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研究發展歷程3
長期以來,我一直從事敘事學的研究,本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打破亞里士多德以來研究傳統的束縛,從關注情節發展拓展到關注在其背后暗暗運行的“隱性進程”,并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探討這兩種敘事進程的并列前行和交互作用。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打破自身的兩種束縛:一是囿于古往今來的批評傳統;二是缺乏自信,認為作為中國人,難以在西方語言文學領域首創理論。在這一領域,容易迷信西方的權威。雖然從讀博士時開始,我就打破了這種迷信,會不時挑戰權威的觀點,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主要著力于發現西方權威學說中的漏洞、混亂或偏頗之處,進而對漏洞進行彌補,對混亂加以清理,對偏頗之處進行修正。誠然,我也在國際上率先揭示了不少概念的實質和不同學派之間的本質關系,譬如揭示出“隱含作者”的實質內涵(載美國《文體》45.1,即第45卷第1期,下同),當代修辭性敘事理論被遮蔽的歷史化潛能(美國《敘事》21.2),視角越界現象的本質特征(美國《敘事視角新論》一書),“非自然敘事作品”的實質特征(《文體》50.4),敘述者的建構性和作品中敘述行為的不可知性(《敘事》9.2和英美《勞特利奇敘事理論百科全書》),“故事與話語”的本質特征(《敘事》10.3和《勞特利奇敘事理論百科全書》),字面翻譯并非“形式等同”(歐洲《巴別塔:國際翻譯雜志》35.4和香港《翻譯百科全書》);率先揭示了文體學與敘述學之間的互補性(英美《敘事理論指南》和《勞特利奇文體學手冊》),語境敘事學與形式敘事學之間的互補關系(美國《敘事理論雜志》35.2),“不可靠敘述”的修辭研究與認知建構研究之間的不可調和(德國《敘事學手冊》第二版),文體學的客觀性與規約之間的關聯(歐洲《詩學》17.3),第三人稱意識中心和第一人稱回顧性敘述在相似背后的差異(美國《敘事行為》一書),當代文論之間的排他、互補和多元(加拿大《國際英語文學評論》33.3-4);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模式,如“語境決定的反諷”(歐洲《文學語義學雜志》38.2)、“不可靠性與人物塑造的關聯”(《文體》23.2)、“整體-擴展性細讀”(歐洲《英語研究》91.2)、“扭曲性的媒介:現實主義小說中的話語”(美國《敘事技巧雜志》21.3),以及翻譯中的“兩可型”(美國《比較文學研究》28.4)、“假象對應”(英美《勞特利奇文學翻譯手冊》)、“有意造成的非邏輯性”(《文體》22.4)等。然而,這些新的概念和方法的運作范疇仍然處于傳統框架之內。
2012年之前,我跟著關注情節發展的傳統思路走,努力挖掘情節的深層意義,即所謂“潛文本”。雖然在挖掘過程中,我發現有的文本成分會產生兩種不同主題意義,但受到自古以來中外傳統的羈絆,未能有意識地超越情節發展,去追蹤與之并行的另一種敘事運動。由于當時的研究旨在對情節本身做出更具深度、更為合理的闡釋,因此對以往的解讀采取了一種批評和排斥的立場。此外,在有些含有隱性進程的作品中,會不自覺地把它和情節發展往一條軌道上拉,造成顧此失彼。對于這一點,我在第十一章中做了具體說明。這一章研究坡的名篇《泄密的心》。記得2008年我把研究這篇作品的論文《埃德加·愛倫·坡的美學理論、關于精神失常的辯論與〈泄密的心〉中以倫理為導向的敘事動力》投給了19世紀文學的頂級期刊《19世紀文學》(美國),由于該期刊是單向匿名審稿(僅審稿人匿名),我希望主編把我也匿名,以免我的中國名字造成先入為主的偏見,這也能看出我當時有多么不自信。主編沒有回復我的匿名請求,但一個月之內就發來了接受函,他和審稿人都對論文大加贊賞,而審稿意見中出現的“professor Shen”也顯示出主編認為我的匿名請求沒有必要。當時以為對這篇作品的解讀已經相當好了,但在發現“隱性進程”之后,也發現了這種解讀存在三個缺陷:一是對“潛文本”的闡釋壓制了對情節發展的闡釋;二是未能從頭到尾追蹤隱性進程中一些重復出現的文本成分,探討其持續表達的主題意義;三是未能關注同一片段中,有的文字對情節發展關系重大,有的則對隱性進程至關重要。如果只是沿著情節發展這一條軌道走,這些問題難以避免,甚至很難發現。而在把視野拓展到情節發展與(一種甚或兩種)隱性進程的并列前行之后,這些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勞特利奇出版社推出的拙著《短篇小說中的文體與修辭:顯性情節背后的隱性進程》中,我也采取這一新的思路,重新闡釋了以前從“潛文本”角度切入的其他幾篇作品。
我是在探討曼斯菲爾德的《蒼蠅》時發現“隱性進程”的。這一作品自20世紀中期以來引起了激烈的批評爭議。其情節充滿象征意味,圍繞戰爭、死亡、施害、命運等大的主題展開。然而,在作品的開頭和中部,可以看到對中心人物的虛榮自傲展開的反諷,這偏離了情節主線。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在課上引導研究生關注這種局部反諷,但有的反諷細節顯得瑣碎離題,這使我產生了困惑。2012年我再度仔細研讀作品,發現如果能擺脫古今中外關注“情節、人物、背景”的傳統框架的桎梏,將目光拓展到情節背后的另一種敘事運動,沿著另一條表意軌道來考察相關文本細節的選擇,就能看到從頭到尾運行的一股敘事暗流。一些在情節發展中顯得瑣碎離題的細節在這股暗流里承擔著重要的主題表達功能;與此同時,在情節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一些片段,也會因為這股暗流的存在而具有雙重意義,對于作品的中后部來說,尤其如此。此外,若能看到這股暗流,還能看到以往不少批評爭議的癥結所在。我在《外國文學評論》和《今日詩學》(Poetics Today)上發文,在國內外首創了“隱性進程”/“covert progression”的概念,提出要超越亞里士多德以來的敘事研究傳統,關注情節發展背后的另一種敘事運動。
然而,對這種文學現象的認識難以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步往前走。從2012到2014年,我專注于對隱性進程的挖掘,忽略了隱性進程與情節發展如何各司其職、交互作用,對前人的闡釋依然持一種批駁的立場。從2015年起,我在國內外發文,開始旗幟鮮明地探討情節發展與隱性進程的互動,不再排斥前人對表面情節的闡釋(除非就表面情節而言,也存在明顯偏誤)。這一立場的轉變也體現于我2015年以來在美國發表的一些論文的標題:《雙重文本動力與雙重讀者動力》(《文體》49.4),《兩條并列表意軌道的共同作用》(《文體》51.2),《雙重敘事進程與雙重倫理》(Symplokē 25.1-2),《作為雙重作者的交流的雙重敘事進程:對修辭模式的拓展》(《文體》52.1-2),《作為雙重敘事進程一種修辭資源的虛構性》(《文體》53.4)。
在注重分析隱性進程與情節發展的互動之后,我在國內外挑戰了多種單一的敘事學模式,以及單一的文體分析模式和翻譯批評模式,指出這些單一模式不僅無法用于解讀隱性進程以及它與情節發展的互動,而且也形成一種禁錮,阻礙對雙重敘事動力的認識。走到這一步,我終于擺脫了自身束縛,大膽對各種反傳統的“雙重”敘事動力模式進行理論建構。在勞特利奇出版社推出的那部英文專著中,“緒論”之后就是對“隱性進程”的實際分析,而本書的上篇七章則全部用于對“雙重敘事進程”進行系統的理論建構。
2017年歐洲敘事學協會(ENN)的雙年會邀請我就《雙重敘事運動能如何改變和拓展敘事學》做了一小時大會主旨報告(外加20分鐘討論),探討我自己提出的雙重敘事動力理論對敘事學的拓展和重構。2019年底,法國的敘事學常用術語網站收入法文版的“隱性進程”這一術語,并予以詳細介紹。2019年11月,我收到美國《文體》期刊主編約翰·納普的電郵,邀請我以《“隱性進程”與雙重敘事動力》為題,撰寫約一萬英文單詞的目標論文,由期刊編輯部出面邀請英、美、法、德等國學者加以回應,然后我再對他們的回應進行回應,這些都在邀請我擔任特邀主編、專門探討我的理論的2021年第1期登出。《文體》是西方權威性的季刊,每年僅出四期,將其中一期專門用于探討中國學者首創的研究西方文學的理論,彰顯了該理論的國際引領作用。本書作為國內外第一部探討雙重敘事進程的專著,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系統深入地探討由“隱性進程”和情節發展構成的“雙重敘事動力”,以饗讀者。
本書系本人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研究成果,結項匿名鑒定為“優秀”。在理論層面,評審專家認為本書“對于中外半個世紀以來流行的西方敘事學理論乃至傳統的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均是重大突破”。本書也得到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匿名評審專家的高度評價,認為這一成果“具有極強的創新性”;“作者的理論站位高遠”,“構建了其獨創的理論體系”;“其首創的‘雙重敘事進程’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學者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是我國學者對當代敘事學理論所做出的突出的學術貢獻”;“體現了很高的敘事學理論素養和開拓精神,對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有示范作用”;“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應用推廣價值”。對他們的褒揚和鼓勵,我表示衷心感謝,同時,評審專家所提出的寶貴修改建議也讓我獲益匪淺。我深刻地領悟到,在西方文論研究領域,要開拓創新,必須擺脫作為中國人的不自信,勇于在國際前沿不斷探索。令人欣喜的是,近兩年我國外國文學研究領域也開始強調知識體系創新。跟我們這一代相比,中青年學者享有更好的條件,相信他們能在知識體系創新的道路上奮力前行,不斷超越。
本書不少內容以論文的形式發表(或即將發表)于美國的《文體》《敘事》《今日詩學》《敘事理論雜志》等國際一流期刊,以及《重新思考語言、文本和語境》《勞特利奇文學翻譯手冊》等英美重要參考書;本書也有不少內容發表于《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國外文學》《外國文學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等國內刊物。感謝國內外各位主編、匿名評審專家和責任編輯的支持、鼓勵和幫助。
我感佩《外國文學》編輯部主任李鐵以他的膽識邀請我撰寫《西方文論關鍵詞:隱性進程》,該術語詞條于2019年初在中國面世,早于法國學者網站上的同一術語詞條,更早于美國期刊上對這一術語的集中探討(我也借這些機會,著力探討由隱性進程和情節發展構成的雙重敘事進程)。我十分感激《外國文學評論》主編程巍2015年在審閱我分析卡夫卡《判決》中的雙重敘事進程的論文時,給予的熱情鼓勵。他在電郵中寫道:“‘隱性進程’的提出為文學文本的‘深度解釋’拓展了巨大空間……像弗洛伊德發現‘潛意識’一樣發現了‘隱性進程’……或‘隱性進程’是中國學者在文本研究(細讀)上的唯一的貢獻。”這令我備受鼓舞。我沒有學過德文,這篇論文分析的是《判決》的中譯文,而《外國文學評論》通常不發表以中譯文為分析對象的論文。之所以會破格發表,離不開兩位學者的幫助。一位是德高望重的卡夫卡專家葉廷芳先生,我在投稿之前,先發給他征求意見,老先生高度贊賞,并幫助核對了譯文;另一位是較為年輕的卡夫卡專家任衛東教授。通過王建教授的介紹,我冒昧地向素不相識的她求助。她撥冗閱讀了論文,表示贊同,并幫助仔細審核了譯文。
我也感佩美國《文體》雜志編輯部將我分析《心理》和《空中騎士》的論文分別置于該季刊兩期的首篇位置發表。我很感激《重新思考語言、文本和語境》的英國和德國主編在讀到我以《判決》為主要分析對象的論文初稿后,在重新發出的目錄中,將我的論文調到了正文第一篇的位置。這令我驚喜和振奮。
在本書寫作過程中,我有幸得到學界同行、北大同事和學生以及我的家人和親友的多方幫助。
我在敘事文學研究的道路上能不斷進步,離不開國內外敘事學以及文體學和文學研究界眾多同仁的鼓勵和支持,他們的關注和期待是我前行的重要動力之一。
在精神積淀深厚的美麗燕園,北京大學、北大人文學部、北大外國語學院的老師和領導為我營造了理想的工作環境和科研氛圍,給予我鼓勵、支持和幫助。特別感謝英語專業教研室的同事,他們從各方面伸出了援手。就本書稿而言,周小儀教授仔細閱讀了全書初稿,提出了寶貴意見,尤其是涉及消費文化的《一雙絲襪》那一章,他建議的幾處改動增色不少。助理教授李宛霖仔細閱讀了分析《判決》和《巴克媽媽的一生》那兩章的初稿,她就后者提出的問題,促使我對作品的性別政治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思考。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一直關注我的研究,他也撥冗閱讀了本書多章的初稿,提出了寶貴意見。
在本書下篇的寫作過程中,我曾經指導過的和正在指導的多位博士生和碩士生對收集西方的批評闡釋提供了幫助,可謂有求必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段楓副教授利用在國外訪學的機會,為本書下篇的資料收集做出了最大貢獻。不僅如此,當我發現分析《判決》的論文和《隱性進程》那篇關鍵詞的初稿都有兩萬幾千字,希望她能在投稿前幫我壓縮時,她非常仔細地反復閱讀兩篇初稿,分別幫助我壓縮了一兩千字。從事翻譯學研究的宮薔薇不僅從編輯的角度看過多篇期刊論文的初稿,而且在閱讀跟翻譯相關的那篇論文的初稿時,精心細化了關于譯者翻譯選擇的一句話,這種主動性令我感動。惠海峰教授撥冗閱讀了一遍本書的清樣,幫助更正了一些打印錯誤等。
我也要感謝選修我的本科和研究生課程的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學子。他們對課堂報告分析對象的選擇、所提出的問題等都使我獲益匪淺。
我十分感激我的先生和親朋好友對我的研究的鼓勵和支持。他們給予我溫馨的家庭環境和生活氛圍,從多方面提供了我需要的幫助。
最后,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張冰編審一直以來對我的期待和幫助。她和郝妮娜編輯在本書編排過程中十分認真負責,感謝她們為本書出版所付出的辛勞。
2020年秋于燕園