚴謹的先生,履歷光鮮,言行舉止也給公司的面試官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在復試中,當我問他原來的公司為什么不能讓他繼續待下去時,他向我列舉了許多那家公司存在的問題。
我點點頭,突然問:"你有沒有嘗試跟老板就這些事情溝通呢?"
他不屑地回答:"哦,先生,我跟他講不通的,他想法古怪,不是個可以接受建議的人,同事們也都知道這一點。"
半小時后,我通知人事部門,取消對他的擬聘決定。因為這個人在溝通中習慣預設立場,有嚴重情緒化的一面,不適合擔當調查顧問的角色--這一職位對從業者的客觀性要求極高,否則極易被自己的偏好左右,有意識地去"誘導"自己想要的答案,從而得出與實際情況完全相反的調查結論。
而且我想,一個還沒有跟老板交流就先給老板扣上一頂"惡魔"帽子的下屬,是不會成為一名好下屬的,將來也不會成為一名好老板。在工作中這種先入為主的心理,害人不淺,它是阻礙一個人向上晉升的"毒素"。
客觀地講,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既定的預設"框架",用來應對未來的問題和決定自己下一步的行動。比如你討厭自己的客戶,他所說的任何話,你都可能覺得其中藏有圈套;你憎恨某條規則,在做事時就會有意挑戰它的束縛,造成違反規則的事實。在這種動機的驅動下,我們就對事物形成了預先的價值判斷,或者先定下對錯、是非,再去具體分析。在這種框架中,就很容易導致偏聽偏信、視而不見或充耳不聞的情況,我們忽略對自己不利的信息,只看到對自己的預設立場有利的信息,然后迅速地加以采用。
那么,由此得出的結論和導致的結果,必然是不客觀也不能為自己帶來最好回報的。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假如環境沒有強迫你這么干,永遠都不要輕易地選擇立場,也不要沖動地預設立場。要學會看清事實后再做決定,從而節省時間,也避免出現溝通上的誤會和決策上的失誤。
有罪推論帶來的麻煩
由"預設立場"導致的一個與思維有關的麻煩,就是有罪推論--在發生問題時,人們先預設嫌疑人,然后站在他"一定有罪"的立場上去搜集證據,為了證明他有罪去采取行動,而不是本著客觀中立的立場,先具體分析再定位責任人。
就像警察僅根據你的眼神很像壞人就拔槍逮捕你:"我覺得你是壞人,所以我要拘捕你。"就像老板因為你遲到了一次就覺得你還會遲到,而不去細究遲到原因一樣,這種思維習慣給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帶來的危害通常是極為嚴重的。
我們在調查和審訊時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斯諾特工有一次盯上了住在華盛頓康涅狄格大街的朱莉女士,認為她與一樁試圖襲擊伊拉克駐美使館的案件有關。朱莉是個40來歲的中產貴婦,名下有一家很小的移民機構,專門辦理中東人向美國的移民。"9·11"以后,這項業務在美國大為縮水,一般很難操作成功,但朱莉的事務所卻精通該業務,成功率很高。另外,朱莉還有一名遠房親戚在伊拉克經商,兩人在最近半年內的通話達到了96次。朱莉本人的性格也是疑點之一,她有些雙重人格。這些匯集在一起的資料,讓她成為懷疑對象。
鄰居說:"我不喜歡她,她有時沉默寡言,冷漠地從你身邊走過,不看你一眼,有時又和你談笑風生,說起來沒完沒了,表現得過分熱情。"另一位鄰居則聳聳肩說:"誰也不知道她想什么,但我只想離她遠一點。"
綜上,斯諾無不肯定地說:"我認為她就是襲擊組織的一條主線,或許疑犯正是由她秘密運作進入美國,甚至她可能就是幕后主謀。"
為了證明朱莉是有罪的,斯諾動用了高科技竊聽手段,5名聯邦探員組成一個團隊,努力奮戰了兩個月,終于偵聽到她要跟自己的遠房親戚去曼哈頓一個隱秘的地方見面。"她準備策劃新一場襲擊?要運作新的恐怖分子進入美國?都有可能!"斯諾決定立刻逮捕她。
但當朱莉女士驚慌地坐進審訊室時,我從她的眼神立刻看出--這個女人一定是斯諾特工有罪推論的受害者,她不過是做了一些與伊拉克或中東地區有關的生意。也許她有強大的人脈可以把中東富人移民到美國(可能搭上了某位與移民局存在交易的掮客),但她絕不是恐怖分子的資助者或襲擊案的主謀。審訊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在現實證據面前,斯諾之前的推論不堪一擊,最后差點在對方強大律師團隊的陣勢面前引咎辭職。
這也成了斯諾引為深刻教訓的一次經歷,使他在后來的工作中變得極為謹慎和客觀,很少再逾越法規的界限。對FBI探員來說,這未必是一件好事,但至少不會再讓他惹上天大的麻煩。
人們在思考一個人是不是做錯了事情時,一個很壞的常識或習慣是--因為"過去怎樣",所以"現在也一定怎樣"。先假定對方一定是如何的,然后再去證明這個"結論"。這使得人們在思考和決定一個問題時過于唯心主義,"我想到的、猜測的就必然是已經或即將發生的!"他們很難聽進旁人的建議,看不清真實的情況,發生溝通障礙,并被假象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